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18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299884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1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1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18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士:始指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惟周初的士占有土地和奴隶。春秋的士在军事上是军队的主力,政治上任卿大夫的家臣,经济上或有食田,或有俸禄。春秋战国期间,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动,失去了贵族特权,取得了小块土地所有权,逐渐转化为地主阶级或自耕农的一部分。同时,出现了大批专门以思想、教育为职业的文士,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形成。书.酒诰:“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左传.昭公七年:“大夫臣士,士臣阜。”杨伯峻注引俞正燮癸已类稿.仆臣台义:“士则卫士之长

2、。” 农:亦称“农人”、“农民”、“农夫”等。包括自耕农、佃农和雇农。中国封建时代主要的生产者,中国历史上受压迫受剥削的基本阶级。春秋时隶属于封建领主,其地位和奴隶差不多。战国始受地主统治。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赵宋之前以劳役地租为主,之后则以出租田地榨取实物地租为主。诗.小雅.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毛传:“尊者食新,农夫食陈。”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国家,百官具,农工皆有职以事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汉书.食货志上:“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晦,百晦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春不

3、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夕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七一九引黄志:“上农资累巨万。次农自足产业,不仰给于人。下农无寸土一椽,全仰给于人。” 众人:简称“众”。商、西周时的下层平民。一般从事农业生产。与奴隶不同,其身分是自由的,有当兵的权利和对政的机会。西周的“众人”大多数原来是殷商本族的成员,其中或最初即为劳动群众,或则逐渐由贵族地位下降而来。殷虚书契续编卷二第二十八叶第五片:“王大令众人曰

4、:勰田,其受年。”“勰田”谓协力耕作。殷虚书契前编卷四第三十叶第二片:“贞惟小臣令众黍。”书.盘庚上:“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罚乃尔身,弗可悔。”诗.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 人鬲:亦简称“鬲”。亦作“献民”、“献臣”。西周灭殷时所俘获的罪人,亦即奴隶。天子常大量赏赐臣下。令簋铭:“姜商(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大盂鼎:“易(赐)女(汝)邦司四白(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赐)尸(夷)王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大夫。”书.大诰:“民献有十夫。”又酒诰:“越献臣百宗工。” 臣妾:商周至战国对奴隶的称谓。男奴叫臣,女奴叫

5、妾。主要是掠夺俘获的他国人民。无人身自由,和商品一样。早期还用于祭祀和殉葬。秦汉则称给公家服役的男女罪恶犯为隶臣妾,境遇同奴隶相似。卜辞通纂第四七九片:“贞勿乎多臣伐鬼方。”殷契粹编第二一八片:“自祖乙又妾。”易.遁:“畜臣安吉,不可大事也。”吕氏春秋.察微:“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史记.商君列传:“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云梦秦简释文.金布律:“及隶臣妾有亡公器、畜生者,以其日月减其衣食,毋过三分取一。”汉书.刑法志:“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 百工:西周时工奴的总称。从事礼器、乐器、玉器、衣服、车旗和兵器的制作。世代相继,地位低

6、下,春秋时可当作礼物送人。各诸侯国均有工正、工师等官职,以管理百工,是谓官府百工。直至战国,官营手工业组织中的百工仍具有奴隶性质。师毁簋:“司我西扁东扁仆驭百工牧臣妾。”伊簋:“官司康宫王臣妾百工。”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五曰百工,饬化八材。” 人有十等:我国古代社会较早的一种等级制度。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其中王、公、大夫和有采邑的士是各级奴隶主,大小政权的代表,自皂至台是各级奴隶,马夫牛牧不列等,比台更贱。皂:古代对养马奴隶的称谓。春秋时列为“人有十等”的第五等。皂为马厩而有员额

7、者,因其衣皂色得名。后泛指从事贱役地位低下的人。左传.昭公七年:“士臣卑。”杨伯峻注引俞正燮癸已类稿.仆臣台义:“卑者,赵策所云补黑衣之队,卫士无爵而有员额者,非今皂役也。“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汉书.货殖传:“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子于皂隶抱关击柝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踰贵。”颜师古注:“皂,养马者也。隶之言著也,属著于人也。”晋书.陈群传:“其起义以来,依格杂猥,遭人为侯,或加兵伍,或出皂仆,金紫佩士卒之身,符策委庸录之门,使天官降辱,王爵黩贱,非所以正皇纲重名器之谓也。” 舆:古代奴隶

8、之一种。春秋时列为“人有十等”的第六等。后泛指供人驱使地位低贱的人。左传.昭公七年:“皂臣舆,舆臣隶。”杨伯峻注引俞正燮癸已类稿.仆臣台义:“舆则众也,谓卫士无爵又无员额者。”吕氏春秋.为欲:“夫无欲者,其视为天子也,与舆隶同。”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颜师古注:“厮析薪者。舆,主驾车者。此皆言贱役之人。”元史.选举志一:“捕盗者以功叙,入粟者以赀进,至工匠皆入班资,而舆隶亦跻流品。” 隶:古代称一种服杂役的奴隶。春秋时列为“人有十等”的第七等。有官家隶和私家隶。后指供人使唤、趋走的差役,身分低下,为贱民之一。周礼.秋官禁暴氏:“凡奚隶聚而出入

9、者,则司牧之,戮起犯禁者。”左传.昭公七年:“舆臣隶。”杨伯峻注引俞正燮癸已类稿.仆臣台义:“隶则罪人,周官所谓入于罪隶,汉之城旦舂输作。国语.周语下:”子孙为隶,下夷于民。”韦昭注:“隶,役也。”后汉书.樊宏传:“其营理产业,物无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若数着良贱二字,只说娼、优、隶、卒,四般为贱流,到数不清着那乞丐。” 僚:古代奴隶之一种。春秋时列为“人有十等”的第八等。书.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诗.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左传.昭公七年:“隶臣僚,僚臣仆。”孔颖达疏:“僚,劳也。共劳事也。”杨伯峻注引俞正燮癸已类稿.仆臣台义:“僚

10、,劳也,入罪隶而任劳者,其分益下,若今充当苦差。” 仆:古代一种奴隶,春秋时列为“人有十等”的第九种。初从事家内贱役。殷商之后,由于生产的需要,领主、地主和商人大量用于农业和工商业。西周以来,天子常把臣仆赏赐下级。封建社会里,仆的身分一直是依附和侍从主人,为贱民之一。少量奴仆由于各种原因处于特殊地位,成为主人的帮凶,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叔夷钟:“余易(锡)女(汝)马车戎兵,厘仆三百又五十家,女(汝)台(以)戒戎作。”诗.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景命有仆。其修养维何?厘尔士女。厘尔士女,从以孙子。”毛传:“仆,附也。”孔颖达疏:“以仆御必附近于人,故以仆为附。”明史.孝义传.阿寄:“阿寄者,淳安徐

11、氏仆也。徐氏昆弟析产而居,伯得一马,仲得一牛,季寡妇得阿寄,时年五十矣。”清俞正燮癸已类稿.仆臣台义:“仆则三代奴戮,今罪人为奴矣。”清稗类抄.奴婢类.康熙初八长仆婢自尽之多:“主仆之分,满洲尤严。康熙初,大司寇朱之弼疏言:臣见八旗仆婢,每岁报部自尽者不下二千人,岂皆乐死恶生哉?由其平日教不谨而养不备,饥寒切于中,鞭扑加于外,饮恨自尽,势固然也。”郭沫若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仆即古人所用以司箕帚之贱役。”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甲骨文仆象人冠首而两手奉箕。” 台:古代一种奴隶。春秋时列为“人有十等”的第十等。后泛指供人驱使地位低贱的人。叔德簋:“王益叔德臣台十人。”左传.昭公七年:“僚臣仆,仆臣

12、台。”杨伯峻注引俞正燮癸已类稿.仆臣台义:“谓之台者,罪人为奴,又选亡复获之,则为陪台。”唐罗隐投永宁李相公启:“生禀五常,早知恩义。迹居十等,不至舆台。” 圉:养马的奴隶。春秋时作为“人有十等”以下的等级。后泛指供人驱使地位低下的人。左传.僖公十七年:“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故名男曰圉,名女曰妾。”尉缭子.武议:“赏及牛马童马圉者,是赏下流也。”唐欧阳詹唐天志:“贿贿器物,惟意是役;牧圉台隶,惟意是用。” 牧: 殷周时代牧畜的奴隶。春秋时作为“人有十等”以下的等级。铁之藏龟之余第二而:“戊戌卜大占奴。癸已卜令牧坐。”周礼.地官.闾师:“任牧,以畜事贡鸟兽。”左传.昭公七年:“马有圉,牛有牧。”

13、牡预注:“养马曰圉,养牛曰牧。” 胥靡:战国时代对一种家内男性奴隶的称谓,因被用绳索连着强制劳动,故名。来源于刑徒,主要从事筑城等土木工程。与汉代的“城旦”相同。墨子.天志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大夫以为仆、圉、胥靡。”韩非子.六反:“刑盗,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战国策.宋卫策:“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白金,不与。乃请以左氏。”汉书.楚元王传:“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颜师古注:“联系使相随而服役之,故谓之胥靡,犹今之役囚徒以锁联缀耳。” 舂:先秦指事舂米的女奴。秦汉以来沿袭转为刑罚之称。臣僚犯罪,其妻女没官为奴,多任舂、僖之事。墨子.天志下:“妇人以为舂、酋

14、。”周礼.秋官.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槁。”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谓坐为盗贼而为奴者输于罪隶、舂人、槁人之官也。由是观之,今之为奴婢,古之罪人也。”云梦秦简释文.司空:“在旦舂衣赤衣,冒赤幢,枸椟檩杖之。”汉书.惠帝纪:“上造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不灵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酋:亦称“女酒”。古称造酒的女奴。掌酒的官则曰大酋。另有次一等的所谓奚。墨子.天志下:“妇人以为舂、酋。”周礼.天官.冢宰:“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郑玄注:“女酒,女奴晓酒者。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官为奴,其少才知以为

15、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宦女。” 诸侯:古代对中央政权所分封各国国君的统称。殷商即有分封制,商王嫡子有王位继承权,某些庶子则有分封权,有侯、伯、子等爵位。诸侯须服从商王命令,奉命出征,助祭宗庙,互相聘问,做王官等。周承商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进一步确定诸侯对王室的关系。诸侯国除按规定向天子纳贡、朝觐,出兵助征伐外,一切内政由诸侯自理。汉分王、侯二等,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汉魏以后,诸侯之称渐有名无实。礼记.礼运:“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地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国语.鲁语上:“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

16、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有荒怠。”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太和六年春二月,诏曰:古之帝王,封建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秦、汉继周,或强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创业,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其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参见墨子.尚同上、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卿大夫:西周、春秋时王室及诸侯所分封的有采地的臣属。对国君有辅助、纳贡和服役等义务。在其封邑,则分小块土地给同姓庶民耕种,也被奉为宗子,世代掌握军政大权。春秋战国之际,不少卿大夫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取公室而代之。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国语.鲁语下:“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

17、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仪礼.丧服:“君,至尊也”汉郑玄注:“天子诸侯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参见礼记.王制。家臣:也叫“私人”。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包括宰及宰下的司徒、司马等官职。宰一指总管“家”务的官,为家臣之长。孔子弟子冉求曾为鲁大夫季氏宰。见论语.季氏。一指卿大夫属下都邑的长官。孔子弟子闵子骞曾被求为季氏采邑费宰。见论语.雍也。家臣靠俸禄为生,不世袭,由卿大夫任免。家臣须效忠卿大夫,不得越级。诗.大雅.崧高:“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毛传:“私人,家臣也。”孔颖达疏:“谓申伯私家之臣。”左传.昭公十四年:“家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 百姓:古代庶民无姓

18、,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在商指奴隶主阶级,在周指封建领主阶级。有贵贱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为贵。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书.盘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毛传:“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楚语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周礼.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其位,王南乡,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 民:本义是奴隶,

19、通称庶民。亡了国的奴隶称氓;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称甿。西周以来,由于阶级的分代,民字的涵义扩大为一般劳动者。封建社会里士、农、工、商被称为四民,他们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诗.大雅.瞻仰:“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周礼.地官.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郑玄注:“人民,奴婢也。”又夏官.朝士:“凡得获货贿人民六畜者,委于朝,告于士,旬而举之,大者公之,小者庶民私之。”郭沫若奴隶制时代:“民是盲的初文,象目中着刺。其用为人民之民,可能就是古时候的生产奴隶曾经被盲其一目。” 黎民:与“百姓”相对。众民;平民。周代被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书.秦誓:“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

20、曰殆哉。”诗.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郑玄笺:“黎,众也。”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国人:与“野人”相对。国,指城郭。居住在城郭内的人,西周、春秋时称“国人”。起初,国人往往是战胜的部族,选择险峻之地,筑城以居,以备守御。战败的部族则使退居平夷之地,从事耕耘。尔后国人和野人成为两个等级。国人有参政的权利和服军役、纳军赋的义务。各国军队均以国人为主力。周礼.地官.泉府:“国人郊人从其有司。”孔颖达疏:“国人者,谓住在国城之内即六乡之民也。”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三年,乃流王于彘。” 野人:亦称“鄙人”。与“国人”相对。四郊之外土地为野或鄙

21、。住在田野小邑的人,西周、春秋时称“野人”。野人供赋税,服徭役。殷代野人绝大部分是战俘,实际为奴隶。周代野人则是非本部族的客民、周代国人和野人的区别除住地、历史不同外,国人有姓氏,野人无姓氏;国人受教育,可入仕,野人只能务农;国人可当兵,野人则不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荀子.非相:“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杨倞注:“鄙人,郊野之人也。”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君子:商、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包括王、侯、卿、大夫、士等。主要是大小奴隶主。春秋末期开始逐渐指所谓“有德者”。书.召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

22、王威命明德。”诗.魏风.伐檩:“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貊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明太祖实录卷一一六:“夫智人君了子,既自守法,又能训子孙为善,不至犯法,是以爵禄传之无穷。” 小人:商代是勤劳稼穑的一般平民,有当兵和参政的权利。西周属上层庶民,或务农、或务商,属被统治阶级。西周春秋以来将王侯百民统治阶级称为“君子”,“小人”遂指广大劳动群众,包括奴隶和平民。春秋末年以来,尽管“君子”和“小人”亦指“有德者”和“无德者”,但在更多场合

23、是指封建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书.无逸:“其在帝宗,旧劳于外,爰暨小人。”易.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国语.鲁语下:“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 庶人:西周指奴隶,国君可以赏赐臣下。春秋指农业生产者,与工商同列,地位在皂隶牧圉之上。无宗法,须守其业,平时一般不能进仕。春秋战国以来指身分自由的农业民,有资格当官和议政。秦汉以后则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大盂鼎:“易(锡)女(汝)邦司四白(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具,下大夫受郡,土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杜预注:“得遂进仕。”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云梦秦简释文三:“群

24、盗赦为庶人,将盗戒(械)囚刑罪以上,以故罪论,斩左止为城旦。”明神宗实录卷一九一:“律称庶人之家不许存养奴婢,盖谓功臣家方给赏奴婢,庶民当自朋服勤劳,故不得存养。” 庸客:也称“佣”、“庸夫”、“庸奴”等。战国、秦、汉对雇工的称谓。多为受商人、地主压榨而失去田地的农民,出卖劳力,替人劳作,甚至雇去打仗。汉代各庸(雇价)每月一千钱。荀子.议兵:“兵莫弱于是矣,是其去凭市佣而战之儿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畴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羮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战国策齐策六:“齐闵

25、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姓名, 莒太史家庸夫。”汉书.张耳传:“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 庸保:旧谓受雇于人充当酒保、杂工等贱役的人。战国时期,上地开始自由买卖,自耕农常因不能维持生活而出卖土地,进入城市当雇工或酒店伙计,为“庸保”之始。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变姓名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汉书.栾布传:“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颜师古注:“谓庸作受顾也。为保,谓保可任使也。”北史.乐运传:“少贫贱,为巨鹿富家佣保。” 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是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吕氏春秋.慎人:“事利黔首,水潦

26、山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烽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其民曰黔首。”参阅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孔颖达疏。 闾左:秦代指主要由雇农、佃农等构成的贫苦人民。因居于里门之左,故名。秦始皇形式上不发闾左,但刑法苛暴,很多农民被当作罪人去服各种苦役。至秦二世闾左亦在征发之列,遂爆发发农民起义。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司马贞索引:“闾左谓居闾里之左也。又云,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秦役戍多,富者役尽,兼取贫弱者也。”汉书.食货志上:“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伙,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奴产子:封

27、建社会私家奴婢的女子,其身分仍为奴,须世代在主家服役。秦汉称奴产子,晋唐以后又称家生。以区别于新卖身的或投充的奴婢。汉书.陈胜传:“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军。”颜师古注:“服虔曰:家人之产奴也。奴产子,犹今人云家生奴也。”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九:“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警世通言.纯秀才一朝交泰:“身边只剩得十二岁一个家生小厮,央老王作中,也卖与人,得银五两。”清文献通考.户口二:“雍正四年议定:汉人有生奴仆,印契所买奴仆,并雍正五年以前白契定所买及投靠养育年久或婢女招配已生子者,世世子孙永远服役,婚配俱由家主。”红楼梦第四六回:“可惜你是这里的

28、家生女儿,不知我们两个人是单在这里。” 门阀:亦称“阀阅”。指封建社会中的世家门第。东汉前期,许多人已赖以被荐举。有些保门世家,甚至形成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巨大团体。魏晋南北朝时尤重门阀特权,被高门压抑的中下级士族为突破门阀的限制,取得富贵,往往投靠诸王公、外戚和少数族酋豪。后汉书.韦彪传:“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李贤注引史记曰:“明其等曰阀,积功曰阅。”北齐书.羊烈传:“烈天统中与尚书毕义云争汴州大中正。义云盛称门阀,云我累世本州剌史,卿世为我家故吏。”陈书.傅宰传:“后主即位,朝臣以章华素无伐阅,竞排诋之,乃除大市令。”旧唐书.魏玄同传:“今贵戚子弟,例早求官,髫齿之年,已腰银艾,已

29、袭朱紫。弘文崇贤之生,千牛辇脚之类,课试既浅,艺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此女廉吏血胤,无惭阀阅。愿亲家即赐为儿妇,以践始期。” 门第:亦称“门地”。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中家族的等第。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东晋以后,分氏族为上下之别,由此在爵位官职之外,规定社会地位的贵贱。当时有旧门、次门、勋门和役门等。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然后依据门第的高低作用否的标准,这种选举法称为门选。士族间通婚必须严格衡量门第,至有以通过婚姻来提高门第者。唐以后改以当代官爵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晋书.杨佺期传:“杨佺期,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之后也.自云门户承籍

30、,江表莫比,有以其门地比王珣者,犹恚恨,而时人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每排抑之。”魏书.世宗纪:“正始二年诏曰:任贤明治,自昔通规,宣风赞务,实惟多士。而中正所铨,但存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遂使英德罕升,司务多滞。”元史.选举志二:“至元二十年议:久侍禁闼、门地崇高者,初受朝命散官,减职事一等,否则量减二等。”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承祖父之遗业,家藏镪数万,以财豪称于乡里。贵族中有慕其门第者,欲结婚姻,虽媒妁日至,浩正色拒之。”参阅新唐书.高俭传。 士庶: 始指士大夫阶层与庶民。魏晋南北朝时指士族和庶族的等级区别。东汉末年开始,大官僚地主依靠政、经济特权,逐渐形成大姓豪族,称士族或世

31、族,不属于士族的则称为庶族。士庶之区别,南朝士大夫主之,北朝则天子主之。庶族为求进身,往往附于士族为门生。士庶界限既严,以致不通婚姻。晋书.良吏传.王宏:“太康中,代刘毅为司隶校尉,于是检察士庶,使车服异制,庶人不得衣紫绛及绮绣锦缋。”宋书.恩倖传序:“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画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藉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

32、成等级;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魏书.韩显宗传:“仰惟太祖道武皇帝创基拨乱,日不暇给,然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伎作屠估,各有攸处。”旧唐书.儒学传下.柳冲:“冲博学,尤明世族.初,贞观中太宗命学者撰氏族志百卷,以甄别士庶;至是向百年,而诸姓至有兴替,冲乃上表,请改修氏族。” 士族:亦称“世族”。原指世代做官的家族。先秦有世族、世卿、世臣、世家等说。东汉后期指地主阶级内部由士人构成的豪强。至东汉末,士族已是统治阶级的主要代表。士族内部按族望高低、门阀上下,即势力的大小分配官权。高级士族压迫下级士族。魏代汉时,取得九品官人的特权,晋代魏时;又取得荫亲权。并有免徭役、兵役和作官的权

33、利。至隋文帝有意废中正官,不承认其影响。但魏晋以来的士族制度至唐以后才告终。晋干宝晋纪总论:“而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北史.裴让之传:“杨音每称叹曰: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南史.何点传:“初,褚彦回、王俭为宰相,点谓人曰:我作齐书已竟,赞云:回既世族,俭亦国华,不赖舅氏,遑恤国家。”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建虽起盗贼,而为人多智诈,善待士,故共僭号,所用皆唐名臣世族。” 高门:谓显贵之家。魏晋南北朝时重门第,有高门、寒门之分。高门大姓在社会上保有一种特殊的威望,非士族和低级士族出身的富贵人,也会感到自卑。东晋

34、、南朝户籍分黄、白两种,黄籍多为高门,可以免役。庄子.达生:“有张毅者,高门悬薄,无不走也。”成玄英疏:“高门,富贵之门也。”三国志.魏志.贾诩传:“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北史.高允传:“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次及中等。”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徐氏将女儿不肯改节的事说出,王员外道:你怎地恁般执迷.如今畜生无了下落,别配高门,乃我的好意为你。” 望族:亦称“姓族”。东汉初年以来,许多举孝廉出身的中小地主上升为大地主,逐渐形成世代做官的所谓衣冠望族或有名望的姓族。散布在各州郡,成为地主上尊显的家族。全心全意

35、牢牢把持士族这个官僚集团,压迫低层的士人,也互相排斥。魏晋以来,重视门第,谱牒流行,士人往往攀附或托名望之后,以相标榜。后汉书.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堂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李贤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北史.朱弁传:“弁又为本州大中正,姓族多所降抑,颇为时人所怨。”旧五代史.晋书.李专美传:“专美之远祖本出姑臧大房,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皆不以才行相尚,不以轩冕为贵,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姻,不杂他姓,欲聘其族,厚赠金帛始许焉。唐太宗曾降诏以戒其弊风,终莫能改。其间有未达者,必曰:姓崔、卢、李、郑了,余复何求

36、耶?其达者则邈在天表,复若千里,人罕造其门,浮薄自大,皆此类也。”宋秦观王俭论:“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江左以来公卿将相出其门者十七八,子为主婿,女为王妃,布台省而列州郡者不可胜数,亦犹齐之诸田,楚之昭、屈、景氏,皆与国同其休戚者也。”右姓:亦称“著姓”。指汉魏以来的世家大族。其一姓子孙,累世为官。东晋、南朝特重家谱,推崇大姓。北方士人著士族,称为吴胜,其中王、谢、袁、萧为大姓;东南土著士族,称为吴姓,其中朱、张、顾、陆为大姓。北方山东士族称为郡姓,其中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关中也称郡预处理,其中韦、裴、薛、杨、杜为大姓。又能所谓虏(鲜卑)姓,其中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

37、大姓。三国志.魏志.董昭传:“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南史.杨公则传:“湘俗单门多以赂求州职,公则至皆断之,所辟皆州郡著姓。武帝班下诸州以为法。”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晋、宋因之,始尚姓已。”故江左定氏族,凡郡上姓第一,则为右姓;太和以郡四姓为右姓;齐浮屠昙刚类例凡甲门为右姓;周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右姓;隋开皇氏族以上品、茂姓则为右姓;唐贞观氏族志凡第一等则为右姓;路氏著姓略,以盛门为右姓;柳冲姓氏实录凡四海望族则为右姓。”参阅隋书.经籍志二.谱系篇。 素

38、族:1、又称“素姓”、“寒族”、“寒门”。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内部无势力的中下层。受高级士族的排挤和压迫,仕途艰难,大都起身于外郡小吏。晋书.华谭传:“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南齐书.高帝纪下:“建元四年,诏曰:吾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因藉时来,遂隆大业。”又豫章王嶷传:“嶷又启曰:.常见素姓扶诏或著布履.上答曰:传诏台家人耳,不足涉嫌。”文献通考.职役一:“按魏晋以来最重世族,公家以此定选举,私门以此定婚姻。进门之视华族,如冠屦之不侔。则夫徭役贱事人之所惮,固宜其改窜冒伪,自附流品,以为避免之计也。”2、亦称“素姓”、“素门”、“素贵”、“势素”。南北朝时与皇室王族对待而

39、言,指异姓高门。宋书.后妃传.孝懿萧皇后:“孝皇陵坟本用素门之礼,与王者制度奢俭不同。”又桂阳王休范传:“及太宗晏驾,主幼时艰,素族当权,近习秉政。”梁书.皇后传.太宗王皇后:“父骞.尝不容谓诸子曰:吾家门户,所谓素族,自可随流平进,不须苟求也。”按,王骞出于琅琊王氏,王导之后。又伏挺传:“挺又善处当世,朝中势素多与交游。”陈书.孙瑒传:“瑒有鉴识,男女婚姻,皆择素贵。”又蔡凝传:“凝常端坐西斋,自非素贵名流,罕所交接。” 寒人:又称“寒士”。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谓出身寒门的人。魏书.良吏传.窦瑗:“除大宗正卿,寻加卫将军。宗室以其寒士,相与轻之。”南齐书.倖臣传.吕文度:“永明中,敕亲近不得辄有

40、申荐,人士免官,寒人其一百。”新唐书.张九龄传:“又将以凉州都督牛仙客为尚书.九龄执曰:不可.帝怒曰:岂以仙各寒士嫌之邪?卿固素有门阅哉!” 乐户:封建时代供统治阶级取乐的人户。身份低贱,为人轻视。不与良民通婚,世代相袭。其来源为配隶官府的罪人家属及后代。魏书.刑罚志:“诸强盗杀人者,首从皆斩,妻子同籍,配为乐户,其不杀人,及赃不满五匹,魁首斩,从者死,妻子亦为乐户。”隋书.裴蕴传:“至是,蕴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清文献通考.户口一:“雍正元年,又令山西等省之乐户,浙江之隋民,俱除籍为良。山西等省有乐户一项,其先世因明建文末不附燕兵被害,编为乐籍,世世不得自拔为

41、良民。至是令各属禁革,俾改业为良。” 营户: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统治者出于生产和战争的需要,把虏掠和投募来的民户配置各地,隶属于军府,称为营户。他们主要从事耕田、畜牧、匠作等生产劳动,以供养军队。有时亦当兵。其身份低于平民,高于奴隶,须世代服役。晋书.慕容暐载记:“暐仆射悦绾言于暐曰:太宰政尚宽和,百姓多有隐附.今诸军营户,三分共贯,风教陵弊,威纲不举,宜悉罢军封,以实天府之饶,肃明法令,以清四海。暐纳之。”魏书世祖纪下:“六月,北部民杀立义将军、衡阳公莫孤,率五千余落北走。追击于漠南,杀其渠帅,余徙居冀、相、定三州为营户。”宋书.沈庆之传:“庆之前后所获蛮,并移京邑,以为营户。” 隶户:北魏

42、时被压迫和被奴役的一个社会阶层。来自所俘获的敌国民户。虽有自己家室,但无自由。还不是奴隶。皇帝常大量赐臣下,以供驱使。又辽金元和清初也有类似人户。魏书.咸阳王禧传:“于是,王国舍人应得八族及清修之门,禧取任城王隶户为之,深为高祖所责。”隋书.刑法志:“魏虏西凉之人,没入名为隶户。魏武入关,隶户皆在东魏,后齐因之,仍供厮役。” 主户:同“客户”相对。封建时代各地的土著人户。汉魏以来,民户因兵徭、赋税、战争、荒歉等灾难逃亡异乡,各地遂道有土著和客民的区别。唐宋时则在户籍中设主户、客户名目。唐德宗时则在户当地现居人口,按贫富等差课税。宋代主、客户实际上以有无土地区分,有者为主户,无者为客户,主户为田

43、主,客户为佃客。主户为税户,承担赋税。宋元以后已不用主、客户名目。新唐书.食货志二:“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文献通考.户口二:“宋开宝四年诏曰.所抄丁口,宜令逐州判官县令佐子细通敛,不计主户、牛客,小客,尽底通抄,差遣之时,所冀共分力役。敢有隐漏,令佐除名,典吏决配,募告者以犯人家财赏,仍免三年差役。”元典章.刑部四.主户打死佃客:“今江浙之弊,贫民甚多,皆是依托主户售雇,或佃地作客,过日即非客户,买致躯奴。亡宋以前,主户生杀,视佃户不若草芥。自归附以来,少革前弊。” 客户:汉魏以来, 在封建剥削和土地兼并下,广大

44、失业的农民流亡各地,为官僚地主门阀豪族所荫占,成为庄园中的农奴。唐、宋都有主户、客户的区别,惟晚唐以后,客户变为专指租种主户田地的佃客。晋书.外戚传.王恂:“魏氏给公卿已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唐柳芳食货论:“自后赋役顿重,豪猾兼并,强者以才力相君,弱者以侵渔失业,人逃役者,多浮寄于闾里,县收其名,谓之客户。” 杂户:北朝至唐代户口的一种,因服杂役,故名。其中有隶户、营户、百工、会伎巧、平齐、僧祗、佛图、驺卒等名称。始为北朝鲜卑族所掳掠的人口。由豪门和寺院侵占。因其职役及身分的限制,父子世代相传,不能作官改业。与奴

45、隶同是最受压迫的社会阶层。唐代杂户县有户籍,进丁受田,同于平民,每年服役七十五天。属贱民之一,地位则在官户、奴婢之上。又南朝有射手、银民、滂民等,亦可归入杂户之列。魏书.阉官传.仇洛齐:“魏初禁网疏阔,民户隐匿漏脱者多。东州既平,绫罗户民乐葵因是请采漏户,供为纶绵。自后逃户占为细茧罗穀者非一。于是杂、营户帅遍于天下,不属守宰,发赋轻易,民多私附,户口错乱,不可检括。”周书.武帝纪下:“建德六年诏曰: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杂役之徒,独异常宪,一从罪配,百世不免。罚既无穷,刑何以措。道有沿革,宜从宽典。凡诸杂户,悉放为民。配杂之科,因之永削。”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斐豹,隶也,著

46、于丹书”唐孔颖达疏:“近世魏律缘坐配没为工乐杂户者,皆用赤纸为籍,其卷以铅为轴,此赤古人丹书之遗法。”唐律疏议.户婚上.养杂户为子孙:“杂户者,前代犯罪没官,散配诸司驱遣,亦附州县户贯,赋役不同百姓。” 庄户:北朝至唐代户口的一种,因服杂役,故名。其中有隶户、营户、百工、会伎巧、平齐、僧祗、佛图、驺卒等名称。始为北朝鲜卑族所掳掠的人口。由豪门和寺院侵占。因其职役及身分的限制,父子世代相传,不能作官改业。与奴隶同是最受压迫的社会阶层。唐代杂户县有户籍,进丁受田,同于平民,每年服役七十五天。属贱民之一,地位则在官户、奴婢之上。又南朝有射手、银民、滂民等,亦可归入杂户之列。魏书.阉官传.仇洛齐:“魏初禁网疏阔,民户隐匿漏脱者多。东州既平,绫罗户民乐葵因是请采漏户,供为纶绵。自后逃户占为细茧罗穀者非一。于是杂、营户帅遍于天下,不属守宰,发赋轻易,民多私附,户口错乱,不可检括。”周书.武帝纪下:“建德六年诏曰: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杂役之徒,独异常宪,一从罪配,百世不免。罚既无穷,刑何以措。道有沿革,宜从宽典。凡诸杂户,悉放为民。配杂之科,因之永削。”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斐豹,隶也,著于丹书”唐孔颖达疏:“近世魏律缘坐配没为工乐杂户者,皆用赤纸为籍,其卷以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