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结构.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070994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结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的结构1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题。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第三联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以及将要离开 时依依惜别的深情。B.在本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整首诗的句子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C.本诗的结尾用“南望”的景物来作结,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 情,表达了诗人对胜景的留恋向往。D.尾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一句在描写上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远处楼台的钟 鸣之音表现出山中月下的幽静。阅

2、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别房太尉墓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注】房太尉即房瑁,玄宗幸蜀时拜相。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763年卒于阖州, 死后赠太尉。谢傅指谢安。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 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有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向亡友致哀,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B.颔联写诗人哭墓致哀,天上的云似乎也受到感染。“低”字强化了压抑哀伤的氛围。释,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

3、,徐君已经 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 死不忘。作者在本联由颔联的叙写眼前的沉痛哀悼转”到回顾过去的友情的回忆,由前联凄 凉压抑氛围的渲染“转”到本联典故意象的温馨,无不体现此联“转”的独立性。但在本联独立的同时由与其它三联相互照应,体现着其连贯性。本联写作者对房瑁的推崇备 至,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特别是“觅徐君”来到墓前,这与尾联“莺啼 送客”相连贯,整首诗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4 . C.结构上,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内容上,斜阳下眺望树林,草 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尾

4、联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 衬了红蕉的不凡。情感上,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 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错误。“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诗人来说, 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尾联”回晖眺林际,撇撅无遗芳”意思是远眺夕照山林间,落木萧萧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 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从结构上看:“无遗芳”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两联对红蕉外在美貌和内在精神的描写。从内容上看:这本是秋冬之景,在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

5、凌清霜”的红 蕉,叠放在一起,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 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从情感上看:群芳已经消失,最后只剩下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那 么,无人关照的“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 寂、悲凉之情。4 . B.本诗首联以“天养人”为起句,点出丰收的自然前提。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颈联 话锋一转,从天助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尾联写面对一 年来得之不易的大丰收,自己借来千钱也要参加四邻乡亲举办的秋社祭祀活动,表达

6、对丰收 的欣喜之情,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B.“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错,原文是诗人“自分”也就是自认为别人嫌弃自己,而 非是自己真的懒散。从苏辙当时所处的被朝廷贬官甚至被褫夺俸禄的政治环境看,这里的“嫌” 所表达的应该是政治上的牢骚和不满,此句中既有讥讽也有自嘲。故选B。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首联“贫病可怜天养人”是“起”,作者感慨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点出丰收的 自然前提。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 食不愁的喜悦之情。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

7、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颈联话锋一 转,从天助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尾联意思是家家都不辞辛苦大办一年一度的秋社祭祀活动,庆祝来之不易的大丰收;面对如 此热闹的庆祝场景,诗人自己虽然贫病不堪,但也要借钱来买贡品像四邻那样献上诚心。表 现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7 . D.首联一面写模春烟景,桃李欣欣而笑;一面写扫墓时节使人联想到野田荒堤,发生死 之悲。一笑一愁,对比强烈。颔联、颈联分承“佳节清明”和“野田荒城颔联极写春天的 蓬勃生意,是“佳节”的最好说明。颈联运用对比,表达了对奸臣丑恶人生的鞭挞。尾联在 语意上承接上联的爱憎分

8、明,表达对小人当道、政治黑暗的深深愤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诗人内心迷惘,把世界看成微尘,流露出无限感伤之情”错,表达诗人对仕途贤愚混杂、 是非不分的深深愤慨。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思路的艺术特色的能力。首联描写清明之时两幅不同的画面。“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正是春暖花开之时,百花竞相 开放,争奇斗艳。桃花李花盛开于春风之中,似有欢笑之意。“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也正 是人们上坟祭祖的日子,走到坟场,只见荒冢累累,心中自然会生出许多凄凉。“桃花与荒 冢,,“笑与愁,,对比强烈。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

9、是动物的活动;“雨足郊原草 木柔”,写的是植物的生长。承“佳节清明”句写春天的蓬勃生机。颈联写人,“人乞祭余骄妻妾”,通过齐人于瑙间乞食这一典故写了愚人的行为。“土甘焚死 不公侯”,乃是通过介子推的故事表现了贤人的气节。承“野田荒城”句,运用对比,表达了 对奸臣丑恶人生的鞭挞。尾联意思是,他们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至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 目乱蓬的野草而已。表达贤愚不分的慨叹、蓬蒿满眼之感触。这首诗在行文思路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对比和用典。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无不 得力于对比。不但桃花与荒冢有对比、齐人与介子推有贤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与 人生的无味黯淡也是一组

10、鲜明的对比。8 . D.前四句写出了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赵国的燃眉之急,魏王的态度;中间四句写信 陵君礼贤下士;最后四句赞扬侯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表明了作者的困惑”错,“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意思是,侯嬴甘愿以身命报 答信陵君知遇之恩,七十岁老人别无所求。作者对侯生这么做,只有赞美,没有困惑。故选D。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本诗共十二句,一至四句交待故事的背景。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大势,后写“窃符救赵事件 的成因。以,可纷纷”三字道出天下大乱的局面,以“益围邯郸怠”退出情况的紧急,以“不救” 二字表现出形势的严

11、峻。五至八句,写信陵君礼遇侯生。连用两个“愈”字,一是写出侯生的有意傲慢,二是写出魏公 子的礼贤。“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两句,巧用原文,点化为对仗句。九至十二句专写侯生,与首段呼应。以“献奇谋”,即策划窃符救赵及夺晋鄙军写出其智;以 “向风刎颈”写出其义。末两句写得慷慨豪迈,感人颇深。11 . C.(-)思想情感方面体现出“沉郁”之风:反对朝廷消极苟安政策。诗人对南宋朝廷采 取的不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此情与杜甫之诗中经常表现出 的忧患意识极为相近;歌颂抗金志士爱国壮举。诗人对向子湮等爱国人士纷起抗战的爱国 壮举,进行了高度热情地讴歌,此情与杜甫之诗中经常

12、表现出的家国情怀极为相近。(二)结构技巧方面体现“顿挫”之美:本诗首联感叹朝廷无策抗金,此为首顿;颔联流露出 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尾联写向子湮率军抗金使人看到了一线希望,诗情上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而不是“烟花燃放之美景”,如“烟花三月下扬州”指在柳絮 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分析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题干中说“此诗已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结合作品从思想情感与结构技巧两方面简要分析。 考生要知道杜甫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在思想上内容方面,杜甫诗歌常常表现为爱国忧

13、民 的情怀;在结构方面表现为节奏的跌宕起伏。可从思想情感角度分析本诗的“沉郁”之风,从 结构技巧角度分析其“顿挫”之美。首联,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 夕烽”是以汉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 使得金兵长驱直入、从边境到达内地。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颔联,承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对这种敌人 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 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颈联,借用李白和杜甫

14、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 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 了皇帝,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尾联,诗人认为向子湮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 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充满 了对向子湮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气势凌云。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 下,还有向子湮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使人看到了一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 可见从思想内容上看,本诗表现出的对朝廷不抵抗的不满和对向子湮爱国壮举的赞赏与杜甫 的忧

15、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极为相近,体现出“沉郁”之风。从结构技巧方面,本诗也体现出“顿挫”之美。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本诗首联感叹朝廷无策抗 金,此为首顿;颔联流露出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尾联写向子湮率军抗金使人 看到了一线希望,诗情上扬。12 . C.作者以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为主线,把对春日的喜爱之情倾注于绵绵春雨、野田风光、 篱边桃花、茅茨鸡啼四个富有春日特征的画面之中,从而使整首诗的春日风景形成了一个有 机的整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均表达对春日的喜爱”错。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的是落寞之情。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特点及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

16、力。题目问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作者如何让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要抓住“诗中景物 各自分立”一句,分析诗歌写了哪些内容;再抓住“作者如何让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分析这些景物当中蕴含的情感线索。春日这首诗把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次第展开,胜境纷呈叠出。入笔写难得的好天气,转 出野田春水,然后又转出渡头水鸟嬉游,再转出竹篱茅舍风光,天桃含笑情态;又转出雾气 迷蒙,沽衣微湿,天色似瞑,引得午鸡引吭啼鸣。无数富于诗情的片段,构成了逝通的春游 长卷,盎然春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些景色诚然十分宜人,表面上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似乎缺少勾连,很难形成一个整体。事 实上,诗人用的是一种近乎现代戏剧中的“情意

17、结构”手法,即又靠情节连系,而以心中清意 活动流贯全篇,似断实连,另是一种独特的章法。首句开门见山,表示春日多雨,次句具体 描绘,补足上句之意。春日多雨,早拟出游而苦无佳日;好容易才盼得放晴,足遂夙愿,作 者心情之欣喜可见。多雨之日终得放晴的欣欣情意笼置全诗,形成了一条线索。野田春水映 映,一碧如镜,固然赏心悦目;渡边鸥鸟忘机,与人相亲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篱间夭 桃临风,似开未开,嫣然含笑,更觉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烟暝;迷蒙雾气,沾衣欲湿;意 境朦胧优美。作者忽闻一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全诗镜头累换,而诗人心情之欣悦,感受 的新鲜,则回环相贯。14 . C.含义:哪里知道儒者心中的悲苦,只

18、能对着秋风悲吟,徒生白发。表现诗人身为儒者的 懊悔之情。关系:前六句是诗人借少年任侠的形象,表现自己对少年侠气的向往;最后两句直抒胸 臆,抒发诗人自己对读书入仕的反思与悔恨;后两句与前六句形成鲜明对比,一贬一褒, 抒发作者对少年豪侠生活的向往、对儒者悲哭生活的追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全诗并非都围绕“少年”展开,最后两句说的是“儒者”,全诗是围绕“侠”字展开的。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诗歌最后两句是反问句,岂知意思是:哪里知道;哪里知道儒者心中偏于悲苦呢? “吟向 秋风”即面对秋风吟诗,“白发生”感叹自己已生出白发,却仍一事无成,

19、充满对自己身为儒 者而非侠客的悔恨之情。诗人自己是一位出身贫寒的儒者,诗歌前六句都在描写一位侠名赫赫、身手矫健、意气风发 的少年游侠,结句则感叹自己作为儒者心中充满悲苦,哪里像少年游侠那样自由自在呢?所 以前六句写游侠是表达了诗人对少年侠气纵横的向往,而结句则直接抒发了自己未能成为游 侠,却成为了儒者的悔恨之情。前后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悔恨。16 . B.内容上:展开想象(通过虚写),描绘了烈烈北风吹散黄云、皑皑白雪掩映沙城的奇 伟壮阔/雄浑的边镇风光,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渲染了苍凉壮阔的氛围,抒发了对 戍边征战的向往。结构上:为尾联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作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

20、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理解有误。“事不平”本意为打抱不平,“从来事不平”一句 指诗人一直以来都有抗击邪恶、铲除不平的正义感,也指前往边镇、抗击外敌入侵、保家卫 国的正义行为。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颈联的意思是:朔风吹散了层层黄云,白雪簇拥着边塞沙城。这两句是写景,写出了塞外边关黄云蔽日,朔风劲吹,白雪皑皑,沙城矗立的雄浑景象,展 现出一派边塞城镇独特的风光,“黄云”“朔风”“白雪”“沙城”等富有边塞特色的意象,作者刻 意选择了“黄”“白”等单调色彩,构成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画面。这两句也流露出诗人对于边关风光、戍守征战的向往之情,为尾联“幸

21、应边书募,横戈会取 名”中表达自己有幸响应招募,一定会在边塞征战中取得功名,建功立业的豪情做铺垫。18 . C.变化:表达上,由上文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情感上,由上文对朋友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以及对朋友的美好祝福。 效果: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融情于景,含蓄动人,使诗意鲜活生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衬托凄恻别情”错误,本诗虽是送别诗,但并没有过多地写别情,而是重在表达对房明 府的赞美和期望。全诗的情调较为欢快,别情并不凄恻。第三联的写景,景色优美,是对送 别之地周围环境的描写,它衬托的应该是较为欢快的情绪,含有对房明府的祝福。故选C

22、。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 合:结束。“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颈联“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写远峰 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这句内容上是写景,而前两联“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 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的内容却是写景记叙和议论,所以这是一转。“君为万里宰, 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表达的是对朋友的赞美,而“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 新”通过对送别之地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达对房明府的不舍和祝福,这是又一转。效果:“转”就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制造一些波澜

23、,为表达主题准备。可从这几个角度分析。 如由上文的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通过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的手法,来含蓄的表达情感,使表达情感含蓄而鲜活生动。21 . C.意境特点:开篇描绘了静谧安闲的意境。结构作用:“晴”字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写 景的内容,通篇写的是放晴之后的景色;“同寻二字照应题目“寄袭美情感表达:表达 了想要和友人一同赏景的期望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能力。C.“所见皆萧条之景错误。”石辞分来宿鹭驯”写的是闲适、趣味盎然之景,并非萧条。故选C。2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相关诗句意境特点、理解结构作用评价思想情感

24、的能力。此诗回文后首联为“匀书细字苔碑古,好去同寻野寺晴,首先理解句意:生有苔葬的石碑上的字迹精细匀称,因为喜欢便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一同去 找寻远在荒郊野岭的寺庙。生有苔葬荒郊野外可见远离闹市少有人来的僻静之处,所以意境 特点是静谧、悠闲、自在的。开篇创设宁静悠远的氛围,自得一份闲情雅趣,奠定了情感基调为悠游自在闲适淡然。其中 的“晴”字总领下文,结构上“苔碑古”“同寻”照应题目“晓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袭美“,点明同游 的人为“袭美”,并引出下文写景的内容,“驯鹭宿来分薛石,小童樵处上荒城。新抽蕙动微 风远,半谢花垂晓露清。人起思烟浮幌暗,景闲吟月落波平”。通篇写的是天气放晴之后的 景色,情感上表

25、达了诗人在晴朗的日子里产生了闲心雅趣想要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袭美一同外出寻 觅野寺,以便欣赏美景感悟自在闲适的美好时光,字里行间更寄寓一份美好的心愿,难忘友 情,于是心生期盼,希望有朝一日能达成所愿和朋友喜相逢,并一起到山水田园间追寻快乐生活,不负好山好水好时光。23 . D. (1)结构上“数峰青”照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雨过山青的景象,自然、贴切 乂不露痕迹。(2)侧面烘托乐曲的魅力。曲终人散后,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在山水之间,用环境烘托 乐曲的魅力,赞美演奏者技艺的高超,言有尽而意无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议论”错。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

26、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 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词中没有“议论”。 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要从“结构”和“手法”两个角度赏析。“人不见,数峰青”一句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 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 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 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用环境烘托乐曲的魅力,赞美演奏者技艺的高超,言有尽而意无 穷。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

27、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 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 迹. B24 .内容上:呈现雨前和雨时之景,雨前的风让世间顿感清凉,大雨的声势如海涛翻涌。 结构上:“清风卷地换尘世”承接上联“旱天云物何萧骚”;“白雨入林翻海涛”引出后两联的 感慨和想象,同时也照应题目中的“雨”字。情感上:借风之清凉,雨势的浩大,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久旱逢雨的喜悦。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 “仍然在雨中兴奋地踩踏着水车”错。“殊胜农儿踏车健”指少有的农人们用力地踩踏水车, 并没有说兴奋。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句

28、的作用,可从内容、情感和结构三个方面来考虑。“清风卷地换尘世”清凉的风席卷着大地使天地间顿感清凉,仿佛换了一个人世间。描写了大 雨来临前大风顿起给人带来的感受,“换尘世”是承接上联“旱天云物何萧骚”来写的,写出了 大风吹走暑热带来清凉的感受。“白雨入林翻海涛”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进入树林,声势如海涛翻涌。描写了下雨时的情景,雨 势浩大如海涛翻涌,给人带来了震撼。正是因为有了“翻海涛”的情景,才让作者有了“须晴 径买一渔艇,想见横塘深半冥”的计划与猜测,大雨过后池塘水涨,正好可买艇游玩一番。 这句诗同时也照应题目中的“雨”字。这两句诗借风之清凉,雨势的浩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久旱逢雨的喜悦,也表达了他

29、对农人 的关心。27 . C.颈联承上启下: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演化而来,承接春日将近,人至暮年,带有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欲扬先抑, 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第六句下启尾联:写水边钓鱼,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 诗歌最后表现钱少阳年老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这一高潮蓄势。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A.“首联描写诗人.”错误,“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首联意思是“举起白玉杯痛饮美酒, 在这绿杨飘垂的三月之时。以工整的对仗,描绘出一幅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 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不是写诗人,而是写钱少阳,暗扣其

30、“征君”身份。B.“,各,字突出了钱少阳两鬓斑白,人至暮年”错误,“各”字是写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 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Df反用典故”“不遇于时”于文无据,也没有惋惜之意,尾联意思是“如能遇到文王渭水之猎, 我也可以成为帝王之师”,这是假设、类比,并非反用典故。尾联中的“如”字和“犹”字很重要, 说明收竿而起,从政立功还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不是实指。唯其虚写,C.尾联写林花纷落,莺啼送客。“唯”字与首联孤坟”照应,暗写房瑜身后凄凉。D.本诗既有对朋友的推崇和情谊,又有对朋友过世的哀痛,还有对安史之乱的忧虑。3.律诗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

31、,承担不同作用;又彼此连贯,彼此 照应。请分析这首诗颈联的独立性与连贯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红蕉柳宗元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回晖眺林际,撼撼无遗芳。注撼掘: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C. “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5

32、 .本诗的尾联堪称精妙,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蚕麦二首(其一)苏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注】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 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 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 才合钱的征君身份,又表现出颂钱的诗旨。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

33、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全 诗款款写来,以暮春暮年蓄势,至此题旨全出,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不尽。故选Co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结构安排特色的能力。颔联上承第二句。前句词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这样, 后面的嗟老感慨就一点不使人感到意外。第四句的“各成丝”,是说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 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 浑然而不可分了。第三、四句抒发了由暮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 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34、,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第六 句和第五句相对,句意也相似,都是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 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这说明作者写 诗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7 .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 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

35、,野田荒珑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徽宗崇宁二年(1103),蔡京、赵挺之等人对旧党的迫 害愈烈,黄庭坚受到罗织。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 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清明”为题,既点出此诗写在清明节,又能从清明扫墓的习俗自然联想到人的生 死问题,甚至扩而大之。B.颔联春雷启蛰、万物复苏,春雨充沛、润物无声,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之景,引发 下文作者对人世命运的思考。C. “乞祭余”用孟子中的典故:齐人

36、偷吃了祭余酒肉不算,还要恬不知耻地回家向妻妾 炫耀。这是对向蔡京之流的讽刺。D.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诗人内心迷惘,把世 界看成微尘,流露出无限感伤之情。9 .清人方东树说:“山谷之妙,在乎迥不与人,时时出奇:赏析这首诗在行文思路上的艺 术特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夷门歌王维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但故

37、事主人公由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夷门侠士 侯嬴,从而成为主要是对布衣之士的一曲赞歌。B.这首诗是古体诗,标题中的“歌”与长恨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C.七八两句,强调侯嬴、朱亥二人的卑微地位,意在突出卑贱者的智勇,同时也表现了公 子不以富贵骄土的精神。D.最后两句专写侯生,慷慨豪迈,又浓郁的抒情风味。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困惑,侯生这 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11 .请简要概括出本诗的写作思路。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伤 春陈与义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注】甘泉:秦汉行宫,

38、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飞龙:旧时以龙比 天子,此处指宋高宗。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借助匈奴入侵时,烽火可以直达甘泉宫的典故,直叙国事的危急。B.由“初怪”到“岂知: 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也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C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也尽是满怀伤感。D.在庙堂无策的局面下,向子湮率军抗金,给人带来了一丝欣慰,让人看到了希望。13 .后人评价本诗“此诗已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请结合作品从思想情感与结构技巧两方 面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汪藻一春略无十日晴

39、,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江南春日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B.诗的颔联和白居易71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都描绘了春日唯美最致。C. “桃花嫣然出篱笑”和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均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春日的喜爱。D.尾联和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询一样,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15 .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作者如何让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40、,完成下面小题。少年行雍陶【注】不倚军功有侠名,可怜球猎少年情。戴铃健鹘随声下,撼琪骄骐弄影行。觅匠重装燕客剑,对人新按越姬筝。岂知儒者心偏苦,吟向秋风白发生。【注】雍陶(805? )o字国钧,成都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国子毛诗博士、简州刺史,世称雍简州。后辞官闲居,养病傲世。不知所终。1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描绘了一位不依仗军功却重侠名、纵情于蹴鞠的少年行猎者的形象。B.诗人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少年”矫健的身姿。C诗歌围绕“少年”逐层精细描写,刻画这个英武洒脱、尚义高志的丰满形象。D.诗中的“少年

41、”可能是诗人想象虚构出来的人物,以此折射自己的生活理想。17 .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怎样理解它和前六句的关系?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赴邠宁注留别李益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注邠宁:唐代方镇名,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县)。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自言为飞将军李广之后,年少就习兵法,流露出对军事才华的高度自信。B.侠少的问询,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暗示了前往邠宁从军的缘由。C.作者庆幸能响应招募、前往边镇征战,并坚信自己将横戈沙场、赢得功名。D.作者前往边镇之际作诗留别,

42、却不为离别而感伤,慷慨豪迈之情溢于言表。19 .本诗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房明府罢长宁令湖州客舍李嘉祐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要自趋丹陛,明年鸡树亲。注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要:应该。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2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恩泽之广大。B. “未满”句写房明府任期未满而求退,“归闲”句写他要归家过闲居生活。C.颈联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借清新之景衬托凄恻别情。D.本诗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

43、式,表现出作者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1 .元人范德凯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晓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袭美陆龟蒙平波落月吟闲景,暗幌浮烟思起人。清露晓垂花谢半,远风微动蕙抽新。城荒上处樵童小,石葬分来宿鹭驯。晴寺野寻同去好,古碑苔字细书匀。注袭美:皮日休,字袭美,与陆龟蒙为诗友。2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闲景”二字统领全诗,引出下文写景的内容,“思起人”三字照应题目“寄袭美“,表 达了对皮日休的思念之情。B.颔联写景动静结合。天快亮时诗人早起赏景,

44、看到露珠清透,花谢剩半,蕙兰新抽嫩芽, 在风的吹动下摇曳多姿。C.诗人出门所见皆萧条之景,荒城登高看到打柴童子小小的身影,低处细察,温驯的鹭鸟 夜宿醒来在苔薛上踩出痕迹。D.回文诗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中一种独特的样式,本诗正读倒读都是一首完整的诗歌,意 趣盎然,体现了诗人的巧思。23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对“回文”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此诗回文后首联为“匀书细字苔碑古,好去同寻野寺晴请从意境特点”“结构作用”“表达 情感”的角度简析回文后的首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江景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45、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 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 见,数峰青。注: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24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写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作为人物背景画面,与弹筝女相映成趣。B. “一朵芙蕖”两句,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荷花比喻弹筝的美人,起到一语双关的效果。C. “烟敛云收”写烟雾敛容,云彩收色,与滕王阁序中“纤歌凝而白云遏异曲同工。D.全词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将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耐人寻味。25 .结合全词,从艺术结构和手法角度赏析“人不见,

46、数峰青”的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海陵喜雨甲戌四月晦日赋贺铸闰年四月之相交,旱天云物何萧匾。清风卷地换尘世,白雨入林翻海涛。殊胜农儿踏车健,少宽病夫挥扇劳。须晴径买一渔艇,想见横塘深半冥。2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雨至时间和雨前景象,既照应了副题中的“晦日”,也暗含了作者喜雨的原因。B.大雨既至,农人们内心充满了对天降甘霖的喜悦之情,仍然在雨中兴奋地踩踏着水车。C.尾联用“须”“想见”写诗人的计划与猜测,大雨过后池塘水涨,正好可买艇游玩一番。D.诗人有民生情怀,在诗中表达了他对农人的关心,这与观刈麦中所表达的情感相似。27 .诗歌的第二联有何

47、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钱征君少阳李白白玉一不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秉烛惟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注征君:不应朝廷征辟的隐土。2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诗人在风光明媚、景色优美的暮春时节独自饮酒的场景,营造了恬淡娴静的隐 居氛围。B.颔联承接上联第二句,语带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各” 字突出了钱少阳两鬓斑白,人至暮年。C.颈联写典型的隐居生活,其中前句化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带有一种无可奈何、 不得已避世饮酒的感怀。D.尾联反用吕尚渭水垂钓而遇文王的典故,收束全诗,在对钱征君才能称颂的同时,又对他不遇于时的遭遇略感惋惜。29 .本诗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在结构安排上的巧妙之处。参考答案:1. 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 “在本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整首诗的句子是”错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