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电大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4957943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与美育电大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美学与美育电大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与美育电大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与美育电大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学及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一, 填空(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上。每空1分,共4分)1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论述美育,将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美的四个根本特征是符号性, 无功利性, 形象性和感染性。3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情感的确定。4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对后来的中国美学理论影响最大,其人格志向是尽善尽美的“君子。二, 单项选择题(选出以下答案中正确的一项,并将字母填入题目中的括号内。每题重分,共8分)1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巳黑格尔 D贺拉斯2在20世纪8090年头以“艺

2、术意境, “节奏等概念产生广泛而重要影响的中国现代美学家是( C )。A朱光潜 B蔡仪 C宗白华 D李泽厚3关于悲剧的本质,黑格尔的观点是( B )。A悲剧是通过英雄或一般人的凄惨遭遇来显示命运的力气。B悲剧是两种对立志向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恒理性的成功。C人生在世就是苦痛,只有泯灭欲望,才能于苦海脱身。D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歼灭给人看。4在中国,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是在( B )。A先秦时期 B魏晋南北朝 巳唐朝 D宋朝5中国晋宋时代提出“畅神说的闻名画家是(C )。A王维 B刘勰 C宗炳 D钟嵘6认为自我的象征性实现会给人带来瞬间欣喜假设狂, 如醉如痴的“顶峰体验

3、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B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阿思海姆 D克罗齐7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表达在( A )。C社会整合及文化认同 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8被称作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 c )。A梁启超 B王国维 C蔡元培 D鲁迅三, 名词说明1,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突出地运用形象, 详细和体验方式,从详细审美活动美, 美感和艺术中探讨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2, 阳刚及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阳刚之美偏重于动态和力感;阴柔之美偏重于静态和柔感。在中国古典审美意境中,经常是动中含静,静中寓动,刚柔相济,阴阳互补。3, 审美通感又称审美统觉或审美联觉,它是指在主体的审美

4、知觉中各种感觉的通串, 渗透和挪移构成的协同运动,是审美知觉的整体性的表现。4, 净化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闻名美育理论。他认为悲剧具有净化心灵的情感功能,像宗教一样使人在狂迷之后宁静下来,仿佛受到了治疗和净化,他认为这种无害的快感有益于人的安康和社会的稳定。四, 推断正误,并简述理由。1, 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人无关的美。答:错。这种说法只成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认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表达出来的价值。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自然美及人严密相关,无法割裂。2, 美育及德育一样,都

5、是教化的根本形式,二者完全可以相互替代。答:错,二者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差异表现为目的的差异, 方式的差异和效果的差异,而两者都是教化的根本形式,在人的培育过程中不行或缺。五, 简答题。1, 西方美学的开展经验了哪些阶段?答:西方美学的开展经验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相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2, 美的感染力表达在哪些方面?答:美的感染性是指美具有一种使人感动的特性,详细表达在三个方面:主体及客体之间的交感, 人及物之间的动感和主体的精神性快感。交感是指主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双向感动过程。动感是人及世界, 心灵及事物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精神性快感不同于生物本能的满意,它指一种

6、精神的愉悦和升华,属于精神的解放和自由3, 艺术美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答:艺术美的根本特征表达在艺术符号的形式及意蕴, 艺术创作中的创建及标准, 艺术承受中的个体及社会的统一三个方面。4, 日常心理及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分?有什么联系?答:日常心理及审美心理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其区分在于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好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响,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响。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看法, 认知看法向审美看法的转化。审美看法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实行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展审美观照。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

7、动,也就是美感。5,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离不开直觉?答:直觉是审美活动的根底,审美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直觉。第一,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的门户。这是因为感受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人是开放的存在物,感官就是主体向世界放开的门户。通过感觉,人及世界绽开了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且作为特别感受方式的审美直觉也是美感心理的起点,例如对自然的干脆感受是自然美感产生的感性根底。第二,审美直觉是审美意象诞生的前提和根底。审美直觉是对事物感性形式的观照,这种过程就是主体情感及对象形式的同构。情感给予形式以生命,形式使情感得以对象化,情感及形式的契合就是审美意象产生的前提。第三,审美直觉指向意义。有干脆的感受,才

8、有剧烈的情感,审美感觉, 知觉, 通感都在对事物形式的观照中贯注了情感,也强化了情感。情感驱动着想象,想象所建构的符号宇宙象征着人类的价值及意义。6, 审美体验有哪些特征?答: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 历构性, 超构性和预构性的特征。原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性质,这种原构性给予美感以强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性质。体验的历史建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生活经验对精神的建构,二是社会经验对精神的建构。审美体验的历构性使美感获得了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 超越个体而进展意义建构的性质。审美体验的超构性使美感获得了高度。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将来形象的性质

9、。审美体验的预构性使美感通往了人的远景。六, 论述题1, 论述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答: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承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剧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相互呼喊和应答,同时又相互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表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主体及对象相互呼喊和应答。主体期盼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绽开呼喊及应答的沟通活动,在这种主动的, 能动的沟通中生成了美感。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主动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

10、的能动作用。自然之气变更无穷,这生动变更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那么主动回应并浸染事物。第二,主体及对象相互建构和塑造。对象变更了主体,主体也变更了对象。对象对主体的变更,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主体对对象的变更,是指主体通过感觉给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表达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溢人情味的主动沟通和塑造。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动了审美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动,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

11、现出他的困难情感。这种情形在艺术创建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2, 何谓审美实力?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实力的?答:审美实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根底上产生的创建力等。简言之,审美实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实力。个体的审美实力是有差异的,但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实力得到提高。美育对个体审美实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即能提高人敏锐地发觉, 感受美的事物的实力和能增加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剧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人主动想象和思索,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相识世界,形成对美的敏锐的感知实力。例如李商隐

12、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 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丰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们观赏诗句,吟哦诵读,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这就是美育的作用。同时,美育以美启真, 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化者从美的事物相识世界的实力,美育培育的理解力不是简洁的相识,而是一种审美的相识。李商隐诗中的春蚕, 蜡烛,凝合着诗人深厚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索,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执着和奉献。这是艺术的形象,有意味的形象,是诗人审美地相识世界的产物,是创建性的结晶。读者在这个鲜活而意味深长的形象里感悟到诗人对世界的审

13、美理解和表达,感悟到诗人的创建力。这个感悟的过程也正是提高审美理解力, 创建力的过程。 美学及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一, 填空每空 1分,共4分1, 形式感 2.自然符号 3.人工符号 4.剧烈性二, 单项选择题每空 1分,共8分1, B 2, A 3, C 4, A 5, D 6, B 7, B 8, C 三, 名词说明每空 4分,共16分1, P107 2, P161 3, P195 4, P251四, 推断正误每题6分,共12分1, P107错 2, P269错五, 简答题每题 6分,共36分1, P108 2, P127 3, P145-147 4, P162-164 5, P

14、198-201 6, P239六, 论述题每题 12分,共24分1, P116-118 2, P247-251 美学及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调查题目: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调查结果:武侠小说能看占 57% 武侠小说不能看占 33% 武侠小说可看右不看占 10%相识: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其实在于一个人的读书观。如假设在看武侠小说是能抓住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环境的描写,以及故事情节的支配等细致地加以分析,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从而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实力,那有何不行呢?当然,看武侠小说不能嗜之如命,更不能用猎奇的眼光看书中的刀光剑影。武侠小说的精神及风格,就是 美学及美育形成性考核册

15、作业4参考答案答题要求:1, 自拟探讨题目2, 探讨方式为小组探讨3, 需列动身言提纲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1一, 说明以下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 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表示对象。2, 虽然,不行不为生言之。 介词,表示行为对象3,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介词,表示被动。4,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动词,变成。5,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助动词,表示被动。6,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助动词,表示被动。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语气词,及何组成固定格式何.为8,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介词,引进展为主动者。9,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介绍比拟的对象。10, 先发

16、制人,后发制于人。 介词,引进展为主动者,表示被动。11,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处所。12,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助动词,表示被动。13,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 动词,遭遇。14,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副词,仅仅,只是;是:指示代词,这15, 树成阴而众鸟息焉。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16,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不必为之辞。 指示代词17, 受时及治世同,而殃祸及治世异,不行以怨天,其道然也。 代词,这样18,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疑问词,怎么能。19, 之二虫又何如? 用作定语,只指示, 不称代,这20, 向其先表之时

17、可导也,.此其所以败也。 代词,及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缘由。21, 吾知所以距子矣。 代词,及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处所。二, 说明以下词意义,说明及现代汉语中词性是否一样。一莫:1, 疑问代词,没有谁,不同。 2, 疑问代词,没有什么,不同。二或:1, 无定代词,不同。 2, 无定代词,不同。三是:1, 指示代词,这样,不同。 2, 指示代词,这,不同。 3, 推断词,正确,对,一样。四非:1, 动词,非难,不同。 2, 形容词,不正确,一样。3, 动词,指责,不同。 4, 副词,表否认,不同。五以:1, 连词,表关联,不同。 2, 副词,将近,不同。 3, 动词,认为,一样。4, 介词,凭借

18、,不同。 5, 连词,表缘由,不同。 6, 介词,表时间。三, 说明下面字的意义1, 竟:副词,最终。2, 少:副词,略微。3, 颇:副词,略微。4, 特:副词,但,仅仅。5, 稍:副词,渐渐。6, 既:副词,已经。7, 第:程度副词,但,只。8, 但:范围副词,都。9, 曾:情态副词,竟然。作业2一, 说明以下名词1, 文体:文章的体裁, 样式。2, 封事:关涉机密政事,防止泄漏,运用皂帛作囊封板,所以叫封事。3, 檄文:是诏令的一个附件,多用于征召, 晓喻, 申讨,属军用文书。4箴铭:用于规戒的文章。5, 奏议: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公文。6, 编年体:以时间为经,历史事务为纬的一种编排体

19、裁。7, 诏令:是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吩咐。8, 箚子:就是札子,用于臣子给皇帝解答某问题。9, 行状:供应应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供应史官作立传的资料。10, 骚赋:摹拟楚辞而写的赋。11, 文赋:散文化的一种赋体,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推动下产生的。12, 纪传体:集中全面地描写历史人物的一种体裁。13, 骈文:在辞赋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别文体。14, 对策:皇帝就某一问题要求臣子答复。15, 颂赞:歌颂赞扬的文章。16, 古赋:骚赋以外的喊赋。17, 墓志铭:为了许久地悼念死者所刻的碑文。18, 记事本末体:以历史事务为主线,把某一专题的记录集中起来。三, 说明以下术语1, 传:传述的意思,传

20、述经文的文义。2, 正义:也叫疏,唐人采纳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3, 疏:也叫正义,唐人采纳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4, 笺:表识的意思,指读书时有所顿悟用笔标识在一侧。5, 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6, 章句:每章之后用韵语写成的章旨,总括全章大意。7, 集解:聚集众说的一种体例。8, 曰, 为, 谓之:用来释义的,而且是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微小差异9, 谓:被释词置前,说明词放后,常以详细说明抽象,以分体说明总体。10, 犹, 犹言:一般用于近义词作注,或引申义说明本义。11, 貌, 之貌:一般用于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表示某种情貌,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

21、形容词。12, 读为, 读曰:注明音读的,一般用本字注明假借字。13:之言, 之为言, 之犹言:一般用音义一样的词语来训释。14, 读如, 读假设: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三, 给以下古文加标点,并说明黑体字意义,在句中作用或用法。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君, 臣, 父, 子是名词活动动词,意为做好国君的本份,做好官员各自的本份,像个父母,像个子女的意思。2,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及?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那么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

22、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行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行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 幼, 卑, 尊皆薛居州也,王谁及为不善?在王所者,长, 幼, 卑, 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及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之:助词; 之齐语:名词活用动词,说齐国的语言; 傅:名词作动词,作师傅; 虽日:名词作状语,虽然每日; 谁: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意为王及谁为善。3, 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

23、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及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当:动词一般用法,应当; 乃:副词,于是,就; 族:宗族谢:谢意; 许赞许。4, 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来宾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那么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谢动词一般用法,推托有病; 说:一般用法,游说; 来:一般用法,到来; 富贵:使动用法,使.富贵; 死:一般用法,死亡;

24、然:指示代词,这样。四, 给以下各段加上标点,如有错误请分析缘由。1,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2,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予及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行。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行。日月逝矣,岁不我及。孔子曰:诺,吾将仕矣。3,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行以假设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

25、不行以假设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五, 按姚鼐的分类,以下文章各属于哪一类1, 孟子 论辨类; 2, 段太尉逸事状 传状类 3, 柳子厚墓志铭 碑志类4, 答李翊书 书说类 5, 韩非子 论辩类 6, 滕王阁序 序跋类7, 荆轲赞 颂赞类 8, 黄冈竹楼记 杂记类 9, 艺文志序 序跋类 10, 陋室铭 箴铭类 11, 论积贮疏 奏议类 12, 赤壁赋 辞赋类 13, 祭十二郎文 哀祭类 14, 谏逐客书 奏议类 15, 送薛存义序 赠序类作业3一, 阅读以下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

26、面错误1, 原文: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译文:渔人既然出来了,就的得到了一条船,于是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一处一处地做了标记。到了武陵郡,找到了太守,报告了这个状况。太守立刻派人跟着他前往,找寻前进方向的标记。找不到,没有再找到路。错误:既:最终。 其:代词,他的。 所志:所标记的地方。2, 原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及归!译文:

27、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状况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欢乐,也不因为自己失意而哀痛;在朝庭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民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上进业忧愁,后退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欢乐呢?他们确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欢乐之后才欢乐吧。唉!不是这样人,我和谁一道呢?错误:进:在朝廷做官; 退:辞官隐居3, 原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觽。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行得也。译文: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是值得宝爱的很多;士不诞生在秦,但情愿效忠的很多。现在驱除来宾来资助敌国,损

28、害百姓来使仇敌得到好处,对内自己空虚而对外和诸侯中构筑怨恨,这样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行能的啊。错误:士:贤士。4, 原文: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那么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及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那么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译文:陈相来看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倒的确是贤明的君主;虽然没听到过道理。贤明的人及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如今,滕国有堆满粮食钱财的仓库,存在物的府库,这是损害人民来供给自己,哪能称得上贤明呢?错误:虽然:虽然如此,他还不懂得贤君治国的道理。二, 将以下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 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行为前

29、。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不随师那么陷于刑,不事医那么疑于死。慈母虽爱,无益于振刑救死,那么存子者非爱也。子母之性,爱也;臣主之权,策也。母不能以爱存家,君安能以爱持国?明主者通于富强,那么可以得欲矣。故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明其法禁,察其谋计。法明那么内无变乱之患,计得于外无死虏之祸。故存国者,非仁义也。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诛者也。慈惠,那么不忍;轻财,那么好及。心毅,那么憎心见于下;易诛,那么妄杀加于人。不忍,那么罚多宥赦;好及,那么赏多无功。憎心见,那么下怨其上;妄诛,那么民将背叛。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轻犯禁法,偷幸而望于上;暴人在位,那么法令妄而臣主乖

30、,民怨而乱心生。故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翻译:慈母对于幼子的爱是任何其他的爱都无法超过的。但是孩子有不良行为,就得让他受老师管教;有了重病,就得让他就医治疗。不受老师管教,就会犯法受刑:不就医治疗,就会接近死亡。母子之间的天性,是爱;君臣之间虑的,是近利远害。母亲尚且不能用爱来保全家庭,君主怎能用爱来维护国家呢?明君通晓富国强兵的方法,就可以到达自己的目的。所以慎重地处理政事,就是富国强兵的方法。君主应当严明法令,明察计策。法令严明,内部就没有动乱叛乱的祸害;计策得当,对外就没有国破为虏的灾难。所以保全国家不是靠的仁义道德。讲究仁义道德,也就是要博爱慈惠并轻视财利;为人暴戾,也就是心地残忍并

31、轻易杀伐。博爱慈惠,就不会下狠心;轻视财利,就乐善好施。心地残忍,憎恶看法就会在下属面前暴露;轻易杀伐,就会胡乱地屠戮无辜。不下狠心,就会赦免很多该受处分的人;乐善好施,就会赏赐很多没有功绩的人。憎恶看法表露出来,就会使臣民怨恨君主;胡乱地屠戮无故,民众就会背叛君主。所以仁人处在君位上,臣下就会胡作非为而轻易犯法,以幸运的心理盼望得到君主的恩惠;暴人处在君位上,法令就会妄行,君臣就会离心离德,民众就会怨声载道而产生叛乱心理。所以说:仁爱和残暴,二者都能导致国家灭亡。2,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悦近而来远,使近者悦远者来。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

32、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通拒。障距,拒斥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血食,杀牲祭祀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雍门,齐都城西,为建立路寝路寝,台名,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翻译: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使近者欢乐,远者归顺。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于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三个人间您同样问的是政事,您答复他们的话却不同,为什么?孔

33、子说:叶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众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说政事在于使近者欢乐,远者那么帧。鲁哀公有三个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社稷得不到血祭的,确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修筑雍门,建立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三, 标点和翻译以下古文1,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翻译:孔子说:为君子做事简洁,但讨他高兴却很难。不用正值的方式去讨他高兴,他是不会欢乐的;等到

34、他任用人的时候,却衡量各人的才德去安排任务。为小人做事难,但讨他高兴很简洁。不用正值的方式去讨他高兴,他也会欢乐的;等到他运用人的时候,却会百般挑剔,总是要求十全十美。2,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那么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那么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那么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那么道立,尊贤那么不惑,亲亲那么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那么不眩,体群臣那么士之报礼重,子庶民那么百姓劝,来百工那么财用足,柔远人那么四方归之,怀诸侯那么天下畏之。翻译:孔子说:努力学习

35、就接近明智了,尽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刚勇了。知道了这三条,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国家天下的方法了。大但凡治理国家,一般有九条原那么。这就是:修养自身,敬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关切百姓;劝勉工匠,善待外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树立起符合周礼的道德;敬重贤人,就不至于在某些事情面前迷惑不解;爱护亲族,伯叔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敬重大臣,治理的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前来报答;爱护百姓,他们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会足够;优待远方来的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

36、敬服。3,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翻译: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敬重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辈,老百姓就会敬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那么,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假如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

37、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假如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假如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爱的他也喜爱,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作业4一, 简要答复以下问题1, 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的主要特点及其及古

38、体诗的主要区分是什么?唐代以前的诗歌或者唐代不讲究格律的诗歌叫作古体诗;将唐代以后依据诗律创作的诗叫作近体诗;二者主要区分:一是句数,二是押韵,三是平仄,四是对仗。2, 什么是平仄?什么是粘对?什么是拗救?平仄是平声和仄声,是个声调的问题;同一联中的出句及对句的平仄主要是第二字相反称为对,上一联对句及下一联出局平仄主要是第二字一样的称为粘。3, 什么是三平调?什么是犯孤平?句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字称为三平调;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中第一个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应用平声,如改仄声,全句除尾句外,只有一个平声,就叫犯孤平/4, 依据首句平仄推演五律, 七律平仄式的原那么是什么?一句之中平仄交替。同

39、联出句及对句平仄相对主要是第二字成为对,上一联对句及下一联出局平仄主要是第二字一样的称为粘,依据粘对进展平仄推演。此外,偶数句最终一字是韵脚,因此必定是平声,奇数句除入韵首句尾字是平声字外,其余尾字都是仄声,格律上不出现三个平声尾和三个仄声尾。5, 分析近体诗的平仄应实行什么步骤?一要依据首句第二字及尾字平仄推出首句平仄句型;二要根绝首句平仄依照对, 粘规律推出全诗平仄格式;三是找出实际字音及格式不一样的地方。6, 什么是对仗?什么是工对, 宽对?什么是借对?什么是流水对?对仗又称骈偶, 对偶,两两相对。工对是指意义范畴相一样的词的对仗。宽对指词义并不一样,而只是词性相对的对仗。借对指利用汉字

40、一字多义和同音字特点,奇妙进展对仗,可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流水对指相对的两句是由一个意思连贯而下,也就是一句话分两句说,去掉上句或下句意思便不完整。7, 什么叫词调, 词牌, 词谱?词调是写词是写词是依据的乐谱。词牌是个汇总词调的名称,来源各不一样。词谱是辑录各种词调,说明词的格律的著作。8, 词的用韵, 平仄, 对仗及近体诗有什么不同?一是词可以同部上去通押,近体诗不能通押;二是词可以异部平仄换韵,近体诗不能。9, 在词牌上要留意的问题是什么?词牌来源各不一样;出现一调数名和数调同名状况。10, 在词牌后面加令, 近, 引, 慢, 偷声, 减字, 摊破等字后,及本调是什么关系?他们及词的字数

41、多少有关,令是词牌通称,很多词牌尾加令字及原调并无区分;词牌尾加引, 近的词,字数比原调多;加慢字的那么增加更多。词牌上加摊破的不仅比本调字数有所增加,而是个别句子还分为两句;加减字, 偷声那么字数比本调有多削减。二, 依据以下平仄式,每种续写出十韵,如发生错误那么分析缘由。甲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

42、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三, 分析以下律诗的平仄,如有失粘, 失对和拗救请指出用O表示平仄不拘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o 仄 仄 平 平,平 平 仄 仄 平。及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仄 平 平 仄 仄,平 仄 仄 平 平。海内存知已,天际假设比邻。 仄 仄 平 平 仄,平 平 仄 仄 平。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平 平 仄 平 仄,平 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