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地理常识考点精讲.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255608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地理常识考点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地理常识考点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地理常识考点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地理常识考点精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地理常识考点精讲一、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及地球上气候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查明,但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及黑子11年周期的相关性非常明显。 (1)在中高纬度,降水量及黑子数两条曲线的谷、峰的上下变化根本吻合,呈正相关性,即黑子数多的年份,降水量也多;反之,黑子数少的年份,降水量也少。 (2)不管在哪一纬度观测,太阳黑子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谷峰谷峰谷峰)根本吻合,均约为11年。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因为太阳耀斑发射的电磁波扰动了或全部吸收了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

2、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磁针颤抖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因为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二、时间 (一)时区 为了防止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合为一个时区。 (二)区时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每个时区标准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东西十二时区时刻一样,而日期相差1天。 (三)地方时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于是

3、,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时刻,它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遵循“东早西晚的原那么,其差异是1h/15、4min/1、4s/1。 (四)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亦即东经120的地方时,是中国各地统一采用的法定时。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1.夏半年:昼长于夜,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早于6点。 2.冬半年:昼短于夜,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晚于6点。 3.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日出的地方时刻为6点。 4.晨昏线(圈):晨昏线也称晨昏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限,它由两条半圆线组成,即

4、晨线和昏线。晨线是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限,晨线东侧是昼,西侧是夜;昏线是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限,昏线东侧是夜,西侧是昼。 四、大气层 (一)低层大气和干洁空气的组成 大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局部组成。其中干洁空气是不含水汽和固体杂质的空气,也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者约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情况,可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高层大气 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其中80500千米高空有假设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

5、氦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上热下冷,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没有云雨变幻,利于高空飞行。 3.对流层 该层在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热量来自地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加上水汽杂质多,因而天气复杂多变。因为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因而对流层及人类关系最密切。 (三)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1

6、00m。实际上,在对流层内各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对流层的中层和上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小,气温直减率的变化比下层小得多。而对流层下面的气温直减率随地面性质、季节、昼夜和天气条件的变化差异很大,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因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开展,使大量烟尘、有害气体、水凝结物聚集在对流层下层,使能见度变差,甚至造成大气污染事件。 较为常见的有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等。 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而形成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锋面逆温是由暖气团位于冷气团之上而形成的,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 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

7、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平流逆温是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之上而成。 (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外表,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展一系列的能量转换。其过程包括: 1.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局部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强,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 3.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局部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局部射向宇宙空间,绝大局部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五)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吸收

8、地面辐射增温,并保存热量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据观测,地面辐射的75%95%都被近地面40米50米厚的大气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除一小局部被大气辐射到宇宙空间外,大局部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展补偿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辐射热量,称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投向地面的局部,因其方向及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它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一局部热量,使地面实际损失热量减少,起到保温作用。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外表平均温度应为-23,实际为15。大气的保温作用,使

9、地面温度提高了38之多。 五、暴雨洪涝的形成条件和防御 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除了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给、强烈的水汽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监测防御:利用气象卫星进展监测。防洪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展。 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方案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六、厄尔尼诺现象及危害 在热带太平洋海区,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寒流的影响,东部地区的表

10、层海水温度较低。可是有的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增温,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当它发生时,赤道带大范围海区及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如信风本来由东向西吹,可是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风向突然变为向东吹,使得本来位于太平洋西部的暖流位置向东移动,从而影响太平洋东岸海洋生态,如水温升高,大量鱼类死亡。 还有一种及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的拉尼娜现象。它是指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偏低的现象,由此引起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较常年偏强、云量减少、气温偏高,而赤道西太平洋那么及之相反。拉尼娜发生时,我国夏季风会增强,北方降水增多,台风出现的次数也

11、会增多。 七、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一)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合理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弥补了劳动力缺乏,促进了落后遥远地区资源开发、社会经济条件提高以及综合环境的改善;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信息,促进经济开展及科技文化进步;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开展。 不利方面: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加剧各种城市环境问题的程度。 (二)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加强了迁出地及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开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

12、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迁出人口从地区外获得就业时机,增加了家庭收入,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利于家乡的建立。 不利影响:迁出的人口大多是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年轻人,这对迁出地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一方面这种人口的外流易产生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是根底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开展。 八、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1.城市化进程的含义 表达了区域经济开展水平,是社会开展的必然结果。 2.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

13、例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产业构造发生调整。另外,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也会发生变化。 3.城市化进程 西方兴旺国家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产业革命(1750年)以前为缓慢开展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为加速开展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开场到现在,为成熟阶段。 城市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产业构造(主导产业)、城市用地规模等。 开展中国家及兴旺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并不一样。第一,开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但是速度快。20世纪70年代,其速度超过兴旺国家。第二,开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城市总人口却不少。第三,目前二者的城市化内容不一。

14、兴旺国家的城市化表现为“逆城市化。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第一,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工业废气、交通废气和居民生活废气等)、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噪声污染、光污染、垃圾污染等。第二,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第三,社会秩序问题。第四,资源的过度开采及使用,包括滥占耕地、过量开采地下水等。 5.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第一,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市中心的规模。 第二,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如拓宽主要干道,修建环城公路、地铁等,建立高层建筑,增加人均住房面积等。 第三,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包括扩大绿地面积、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6.世界城市化的趋势 世界城市

15、化的趋势仍然以聚集为主,但是城市化分散的趋势明显。 一般认为,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开展缓慢的初期阶段。第二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第三阶段,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人口比重又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从远景看,当城市化水平到达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而保持稳定缓慢增长时期,那么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其开展趋势可能出现两种开展动态:一是城市人口有可能继续保持相对和缓的增长,但是其增长率逐渐递减。向城市中心迁入的人口也趋于减少。城市人口呈现饱和状态,城乡之间处于人口平衡状态。二是城市人口可能出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即城市人口迁出数多于迁入数及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数之和。这种现象是由于“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造成的,其实质是由于城市制造业的衰落导致的。产业活动的转移必然导致就业岗位的转移。 郊区化及逆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国家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它只是导致城市开展的新区域的再分配,推动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它是一种城市化的分散扩张形式,并不影响城市化的水平。所以,未来世界城市化将由集中走向分散,但是城市作为集中居住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心的地位及作用是不会下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