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功能检查的流程与注意事项.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237112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功能检查的流程与注意事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视功能检查的流程与注意事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视功能检查的流程与注意事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功能检查的流程与注意事项.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视功能检查的流程与注意事项二、视功能检查:(一) 远距离部分的检查: 1.同时视、融像功能检查:(配合 Worth 四点视标)R=红片,L=绿片。双眼应能同时看到全部四点视标为正常,(R 应看到垂直向上棱形和下方圆形视标,L 应看到水平向两绿色十字视标。)若只能看到两点或三点为单眼抑制,若能看到五点为复视。2.立体视功能检查:(配合二、四立体视视标)R=135 偏光,L=45 偏光。二视标 R 应看到上右下左两竖线和中间的圆点,L 应看到下右上左两竖线和中间的圆点,双眼应看到点线分割的单竖线,并根据竖线上凹下凸延缓做出判断。(上凹线条延迟,疑共同性内斜视;下凸线条延迟,疑共同性外斜视。)四视标

2、应依次按上、右、下、左线条与中央点相比,根据凸起情况作定量分析。若上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1,若右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2,若下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5,若左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10,(一般情况下,瞳距越大,立体视锐越小,所获得立体视范围越大。)3.影像不等功能检查:(配合水平、垂直对齐试验视标)R=135 偏光,L=45 偏光。R 应看到上、右半框和中央圆点,L 应看到下、左半框和中央圆点。双眼观察水平、垂直对齐视标是否有框差。(对齐视标每相差一框,影像不等超 7%,反复几次都差一框即为影像不等。)4.眼位检查:4.1 弥散圆(十字环形)视标:R=红片,L=绿片。观察弥散圆(十字)视标

3、分离情况,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视标回归原位。(其中,十字环形视标可参考量值:十字位移在内圈内约为 1,位移至内圈约为 2,位移至外圈约为 3。)4.2 马氏杆及点光源视标:R=水平马氏杆,L=“0”。双眼应看到点与竖线的分离情况。点线重合眼正位;竖线在点的右方(内隐斜);竖线在点的左方(外隐斜)。R=垂直马氏杆,L=“0”。双眼应看到点与横线的分离情况。横线在点的上方(下隐斜);横线在点的下方(上隐斜)。同理,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点线重合。提示:马氏杆操作过程中,若有融合倾向,注意先将右眼遮盖 3-5s。4.3 偏光十字视标:R=135 偏光,L=45 偏光。R 应见十字竖线,L 应见

4、十字横线。双眼观察十字短线位移情况,同理,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十字回归正位。4.4 远/近眼位的检查:水平眼位的检查:在双眼平衡全矫基础上,远用远瞳,近用近瞳。取被检眼最佳视力上一行单一视标,R=12(BI)测量棱镜,L=6(BU)分离棱镜,尔后右眼逐渐减少(BI)回转,并嘱注视下方视标,记录视标垂直对齐时所调正的棱镜量值,即远/近水平方向斜位量。(注意近用眼位测量棱镜应大于 12 ,一般 15为宜。)垂直眼位的检查:同上方法,仅 R=12/15(BI)为分离棱镜,L=6(BU)为测量棱镜,尔后左眼逐渐减少(BU)回转,记录视标水平对齐时所调整的棱镜量值,即远/近垂直方向斜位量。提示:该方

5、法设置棱镜时,一定注意双眼遮闭。附注:也可用马氏杆配合 5 米(远用)、0.4 米(近用)点光源分别检查远/近斜位。附正常参考值:(远距)正位2(BI) (近距)正位6(BO)5.固视差异检查:(配合固视差异视标)R=135 偏光,L=45 偏光。R 应见上、右短线和中间圆点,L 应见下、左短线和中间圆点。双眼观察十字短线是否产生位移。(R 正固视差十字上短线右移,R 负固视差十字上短线左移;R 上固视差十字右短线下移;R 下固视差十字右短线上移。)若十字短线亮度暗淡,疑视网膜周边抑制。提示:该方法可查单眼眼位,考虑更多矫正量分配患眼。(二)近距离部分的检查:1.BCC 检查:(配合近交叉格子

6、视标)正视眼状,0.50D 交叉圆柱镜,红点负轴置 90(若组合验光仪将0.50D 置视窗)观察比较横、竖线清晰程度的差异,排除视疲劳。(若横线清晰,增加正度数。)提示:若持续性竖线清晰,疑散光矫正不正确,垂直向可减+0.25D 柱镜。若横、竖线仍无法平衡,则保留横线最黑的球镜。2.调节功能检查:2.1 调节幅度(Amp)的检查:可用近距离法(负透镜法)测定个性调节幅度,再与最小调节幅度(15年龄0.25)作比较。注意应在全矫前提下,若两眼明显参差最好单独测试。提示:最好用距离法,(移近法、移远法)规范视标长 3mm、宽 0.2mm。 2.2 调节反应的检查:2.2.1 正视眼状 ,40cm

7、距离检影镜观察 2.5D 应中和,若影动为顺动用正镜(量值为滞后量);影动为逆动用负镜(量值为超前量)。2.2.2 正视眼状,40cm 距离加0.50D 交叉圆柱镜,观察近交叉格子视标,横线清晰加正镜(量值为滞后量);竖线清晰加负镜(量值为超前量)。2.3 正、负相对调节:正视眼状,40cm 距离观察近用三条十字视标,(或最佳视力的上一行)双眼等量并按0.25D递加,由清楚到模糊。所加:负镜度即正相对调节(PRA);正镜度即负相对调节(NRA)。附正常参考值:正相对调节1.75/3.00D;负相对调节+1.75/+2.25D。提示:先用负镜,寻找所能增加的最大调节量,再用正镜,寻找所能放松的最

8、大调节量。控制点:必须正调节大于负调节。且负相对调节应小于 2.5D,此值可反映是否过矫。 2.4 调节灵活度:一般选用2.0D 的反转拍,一侧清楚反转,待另一侧清楚再反转,记录每分钟循环次数。附正常参考值:双眼 10 次/min;单眼 12 次/min。 提示:一般先查双眼,若双眼困难或异常再单眼测试。3.集合功能的检查:3.1 集合近点(NPC)的检查:0.8 近视标或笔灯置眼前,按 5cm/s 速度,由远渐近至复视。(记录该点到角膜的距离为破裂点参数。)尔后逐渐远移还原单视。(记录该点到角膜的距离即恢复点参数。)附正常参考值:破裂点/恢复点 6/10cm。提示:若破裂点小于 5cm 疑集

9、合过度。多次重复测量,若数值逐渐变小,疑集合有障碍,若数值变化不大,说明较为正常。 3.2 聚散范围的检查:3.2.1 水平方向远距(近距)聚散范围的检查:正视眼状,远距(选远瞳)近距(选近瞳),双眼注视单一竖线视标,同时等量按 1-2/s 速度添加底内(外)棱镜,并记录:视标模糊(即模糊点量值);视标分离(即破裂点量值);反向运作视标还原归位(即恢复点量值)。附正常参考值:远距(底内)X/73/42(底外) 94/198/104 近距(底内)134/214/135(底外)175/216/117 3.2.2 垂直方向远距(近距)聚散范围的检查:同上方法,仅垂直方向所增加棱镜,因调节不变,故只查

10、破裂点/恢复点。(另因人眼垂直方向融合力较弱,故一般只单眼 R 加棱镜。)附正常参考值:远(近)距破裂点/恢复点 3-4/1.5-23.3 正、负相对集合:正视眼状,40cm 距离观察单一近用竖线视标,并逐渐加底内(外)棱镜,由清楚到复视。所加:底内棱镜量值,即负相对集合(NRC);底外棱镜量值,即正相对集合(PRC)。附正常参考值:正相对集合 9.0ma;负相对集合 1.0ma。提示 1:一定注意先用底外棱镜,寻找生理最大的集合力,再用底内棱镜,寻找生理最大的散发力。提示 2:三分之一为集合舒适区,若显示注视点不在区域内,需用三棱镜补偿。 3.4 集合灵敏度:一般选用 12(BO)/3(BI

11、)反转拍,40cm 选单行竖线近视标,一侧清楚反转,待另一侧清楚再反转,记录每分钟循环次数。附正常参考值:近距集合灵敏度 13 次/min。4.AC/A 比值的检查:R=6(BU),L=旋转棱镜“0”置垂直方向,40cm 选单行横线近视标,通过调整旋转棱镜至视标恢复对齐,记录量值。继后双眼同时1.0D 的调节,同上继续调整旋转棱镜至视标恢复对齐,记录量值。前后两次的差值即 AC/A 比值。附正常参考值:3-5/D三、同视机三级功能的检查要点:1.调零:注意下颔托及瞳距的调整,对准目镜。其他各刻度归零。2.同时视功能的检查:(同时知觉能力的检查)插入同时知觉图片,(完全不同图形组成的画片)观察是

12、否重合。只看到一片图片为单眼抑制;完全重合为正常同时视。若看到两画片不能完全重合,有同时视但疑有斜视。可改变镜筒角度至画片重合,该角度为自觉斜视角。交替打开镜筒灯光,若两眼分别注视镜筒中心点,眼球不动,该角度为他觉斜视角。(若眼球转动,可推动镜筒至眼球不动,此角也是他觉斜视角。)3.融像功能的检查:(部分相同,部分不同,能否融为一体的检查)插入融像画片,(一对部分相同的图片,图上有控制/对照点)观察是否重合。两画片不能重合,无融合功能;能使两画片重合,有融合功能。(该指示刻度即融像点。)锁定镜筒,使两镜筒按相同角度集合/分开,转动至画片出现重合/分开。该指示刻度即集合/分开量值,其范围即融合范围。4.立体视功能的检查:(立体视觉,高低深浅能力的检查)镜筒置融合点,插入立体视画片,(一对画片有微小差异,即水平视差。)不能说明物像层次或顺序错误,无立体视功能;能正确说明物像层次和顺序,有立体视功能。(用不同视角设计的立体视画片,可分别查立体视功能的高低,用立体视锐度表示。)提示 1:有同时视功能才能进行融像检查,有同时视、融像功能才能进行立体视检查。提示 2:融像范围应先查分开,再查集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