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三认识幼儿的感知觉和注意.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5223058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三认识幼儿的感知觉和注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项目三认识幼儿的感知觉和注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三认识幼儿的感知觉和注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三认识幼儿的感知觉和注意.doc(2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项目三 认识幼儿的感知觉和注意 【2.5万字】【基础理论】任务一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任务二 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任务三 幼儿的注意力的培养【操作指南】一 幼儿感知觉和注意的测量与评估二 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活动方案【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案例】【基础理论】本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感知觉和注意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幼儿感知觉和注意的一般规律特点 技能及素质目标:1 学会运用有效策略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2初步具备分析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测评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状况。3. 能初步设计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活动方案案例导入:多多很顽皮,在幼儿园总是不能安静的

2、和小朋友一起听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不是扰乱课堂纪律就是捉弄同学。妈妈说,他在家里也一样不闲着,做事总是没有耐心,往往坐到一般就扔下又去干别的事情了。不过多多很聪明,他思考问题有独到之处,也会专心、认真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他喜欢玩积木,每次他都能摆出非常独特的东西,每次排队的时候总能够排在最前面,对于他从目前的没有看到过或接触过的东西,他总是要看一看,摸一摸,还总会提很多问题,有时连大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从多多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幼儿在注意、感觉和知觉上发展的某些特点,本章将对幼儿心理的感知觉和注意进行介绍。任务一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特点一 感知觉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3、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出道的温度和形状、尝到的味道等,这些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应就是感觉。感觉是一切高级的心理现象的基础,她起着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基本桥梁作用,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分别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如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身体的舒适与否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时,人们头脑中反应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应事物的整体属性。比如,我们面前放着一个苹果,我们不仅通过感觉器官去反应他的颜色、味道、形状,还

4、要通过脑的分析和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反映出它是一个苹果。感觉和知觉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应,离开了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感觉与知觉。事物的整体是事物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对事物的知觉也是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在头脑中的有机结合。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例如夏日的早晨,你走到户外,发现地面湿了,花草树木非常鲜绿,叶子上面还停留着小水珠,这个时候你感觉到了“湿”和“绿”和“水珠”,而你的知觉则告诉你昨夜下了一场雨。另外,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兴趣、

5、情感、生活经验的不同,对同样的对象感知时的目的性,完整性、准确性也就不一样。例如,面对一座山,画家感知他为写生对象,着重反映它的造型;地质学家感知它的矿藏资源,兴趣在于如何去挖掘、开采其宝贵的金属或非金属;旅游学家感知它为美丽的风景区,兴趣在于如何去开发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由此看来,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越精细,越丰富,直觉就越正确,越完整。由于感觉和知觉关系如此密切,许多人把他们合起来统称为感知觉。但它们又是两种不同的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知觉可以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反映,能使人们认识事物的整体,揭示事物的意义。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1

6、、感觉的种类根据就感受器的不同,可以将感觉分为八种(见表3-1)表 3-12、知觉的种类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活动,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按知觉的对象,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物体只觉又可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社会知觉又分为对自己的直觉、对他人的知觉和人际关系的知觉。(三)感知觉的作用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人对客观世界的人事是从感知觉开始的。人类的知识无论多么复杂,获得的经验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先通过感知觉获得的。感知觉是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但是,它却是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的重要基础,没有感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更不可能会有记忆、想象

7、、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发生。感知觉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人的感觉被剥夺或感知觉缺损不能正常感知时候,人的心里就会表现异常,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难以生存。小资料 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

8、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幼儿认识每个新事物时,都需要用各种感官去作用于事物,获取事物的相关信息,形成对事物的认识。比如,幼儿区别苹果和橘子的不同,需要对两种事物进行充分感知,如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在获得信息中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两种事物的认识。又如,孩子们多次看到天空乌云密布,感到天气闷热,随之电闪雷鸣,然后下起瓢泼大雨,通过对这些情况反复多次的感知,就掌握了雷雨的一般征兆,从而能够做出“要下雨了”的判断分析。

9、在这里,他们对雷雨来临的认识还只是依赖于对雷雨前兆的充分感知。可见,幼儿的思维活动虽然已经有所发展,但其思维仍然紧紧依靠感知的辅助。在下面皮亚杰的守恒实验中,幼儿对物体长短、大小,对液体容量的多少等等的判断,往往根据直接感知的形象,而不是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幼儿的思维常常受感知所左右。 正是因为幼儿对每个新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因此通常称感知觉是幼儿心灵的“门户”,是幼儿认识的来源。要发展幼儿的记忆、想象和思维,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首先要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二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 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们

10、通常所称的视力。例如我们在检测视力时使用的视力表(E字型和c字型),E字型视力表设计的依据就是视觉敏锐度理论:检测表上E字形字体越小,E字形的三条横线(细微部分)越趋向于重合,越难以辨别。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人们报告出不同大小E字形开口方向的情况测定他们的视力情况。 人们通常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整个幼儿期,幼儿的视觉敏锐度在不断地提高。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调查,让幼儿在一定距离内看白色背景上画有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能看出缺口的距离,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为207.5厘米,56岁幼儿平均距离为270厘米,67岁幼儿平均距离为303厘米。如果以67岁幼儿视觉敏

11、锐度的发展程度为100%的话,那么,4。5岁幼儿为70%,56岁幼儿为90%。因此,5岁是视觉敏锐度发展的转折期。 根据幼儿视力发育的特点,4岁以前,不宜让幼儿在光线不足或光线较强的环境中做较精细的活动,不要让幼儿看画面或字体很小的图书;为幼儿准备教具时,应注意年龄越小,字、画应该越大;上课时,不要让幼儿坐在离图片或实物太远的地方,以免影响幼儿的视力及课堂效果。小资料 幼儿视力缺陷的检测方法1 突然地将手或其他物体放在孩子眼前,如不引起眨眼反射,是不正常表现2 孩子对眼前出现的小玩具,没有追随或去抓拿,是不正常的表现。3 一只眼被遮挡时,孩子没有用手枪拨开正当午,也不哭闹,表明该眼视力极差。4

12、 看东西时歪头,医学上成为“代偿头位”。表明两眼视力不平衡。如果将孩子的一只眼睛盖起来,“代偿头位”减轻或消失,证明歪头是因为视力缺陷引起;如果遮住一只眼睛后,头位不改善,则是“斜颈”,而非视力问题。5 看东西时,眼靠得过近;画画或写字时,鼻子贴近纸面;看电视时,要求尽量靠近电视机;看远处时,皱着眉头或眯缝眼睛。6 孩子有畏光现象,在阳光下常常把视力差的眼睛闭上,多是弱视。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辨色能力。幼儿的视觉发展有如下特点: (1)幼儿初期,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和蓝与天蓝等近似色时,往往比较困难,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

13、称。 (2)幼儿中期,大多数幼儿已能区分基本色与近似色,如黄色与淡棕色。能够经常地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3)幼儿晚期,幼儿不仅能认识颜色,画图时还能运用各种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而且能经常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橙等颜色名称。幼儿的颜色视觉存在个别差异,适当的练习有利于提高颜色视觉的敏感程度。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注意为幼儿提供色彩丰富的环境,使幼儿多接触各种颜色,并经常辅导幼儿做辨认练习。在教学和游戏中注意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颜色名称。天津的幼儿师范学校曾对3-7岁幼儿进行颜色辨认能力的综合研究。实验结果表明,3-4岁幼儿已经能初步辨认出红、橙、黄、绿、天蓝、蓝、紫7种颜

14、色,各年龄组幼儿按照范例正确选择颜色的百分率都很高。但是,按颜色名称正确选择的百分率稍低,自己选择说出颜色名称的百分率更低。幼儿最容易掌握的颜色名称是红,其次是黄、绿,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对颜色名称的掌握会不断提高。幼儿的颜色视觉有个别差异,也有性别差异。一般说来,女孩的辨色能力比男孩强。幼儿颜色视觉的能力通过适当的训练可大幅提高。(二)听觉 听觉是在特定范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映。幼儿通过听觉辨别周围事物发出的各种声音,辨认周围人们所发出的语音,进而促进言语的发展。 1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

15、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有的高些,有的低些。研究表明,孩子在12岁之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68岁间几乎增加一倍。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教学和音乐游戏来促进幼儿听觉感受性的发展。 2言语听觉 幼儿对语音的辨别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言的细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基本上可以辨别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幼儿园中教师应经常对幼儿进行听力方面的检查,及时发现听力有缺陷的幼儿,尤其要注意幼儿的“重听”现象。“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

16、的内容,并给予回应。“重听”现象往往不易被人们所觉察,但它对幼儿言语听觉、言语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应加以重视。小资料 幼儿的“重听”现象“重听”现象是幼儿期儿童听力的一种特殊现象,即有些幼儿对别人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整,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猜到说话的内容。这种现象只发生在个别幼儿身上。造成幼儿出现“重听”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幼儿的听觉器官(主要是耳)出现问题,导致幼儿听力上的缺陷;二是幼儿注意力不集中。作为成年人,对这两种情况应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一是经常对幼儿进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幼儿的听力缺陷,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17、二是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力。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幼儿身体疲倦,可能是情绪不稳定,还有可能是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等等。排除了这些干扰,有了良好的注意作基础,对幼儿的听力进行认真训练,如采取老师讲,幼儿复述故事等方法,就可逐步恢复幼儿的听力,“重听”现象也就可以纠正了。(三)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人在触摸中感知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轻重、粗细、光滑和粗糙等属性。触觉的绝对感受性在幼儿很小的时候就发展起来了,在幼儿期,这种感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例如在实验中,要求幼儿不用眼睛看,而是用手去掂量物体的重量,其中4岁幼儿对物体重量

18、的估计错误率大于70%,而7岁幼儿对物体重量的估计错误率只有26%。另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运用掂量的方法不同,4岁幼儿估计重量多用两个物体同时比较的掂量法,而7岁幼儿则可以采用先估计一个,再估计另一个的相继性比较方法。(四)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的结果。包括对方位、距离(或深度)、形状、大小等的辨别,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的辨别。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3岁幼儿能辨别上下,4岁幼儿开始辨别前后,5

19、岁幼儿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幼儿能较轻松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由于幼儿辨别空间方位是从以自身为中心辨别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辨别,因此,教师在音乐、舞蹈、体育等教学活动中,要用“照镜子式”的方法示范动作,即以幼儿的角度来做示范动作。如要对面站立的幼儿举起左手,教师示范时自己要举起右手来示范。否则,幼儿会顺着教师的方向,错误地伸出同侧的手。2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它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幼儿对不同图形的辨别难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幼儿初期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幼儿中晚期又增加了半圆形和梯形。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还能适当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

20、椭圆形。3.距离与深度知觉距离与深度知觉是指一个人判定物体与物体之间以及物体与人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幼儿能分清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还不能正确认识。幼儿对于透视原理还不能很好掌握,不熟悉“近物大,远物小”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所以,幼儿画出的物体也是远近大小不分。4.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堆客观想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时间很抽象,为了正确的感知它,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应时间的。小班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与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想联系,如“早晨”是起床、上幼儿园的时候,“下午”是幼儿园回家的时候,“晚上”是睡觉的时候。而对于“昨天”“今天”“

21、明天”等带有相对性的时间概念就难以正确掌握。中班幼儿会运用早晨、晚上等词语,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但对于前天、后天等较远的时间概念就不是很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事情去理解。例如,通知幼儿后天开运动会,要解释“后天就是睡了一个晚上,过来一天,再睡一个晚上就到了”。大班幼儿能分清上午、下午,开始能变比前天、后天,知道星期几,但对于更短的活更远的时间观念就很难分清,如马上、从前等。三 感知觉的特性与教育(一) 感受性变化规律与幼儿的活动1感觉的相互作用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或者降低,或者提高。例如,食物的颜色、温度会影响对

22、食物的味觉。实验证明,微弱声音能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噪声能降低色觉的差别感受性。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上课时说话的音量要适中,不宜大声喊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力;幼儿园三餐中的各种食物,要符合幼儿的感觉特点,做到色、香、味俱全。2适应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古语说“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讲的就是嗅觉的适应。例如,电影放映后进入影院时,开始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过了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看清楚,这就是视觉的感受性的适应现象。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进入较暗的场所时要稍稍停留一下再行动,使幼儿眼睛适应环境,以免发生碰撞;如果幼儿看书时光线变暗,教师要提醒幼儿到

23、光亮处,或者开灯,因为适应作用能使幼儿继续看得见,但是会增加眼睛的疲劳,从而损害视力。又如,播放音乐时,音量不应过大,以免使幼儿的听觉感受性下降,甚至损伤听力。3对比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感觉对比有相继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比如,先吃药再吃糖,会感到糖更甜;反之,先吃糖再吃药,会感到药更苦。这是相继对比。再如,同样两个灰色小方块(如下图),一个放在白色背景上,一个放在黑色背景上,结果在白色背景上的小方块看起来比黑色背景上的小方块要暗得多,这是同时对比作用的结果。 幼儿园教师在为幼儿制作直观教具或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掌握对比的规律,如,浅色

24、的图形贴在深色的背景上会比较醒目,而贴在浅色的背景上则不鲜明。再如,在美术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对色彩有更深的理解,可以在图画作品的范例中选用对比色,刺激幼儿的视觉,并引导幼儿用对比色来上色,如主体用了亮色,那么底色可以选用暗一点的色彩,这样就可以突出主体,使画面更鲜明。利用这种规律,可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让幼儿学以致用。4感受性的发展 人一出生就具备各种感觉器官和初步感觉能力,从而为各种感觉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实践活动不同,某些感觉能力的发展水平也显示出差异,因此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来提高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如,一般人对黑布只能分出深黑、浅黑等几个等级,而有经验的染布工人则可以把黑布按深浅程度

25、区分为43等。有经验的品茶师喝一口茶,就知道茶的等级、产地等。另外,在某些分析器被破坏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其他分析器的感受。陛会极大地提高。如,盲人的触觉和听觉格外灵敏,而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专门的练习和各种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感受性。如通过游戏“奇妙的口袋”,可以发展幼儿的触摸觉;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发展幼儿对颜色的知觉等。(二)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上写了几个醒目的大字“观察、观察、再观

26、察”。生物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则把他的科研成果归功于观察,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研究的能力上,可能有出众之处。”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幼儿掌握知识、发展心理、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幼儿观察能力不强,观察不认真、不细致,结果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粗略的,对事物的印象也只能是表面、片面、孤立零碎、星星点点的。因此,在发展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幼儿常常不能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观察,他们的观察或事先无目的,或易在观察中忘记,很容易受外界刺激和个人情绪、兴趣的影响。因此,给幼儿提出

27、的观察目的和任务一定要明确。 心理小实验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请两组幼儿观察两张初看完全相同的图片,对其中一组幼儿在观察前讲明这两张图片有5处不同,而对另一组幼儿只笼统地要求他们找出图片的不同之处,而不告诉他们共有几处不同。结果前一组儿童平均找出4.5个不同,后一组儿童只找出3.7个不同。由此看出,观察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目的、任务越明确,效果越好。 教师组织了一次班级主题活动观察各种各样的车。为了让幼儿对各种车辆有较直观的感知,使该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能较好地完成,在带幼儿到马路上观察各种各样的车之前,教师对幼儿说:“老师今天要带小朋友们到马路上看看有些什么车。这些车装

28、载了什么?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一样?看看哪个小朋友看得最认真。”由于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幼儿在观察时就能够按照要求去观察所有驶过该条马路的车辆名称、车辆装载了什么,它的外形有什么特征等。这样就使接下来的活动能较好地完成。2在观察中培养幼儿的概括性 幼儿在观察时,往往不能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综合考察,因而也不能发现各事物或事物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幼儿在观察一幅图画时,只能说出画面上的个别事物或个别人的动作,而不能说出这幅画的主题思想。因此,要求幼儿给一幅画定义一个合适的名称是很困难的。又如,给幼儿看两幅图画,其中一幅画着小孩玩球,另一幅画着球把玻璃打碎了,小班孩子也往往说不出这两幅图画

29、之间的因果关系。中班幼儿观察的概括性稍有提高,但也只有部分儿童能做出比较令人满意的回答。到大班时,才有多数儿童能做出正确回答。在观察中培养幼儿的概括性,首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既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也有助于促进幼儿观察概括能力的发展。如,观察风雨雷电的现象,去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的特征,到公园观察花草树木,到田野观察农作物和蔬菜的生长情况等。其次,要引导幼儿多动手实验。比如,组织幼儿种植植物,从种植到浇水、施肥等都让幼儿自己动手,实际了解植物生长与阳光、水分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比单纯用语言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幼儿观察的兴趣,更主要

30、的是能够帮助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幼儿概括事物主要特征的能力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3让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由于受到经验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幼儿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抓不住要点,缺乏一定的顺序性,因此,教师应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会从上到下、由里到外、从左到右、从远至近(或由近及远)、由整体到局部有顺序地观察。如认识动物一样,从头、颈、身体、四肢、尾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认识水果,一般由表及里地去观察。另外,还可以教幼儿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观察。如,教幼儿认识苹果和梨子时,可以让幼儿把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看看它们的外形、表皮及果肉、果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1、的地方。通过对照、比较,对苹果和梨子的分辨就更清楚、更明确了。在进行观察活动时,要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客观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色、香、味、软硬、光滑、粗糙、大小、冷热、形状、声音等。在幼儿观察时,要帮助他们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器官去感知事物各方面的特征,让幼儿多看、多想、多听、多讲、多摸一摸、多嗅一嗅,以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印象。多渠道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对物体的立体知觉和印象,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分析综合活动的状态和活力。如认识水时,可以让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倒一倒。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感知,就能知道水是透明的,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的液体等

32、。再如,观察兔子,不但可用视、听感官进行感知,也可以让幼儿用手摸一摸兔子的皮毛以体验毛茸茸的感觉,还可以让幼儿学一学兔子是怎么跳的,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有关兔子的完整印象。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的教育方法,不仅能让幼儿学得积极、生动、愉快,还可以培养和训练幼儿各种感官的敏捷性。任务二 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一 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学习或工作时,我们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会指向并集中在某一对象上。例如我们在听老师讲课时,并不是什么都看、都听、都记,而是选择我们所需要的对象,吧自己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都指向和集中在老师讲课的内容上。幼儿爱玩走迷

33、宫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心理活动完全指向并集中于迷宫图这一事物。这种对迷宫图这一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就是注意。也就是说,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状态时,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只是有选择的倾注于某些事物,二同事离开其他的事物。如幼儿在听教师讲故事时,他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教师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而不会在意自己旁边的其他小朋友在于什么,从而对前者记得牢,对后者印象很模糊。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把心理活动贯注于某一事物。由于人处于注意状态时,神经系统既对某些刺激的兴奋增强,也对其他无关刺激加以抑制,从而使心理活动的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对

34、其他刺激则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比如,幼儿们看动画片时,当看到某一精彩片断时,就连家长叫他的名字。他也不会听到。可见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不仅选择了某一事物,而且会全神贯注于这一事物,以确保所选择的对象在头脑中获得清晰的反映。注意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它本身并没有反映的内容,既不反映事物的属性,也不揭露事物的意义。但它总是伴随着其他的心理活动,如通常所说的“注意看”、“注意听”、“注意想”等,没有注意的参与,各种心理活动就无法很好的进行。在离开心理活动的单纯的注意。人们在注意什么的时候,总是在看它、听它、记它或想它。离开心理过程,也就谈不上注意了。(二)注意的种类 按照有无预定的

35、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幼儿正在上课时,外面一个教师进来找东西,这时幼儿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转向这个进来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对注意的事物没有任何准备,注意的维持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无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产生无意注意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外界刺激物的特点,二是人的主观状态。 (1)外界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一个刺激物若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它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很强的光线、巨大的声响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但对无意注意而言,起作用的往往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比

36、如幼儿在室外活动时,教师需要很大的声音说话幼儿才能听得到,但在教室只需要较小的声音就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如果在形状、颜色、大小及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等方面有显著差别,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发出声音或会动的电动玩具比一般静止的玩具更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活动的教具比静止的图片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2)人的主观状态同样一个事物,未必能引起所有人的注意。这是因为无意注意的引起,除了与刺激物的特点有关外,还和本人的主观状态有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和兴趣。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以及人们感兴趣的事物,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例如,家长和

37、孩子同样到书店,他们首先看到的,大都是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关的书,而对于和别人有关的书,则往往会视而不见。情绪和精神状态。一个人如果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心情愉快,会对身边的很多事物都兴致勃勃。一个人如果处于疲劳状态,周围的事物就不容易引起他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这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为了考上大学,尽管学习特别枯燥,但是高中生仍能克服困难,坚持认真学习;我们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幼教工作者,经常要克服很多困难、排除很多干扰认真学习,这样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依赖于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有:(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因为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

38、的的注意,所以个体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明确与否对有意注意的发生和维持具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活动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个体的有意注意就越容易引起和维持。越明确、越具体,个体的有意注意就越容易引起和维持。(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兴趣是引起注意的主观条件,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对事物本身和活动过程的兴趣是直接兴趣,而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叫间接兴趣。比如有人对弹钢琴过程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对可以在舞台上演奏钢琴来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一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就是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在无意注意的中有重要作用,而间接兴趣则与有意注意有关。形成稳定的间接兴趣,可以引起和有意注意。 (3)合理的活动组织

39、。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有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幼儿一日活动组织的不合理,幼儿将整天处于忙乱状态,即使在需要有意注意的参也无法调动和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在幼儿园的教学中不同性质的活动搭配时要注意安排适当的过渡活动。另外还可将同一目标的不同的类型活动结合起来。比如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也有利于维持有意注意。 (4)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有意注意也有重要影响。当注意与已有知识经验差异很小时,个体无需进行深入的智力活动就能把握它,因而也不需要刻意的集中注意。反之,当差异太大时,个体即使积极开动脑筋运用所有的已有知觉经验也无法理解它,这样有意注意也就很难维持下去了。(

40、5)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意注意是一种不随意注意,是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力来维持的,因此,它和人的意志品质有密切的关系。意志坚强的人能主动调节自己的注意,使之服从当前的活动目标和任务;意志薄弱的人则很难排除环境中的和来自自身的各种扰的消极影响,因此也就不可能很好的保持自己的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是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例如幼儿在刚开始学做手工的时候,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事情,但是在对手工发生了兴趣以后,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了,而这种注意仍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三)注意的外部表现人在注意某一事物时,常常伴有一些外部

41、表现。比较明显的有以下三种: 1适应性运动幼儿在听教师讲故事,当听得很入迷时,会凝视着教师,或双手托住下颌,这就是适应性运动的一种。 2无关运动的停止当幼儿一个人集中注意某项活动时,常常会停止与这项活动无关的各种动作,表现出静止状态。比如人们边吃饭边看电视,当看到一些精彩片断时,往往会停下手中的碗筷,所以在幼儿吃饭时,教师应把电视关掉让幼儿集中注意力进餐。 3呼吸的变化当一个人特别想听到别人谈论的话题但对方声音很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当高度紧张时,会出现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现象。注意的外部表现,有时可能和内部状态不相一致。如对一件事情貌似注意,而实际上心理活动

42、却指向集中于另一件事情上。由于幼儿注意的外部表现比较明显,因此教师可以从观察幼儿的外部表现来考察幼儿是否集中注意,从而正确地组织教育教学。(四)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期,儿童的无意注意得到高度发展,在教育影响下,有意注意才逐渐形成。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随着幼儿时期活动范围的扩大,求知欲的增强以及新的兴趣和需要的不断产生,周围环境中很多事物都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发生兴趣,都愿意亲自看看、摸摸、听听。尤其是那些形象鲜明、刺激强烈、活动多变的事物,更乐意看动画片、听故事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模仿成人的各种行为动作。于是,现实中的工人做工、

43、农民种田、医生看病、学生上学、售货员卖东西等等,也都成为幼儿无意注意的对象。他们做起这种模仿游戏来能持续很长时间。例如,有的幼儿见过医生打针,到幼儿园里就和小朋友们玩起了看病的游戏。2幼儿的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很低,心理活动不能有意地持久集中于一个对象。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一般也只能集中注意几分钟。此外,小班幼儿注意的对象也比较少。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有意注意得到发展。在适宜条件下,注意集中的时间可达10分钟左右。他们还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觉地把注意集中于一种并非十分吸引他们的活动上。例如,为了正确做出老师留下的计算作业,他们能够集中注意默默数自己的手

44、指。大班幼儿在正确的教育下,有意注意开始迅速发展。在适宜条件下,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1015分钟。这时候,他们就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组织自己的注意。(五)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 一个人的注意力品质,主要由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四种品质来进行判断。 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上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还比较差,难于持久地、稳定地进行有意注意。但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在不断地发展着。小班幼儿一般只能稳定地集中注意35分钟,中班幼儿可达10分钟,大班幼儿可延长到10 到15分钟。幼儿的年龄与注意稳定时间长短的关系见下表。

45、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即分心。注意的分散,主要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时间作用引起的。因此,为了保持注意稳定,就应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并使活动多样化。思 考结合到幼儿园见习情况谈一谈怎样利用幼儿注意的稳定性组织幼儿的活动。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比如教师用眼睛在班上一扫,便知道哪个幼儿在,哪个幼儿不在,这就是注意的广度。注意广度的大小,与人的主观状态、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注意的目的越明确、越单一,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广度越大,相反,广度就越小。幼儿注意的广度比较狭窄。成人在1/10秒的时间内,一般能够注意到4

46、6个相互间无联系的对象,而幼儿至多只能把握23个对象,因此给幼儿提问题时一次不能提得太多。另外,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为幼儿准备教具和图片时应该有规律。当然,随着幼儿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以及生活实践的锻炼,注意的广度会逐渐扩大。 思 考请说出在瞬间内辨别下面圆点的数目时哪一种容易,为什么?结合见习的情况谈一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出示教具或图片时,应如何利用这一规律? A10个圆点任意分布 B5个一组摆成两排 C5个一组,摆成两朵梅花形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外一个对象上

47、。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不同。虽然它们都是改换注意对象,但前者是主动、有目的地改换对象,而后者是被动的,是无意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的刺激,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是一种不良的品质。比如,幼儿画画时,边画画边玩手中的彩笔,这是幼儿注意的分散。幼儿画完画,能接着尽快地投入到语言课中,这是幼儿注意的转移。一般说来,注意转移的难易、快慢,取决于原来注意的强度和新对象的性质。例如,使幼儿的注意从游戏中很快转移到计算作业上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幼儿喜欢游戏,玩起来注意集中,而计算作业的吸引力不如游戏。此外,注意的灵活性与人的神经系统是否灵活有关。神经系统比较灵活的人,注意容易转移;神经系统不太灵活

48、的人,注意转移就比较困难。情景再现教师拿出一张图片对幼儿说:“看!我这里有两只蜜蜂,从远处又飞来两只蜜蜂(教师又拿出两只蜜蜂的图片)。小朋友看!现在我这里有几只蜜蜂了?”一个幼儿说:“老师,我在公园看见过蜜蜂!”另一个幼儿说:“老师,我那天还差点儿被蜜蜂蜇住呢!”于是幼儿都说起蜜蜂来了。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人们在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时,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例如,在教幼儿唱歌时,教师需要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同时还要观察幼儿。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首先,如果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比较熟练,或者对其中一种活动掌握得非常熟练,甚至接近于自动化的程度,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好。其次,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好。这就需要幼教工作者非常熟练地掌握各项技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很好地分配注意力。任务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家庭教育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