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4927921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犯罪心理学教案本书的体系构思:1、导论2、犯罪人心理A、根本理论:犯罪心理构造、犯罪心理构造成因、犯罪心理构造与犯罪行为、犯罪行了构造的开展改变。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验的犯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3、犯罪对策心理A犯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B犯罪心理矫治C犯罪心理预防第一章 导 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驾驭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探讨对象,熟识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1、犯罪心理学

2、是探讨影响和支配犯罪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构造形成、开展和改变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根据的一门学科。2、犯罪: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惩罚德行为。(二)开展心理学的探讨对象1、探讨哪些人: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2、探讨哪些课题:犯罪心理构造;犯罪心理构造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构造的开展改变;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2)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

3、的穿插学科(3)是理论学科、又是应有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犯罪心理学的任务通过探讨犯罪人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以及其构造形成、开展和改变规律的探讨、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开展以及改造开展供应心理科学根据、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立事业的顺当进展效劳二、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3、有助于进步刑事司法活动的程度4、有助于进步改造罪犯的质量第四节 犯罪心理学的探讨方法1、视察法:客观视察法、自我视察法2、调查法3、试验法4、心理测验法5、归因法5、案例分析法6、经营总结法7、数量统计法第五节 犯罪心

4、理学的开展概况(一) 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开展概况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开展概况1、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开展2、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探讨概况(二)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关于犯罪心理学形成缘由的阐述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关于审讯心理的阐述(三) 我国犯罪心理学探讨现状我国犯罪心理学探讨现状:新中国成立前的探讨;台湾学者的探讨;大陆学中的探讨第二章 犯罪心理构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驾驭犯罪心理构造的概念,犯罪心理构造的组成局部,和犯罪心理构造的形式及形态改变。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心理构造的概述1、概述(1)犯罪心理构造: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施行前已经存在的

5、、在犯罪行为施行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2)犯罪心理构造由来:构造论与非构造论(3)探讨犯罪心理构造的意义1、 理论意义2、 理论意义第二节 犯罪心理构造的组成局部1、犯罪心理构造的总体形式(互相作用形式、偏常相识主导形式、多层次多纬度形式)2、犯罪心理构造的亚构造(1)动力构造(、畸形的观念系统、剧烈、畸变的须要、犯罪动机、不良的爱好)(2)调整构造(偏倾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3)特征构造(气质、性格、实力)3、犯罪心理构造的心理背景(1)犯罪人的心理状态(2)犯罪人的潜意识第三节 犯罪心理构造的形式及形态改变1、犯罪心理构造的形式(1

6、)有意犯罪心理构造、过失犯罪心理构造(2)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构造、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构造(3)须要型的犯罪心理构造、心情型的犯罪心理构造2、犯罪心理构造的形态改变(1)潜在的形态(2)恶变的形态(3)衰落的形态第三章 犯罪心理构造的形成和开展改变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驾驭犯罪心理构造的形成缘由,犯罪行为发朝气制及开展改变,理解犯罪人在不容犯罪阶段的心理状态及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构造的开展改变的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心理构造成因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因素犯罪心理构造形成因素:1、主体因素:1、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异样生物学。2、心理因素:特性倾向性、性格

7、构造缺陷、限制系统缺陷、特性异样。3、行为因素: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仿照和学习不良形式。2、主体外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 a)大社会环境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精神环境、法制环境。 b)小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人际交往、职业条件。 2、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季节、时间、自然灾难。 3、情景因素:损害对象、现场其别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因素犯罪行为发生因素:1、犯罪行为人因素:犯罪心理构造已形成、身体条件具备、具有作案学问和技能、作案方式和时机已定、作案工具。2、犯罪行为情景因素:损害对象的存在、有

8、害的现场条件和气氛、不存在第三者的威逼。三、犯罪综合动因论1、含义犯罪综合动因论 犯罪之所以发生、,是多种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作用的结果2、要点犯罪综合动因要点: 整体性、层次性、 构造性、动态性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朝气制(一) 犯罪行为的发朝气制的概念犯罪行为的发朝气制的概念: 是犯罪心理特殊是犯罪动因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心理过程的总称。(二)内外化机制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1)相识的选择和加工机制(2)模范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自我强化机制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1)预谋发动机制(2)情境互动机制(3)挫折攻击机制(三)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1)犯罪动机、犯罪目

9、的与犯罪行为(2)犯罪动机的形式(3)犯罪目的确实定(4)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络与区分(5)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的互相影响(四)犯罪行为发朝气制形式1、特殊形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2)突变型(3)基于型2、特殊形式(1)习惯性(2)朦胧型(3)变态型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开展改变(一) 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1犯罪前:自我辩白、犯罪决意形成形态、等待开展时机的焦虑状态2、犯罪中: 心理失衡3、犯罪后:心情表现、 异样行为表现(二) 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开展改变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开展改变1影响犯罪动机改变的条件:主体因素、 客观因素 、 动机

10、冲突2、犯罪动机改变的方向:犯罪动机的强化、 犯罪动机的弱化(三)犯罪心理构造的开展改变犯罪心理构造的开展改变1、犯罪心理构造的强化:强化的条件、强化的特征、强化的阶段2、犯罪心理构造的弱化:弱化的条件、弱化的类型、第四章 犯罪类型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驾驭 多元统一犯罪类型理论,及我们探讨犯罪类型的必要性和划分犯罪类型的根本观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类型论概述一、犯罪类型的概念1、按肯定原则或标准、将犯罪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特点所作的不同分类就是犯罪类型。2、探讨犯罪类型的必要性1. 进步包括犯罪心理学在内的犯罪学科理论程度的须要2. 可为刑事立法供应根据3. 有助于

11、刑事司法理论4. 有利于犯罪的心理预料和预防二、犯罪类型化的困难1. 法律标准的局限性2. 心理学本身的困难3. 类型间的重叠穿插三、划分犯罪类型的根本观点1. 明确划分犯罪类型的目的2. 留意犯罪行为分类和犯罪人分类的区分和联络3. 采纳多元统一标准划分犯罪类型第二节 各种各样的犯罪类型理论一、犯罪行为的分类1. 社会危害性标准2. 反社会性标准3. 犯罪行为性质标准4. 犯罪行为形式标准二、犯罪人分类1. 人类学、生理学标准2. 社会学标准3. 伦理学标准4. 精神病学标准5. 精神分析学标准6. 心理学标准7. 多元标准第三节 多元统一类型理论1. 性别标准2. 年龄标准3. 犯罪动机标

12、准4. 犯罪经验标准5. 犯罪主体数量标准6. 心理状态标准7. 犯罪行为实体形态标准8. 犯罪行为方式标准9. 精神状态标准第五章 不同动机的的犯罪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驾驭 物欲型动机、心情型动机、权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及集合型动机犯罪的概念及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 物欲型动机犯罪一、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物欲型动机犯罪,又成利欲型动机犯罪货贪利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须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宝而引起的犯罪行为。(一)心理特征1、 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2、 畸形的向乐观3、 膨胀的物质占有欲4、 剧烈的虚荣心5、 意志薄弱6、 不良行为习惯

13、二、 物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一) 行为特征1、 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2、 作案手段的技能性3、 作案习惯的顽固性三、 几种主要的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一) 盗窃犯罪人的心里特征1、 错误、消极的相识特征2、 恐惊与兴奋并存的心情特征3、 相对简洁的动机构成4、 娴熟的盗窃技能5、 不良的性格与习惯6、 幸运心理严峻(二) 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 野蛮的英雄观2、 急躁、兴奋的性质3、 困难的动机特征(三) 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 高自我评价的相识特征2、 虚伪性与狡猾性的特性倾向3、 高冒险性的特性特征4、 稳定的心情特征5、 形成肯定的诈骗习惯(四) 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4、1、 错误的社会心理2、 困难的动机冲突3、 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4、 职务优越感(五) 毒品违法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 吸毒者的心理特征动机简洁 感性相识有余、理性相识不定 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 自我限制力差 依靠性强2、 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追逐金钱的动机 淡薄的法律意识 幸运心理剧烈 心情不稳定 意志具有两级性 明显的内倾向性格第二节 性欲型动机犯罪一、性欲型动机犯罪概述性欲型动机犯罪:又称淫乱型动机犯罪,是指以淫乐型动机作为主要犯罪动机,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到达其他目的犯罪行为。二、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1、诱发性犯罪的信息泛滥2、性道德标准教化的薄弱3、恋爱、

15、婚姻、性生活方面的障碍三、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歪曲的性意识、性观念2、腐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3、犯罪动机特征 满足性欲 侵扰的欲望 报复 新奇、追求刺激4、心情情感特征: 心情不稳定 情感方面缺乏修养5、消极的意志品质6、利用被害人的心理(二) 行为特征1、 作案方式的差异性2、 作案手段的困难性3、 犯罪行为的残忍性第三节 心情型动机犯罪一、 心情型动机的概念1、 心情型动机的概念 是指心里的或心理社会的动机,是以非生理改变为特征而以社会交往须要为根底的动机二、 心情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 心理特征1、 异样的自尊心程度2、 消极的心情情感品质

16、 不稳定性 高强度性 缺乏原则的情感倾向性 情感的浅薄性3、 挫折耐受力差(二) 行为特征1、 盲目性2、 冲动性3、 戏虐性4、 心情性5、 残暴性三、 几种主要的心情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一) 几种主要的心情动机犯罪1、 反社会情感的犯罪2、 挫折心情状态的犯罪3、 激情犯罪4、 应激状态的犯罪5、 消极心境的犯罪第四节 信仰型动机犯罪一、 信仰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信仰型动机犯罪:是对某种主义、思想、宗教、或学说的极度信服和敬重,并以此作为新年来支配其犯罪行为。(一) 政治信仰型1、 严峻的反社会相识2、 剧烈的反社会情感3、 意志特征的两级性4、 动机的反社会性(二) 封建迷信信仰型1

17、、 错误的相识2、 心情情感的狂热性3、 坚决的犯罪意志4、 动机的荒唐性二、 信仰型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一) 政治信仰性1、 行为施行方法的智能性2、 行为方式的集团性3、 犯罪行为的狡猾性4、 犯罪行为的预谋性5、 犯罪行为的疯狂性6、 犯罪行为的仿照性(二) 封建迷信信仰型1、 犯罪行为的迷信色调2、 犯罪行为的公开性3、 犯罪行为的狂暴性第五节 集合型动机犯罪一、 概念及常见类型(一)集合型动机犯罪:是物欲型动机犯罪、心情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动机犯罪和信仰型动机犯罪等的复合或综合,它的产生及其心理、行为特征是特别困难的。 (二)类型1、 危害国家平安罪兼一般刑事犯罪2、 强奸兼杀人犯罪

18、3、 盗窃、抢劫兼杀人犯罪4、 盗窃、抢劫兼强奸犯罪5、 盗窃、聚众斗殴团伙犯罪二、 集合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 动机斗争的困难性2、 犯罪体验的综合性3、 反社会特性进一步开展三、 集合型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1、 犯罪行为损害对象特征2、 犯罪行为施行的时间特点3、 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犯罪之间的关系4、 犯罪的组织形式5、 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第六章 少年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驾驭少年犯罪的特殊性,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以及我国当前少年犯罪的状况。教学内容:第一节 我国少年犯罪的概况一、 我国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1、 少年作案成员肯定数成倍增长2、 少年犯罪

19、率上升3、 少年犯罪占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上升二、 我国少年犯罪特点1、 最多的犯罪类型为抢劫、抢夺、盗窃、杀人、损害、强奸2、 仿照成人作案,性质趋于严峻3、 流窜犯罪比拟严峻4、 团伙犯罪突出5、 犯罪前主要是农夫、辍学无业者和学生6、 低学历者多7、 有劣迹史的多8、 犯罪年龄有降低的趋势9、 无明确动机的犯罪占肯定比例10、 重新犯罪率高第二节 少年期社会化过程的冲突与犯罪一、 少年期社会化过程中的冲突(一) 生理发育与心里开展的冲突1、 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冲突2、 好动新奇与区分是非实力差的冲突3、 简洁兴奋与限制实力差的冲突4、 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性法制观念缺乏的冲突(二)

20、 心理构造内部各因素间的冲突1、 相识与情感的冲突2、 相识与行为的冲突3、 情感与意志行为的冲突4、 独立性意向与相识实力的冲突5、 自我意识的冲突(三) 少年主体与客表达实的冲突1、 区分实力和抵抗实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冲突2、 个人需求与客观可能性的冲突3、 独立性意向增加与社会约束的冲突4、 追求志向与客观条件的冲突第三节 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一、 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一) 相识特点1、 错误的人生观2、 法制观念的欠缺3、 不成熟的认知构造(二) 情感特点1、 心情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2、 心情的易剧烈性和外露性3、 情感的极你稳定性4、 自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性5、 情感的冷

21、酷性(三) 意志特点1、 明显的两极性2、 冒险性3、 易受示意性(四) 动机特点1、 动机内容的多样性2、 贪欲性动机最为突出3、 犯罪动机产生的情景性4、 剧烈的心情性5、 无意识动机比拟显著6、 不稳定性(五) 特性特点1、 智力特点2、 神经(气质)类型特点3、 性格特点二、 犯罪少年的行为特征1、 仿照性2、 冲动性3、 凶残性4、 结伙性5、 互感性6、 戏虐性7、 易变性第七章 女性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驾驭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理解女性犯罪心理构造形成的缘由,并熟识女性在经济犯罪中的心理表现和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 女性犯罪概述一、 女性犯罪(

22、一) 女性犯罪的根本状况1、 犯罪率:女性犯罪再整体犯罪中大约占10%到20%,年龄分布在中年层次,在犯罪经验上,年龄也较晚,多集中在36岁至40岁之间。2、 犯罪人分类:冲突型;权利型;消极遵从型(二) 影响女性犯罪的因素1、 生理因素与犯罪2、 犯罪的心理因素3、 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第二节 女性犯罪心理特征一、 特性犯罪(一) 特性倾向性特征1、 须要2、 动机(二) 特性心理特征:性格特征;实力特征二、 认知特征三、 情感特征1、 丰富、细腻2、 心情波动性四、 意志特征:1、意志受心情影响大,带有明显的心情色调。2、行为易受环境及其别人的示意。五、 行为特征 附属性、欺瞒性、冲动性、性

23、色调、自私性、非体力性第三节 女性经济犯罪心理一、 心理特征1、 情感依附2、 自我显示3、 拜金主义意识4、 贪图安逸5、 愚昧无知的须要6、 异样的心里状态二、 行为特征1、 色情诱惑2、 谎话欺瞒3、 男女合谋第四节 女性犯罪心理一、 女性性犯罪动机1、 纵欲型动机2、 玩乐型动机3、 性爱至上的犯罪动机4、 逞能型动机5、 新奇心动机二、 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三、 异样的性爱心理四、 剧烈的依附心理五、 否认有罪心理第八章 不同犯罪经验的犯罪心理第一节 初犯和偶犯的心理一、 初犯和偶犯的区分1、 年龄差异2、 犯罪人的心理构造差异二、 初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 心理特征1

24、、 剧烈的动机冲突2、 认知特征 相识程度较低 相识内容错误3、 犯罪技能不娴熟4、 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犯罪前幸运心理 犯罪中恐惊心理占优势 犯罪后惊慌、心虚、悔罪、自暴自弃5、 犯罪心理构造的开展改变 良性转化 恶性开展(二) 行为特征1、 犯罪行为的预谋性2、 犯罪行为的无趣性3、 作案手段简洁4、 共同犯罪较多三、 偶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 心理特征1、 不合理的须要2、 动机产生的瞬时性3、 偏执的性格特征4、 意志的两级性5、 犯罪时的心理状态 惊慌 恐惊 兴奋二、 行为特征1、 冲动性2、 盲目性3、 偶发性4、 单独性5、 简洁性第二节 惯犯和累犯的心理一、 惯犯的阅历1、

25、 作案的阅历2、 参与诉讼的阅历3、 被监禁的阅历4、 重返社会的阅历二、 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 心理特征1、 畸变的须要构造2、 剧烈的反社会意识3、 动机斗争不明显4、 心情情感特点 心情活动稳定 情感低级5、 典型的犯罪性格6、 意志的两级性7、 实力特征 必要的生活技能 犯罪技能娴熟8、 犯罪定型(二) 行为特征1、 习惯性2、 行为安排的周密性3、 类似性4、 狡诈性5、 连续性6、 残忍性7、 坚决性三、 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 心理特征1、 须要特征 贪欲的物欲 畸变的性欲 低级的交往须要2、 剧烈的反社会意识3、 动机特征 再犯时动机斗争由强趋弱 犯罪“合理化

26、”4、 心情情感特征 心情:比初犯冷酷;比初犯慎重 情感:自私感;无怜悯和怜悯心5、 意志特征6、 实力特征7、 法制观念8、 性格特征(二) 行为特征1、 流窜作案2、 犯罪行为的慎重性3、 犯罪行为的残忍性4、 善结团伙、犯罪多方向性开展第三节 职业犯罪心理一、 西方学者对职业犯罪的理解(一) 两种观点1、 犯罪是职业犯罪人的特地职业2、 职业犯罪人是一些经验过特殊“社会化”的犯罪人二、 职业犯的心理特征(一) 心理特征1、 动机特征 动机产生的自觉性 动机产生的无意识性2、 双重性格特征(二) 行为特征1、 严密性2、 残酷性3、 多方向性第九章 智能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

27、学习,重点驾驭智能犯罪在行为方式上的特殊性,只能犯罪人的心理构造特征和行为特征,以及智能犯罪的概况和危害。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一、 智能犯罪的概念与特点(一)概念: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计算机等高科技工具和先进技术,施行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二)智能犯罪的特点1、 高犯罪黑数2、 犯罪形式多样3、 计算机犯罪低龄化4、 物欲型动机居多5、 侦查与取证困难6、 犯罪人矫正不易二、智能犯罪的缘由1、 技术的两重性2、 科技管理破绽3、 网络生活影响4、 法律的缺陷第二节 智能犯罪人的心理构造特征一、相识特征:智能犯罪人可以说是高智商的人,一般受过高等教化,驾驭新技术快,因此

28、,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用脑子去挣钱,或仅仅是糕点恶作剧,甚至是行侠仗义,替天行道,不如杀人、抢劫、强奸的呢高丽犯罪凶恶,而且无本万利或者损人不利己。二、情感特征 智能犯罪人的情感往往带有比拟剧烈的反社会色调,尽管有时他们自己不这么认为,他们对技术的追求往往出于特别狭隘的目的。三、意志特征 很多智能犯罪人,对技术的追去是特别执著的,无论是纯科学技术,还是犯罪技术。如米特尼克的粒子在当代并非个别,他至今还是很多黑客的偶像和楷模。四、特性特征 智能犯罪人的特性特征是特别困难的,因为他们往往是披着合法的外衣从事非法的活动。他们又比拟明显的自我中心的意识,盼望以自己的意愿随意行事,甚至妄想改造世界。第

29、三节 智能犯罪人的行为特征一、 隐藏性 很多智能犯罪都具有隐藏性的特点。利用生物、医学技术施行的智能犯罪,经常是在封闭的试验室进展的,其内容的学术难度是一般人无法理解行为的性质,很多科研机构本身就是高度保密的单位,因此,此类犯罪不简洁被揭露。二、 欺瞒性 智能犯罪人作案手段方式上有相当大的欺瞒性,有的智能犯罪人利用伪造的单据虚构不存在的交易,向金融机构和大公司诈骗巨额资金等等。三、破坏性 形形色色的职能犯罪带有破坏首先是经济上的巨额损失,例如1996年4月到10月间,俄罗斯的一名计算机专家和5名同伙通过计算机网络就干脆窃走可美国花旗银行的资金共计1000万美元。四、感染性 这个主要是表达在网络

30、时代,人们之间的通讯间建立起传统的邮局来传递邮件,而更多地依靠于互联网,这样,很多病毒就通过电子邮件系统进展传播,而且一台电脑染上病毒,病毒就会自动复制,并向全部联网的电脑进展扩散。五、易变形 这个主要是在犯罪与司法机关的斗争上面,它们之间的斗争就像猫和老鼠的嬉戏一样,很多狡猾的职能犯罪人在作案事无不当心翼翼,一有状况,他们就会改头换面,消灭罪证,以求爱护自己,不少智能犯罪是利用合法的场所和程序进展犯罪活动的。第十章 群体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到群体犯罪形成的缘由和背景,群体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并结合案例让同学们理解到我国群体犯罪的现实性和危害性。教学内容

31、:第一节 群体犯罪心里概述一、群体犯罪的概念1、群体犯罪: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互相交往,在犯罪目的一样或短暂达成一样的根底上,结合施行的犯罪行为。 2、群体犯罪的类型: 按不同标准,可作以下分类: (1)以群体的组织形态分-共同犯罪、有组织犯罪、团伙犯罪、集群犯罪。 (2)以群体成员间心理接触分-事先有通谋、事先无通谋、无通谋,但有共同越轨行为的群体犯罪。 (3)以施行犯罪种类多少分-单一类型、多种类型。(4)以犯罪恶性程度分-危害国家平安、重大恶性案件、一般刑事案件。 3、群体犯罪心理 :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副文化群体中,个人的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互相影响而形成的合适于犯罪的共同心理

32、倾向。 我们对这一概念可从三方面来理解: (1)群体犯罪心理是一种共同心理倾向; (2)群体犯罪心理的核心是同一的犯罪目的; (3)群体犯罪心理是个体犯罪心理的集中反映。) 4、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 (1)内在因素(交往与互动;仿照与示意;合群与须要;代偿与互补。) (2)外在环境因素(社会构造不稳定;社会供需冲突;社会压力负效应;不良的典范作用;犯罪机遇增多。) 5、群体犯罪心理的特征: (1)一样与相像性;(2)相异与互补性;(3)群体效应与互动性。 第二节 团伙犯罪心理一、团伙犯罪:团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构造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二、产生团伙犯罪的

33、缘由 (1)社会缘由。团伙犯罪多在社会构造不稳定,政治动乱或经济生活混乱,无政府主义盛行的状态下发生; (2)文化缘由。封建色调的帮派文化,与具有享乐主义色调的西方文化相结合构成犯罪副文化。它既是滋生不良团伙的文化气氛,又是团伙犯罪的精神支柱与动力。 (3)心理缘由。青少年有剧烈的合群倾向。不合理的须要,导致不良心理的形成。 三、团伙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1、心理特征: (1) 团伙意识的整合作用; (2) 团伙情感的感染作用; (3) 示意与仿照的诱发作用; (4) 权威与听从的统制作用; 2、行为特征: (1)纠合性和易变性; (2)盲目性和冒险性; (3)野蛮性和残忍性; (4)腐蚀

34、性和传染性。 第三节 集群犯罪心理一、集群犯罪:集群犯罪是一种人们在剧烈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的,不受正常社会标准约束的,由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导致的犯罪。 二、集群犯罪的特点和类型特点: (1)集群犯罪人员较多,彼此不相识,偶尔集合在一起; (2)整体上说,绝大多数成员间是无组织联络的,是乌合之众; (3)多数成员间无预谋和通谋,具有情境性和心情性色调。 集群犯罪的类型 (1)足球场暴力事务;(2)街头暴力事务; (3)哄抢与经济上的闹事事务;(4)政治动乱或骚乱事务。 三、集群犯罪发生的心理和社会缘由是什么? (1)社会冲突的积聚和社会心理的躁动; (2)法制观念淡薄; (3)求

35、发泄与求表现; (4)对传播媒介中消极因素的仿照; (5)人口密集等客观条件; 四、集群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特性丢失,以集群行为为中心; (2)个人缺乏推断力,失去自制力; (3)受示意性增加。 (二)行为特点: (1)自发性;(2)犯热性;(3)特别规性;(4)短暂性。 第四节 有组织犯罪心理一、有组织犯罪又称为集团犯罪,是指以从事有安排的犯罪活动为宗旨,具有严密、固定的犯罪组织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及法律秩序相对抗的犯罪集团。有组织犯罪的类型: (1)走私与贩毒犯罪组织; (2)独霸一方的流氓、恶权力犯罪组织; (3)贩卖人口犯罪组织; (4)开设赌场,强迫妇女卖淫

36、的犯罪组织; (5)制造贩卖淫秽黄色书刊的犯罪组织; (6)盗窃、窝赃、销赃的犯罪组织。 二、有组织犯罪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1)恶性膨胀的金钱欲; (2)帮派思想与副文化气氛; (3)严格的标准与等级观念; (4)相像的动机与剧烈的归属意识; (5)互感性与互动性。 第十一章 过失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刑法中的有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分,并因此理解刑法中过失犯罪与犯罪心理学中的过失犯罪有什么区分。并驾驭过失犯罪发生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一、过失犯罪的概念和类型1、以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为标准,犯罪分为哪两类?有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2、什么叫过失犯罪 过失犯

37、罪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忽略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开,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是过失犯罪。 3、过失犯罪与有意犯罪的主要心理差异是什么? (1)从法学的角度看:过失犯罪与有意犯罪有四方面的差异: A、社会危害性比拟,主观客观结合看,有意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 B、主体和主观方面比拟,两者有别; C、客体和客观方面比拟,过失犯罪损害的只是物质客体而有意犯罪损害的可以是物质客体,也可以是非物质客体。 D、刑事责任比拟,过失犯罪的法定刑轻于有意犯罪。 (2)从心理学上看 过失犯罪与有意犯罪在心里和行为上有三方面差异: A、心理构造的形式的内容不同;

38、 B、心理状态不同; C、心理机制不同。 第二节 影响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一、情境因素1、自然方面的意外情境2、社会方面的意外情境二、言论因素三、工具因素1、运用娴熟工具2、运用陈旧工具3、运用高科技工具四、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 不良的心理因素是导致过失犯罪的干脆动因。 (1)看法。对人对事看法不端正是过失犯罪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不良看法有:不负责任的看法;对抗看法;高傲和固执看法;自私看法。 (2)思维与认知不正确; (3)留意松散与分心; (4)心情改变不正常; (5)性格气质中的不良因素; (6)智能与阅历,智能低,阅历缺乏; (7)记忆缺陷与失误; (8)无意识因素。意识状态模

39、糊。第三节 过失犯罪行为的机制过失犯罪的主观心理状态是过失,可以分为两种: (1)忽略大意过失;(2)过于自信过失。而二者的心理历程和机制是不同的。 一、忽略大意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1)应当预见和可以预见; (2)没有预见和忽略大意; (3)错误决策与危害行为的施行; 二、过于自信过失犯罪行为的发朝气制 (1)已经预见和轻信可以避开。 (2)错误决策与危害行为的施行。 第十二章 变态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驾驭变态心理犯罪的根本特征,变态心理犯罪的形成缘由;驾驭人格障碍与犯罪,性变态与犯罪之间的某种联络。教学内容:第一节 变态犯罪心理概述一、变态心理概念 1、变态心

40、理就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特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丢失了区分实力或限制实力。2、变态心理的推断标准3、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别二、变态心理的形成缘由1、变态心理的生物根底2、心理因素在变态心理产生中的作用3、心理变态的社会文化根源三、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1、变态心理者的犯罪现象概述(1)变态心理的发生率(2)变态心理者的犯罪率2、变态心理现象与犯罪行为(1)感知觉变态与犯罪行为(2)留意变态与犯罪行为(3)记忆变态与犯罪行为(4)思维变态与犯罪行为(5)心情情感变态与犯罪行为(6)意志变态与犯罪行为(7)智能变态与犯罪行为(8)意识变态与犯罪行为3、变态心理患者犯罪

41、的根本特点(1)变态心理者犯罪的动机(2)变态心理者犯罪的行为特征(3)变态心理者在犯罪后的一般表现第二节 人格障碍与犯罪一、人格障碍概述1、变态心理包括的范围很广,我们经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变态心理是指精神病、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狭义的变态心理指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叫变态人格,是人格开展的内在不协调状态,是以性格为核心,包括素养、气质、智能等个人实力与心理特征,突出的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明显偏离正常,这类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2、人格障碍的成因和犯罪特点是什么? (一)成因可归为两类: (1)生物学因素。遗传是人格形成的物质根底。一些病理生

42、理因素、生物器质性因素等对人格障碍形成也有肯定影响。 (2)环境因素。家庭因素起重要作用,学校教化缺陷,挚友间的不良仿照、传媒的误导等,都简洁造成儿童社会化的缺陷,从而形成人格障碍。 (二)犯罪特点:(1)一般带有偶尔性;(2)违法目的不明显;(3)自我爱护性差;(4)作案多是攻击型、爆发型;(5)性格特别顽固,持续、不断犯罪;(6)犯罪一般单独进展。 3、人格障碍犯罪有哪些类型 偏执型、分裂型、情感型、强迫型、癔症型、爆发型、孱弱型、社会疏隔型、无趣型、怪癖型、轻佻型、反社会型。 (人格障碍犯罪,常是混合型人格障碍犯罪,就是说,几种类型兼有之。) 7、智能障碍犯罪有什么特点 (1)动机动稚、

43、单纯、对后果缺乏考虑; (2)作案对象和目的有选择,作案条件选择不严格、多有冲动性、公开粗暴,易被当场抓获。 (3)单独作案多。 (4)案后对后果有所领悟,多愿悔改,抵触心情者少。 8、精神病的成因及其犯罪特点 (一)成因:(1)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病理、躯体等因素。(2)心理学因素,包括病前特性特征、精神因素等。 (二)犯罪特点: (1)动机不明或离奇; (2)危害行为往往极端残忍而不符合情理; (3)作案无预谋和安排,经常冲动性、单独作案,缺乏自我爱护。一、人格障碍概述二、人格障碍与犯罪1、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根本特点2、人格障碍类型与犯罪(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2)偏执型人格障碍(3)情感型人格障碍(4)爆发型人格障碍(5)轻佻型人格障碍(6)怪癖型人格障碍第三节 性变态与犯罪一、性变态概述性变态又叫性倒错,性偏离和性心理障碍,是指性心理和性行为严峻偏离正常轨道,表现为性爱对象、性身份、性目的或满足性欲方式异样。(一)成因 成因是:(1)生物学因素;(2)心理学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 (二)性变态有哪些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