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汇总【打印版】.pdf

上传人:君**** 文档编号:34864677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41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汇总【打印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汇总【打印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汇总【打印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汇总【打印版】.pdf(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学期第十六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学期第十六章知识点总结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知识回顾】1.二次根式:式子a(a0)叫做二次根式。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分母中不含根式。3.同类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 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4.二次根式的性质:(1)(a)2=a(a0);(2) aa25.二次根式的运算:(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 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

2、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a(a0)a(a0)0 (a=0);ab=ab(a0,b0);bbaa(b0,a0)(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A. abB. a0,b0 时,则:1aabb;1aabb例 8、比较53与23的大小。5、规律性问题例 1. 观察下列各式及其

3、验证过程:,验证:;验证:.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学期第十七章知识点总结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 a,b,斜边长为 c,那么 a2b2=c2。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 a,b,c 满足 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我们把题设、 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 、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可表示如下: C=90A+B=90(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A=30可表示如下:BC=21ABC=90(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ACB=90可表示如下:CD=21AB=BD=ADD 为 AB 的中点5、摄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ACB=90BDADCD2ABADAC2CDABABBDBC26、常用关系式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CD=ACBC7、直角三角形的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b,c 有关系222cba,

5、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8、命题、定理、证明1、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理解: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2、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命题假命题(错误的命题)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3、公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4、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5、证明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6、证明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

6、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9、三角形中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结论 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结论 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结论 3:三条中位线将原

7、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结论 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结论 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10 数学口诀.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完全平方公式: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首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学期第十八章知识点总结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1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1)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2)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1)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2

8、)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因为 ABCD 是平行四边形.54321)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ABCD1234ABCDABDOC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ABCD54321.5.矩形的性质:因为 ABCD 是矩形.3;2;1)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6. 矩形的判定: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三个角都是直角(一个直角)平行四边形(321四边形 ABCD 是

9、矩形.ABDOCADBCADBCADBCOADBCO7菱形的性质:因为 ABCD 是菱形.321角)对角线垂直且平分对()四个边都相等;(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8菱形的判定:边形)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四个边都相等(一组邻边等)平行四边形(321四边形四边形 ABCD 是菱形.9正方形的性质:因为 ABCD 是正方形.321分对角)对角线相等垂直且平(角都是直角;)四个边都相等,四个(有通性;)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CDAB(1)ABCDO(2)(3)10正方形的判定:一组邻边等矩形)(一个直角)菱形(一个直角一组邻边等)平行四边形(321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3)ABCD 是矩

10、形CDBAOCDBAOCDAB又AD=AB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11等腰梯形的性质:因为 ABCD 是等腰梯形.321)对角线相等(;)同一底上的底角相等(两底平行,两腰相等;)(12等腰梯形的判定:对角线相等)梯形(底角相等)梯形(两腰相等)梯形(321四边形 ABCD 是等腰梯形(3)ABCD 是梯形且 ADBCAC=BDABCD 四边形是等腰梯形ABCDOABCDO1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15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一基本概念: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四边形的外角,多边形,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四边形,矩形,

11、菱形,正方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二定理:中心对称的有关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三 公式:1S 菱形 =21ab=ch.(a、b 为菱形的对角线 ,c 为菱形的边长 ,h 为 c 边上的高)2S 平行四边形 =ah. a 为平行四边形的边,h 为 a 上的高)3S 梯形 =21(a+b)h=Lh.(a、b 为梯形的底,h 为梯形的高,L 为梯形的中位线)四 常识:EF

12、DABCEDCBA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1若 n 是多边形的边数,则对角线条数公式是:2)3n(n.2规则图形折叠一般“出一对全等,一对相似”.3如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从属关系.4常见图形中,仅是轴对称图形的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奇边形、等腰梯形 ;仅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平行四边形 ;是双对称图形的有:线段、矩形、菱形、正方形、正偶边形、圆 .注意:线段有两条对称轴.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学期第十九章知识点总结第十九章一次函数一.常量、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 变量 ; 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 常量。二、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13、,如果有两个变量 x 与 y,并且对于 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 x 是自变量,y 是 x 的函数三、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1)用整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2)用分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 0 的一切实数。(3)用寄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用偶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一 切实数。(4)若解析式由上述几种形式综合而成,须先求出各部分的取值范围,然后再求其公共范围,即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5)对于与实际问题有关系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四、 函数

14、图象的定义: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五、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一般步骤1、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注意:列表时自变量由小到大,相差一样,有时需对称。2、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3、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六、函数有三种表示形式:(1)列表法(2)图像法(3)解析式法七、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 y=kx(k 为常数,且 k0)的函数叫做正

15、比例函数.其中 k 叫做比例系数。一般地,形如 y=kx+b(k,b 为常数,且 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 b =0 时,y=kx+b 即为 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八、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图象:正比例函数 y= kx (k 是常数,k0) 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 y= kx 。(2)性质:当 k0 时,直线 y= kx 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 x的增大 y 也增大;当 k0,b0 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2)k0,b0 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3)k0,b0图像经过一、三象限;(4)k0,b0 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

16、(5)k0,b0 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6)k0,b0 图像经过二、四象限。一次函数表达式的确定求一次函数 y=kx+b(k、b 是常数,k0)时,需要由两个点来确定;求正比例函数 y=kx(k0)时,只需一个点即可.5.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组从“数”的角度看,自变量(x)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并求出这个函数值解方程组从“形”的角度看,确定两直线交点的坐标.cbacbayxyx222111cbacbayxyx222111人教版数学初二下学期第二十章知识点总结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知识点:选用恰当的数据分析数据知识点详解:一:5 个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数

17、学内涵:平均数: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平均数分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有时不止一个),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巧计方法,极差=最大值-最小值。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 s2.巧计方法:方差是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s。二教学时对五个基本统计量的分析:1算术平均数不难理解易掌握。加权平均数,关键在于理解“权”的含义,权重是一组

18、非负数,权重之和为 1,当各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时,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值。学生出现的问题:对“权”的意义理解不深刻,易混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采取的措施:弄清权的含义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并且提醒学生再求平均数时注意单位。2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于联系。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区别:A平均数的大小与这组数据里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一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B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C众数主

19、要研究个数据出现的频数,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些数据有关, 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我们往往关心众数。其中众数的学习是重点。学生出现的问题:求中位数时忘记排序。对三种数据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采取的措施:加强概念的分析,多做对比练习。3极差,方差和标准差。方差是重难点,它是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即稳定性的非常重要的量,离散程度小就越稳定,离散程度大就不稳定,也可称为起伏大。极差、方差、标准差虽然都能反映数据的离散特征,但是,对两组数据来说,极差大的那一组方差不一定大;反过来,方差大的,极差也不一定大。学生出现的问题:由于方差,标准差的公式较麻烦,在应用时常由于粗心或公式不熟导致错误。采取的措施:注意方差是“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这一重要特征。或使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数据经常用来解决一些“选拔”、“决策”类问题。中考中常常综合在一起考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