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731171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5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精品文档】第 54 页运动的世界动与静【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重点难点】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课时】1课时【教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教法】启发、讲解、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二进行新课

2、1运动的世界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请看图2-1图2-3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2、运动的描述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看图2-4(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如中国十大名曲。问:

3、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什么是运动和静止?(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2)设疑提问讨论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分析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书包 对 李 明 位置不变小王 对 自行车 位置不变 静止坐椅

4、对 汽 车 位置不变物体 物体李 明 对 学 校 位置改变自行车 对 树 木 位置改变 运动汽 车 对 电线杆 位置改变物体 物体(4)概括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5)讨论分析a、先讨论课本图2-3,提问学生回答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c、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D、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学生阅读讨

5、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三课堂练习投影四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五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课后练习【板书设计】2-1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2、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

6、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反思】1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教学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单位、及其作用2知道国际单位制以及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米”3会进行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纳米等单位之间的换算【重点难点】长度的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课时】1课时【教具】学生自备透明刻度尺、示教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什么是参照物?在物理学中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二新课引入我们打一生下来就开始

7、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了,在大家还不懂事的时候,你们的父母就教大家认东西了,数数等。事实上大家已经对周围的事物在进行比较了。而测量就是一种比较,人类最早的测量就是数数,当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测量不能只停留在数数上。下面看:1、观察两只铅笔。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长短不一样。长短比较2、拿两杯水让大家观察。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多少比较3、问:大清早和中午比较感觉上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大清早凉,中午热。这是冷热比较4、运动会上,我们说谁跑得快,也是一种比较。在以上的这些比较中有一种基本的比较,就是长度的比较。 三新课讲授1测量的意义: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

8、得出的结论可靠吗?学生:不可靠为了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板书)1测量(measurement)的意义: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测量单位: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经常在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要科学地进行测量,就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单位(unit)。长度的单位:在众多的测量中,最基本的测量,就是长度的测量,要测量长度,首先要给长度定一个标准量,而长期以来,民办各国沿用的长度单位不相同,如我中用尺(大的有丈)、英尺(小的有英寸,现在我们所说的电视机大小习惯用的是英寸)、米等。为了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

9、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 System of Units),简称SI,是国际计量大会于1960年通过的。我国在1984年采用。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etre),符号为m。出示米尺,让学生认识1米到底有多长。并介绍1米是如何规定的。长度的单位除基本单位米之外,还有比米大的和比米小的其它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等,换算关系:1km=1000m(=103m)1dm=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m=0.000001m(=10-6m)1nm=

10、0.000000001m(=10-9m) (头发的直径约0.04mm,合40000nm)学生熟悉2、3分钟。一道题中,注意写单位时要么全用汉字要么全用符号,不允许出现汉字符号混用的现象。如:1千米=1000m 或1km=1000米练习1:看书上的想一想,提问学生,填空练习2:(投影)7.8dm=_m=_mm60m=_mm=_m0.05km=_m=_cm练习3:(投影)给下列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单位:某同学身高1.50_,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_,窗户玻璃的厚度约为2.5_,一节一号干电池的长度大约是6_。4、长度测量工具:要对长度进行需要测量的工具,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scale),

11、出示各种示教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让学生认识了解。拿到一把刻度尺后,首先要干一个工作:仔细观察刻度尺,找出它的零刻度线,再看看它的分度值是多大?测量范围是多少?学生观察自己手上的刻度尺,找三位同学分别说明他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不只是刻度尺,任何一种测量工具拿到之后,首先就是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知道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呢?请大家下去自己阅读。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

12、(mm)、微米(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知道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五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课后作业【板书设计】2-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measurement)的意义: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测量需要单位3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换算关系: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反思】1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教学目标】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2会正确使用表测时间3能读懂说明书,并能参照说明书进行简单的操作。【重点难点】会

13、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和量杯【课时】1课时【教具】刻度尺、表【教法】讲解、实验、讨论【课型】实验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长度有哪些单位?基本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什么?学生回答二新课引入我们要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就需要清楚如何进行测量是正确的。三新课讲授1正确使用刻度尺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让学生回答,后再对照课本21页说明作进一步认识。看课本图2-15-图2-17回答问题,学生回答2学生活动1:用刻度尺测长度先观察刻度尺,并记录分度值及测量范围。让学生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大约6分钟时间,教师巡回指导。123平均值长度l/cm宽度b/cm测量结束

14、后比较测量结果,并提问:为什么我们不少的测量结果不相同呢?下去好好讨论。3、学生活动2:长度的估测估测教室的长度和宽度:4学生活动3:时间的测量参看课本23页活动3说明进行测量。进行实验,用量筒(或量杯)和水测出小瓶的容积。实验大约8-10分钟。实验结束后,总结实验情况,告诉学生实验时一定要认真,要像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那样认真实验,养成良好的探索精神。 四小结通过本节实验课,大家动手进行了一些测量,对我们物理实验有了体会,测量时一定要按测量工具的使用要求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在实验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大家要会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要认真观察。五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课后作业【板书设计】

15、2-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正确使用刻度尺2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3实验:时间的测量【反思】12快与慢【教学目标】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2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重点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课时】1课时【教具】玩具坦克、气垫导轨及滑块、斜面小车、尺、钟表【教法】启发、讲解、演示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学会回答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进行新课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

16、分角色来作判断。(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引导并启发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引导并启发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1)比较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 相同路程比时间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2)速度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即:速度=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

17、,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 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 m/s”读作10米每秒。提问: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 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算算看:1 m/s的速度与1 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1 m/s=km/h=3.2 km/h因为3.2 km/h1 km/h

18、,所以1 m/s1 km/h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三例题1、看课本25页书上的例题2、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已知:s=50m,t=24.79s。求:v=?解:根据题意,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机械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3、直线运动下面看两个实验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玩具坦克的运动和铝制

19、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2)滑块在气垫导轨中的运动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引导并启发学生回答:(1)坦克与滑块运动的快慢不变;(2)铝制小车运动快慢改变看课本图2-25,计算小汽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回答: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看图2-26,探究天鹅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四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了解了

20、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要求,知道了有关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五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练习与评测P21-22【板书设计】2-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比较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 相同路程比时间2速度:二、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2计算公式: 3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三、例四、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反思】12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

21、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重点】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知道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难点】会用尺和表测平均速度【课时】1课时【教具】停表、卷尺【教法】讲解、讨论、实验【课型】科学探究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什么是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各有什么特点?二进行新课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的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本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100米跑中速度的变

22、化情况。实验:测平均速度准备阶段:(1)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2)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练习秒表的使用。(3)选出男女运动员各一名。实施阶段:(1)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20、30、40m处(2)男女运动员分别跑完40m路程。(3)4位记时员记录男女运动员各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间,并填写在下表中:路程时间间性别10m20m30m40m男女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计算平均速度,填写在下表中:平均速度性别V1(10m内)V2(20m内)V3(30m内)V4(40m内)男女结论:三课堂练习课后作业1、2、3四小结(略)五布置作业: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23、【板书设计】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反思】12声的世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2、 探究能力目标: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3、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师生双边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他人)的协作意识,通过录像片断,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方法】启发式科学探究法。【教学过程】一、从生活走

24、向物理,导入新课观看三幅幻灯片,第一次从图像中获知自然界“高山流水”,科学上“火箭发射”,生活中“小提琴独奏”的情形;第二次从相应的声音中获知上述情形。从而导入声音可以让我们获知信息,并进一步提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二、开展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1、 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师:在我们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可以让我们获取相关的信息,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用一张纸、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随堂实验一:仪器:一张16K的测验纸、一条橡皮筋。组织形式:每二位同学一组。(说明:

25、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在这里因为提供了橡皮筋,有学生就把橡皮筋拉成弓弦状去弹纸张使其发声,这也是一种方法。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有所限制,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向学生开放实验条件,培养其思维能力。)实验后思考:上述实验中,纸张在不同发声方式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说明:在这边,只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点纸张发声时在“动”就可以了,不必深究。)教师演示一:仪器:钹、音叉(及共鸣箱)、铁架台、乒乓球(细线)、一杯水。a) 演示钹发声时在振动:让钹发声,然后让一些学生触摸钹的边缘,体会其振动。b) 演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把乒乓球系在

26、细线上,并让其悬挂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适当的高度,先让不发声的音叉去靠近乒乓球,再让发声的音叉用同样的方式去靠近乒乓球,比较二次实验可发现,发声的音叉可弹开乒乓球。让发声的音叉靠近水面激起水花。c) 学生观看视频、动画:发声的吉它的弦在振动;蛙鸣时青蛙的肚皮在振动;飞行中的蚊子靠翅膀的振动发声。d) 学生体验,感受人讲话时声带在振动:用食指轻轻按住喉咙处,一起读一读下面的一副对联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说明:通过众多的实例及感受,从而得出发声体在振动的结论,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在这些实验中,采用了一种很普遍的分析方法比较法,实验条件

27、的对比,实验结果的对比,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得出规律,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加以体会。)(关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说明:因为处处可见发声体,所以要观察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实例是容易找到的。这里主要设计了:发声的钹在振动,因为这种乐器本地的学生经常看到,由它入手比用手触摸音叉更具说服力,也有亲切感,其振动使手发麻的感觉也较音叉强;振动的音叉弹开乒乓球的实验,是课本中的实验,也是个很精彩的实验,在本实验中,用黄色乒乓球代替课本中的轻质泡沫小球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而且乒乓球被弹开后还会像用球拍打球一样连续跳动,产生了一定的趣味性;振动的音叉弹开水花的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力的说明了发声的

28、音叉在振动,而且现场的学生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水花溅出的现象。)(实验创新设计:本课还可以把实验如此改进,让音叉发声,拿一张扑克牌或其他较硬的纸片,轻轻的用二个手指压住扑克牌的一端的中部,让另一端轻轻的靠向音叉可观察到扑克牌的明显跳动;当有学生质疑是手在抖动时,可以让他自己上台一试上课时,发现这个实验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学校有条件不如六七个人分组体验一下,这样还能听到扑克牌跳动的声音,和扑克牌与音叉摩擦的声音。)2、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师: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那么它又是如何使我们听到的?生: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使我们听到声音。师:对,我们是靠耳朵听到声音的,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耳朵的简

29、单构造。教师出示幻灯并讲解耳朵听声的简单过程:发声体介质耳朵。师:通过上图,我们知道了听到声音的条件,其实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传到耳朵中引起鼓膜的振动,最终引起听觉。让么老师刚刚说的介质,其实是指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式来探究一下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及其传播情况。教师演示二:用一个自制的二端开口的长方形空木盒(约1米长,开口面积约100cm2),其二端用透名塑料纸密封住,先让学生观察盒内情况,发现什么也没有,引导学生认识二塑料纸膜之间只有空气了,然后把一个轻质的泡沫小球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并让它轻触其中的一个塑料纸中部,用小锤在另一塑

30、料膜中敲击,发出声音,并看到另一端的泡沫小球被弹开。在这里可以对比一下,如果在小锤敲击在盒体上时,泡沫小球的反映情况,从而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可以传声的。随堂实验二:轻趴在桌上,让一只耳朵紧贴在桌面上,一只手捂住另一只耳朵,一只手用笔杆轻敲桌面,试试看,你听到了声音了吗?随堂实验三:仪器:一个空矿泉水瓶、一条棉线(1米左右)。组织形式:2人1组。实验方法:先将细绳的中部绕在矿泉水瓶瓶口处,并用瓶盖将绳子拧紧。一位同学用笔杆轻敲几下矿泉水瓶,另一位同学端坐一边用食指堵住双耳,仔细听,看能不能听到声音?端坐着的同学把细绳二端在食指上绕几圈,然后用食指堵住双耳,另一位同学拿住矿泉水瓶,拉紧细线,用与第

31、二步相同的力度轻敲矿泉水瓶,感受一下,这时听到声音了吗?教师演示三:让学生观看往水里扔石块的视频短片,激起的水波并听到石块落水后,从水中传出的响声。把一个发声的音乐盒用油纸包装好,加上适当的配重恰好悬浮于透明长水槽中,发现仍然能听到其声音。例举生活中在水中能听到水外声音的各种实例,说明水能传声。(说明:通过以上的实验及例子有利的说明了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如果没有介质它能不能传播哩?提出这个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演示真空中的传声情况的实验。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展示课前学生自己完成的土电话,并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演示四:把一个经改装后的小扬声器

32、(已经接好放音装置)放入一个圆形透明塑料糟中,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放数颗五子棋棋子,然后把它们放入真空罩内,打开音乐,让扬声器发声,可观察到棋子伴随音乐而跳动。用抽气机抽给罩内抽气,可感觉声音在减小,抽到一定的程度,停止抽气,关闭抽气盘上的阀门,并关闭抽气机,静听一会儿,可听到微小的音乐声,并看到里面的棋子一直在跳动,然后打开抽气盘上的阀门,让空气进入真空罩内,可明显的感觉到音乐声逐渐变大。(说明:本实验,因为抽气机的声响可能会掩盖音乐声所以,采取了抽气前后声音对比的方式,来总结结论,并且因为无法达到完全意义上的真空,所以用对比方式,辅以逻辑推理,更具科学性。)(创新实验构想:取一个音量较大的手机

33、,悬挂于真空罩内,用抽气机给罩内抽气后,关闭抽气盘阀门,用另一手机给罩内手机发信号,看到指示灯亮却几乎听不到声音,然后打开抽气盘阀门,又能听到手机声音,借以说明真空中不能传声,但无线电波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3、关于声速的教学空气340水1500松木3320花岗岩3800玻璃5000钢铁5200 让学生看幻灯上显示的几组常温下不同物质的声速数据,讨论并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单位:m/s引导学生获取下面的知识点: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速较小;固体液体的声速较大。4、关于回声的教学让学生观看“回音壁”视频实录,体会回声的趣味性。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回声现象,教师补充

34、并说明,回声产生的条件。(说明:关于声速及回声的教学,限于教材的要求和时间的条件,在本节课中不作重点,只是让学生有个了解。可以在课后,及下一节课中继续研究。在观看视频时可适当提及中国古代的一些成就,引起民族的自豪感,并对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从物理走进社会,介绍声波治病的实例。 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声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经反射后集中胆结石上,就能使结石粉碎。四、课堂小结(板书),结束教学。五、作业布置、拓展探究。让学生在课后的时候,继续换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土电话,以此来研究不同材料的的传声情况,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此中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学生去查阅有关书籍,了解声学

35、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反思】12乐音和噪声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一、 前提测评: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3、声音在 、 体中比

36、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二、 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

37、征 音色表示什么?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反思: 1 2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l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l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l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l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五、教学过程: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

38、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90d

39、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3、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40、?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反思:12超声与次声教学目标1、 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2、 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超声和次声的概念,知道超声的应用。难点:声呐定位问题。教学准备: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新课 通过教材中蝙蝠的故事引入新课。 从自然现象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新课一、 超声与次声学生阅读p43第一段,回答什么是超声、次声。二、 超声的应用1、 引入竞赛方式,探究超声的应用。宣布竞赛的规则和赛题。教师注重营造宽

41、松、和谐的学习气氛。2、 宣布竞赛成绩,归纳声利用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待学生分类完,然后启发学生问:以上分类是不是唯一的?还有没有更科学的分类?3、 关于声呐,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定位的原理。三、 次声的危害1、 让学生阅读教材P44-45中有关“次声”一栏中的内容,回答次声的危害性。2、 师生共同进行评估。四、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五、 巩固和小结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及学习本节知识的方法。在欢乐、优美的蓝色多瑙河的交响乐中下课。六、布置作业阅读教材P43第一段举手回答:超声和次声的概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积极参与,举手回答。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估。按照声

42、音在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学生讨论声呐定位原理:S=vt/2学生阅读教材中次声一段,举手回答。看教材P45信息窗回答一些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及听觉范围。由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学生初次进行分类,教师需加强指导。学生掌握声呐定位的原理。 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超声和次声一、 超声和次声超声:高于20000Hz的声。次声:低于20Hz的声。二、 超声的应用1、 生活方面2、 医疗方面3、 工业方面4、 农业方面5、 军事方面三、次声的危害反思:12 多彩的光光的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l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l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

43、108m/s。2、过程和方法l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3、情感、态度、价值观l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l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l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重、难点: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 分析解释有关现象。教学器材: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演示试验:图片阳光穿过树林演示试验:激光在水中穿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