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4937718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八上 期末 文言文总复习桃花源记 根底学问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闻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古今异义】鲜美古:艳丽漂亮。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足够。今:乐观,畅快,不阴郁消沉。 交通古:交织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一样。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缺乏古:不值得。今:缺乏够;不满。 【词

2、类活用】 异感到惊诧。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逝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光明的样子。也比方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方无人探问价格或状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兴奋而满意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奇妙世界。 1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答复: 1描写桃花林漂亮风光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忱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3、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奇妙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说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说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缘由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说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答复: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奇漂亮的气氛,示意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奇妙做铺垫。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原委。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4、村人对生疏人出现感到惊异,说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说明先世生活年头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乱,斗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漂亮富裕;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家立业;精神状态:自由欢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苦痛。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乱,人民生活苦痛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奇妙,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

5、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缘由是什么? 祖先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苦痛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缺乏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说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说明桃花源可望而不行即,给桃花源增加奇异色调;也说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变更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美丽,人民安定华蜜,民风淳朴;

6、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家立业,和平安静的志向社会。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觉桃源、访问桃源、分开桃源。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像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对待陶渊明笔下的志向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显明比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予,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愿望,具有确定的主动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确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梦想,是不行能实现的。 爱莲说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词类活

7、用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屹立的样子。 1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得意形象,给予莲以奇妙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明哲保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行?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明哲保身,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4“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看法? 遗世独立,决不同流合污的看法。 5“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表现了

8、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6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说明自己明哲保身的品行。 7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明哲保身、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说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9.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说明自己的人生看法: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恒久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0用原文语句答复。1)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

9、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明哲保身的名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高度概括莲名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此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5)“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缘由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1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陋室铭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

10、。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来宾。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1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说明陋室的风光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风光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安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11、谈笑自若。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说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志向,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什么情操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纳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方陋室,引出主旨。“德馨”

12、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核舟记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选择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2、词类活用(1)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例句: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2)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例句:石青糁之(3)糁: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

13、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例句:石青糁之(4)卧:使动用法,使卧,平放。例句:卧右膝(5)诎:使动用法,使屈,弯曲。例句:诎右臂支船(6)竖: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例句:而竖其左膝(7)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例句:居右者椎髻仰面(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比拟多义词的用法 为宫室: 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 雕刻 能以径寸之木: 木头 以致鸟兽、木石: 树木,如“草木皆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特殊 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东坡右手执卷端: 边 其人视端容寂: 正,如“端正” 说明依次: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先正面

14、后反面)为依次 第一局部: 1. 找出本局部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奇巧。 2. 本局部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奇妙和超群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 “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起下文。 第二局部: 1. 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比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2.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

15、的“矫首昂视”这些描绘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绘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苦恼,而沉醉在眼前画卷的奇妙意境里。 3. 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细致,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 这一段描绘“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喊清风,

16、显得悠然自由;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气氛,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6. 第五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超群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7. 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反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清楚的技巧。 第三局部: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展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终发出的感慨“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第六段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愿思? 嘻,技艺灵怪矣哉! 大道之行也 【常识】四书:孟子中庸高校论语

17、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成语】1、天下为公: 2、老有所终: 3、矜(鳏)寡孤独: 【理解】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故人不独亲其亲;(即:“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即“人人都能安家立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即“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写“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写“人人都能安家立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4写“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8、。”5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行也一文与此句类似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三峡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沿溯阻绝断,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停顿;消逝 【词类活用】 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假如不是。自,假如。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值。 夜分半夜。荣茂密。峻高而陡峭。 良多许多。良,很。 属(zh)引连绵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ng) 上。 沿顺流而

19、下。 溯(s)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盘旋。巘(y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冲刷。 旦早晨。 肃安静。 哀悲伤。 转(zhun)宛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1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三峡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起伏,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问题探究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

20、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起伏,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纳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衬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2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21、? 抓住了碧波、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3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良多兴趣”表如今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风光?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5“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伤,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怜悯。 6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7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提醒水急的缘由,又能使急流和峻岭互相衬托,能形成一幅

22、险峻壮奇的图画。8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记承天寺夜游 *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建了一个清幽安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困难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致传神。 *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好像月亮也懂得作者孤独无聊,静静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孤独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

23、在这谪居的孤独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说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毫不犹豫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挚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方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方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亮。 “藻荇交横”比方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奇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

24、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安静、悠然。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闲逛是什么心情。 悠然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困难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高兴、闲逛的悠然、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可惜无人赏月,示意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如今何处?(摘引文中句答复)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

25、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细致。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答谢中书书 理解探究 *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视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好、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骄傲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调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

26、,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给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溢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调深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美丽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调协作之美。晨昏变更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27、(2)构造美。全文分三局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局部详细叙写山川之美。最终以感慨总括前文,首尾照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局部更为显明突出。文中的写景局部,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终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观潮1一词多义:观:观潮。观看(动词)。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仅如银线。几乎,将近。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海涌银为郭。成为。自既望以致十八日为盛。算是。以:以此夸能。凭借。自既望以致十

28、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势:势极雄豪。气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能:以此夸能。本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以。2重点虚词:以:自既望以致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以此夸能。介词,凭借。为:自既望以致十八日为盛。是。海涌银为郭。成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而: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而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3词类活用: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做动词,穷尽。)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做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用做动词,树立,举)6.古今异义:方其远出海

29、门(方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吞天沃日(沃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古义:腾起。今义:跳动着奔跑)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人物略不相睹(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皆披发文身(文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学问清单观潮节选自武林旧事,作者是宋朝周密,字公谨。四、重点句子识记第一段写江潮之盛,其中:1、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2、写“色”的句子是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写“声”的句子是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30、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5、写参演舰之多(教阅场面雄伟)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6、写阵势变更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7、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8、写双方习战之剧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9、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五、理解性识记1、第一段中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2、最终一段中侧面衬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精彩的句子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3、本文重点在描写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另外还描写了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主次清楚

31、。4.“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样的语句:“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湖心亭看雪一词多义 一: 上下一白: 全 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 是日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确定的推断或说明 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消逝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理解性填空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32、、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内容理解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构造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示意作者的“痴”(

33、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副词、数量词的运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遮天蔽日的雪景衬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挪动,使人感慨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许,作者确实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说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奇妙的侧面衬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