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大纲卷逐题详解.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4904499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大纲卷逐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大纲卷逐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大纲卷逐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大纲卷逐题详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大纲全国卷(课标语文)第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2019大纲全国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龃龉(y)系鞋带(x) 舐犊情深(sh) 曲意逢迎(q)B倜傥(tng) 纤维素(xin)羽扇纶巾(gun) 针砭时弊(bin)C感喟(ku) 揭疮疤(chung)按捺不住(ni) 大相径庭(jng)D霰弹(xin) 涮羊肉(shun)以儆效尤(jng) 纵横捭阖(b)1B解析 本题考察识记现代汉语一般话的字音的实力。A项,系鞋带(j); C项, 按捺不住(n); D项, 纵横捭阖(bi)。22019大纲全国卷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评价某些历

2、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洁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当特殊留意探讨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思想变更轨迹。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挚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原来说存一年,结果挚友始终没回来,这吉他到如今已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确定会被这里的漂亮风光深深吸引。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很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一般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2A解析 本题考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实力。A项, 盖棺论定: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做出结论。B项, 敝帚自珍:比方东西虽然不好,可是自己珍视。用于指自己

3、的东西,此处是说把别人的东西“珍藏保存”之意,不合语境。C项, 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惶疑惧。此句说的是春天的美景,明显不合语境。D项,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此处用“叹为观止”表示票价高得让一般人无法享受艺术大餐,止步于高票价前,明显属于望文生义。32019大纲全国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宠爱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玩耍,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屡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经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疾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给予

4、了一种力气。C新“旅游法”的公布施行,让很多旅行社必需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将来拼效劳转型的阵痛。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安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局部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阔旅客快捷出行供应更多选择。3D解析 本题考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实力。A项, 动宾搭配不当,“发生了案情”搭配不当,可将“案情”改为“事务”。B项,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当前后句子主语不一样时,关联词语在前,因此应当将“每当”移至“火车”前。C项,成分残缺,在“不少旅行社正”后加上“经受着”。42019大纲全国卷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信息时代给人

5、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_,_,_,_,_,_。因此,阅读的兴趣性大大进步,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可以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展有机的合成可以更好地满意人们沟通沟通的需求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供应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它变更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A BC D4C解析 本题考察语言表达连接的实力。此题可以采纳解除法进展解答。句说“它变更了单一的表现形式”,句是对它的说明,联络严密,可确定后面是,因此可解除A、D两项。都是写特点或者说优越性,句有

6、“还具有”字样,因此在后。和相比拟,句更合适做结句。因此可得出答案为C。二、(9分,每小题3分)2019大纲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运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致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外乡学者的照应,并汇成一股自暴自弃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构造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

7、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状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构造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构造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旧是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留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隐藏着合适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留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简洁获得。秦朝修建阿房宫,很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

8、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运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找寻木材来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休戚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根本思索,是从“人本”动身的。建筑既然效劳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运用就非常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明显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立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劲气建立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

9、被崇尚节省的主流价值观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未仔细对待过“永久”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效劳的主要对象,人始终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当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久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运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10、项是()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似乎是由石头积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此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如今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兴旺,始终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状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旧很少出现。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5D解析 本题考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实力。文中首段有这样的表述:“中国构造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构造

11、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这是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的一个推论,此句中“着意”的意思是“着力,刻意”。“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不是“没有留心”,只是不刻意为之。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消耗宏大,很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指责。D中国古代的

12、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将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意当时人的须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6B解析 本题考察挑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并进展理解和分析的实力。前半句中的“木材”来源没有错误,后半句中所说的“所用的石材”并未在文中点明“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而文中所说的“石材加工场遗址”是为了证明“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这一观点。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西方,很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须要与神一样永久,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意这一要求,坚实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B建立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有

13、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省的主流价值观有关。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相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如今也已经所剩无几。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纳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赛过西方石建筑的。7C解析 本题考察根据文章内容进展推断的实力。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观点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当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选项中“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如今也已经所剩无几”的结论,属于强加因果关系。三、(9分,每小题3分)2019

14、大纲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视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

15、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行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

16、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8C解析 此处考察文言实词的用法,可采纳代入法区分正误。 C项中“远近称伏”的“伏”如按“认罪”之意代入,句意明显有误。“远近称伏”意为“远近佩服”。 “伏”应为“佩服,信服”之意。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方开场进入仕途。B“南面”指担当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

17、时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9B解析 此处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实力。做题时,必需结合语境做出推断。B项中的“南面”语出“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一句,前文又有“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之言,结合语境,可以看出“南面”在此处为宾语前置句,意为“面南”,即称帝之意。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坚决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缺憾与他相见太晚。B韦凑参议朝政

18、,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夫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C韦凑学识渊博,擅长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争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行称“宗”。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10B解析 此题考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实力。解答此题必需回到原文寻求答案,B项中“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一句在原文中没有根据。原文中写的是在韦凑的一再坚持下,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并最终“朝廷为减费万计”。第卷

19、四、(23分)112019大纲全国卷 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译文:_(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译文:_11答案 (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爱惜,更何况圣明时代确定不会死人呢?(5分)(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5分)解析 此题考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实力。以下采分点要重点关注。(1)厚禄:丰厚的俸禄。顾:爱惜。 必:确定,必定。 (2)重:使动用法,加重。毋:不要。【参考译文】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州司兵,视察使房昶认为他有

20、才能,上表把他推荐给朝廷,他升任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一职,他蛮横放纵,屡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罚,并杖杀了他,远近的人都佩服韦凑。后来他被召入担当相王府属官,当时姚崇兼任相王府长史,曾说:“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缺憾见到他太晚。”(韦凑)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后来因)冒犯宗楚客,他被贬任贝州刺史。睿宗即位,他迁到太府,兼任通事舍人。景云初年,皇帝建立金仙等道观,韦凑奉劝皇帝,(他)认为:“正值农耕之月而兴建道观,虽然所需费用由公主出,但是高价雇人,那么被雇佣的农人就要舍弃耕作而承受雇佣,舍本逐末,唯恐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忍受饥饿。”皇帝不听从。韦凑坚持诤谏,认

21、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损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说:“您为何竟敢这样呢?”韦凑说:“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爱惜,更何况圣明时代确定不会死人呢?”朝廷因此减省了数以万计的费用。(韦凑)出任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年,皇帝要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代园陵不立碑,又正值大旱不行兴工,(因)谏阻停顿(立碑)。(韦凑)升任将作大匠。下诏复原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上谏说:“经传闻:必需辨正名分。根据礼:祖有功,宗有德,宗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的,无不是统治天下,德化恩泽值得尊崇的人,这样的人列于宗庙的昭穆之中,因此说宗庙不毁。孝敬皇帝不曾即位,况且别立寝庙

22、,没有称宗之义。”于是停顿。(韦凑)升任右卫大将军,玄宗对他说:“按照旧制,每个卫大将军与尚书交替任职,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不久调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贿赂被判处死罪,皇帝下诏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吞牟利,春秋之义重在责罚主帅,应贬韦凑为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很久以后,(韦凑)升任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防复原,皇帝下诏赐予时服慰劳勉励他。等到他患病,皇帝派遣御医登门为他治疗。去世时,终年六十五岁。122019大纲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问题。(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

23、,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四周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_(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做简要赏析。答:_12答案 (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风光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找寻“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解析 (1)此题考察的是诗歌的意境。先介绍一下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我们在思索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 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其次,从品尝关键字

24、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第三,进展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精确的词语概括。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安静美丽、恬淡闲适、奇丽清爽、静谧美妙、清爽自然、迷离渺远等。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感觉,“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溢静穆淡逸的气氛,一切都显得安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搅。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理解答这道题的关键。(2)此题考察的是炼字。炼字题一般考察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特殊词的运用,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尝

25、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要分三步:第一,说明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绽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第三,点出该字运用的效果,即衬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此题中,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爽宜人的气息、风光,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闲逛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即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诗歌赏析】 全诗围绕题目中的“寻”字,渐渐绽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26、开头两句就突出了一个“寻”字,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山道人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只有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渴望和猜测: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会面须费些周折。颔联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假如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溢静穆淡逸的气氛。渚是“静”的,白云、春草也是静静的。门“闲”,来访不遇,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安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搅。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由安静

27、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安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淡,渐趋恬然。上四句叙寻而不遇,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分更多些。“水源”,应当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示意突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

28、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爽宜人的气息、风光,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闲逛山道的时间进程。“过雨”,刷新了松色,也带来了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的白云一样,已都在写“禅意”了。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对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会到安静的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的是一种体察安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由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原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融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使诗人领悟出“禅意”,因此诗人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

29、有内在的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满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132019大纲全国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局部。(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假如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需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窘况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

30、师;而“_,_,_”。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杀身成仁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_?_。”13答案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专心躁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五、(22分)2019大纲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听雨叶延滨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识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或许是古典的。而且经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

31、动者,是心神与自然照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别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性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信任,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

32、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送,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似乎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构造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很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

33、市,妻子说我不宠爱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与高考升高校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每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或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

34、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如今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渴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赏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枯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欢乐,这种欢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欢乐了。)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有删改)14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或许是古

35、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_14答案 从文章构造上说,照应题目,引出话题;从文章主题上来看,示意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解析 此题考察对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的实力。必需从构造和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进展答复。此句位于句首,在构造上就有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引出话题等作用;从文章内容(主题)上来说,用雨“是古典的”来说明古人对于此有比现代人更为深入的理解,由此来示意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15说明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答:_(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答:_15答案 (1)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

36、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人们宠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予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受,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解析 此题考察对文中句子含意的理解的实力。理解文句的含意遵循“以文解文”的原则,即在原文中该句的上下文甚至全文中寻求答案。应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某些关键词还要兼顾外表意思和深层意思两方面。如(1)句中的“每一个人”,(2)句中的“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均为关键之处,应着重从这些地方考虑作答。另外应着重考虑“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的深层含意。16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

37、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答:_16答案 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分开来;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扩大文章的思想内涵。解析 此题考察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的实力。解答此题,应理解标示内容与对应段落的关系。此文为回忆性散文,作者在回忆过程中,穿插现实生活,表达对过去事情的印象、理解,充分显示过去的生活对自己的影响。这样将过去与如今交织,使内容更加充溢,内涵更加丰富。17“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展分析。(8分)答:_17答案 第一问: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奇的童年记忆;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头苦味的记忆;陕北高原的雨

38、,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开展变更的脚步声。解析 此题考察对文题、文章内容、文章主题的理解的实力。第一问为概括归纳题,答案应力求完备。首先要给文章分出层次,不同地点(南方老城、川滇边界、陕北高原)的雨给作者留下了不同的记忆和感受。然后找出每一局部的关键词,如“漏湿了童年”“让人心怵”“灰色”“苦味”“温馨”“带着土味和草味的欢乐”等。最终进展梳理整合。第二问考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答题时应留意关键句。如对文末“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这样的争论、抒情句段,要特殊关注。六、(15分)182019大纲全国

39、卷 下面是某影城聘请值班经理启事中的六项内容,请按性质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两类,并为每类命名。(4分)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团队合作精神。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实力,以及对突发事务的应变实力。负责本部门运营区域设备设施的维护与利用。分析影城每月的运营状况。酷爱影城工作,有影城管理的相关学问。帮助运营经理管理影院日常工作。答:_18答案 第一类:命名:岗位职责第二类:命名:任职要求解析 本题考察语言表达精确及语言的概括实力。这一考题是一种新的考察形式,可以把这六项内容分成两类,可以先看前三句,句是对应聘者自身素养方面的要求,即任职要求;第句是任职后的详细负责方向或者说工作任务、职责,即岗位职责。从这

40、一角度切入,对剩余句子进展归类,可归为任职要求类,可定位为岗位职责类。 192019大纲全国卷 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5分)他指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完成这个工程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很多技术难关, 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状况,料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展。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最终解决了问题。我为他们的胜利而傲慢,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答:_19答案 “事情”改为“喜讯”;“顷刻”改为“忽然”;“料想”改为“本来”;“用力”改为“努力”;“难点”改为“困难”。解析 本题

41、考察语言表达得体的实力。第一处,“事情传来”主谓搭配不得当,可将“事情”改为“消息”或“喜讯”。第二处,“顷刻”语体色调不当。第三处,“料想”运用不当,可改为“本来”。第四处,“用力”为口语。第五处,“难点”一般用于学问点,不合语境。202019大纲全国卷 根据下面图表供应的信息,将2019年至2019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好,语言连接,不超过80个字。(6分)答:_20答案 图表显示,2019年至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幅大于农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三点:第一,

42、整体来看,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为逐年增长的趋势;第二,农村支出增长幅度较城市小,或者说增速慢;第三,增幅不同造成支出差距逐年增大。此类题的解题步骤为: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表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拟对象、比拟角度、工程、各种数据及其变更特点)。第二,归纳概括认读结果。重视数据变更(或趋势)。数据的变更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这可能正是图表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留意图表细微环节。图表下面的“注”等细微环节往往起提示作用。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展答复,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确定的提示性。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互相联络,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络,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 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七、(60分)2120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