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经典之作不看后悔1.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4902312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4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经典之作不看后悔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经典之作不看后悔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经典之作不看后悔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经典之作不看后悔1.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教 学 提 纲第一局部: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第1节 古诗文默写第2节 字词的识记、理解及运用第3节 名著阅读第4节 修辞与仿写第5节 病句修改第6节 句式变换第7节 句子的连接与补写第8节 活动筹划第9节 材料的搜集与探究第10节 口语交际第二局部:现代文阅读第1节 说明文阅读第2节 争论文阅读第3节 记叙文阅读第三局部:文言文阅读第1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第2节 文言文比拟阅读第3节 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第四局部:写作教学内容 第1节 论语十则教学目的【课文关键词】:学习方法;学习看法;道德修养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原文译注七上:论语

2、十则1、子曰【子:先生,指孔子】:“学而时习之【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肯定时间)。习,复习、复习】,不亦说乎?【说:通“悦”,开心】有朋自远方来【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不亦乐乎?【亦:也】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学而)2、曾子曰:“吾【吾:我】日三省【三省:屡次进展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屡次。省,反省】吾身:为人谋【为:替,给。谋:谋划,指办事】而不忠乎?【忠:尽心竭力】与挚友交【交:结交,交往】而不信乎?【信:真诚,诚恳】传不习乎?【传:教师传授的学问】”(学而)3、子曰:“温故【故:指学过的学问】而知新【新:这里指

3、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以:凭借】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殆(di):有害】。” (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诲(hu):教,教化】知之为【为:就是】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此,这。知:通“智”,聪慧、才智】”(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焉:兼词,相当于“于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指内心】”(里仁)7、子曰:“三人行【三:几个】,必有我师焉【必:肯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者:指优点、特长。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述而)8、曾子曰

4、:“士不行以不弘毅【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志向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毅:刚毅,勇毅】,任重而道远【任:责任、职责。重:重大】。仁以为己任【以为:把作为】,不亦重乎?【乎:语气词,吗】死而后已【已:停顿】,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后:这样之后。凋:凋谢】”(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一言:一句话】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行:奉行】”子曰:“其恕乎!【其: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盼望。勿(w):不要。施:施加。于:给】”(卫灵公)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

5、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与高校、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学派创始者,被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他反对残暴统治,怜悯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化事业的第一人。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二、词语总结1、【通假字】(1)说:“悦”的古字,开心。(2)女:同“汝”,你。 (3)(是)知(也):通“智”,聪慧、才智。2、【一词多义】(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介词,替、给)

6、知之为知之 (推断动词,就是) 仁以为己任 (动词,作为)(2)自 有朋自远方来 (介词,从)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名词,自己、自我)3、【古今异义】(1)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挚友、伙伴(2)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指多数或屡次 今义:数词,三(3)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表示答应(4)是知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动词,表推断4、【词类活用】(1) 温故而知新 故:形作名,学过的学问;新:新的理解和体会(2) 见贤思齐焉 贤:形作名,贤能的人(3)五日三省吾身 日:名作状,每天(4)学而时习之 时:名作状,时常地(5)传不习乎 传:动作名,教师传授的学问5、【

7、积累成语】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一日三省三、课文分析【第一则】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看法,属于个人修养范围。问题探究:(1)这一则告知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看法)和为人看法(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讨论学问。为人看法:对不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辛的事,孔子怎么说是开心呢?在复习中稳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学问和技能的人来说肯定是开心的。(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

8、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特别快乐的事情。(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胸怀宽广,为人大度。【第二则】属于个人品德修养,启发人们加强自律,多做自我反省。问题探究: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特别重视什么?你怎样对待这种做法?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当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主动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第三则】第三则是学习方法,讲学问的继承和创新,强调独立思索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索,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

9、须要独立思索了。问题探究:“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在学习中要刚好复习旧学问,通过独立思索,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觉,从而将学问融会贯穿,增长自己的实力。【第四则】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索相结合的必要性,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问题探究: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索结合起来?学是根底,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学问的精华。【第五则】 第五则是学习看法,要虚心恳切,实事求是。强调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慎重,不要夸大自己的学问和本事。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虚心的学习看法。【第六则】【第七则】第六则第七则是学习看法

10、,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优点,反省自身缺乏。问题探究:(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看法?要擅长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特长,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取长补短。(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八则】 第八则是品德修养,鼓励树立远大目的,要胸怀宽广,意志坚决,为志向而奋斗。问题探究:(1)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志向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弘毅”是刚毅、勇毅的意思,只有刚毅、勇毅才能

11、承受重任并为之奋斗。【第九则】 第九则是品德修养,借松柏比方社会现象,比方仁人志士。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深入含义)【第十则】 第十则是品德修养,讲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关于“仁”说过很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答复他。问题探究:(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2)你怎样对待“己所不欲,勿施于

12、人”这一观点?这句话如今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互相谅解的意思。遇事假如换位思索,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变更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开对别人造成损害。四、迁移运用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当以正确的学习看法、恰当的学习方法,进步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开展,进步自身的综合素养,适应社会的须要。(补充课本中提及的学习方法、学习看法和道德修养)五、理解背诵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索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活中表示既擅长从正面学习,也擅长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

13、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看法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特长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看法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008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京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别人不理解甚至误会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实行的正确看法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补充:孔子借题发挥,教化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注释:敏,天资聪颖/好,爱好/耻,以为耻

14、/问,请教)孔子感慨时间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逝者,消逝的时间/斯,指河流/不舍,不停/译文:时间如水流,一去不回头;往者不行追,来者犹可惜。)阐述读书求学问的看法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释:知,懂得/之,指学问和事业/乐,以为乐趣/好,爱好、爱好/理解:爱好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进步效率,加深理解)教学内容 第2节 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的【课文关键词】:世外桃源;志向社会;奇妙愿望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原文译注八上: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为:

15、作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顺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夹岸:指(桃花林)夹在溪流两岸。数:几】,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花草等)艳丽漂亮】,落英缤纷【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诧】复前行,欲穷其林。【穷:穷尽,指走到终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得:发觉】,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放佛:隐隐隐约,形容看不真实的样子】。便舍船,从口入【舍:丢下、弃置】。初极狭,才通人【狭:窄。才:仅仅、刚刚】。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豁然开朗:豁然,开阔光明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土地平旷【平旷:平坦空旷】,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

16、池桑竹之属【属:类】。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织相通】,鸡犬相闻【相闻:可以互相听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悉:全、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并:全、都。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高兴奋兴、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乃:竟然】,问所从来。具答之【具:具体、详尽】。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闻:听说】,咸来问讯。【咸:都。问讯:打听消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说。乱:战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复:再】,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间隔:断了来往

17、】。问今是何世【世:朝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具体地说出】,皆叹惋【叹惋:感慨、可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辞:告辞。去:分开】。此中人语云【语:告知】:“缺乏为外人道也。【缺乏:不值得。为:对、向】”既出【既:已经】,得其船【得:找到】,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到处志之【志:做记号。】。及郡下【及:到】,诣太守【诣:到、探望,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说如此【说:禀告、报告】。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派】,寻向所志【志:所做的标记】,遂迷【遂:最终】,不复得路。【得:找到】 南阳

18、刘子骥,高尚士也【高尚士:德高望重的名士】,闻之【之:这件事】,欣然规往【欣然:兴奋的样子。规:支配】。未果【未果:没有实现】,寻病终【寻:不久】。后遂无问津者【遂:于是、就。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题材。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是他的桃花源诗的序言。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二、词语总结1、【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2、【一词多义】(1)舍 便舍船 (动词,丢下、弃置) 屋舍俨然 (名词,房屋) (2)寻

19、 寻向所志 (动词,找寻) 寻病终 (副词,不久)(3)复 复前行 (副词,又) 不复出焉 (副词,再)(4)志 到处志之 (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 (名词,所做的标记)3、【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 古义:(花草等)艳丽漂亮 今义:(菜肴、瓜果等)味道好(2)欲穷其林 古义:穷尽,走到终点 今义:生活穷困,缺少钱财(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阡陌交通 古义:交织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4、【词类活用】(1)复前行 前:名作状,向前(2)欲穷其林 穷:形作动,穷尽(3)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

20、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诧(4)未果,寻病终 果:名作动,实现5、【积累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家立业的志向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奇妙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光明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方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方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混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奇妙的风光。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三、课文分析1、【构造简析】 第一局部(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觉桃花源入口。 第二局部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21、,发觉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忱接待渔人。 第三局部(第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行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小结:(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觉访问分开再寻贯穿起来。 (2)依次:时间先后2、【内容概述(主题)】 本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觉”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同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志向社会,表达了对志向社会的热情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华蜜、安定生活的奇妙愿望。四

22、、内容探究1、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进展了描写? 从居住环境、活动、穿戴、精神状态等方面。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让人憧憬的缘由)?(1)环境方面(美丽);(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3、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志向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示意,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4、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安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一方面,寄予自己的政治志向,另一方面,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显

23、明比照,表达了作者和广袤劳动人民对奇妙生活的憧憬和对志向社会的追求。5、 作品意义:尽管这种志向不行能实现,但它表达了人们的追求和憧憬,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抗拒。6、试分析:“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透露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担忧外人知道后,打破他们安静的生活。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7、渔人分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说明桃花源可望而不行即,增加神奇色调。示意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志向世界,隐含作者无力变更社会现实的无奈。8、在我国四大名著中,各有一处所谓的“世外桃源”,请列举出两处来,并说说是何人所居。答:诸葛亮

24、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五、写作特色1、层层设疑的写法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纳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开头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头和地点,但是主人公也只是一个无从查考其姓名的“渔人”;接着写桃花林奇景,渔人已“忘路之远近”,所以说不出它的准确地点;写通往桃花源的通道更为奇妙,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又可“通人”,正是“别有洞天”;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眼前的景象又是人间生活的场景;渔人出而复寻,做好标记却又找不到,桃花源似乎又成为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终说当时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但刘子骥“未果”而“病终

25、”,又增加了桃花源的神奇色调。2、胜利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 作者采纳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感到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但同时实中又有虚。桃花源人的叮嘱以及结尾支配的“不复得路”,刘子骥寻访“未果”等情节,虚实结合,微妙示意,使桃花源始终蒙着一层神奇的面纱。3、精确精炼、朴实自然的语言特色如“具答之”“诣太守,说如此”等处,用语精炼简洁。此外,陶渊明的文章不事雕琢,接近口语,与当时魏晋风行的骈俪文风有很大的区分。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文章仅用300余字就异样形象地描绘出一个志向的社会,清爽如画,诗意盎然,内涵丰富。教学内容 第3节 陋室铭(刘禹锡)教学目的【课文关键词】:高洁傲岸的节操

26、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原文译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知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变得灵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惟:只。德馨:奇妙的品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上。入:映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学识渊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什么

27、。】?一、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和藩镇割据权力。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是作者在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写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文写成。二、词语总结1、【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身体 今义:样子、形态(2)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泛指管弦乐器 今义:指丝绸和竹子2、【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作动,知名、知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作动,灵验、变得灵异(3)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

28、法,使扰乱(4)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特殊句式】(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推断句(2)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局(倒装句)(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倒装句三、课文分析本文起首四句,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方陋室(比兴手法),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点出陋室不陋的缘由是“惟吾德馨”。再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交友及室主人所做之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的情怀,后又以诸葛、扬雄自比,充分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四、内容探究1、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答: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日常生活)的情趣

29、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补充: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示例: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风光的宠爱之情。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示例: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说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说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换负。4、文中前面说“斯是

30、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究竟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5、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照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说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学问,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行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五、理解背诵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缘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

31、安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用类比手法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6、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教学内容 第4节 爱莲说(周敦颐)教学目的【课文关键词】: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不慕荣利、明哲保身的高尚品德;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原文译注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大

32、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独:只,仅。之:构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而:却。染: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妖:漂亮而不端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远:形作动,远播。益: 副词,更加。亭亭:挺立的样子。植:(竖)立】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亵玩:玩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认为。隐逸者: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噫!【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何:什么】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众

33、:(很)多】一、文学常识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文学家、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说,是一种争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像。二、词语总结1、【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 蔓:名作动,长枝蔓 枝:名作动,长枝节(2)香远益清 远:形作动,远播、到远处2、【古今异义】(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种植(2)陶后鲜有闻 古义:少 今义:簇新三、课文分析1、【构造思路】 第一局部(第1段):开篇总提,以

34、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做衬托(分别是正衬和反衬),用“予独爱莲”引出作者心愿,继而描绘“莲”的奇妙形象。 第二局部(第2段):对菊、牡丹、莲这三种象征不同品德的花进展比拟和评论;在篇末,用感慨句式含蓄地说明了自己的人生看法。2、【内容主旨】 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通过对“莲”的奇妙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对莲花的赞美,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明哲保身的高尚品德以及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四、内容探究1、本文采纳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绘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5、(1) 牡丹-“花之富贵者” 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 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 象征:品德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明哲保身,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德和坚贞的节操。(作者对各种花的看法:叹惋菊花;鄙薄牡丹;赞美莲花)2、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名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不行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珍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珍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德无邪;特立

36、独行,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历不行亵渎。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慨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5、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反问、比方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争论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托物言志五、理解背诵周敦颐爱莲说中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公园花展,欣赏牡丹的人总比欣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7、描写莲奇妙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比照,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如今人们常用来比方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明哲保身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方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名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教学内容 第5节 三峡(郦道元)教学目的【课文关键词】:总写三峡地貌特征;分写三峡四季雄壮风光;抒发酷爱祖国山河的情怀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原文译注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介词,在】,两岸连山,略

38、无阙处。【略无:毫无;阙:通“缺”,中断、缺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隐:隐没、遮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假如。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绝:断】。或王命急宣【或:有时候。宣:宣布、传达】,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早晨。发:动身。暮:黄昏】,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奔:飞奔的快马。御:驾。不以:不如。疾: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白色。湍:急流的水。潭:深水】,绝巘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悬泉瀑布,

39、飞漱其间【飞漱:急流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多兴趣。【良:实在、真】 每至晴初霜旦【晴初:雨后初晴。霜旦:下霜的早晨】,林寒涧肃【寒:凉爽。涧:山涧。肃:安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厉怪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哀转:悲伤宛转。绝:消逝】。故渔者歌曰【故:因此】:“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几】一、文学常识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作品:水经注 水经注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具体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闻等,还收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

40、歌民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二、词语总结1、【通假字】 阙:通“缺”,中断、缺口2、【一词多异】(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假如(2)属 属引凄异 动词,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名词,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 动词,叮嘱(3)绝 沿溯阻绝 动词,断 绝巘多生怪柏 副词,极 哀转久绝 动词,消逝3、【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作名,飞奔的马(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湍:形作名,急流的水 清:形作名,清波(3)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作动,下霜(4)空谷传响 空谷:名作状,在空旷的山谷里4、【古今异义】(1)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假如 今义:从(2)或王命急宣

41、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或者(3)良多兴趣 古义:实在、确实 今义:好三、课文分析一、【构造思路】按景物分,作者是先写山,后写水;按季节分,作者是先写夏,再写春冬,再写秋。总体来看,作者是将景物寓于四季变更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第一局部(段1):总写三峡地貌,突出山连绵、高峻的特点。第二局部(段2-段4)分写三峡四季的不同风光。 先写夏季水势江水迅猛、水流湍急;(奔放美) 再写春、冬二季水势,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等美景,突出山高水清、草木茂密的特点;(清幽美) 与春、冬之景形成显明比照的则是“林寒涧肃”的秋天,而此时“高猿长啸”,更从侧面衬托了秋景的冷清萧瑟。(凄婉美)

42、二、【内容主旨】 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先总写三峡的地貌特征,再分写三峡的四季风光。在四季变更中呈现三峡奇异诡谲(gu ju)的美景,描写了大自然的宏伟壮美,抒发了作者酷爱祖国山河的情怀。四、内容探究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起伏,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补充:夏季的风光水流湍急;春冬风光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安静凄凉)2、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风光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风光的清丽奇秀,秋季的风光清冷安静,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3、作者写三峡四季风光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依次,而是先写夏季风光?答: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以“夏水”为首来写。春冬两季的风光相像,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终。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