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制造业项目招商引资报告_范文参考.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34473739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X 页数:133 大小:12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平市制造业项目招商引资报告_范文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开平市制造业项目招商引资报告_范文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平市制造业项目招商引资报告_范文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平市制造业项目招商引资报告_范文参考.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咨询/开平市制造业项目招商引资报告开平市制造业项目招商引资报告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述7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7二、 编制原则7三、 编制依据8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9五、 项目建设背景9六、 结论分析1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14一、 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制造业协同创新水平。14二、 产业发展保障措施17三、 发展现状20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26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27一、 面临挑战27二、 发展机遇29三、 加快融合发展,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32第四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36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36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36产品规划方案一览

2、表36第五章 建筑物技术方案38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38二、 建设方案39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40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41四、 项目选址原则42五、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42第六章 运营模式43一、 公司经营宗旨43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43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44四、 财务会计制度47第七章 SWOT分析51一、 优势分析(S)51二、 劣势分析(W)52三、 机会分析(O)53四、 威胁分析(T)54第八章 节能说明62一、 项目节能概述62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63能耗分析一览表63三、 项目节能措施64四、 节能综合评价64第九章 劳动安全生产66一、 编制依据66二、

3、防范措施69三、 预期效果评价73第十章 环保方案分析74一、 环境保护综述74二、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75三、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78四、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78五、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79六、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79第十一章 工艺技术及设备选型81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81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83三、 质量管理84四、 设备选型方案85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86第十二章 投资方案87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87二、 建设投资估算88建设投资估算表92三、 建设期利息92建设期利息估算表92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94四、 流动资金94流动资金估算表95五、 项目总投资96总投资及

4、构成一览表96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9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97第十三章 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99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9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00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01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0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04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0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06三、 偿债能力分析10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08第十四章 项目风险防范分析110一、 项目风险分析110二、 项目风险对策112第十五章 招标及投资方案115一、 项目招标依据115二、 项目招标范围115三、 招标要求115四、 招标组织方式116五、 招标信息发布1

5、19第十六章 项目总结120第十七章 附表附录122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22建设投资估算表12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2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25流动资金估算表12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2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2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3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3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33第一章 项目概述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开平市制造业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集团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二、 编制原则1、项目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法令,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及行业和地

6、区的规划。2、采用的工艺技术要先进适用、操作运行稳定可靠、能耗低、三废排放少、产品质量好、安全卫生。3、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出发点,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上,还是在价格上均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项目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业卫生和安全生产。环保、消防、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装置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污染物的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保证工厂安全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健康。5、将节能减排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以企业发展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以节能减排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6、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全新的建设模式进行规划建设,要统筹考虑

7、未来的发展,为今后企业规模扩大留有一定的空间。7、以经济救益为中心,加强项目的市场调研。按照少投入、多产出、快速发展的原则和项目设计模式改革要求,尽可能地节省项目建设投资。在稳定可靠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优化各成本要素,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的目标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增强项目的市场竞争力。8、以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客观的反映本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工程投资坚持“求是、客观”的原则。三、 编制依据1、本期工程的项目建议书。2、相关部门对本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3、项目建设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4、项目承办单位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5、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1

8、、对项目提出的背景、建设必要性、市场前景分析;2、对产品方案、工艺流程、技术水平进行论述,确定建设规模;3、对项目建设条件、场地、原料供应及交通运输条件的评价;4、对项目的总图运输、公用工程等技术方案进行研究;5、对项目消防、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和节能措施的评价;6、对项目实施进度和劳动定员的确定;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和经济效益评价;8、提出本项目的研究工作结论。五、 项目建设背景全球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正在进行深刻调整,我国制造业传统要素优势逐渐削弱。高端制造方面,受到以美、德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而发起的“高端回流”挤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低附加值环节方面,面临着泰国、

9、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低端分流”挤压。在全球制造业“两端挤压”下,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急需推进制造业要素改革,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六、 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占地面积约20.00亩。(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项目正常运营后,可形成年产xx套xx的生产能力。(三)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四)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8579.7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7074.3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45%;建设期利息174.2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3%;流动资金1331.0

10、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51%。(五)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8579.70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5024.12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3555.58万元。(六)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54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3445.47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419.73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9.62%。5、全部投资回收期(Pt):7.53年(含建设期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8088.34万元(产值)。(七)社会效益综上所述,本项目能够充分利

11、用现有设施,属于投资合理、见效快、回报高项目;拟建项目交通条件好;供电供水条件好,因而其建设条件有明显优势。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有利于行业结构调整。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13333.00约20.00亩1.1总建筑面积21853.771.2基底面积7599.811.3投资强度万元/亩339.692总投资万元8579.702.1建设投资万元7

12、074.392.1.1工程费用万元6062.072.1.2其他费用万元869.892.1.3预备费万元142.432.2建设期利息万元174.232.3流动资金万元1331.083资金筹措万元8579.703.1自筹资金万元5024.123.2银行贷款万元3555.584营业收入万元154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13445.476利润总额万元1892.987净利润万元1419.738所得税万元473.259增值税万元512.9110税金及附加万元61.5511纳税总额万元1047.7112工业增加值万元3782.1613盈亏平衡点万元8088.34产值14回收期年7.5315内部

13、收益率9.62%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751.03所得税后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一、 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制造业协同创新水平。(一)开展重点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基础技术和关键领域,加大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科研攻关力度,着力提升五大产业基础能力。依托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数字光芯片联合实验室、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江门)、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开展前沿领域基础性研究。围绕省培育发展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广东强芯”等重大任务,加快实现重要产

14、品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夯实产业基础高级化根基。(二)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积极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江门布局,加快推动双碳实验室、市域社会智慧治理技术创新中心、安全应急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院士团队、龙头企业等主体创建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高水平创新平台,推进“双创”载体迭代升级,建立支撑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的创新网络。主动参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增强高端

15、创新要素吸引力,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三)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建立“科技在孵企业科技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标杆高新技术企业”的高企培育体系。实施江门科技“双百工程”,以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为抓手,百家中心促百家高企高质量发展。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深化江门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政产学研”合作,支持建立技术成果中试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实施技术交易补助政策,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加强消化吸收再创

16、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核心关键技术。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引导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发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四)先进制造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1、实施重点领域技术攻关计划。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江门计划”,充分对接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广东强芯”工程等领域,鼓励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将研发补助等政府扶持前移,向“从0到1(基础研究)”阶段和“从1到100(工程化)”阶段的技术攻关倾斜政府资源。对于材料、设备、制造业技术等不同产业不同领域的技术攻关项目,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项目合作、协同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

17、关键环节的国产自主化。2、建设先进制造业创新平台。聚焦重点产业集群,重点推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江门)等前沿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双碳实验室、市域社会智慧治理技术创新中心、安全应急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十四五”期间建设650个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工程创新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广深港澳创新合作共建先进制造业共性技术平台,主动对接广深港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与广深港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创新引擎企业

18、等机构单位深化合作,推动五邑大学与港澳高校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争取引进一批高端科创项目。实施江门科技“双百工程”,支持校企、院企共建100家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3、聚合平台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汇聚先进制造业集群各个领域建立的创新平台科技力量,建设一批国家和省市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引进一批熟悉专业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技术经理人,搭建江门制造业与大湾区高校科研、人才团队的对接桥梁,推动技术、产业、资本的有效配置,促进更多应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先进科技成果在江门率先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探索建立全市重点产业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创新目录,对于材料及零部件首批次、软件首版次、

19、装备首台套应用等创新成果给予政策扶持为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形成提供应用场景。二、 产业发展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江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全局性工作。加强战略谋划,主动对接国家、省有关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和规划政策,争取国家、省重点产业项目、重大工程布局落户我市。研究部署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要工作安排,制定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有效实施的相关措施,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有计划、按步骤落实。指导各县(市、区)政府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结合实际制定当地产业规划和具体落实

20、措施。强化规划指引,注重规划衔接,积极推进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配套实施。(二)加大协作力度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工作合力,统筹协调各项推进工作。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做好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等相关政策衔接,推动要素资源向重点行业领域倾斜支持,协同推进重点项目布局与发展,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政策合力,进一步丰富完善制造业发展投融资服务、土地供给、科技创新、人才激励、产业集群培育等政策体系,加大资金对制造业投放和支持力度,统筹优化财政资金支持“卡脖子”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引进、重点企业扶持、

21、重大产业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品牌培育等工作,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三)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激发产业集群大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科研院所等打造若干产业集群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政企沟通桥梁纽带作用,联合企业和有关部门开展产业链配套对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标准制订修订和宣贯、行业市场秩序维护、质量品牌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活动,提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整体运转效率。研究出台制造业产业链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本地化采购,提升产业链自主性和安全性。加强产业横向跨界协同合作,强化重点行业领域跨地区政产学研合作,共建国家级、省级重点

22、产业集群。(四)强化监测评估建立完善的规划评估机制,加强跟踪监测、检查和评估,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价和总结评估,采取实地督查、专题会议研究、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根据科技研发、产业技术、国内外政策和市场发展动态等要素,适时研究调整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不断完善并跟踪监测规划指标、政策措施,确保“十四五”先进制造业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信息披露,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切实推进规划实施。(五)做好宣贯引导做好规划实施跟踪分析评估工作,构建产业统计体系,各主管部门持续跟踪、评价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实施情况,定期组织对发展较好的产业集

23、群、产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予以通报表扬,总结推广发展经验和成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广泛宣传江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工作安排和培育成效,进一步强化“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不动摇的发展理念,提高社会关注度、知晓度、参与度,扩大影响力,持续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推动江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三、 发展现状(一)规模实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04%,总量保持在全省第8位。“珠西战略”推进成效显著,累计新开工、新投产超亿元装备制造业项目分别为208个、116个,累计投资超千亿元。

24、新动能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五大新兴产业实现规上产值超2100亿元,约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一半。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工业整体水平高9.3、2.3、0.6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1.8%、32.0%、39.4%,分别比2015年高4.5、4.1、1.6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制造业企业数量达2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2400多家。(二)创新水平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间,我市制造业创新主体快速增长,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

25、量达到1845家,五年平均增长超过50%,增速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70.13亿元,所占规模以上制造业营业收入比重从2015年的1.14%提高到2020年的1.85%。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57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12件,分别比2015年增长170.79%、324%。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环境日益改善,“十三五”时期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合计32.97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5.68倍。我市正式获得“全国小微双创示范城市”称号。江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从“十二五”期末的全国第77位跃升至第59位,实现争先进位。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鹤山工业城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我市制造业创新平

26、台建设成效明显,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6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79个、院士工作站11家、制造业产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2家、省级博士工作站3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至61%,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培育了1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8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历届入围“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作品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三)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技术改造成效明显,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4.1%,超过全省增速,累计新增技改项目1878个、机器人应用4243台、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3家,培育了13个省级智能制造试

27、点示范项目、2个公共技术支撑平台、43家市级智能化技术改造示范企业。深入实施三年环保攻坚战计划,稳步推进主城区化工等五大行业企业搬迁改造。企业节能减排成效凸显,累计完成541家清洁生产企业审核验收。绿色化试点示范引领发展,累计新增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3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7个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47家粤港清洁生产伙伴标志企业。(四)两化融合程度加深“十三五”期间,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提速,累计建成移动通信基站3.3万座,其中,5G基站累计建成超4000座,NB-IoT基站累计建成3424座,实现主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实现移动5G网络“镇镇通”。5G技术融合应用

28、加快推广,嘉宝莉、汉宇集团等一批“5G+工业互联网”项目持续推进,大昌慎昌“5G+智慧仓储”等应用场景不断延伸。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在全省率先成立首个地级市工业互联网联盟,累计扶持170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300家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建成7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和22家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项目。数据中心建设初具规模,鹤山蔚海IDC大数据中心、迪浪大数据产业园、中科院新会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项目稳步推进。(五)产业平台提质增效“十三五”期间,工业园区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数量由1个增加至7个,全市享受省产业园政策的区域面积达103平方公里,构筑起“一县(市、

29、区)一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发展格局。“1+6”园区不断提质升级,核心区全部纳入国家开发区目录,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475.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7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由51.3%提升到53.4%,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大湾区产业对接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深江产业园(含大泽、司前园区)、台山工业新城拓展区及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拓展区等园区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3.0亿元、引入亿元以上项目114个,为承接大湾区中心城市外溢产能提供高质量载体。(六)开放合作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我市企业“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

30、全市外贸累计进出口总值6974.6亿元,年均增长3.2%,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全力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制造业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5.9亿美元,比2019年大幅增长70.3%。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至2020年,全市引进投资超亿元(含)制造业项目505个,投资额达1859亿元,其中,超10亿元制造业项目53个,投资额达891亿元。维达纸业、亚太森博、优美科长信、德昌电机、创维显示等一批重大制造项目建成投产,为全市经济发展增强后劲。“十三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产业集群竞争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先

31、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所占规上工业比重也在不断提升,但规模仍较小。2020年,我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规模(420.5亿元、126.35亿元)分别相当于佛山市先进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2472.36亿元)的17%、东莞市高技术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569.62亿元)的8%;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39.4%、11.8%)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6.1%、31.1%)以及深圳(72.5%、66.1%)、东莞(50.9%、37.9%)、珠海(58.2%、30.9%)等珠三角城市,尤其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大幅落后。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偏少,产

32、业链条不完善,支柱作用仍未显现。此外,我市近年新引入的制造业项目中,缺乏能够充分整合制造业产业链配套资源的龙头企业,新动能不足。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有待提高。2020年,我市创新发展指标与珠三角城市具有较大差距,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9.75件)大幅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28.04件)以及珠海(93.90件)、东莞(44.22件)、佛山(33.94件)等珠三角城市。创新链短板薄弱环节明显,企业对研发重视度不够,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和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三是工业企业经营效益不高。2020年,全市规

33、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22.04万元/人、96.67%和5.57%,三项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45万元/人、97.48%、6.82%),工业经济效益尚显不足。四是园区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我市园区主导产业不清晰、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产业导入随意性大,聚集联动不足。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完善,部分园区的“七通一平”工程覆盖率尚不足50%,园区产业功能与商务、居住功能在空间布局上不科学,生活配套能力较弱,产城融合度不高。五是生产性服务供给体系有待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不大,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6%,低于全省平

34、均水平(48.4%)以及广州(51.8%)、珠海(57.5%)等珠三角城市,尚未形成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本地供给服务体系,企业所需的信息、技术、融资等各类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及批发采购市场、物流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等产业配套设施有待提升。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面临挑战(一)国

35、际贸易紧张局势持续存在,影响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下行,中美贸易前景不明朗,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等多重因素交织,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持续存在,全球技术供应链受到威胁,部分产业领域还面临关键材料、设备、零配件和技术“卡脖子”的风险。我市制造业具有外向型特点,制造业需求侧受中美贸易摩擦的传递影响较大,随时可能面临“断链”“断供”的威胁,对相关配套企业产生连锁负面影响,企业出口效益降低,外向型中小规模制造业企业经营风险加剧,为我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端挤压”,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削弱全球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正在进行深刻调整

36、,我国制造业传统要素优势逐渐削弱。高端制造方面,受到以美、德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而发起的“高端回流”挤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低附加值环节方面,面临着泰国、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低端分流”挤压。在全球制造业“两端挤压”下,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急需推进制造业要素改革,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制造业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材料、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业发展空间日渐收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环保及节能减排任重道远。“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碳排

37、放强度(即单位GDP碳排放)下降攻坚期、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窗口期、能耗“双控”的强力推进期,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亟待转型。我市部分制造业仍停留在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大多数企业生产低附加值产品,高端要素集聚不足。在环境与资源约束持续强化、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的环境下,我市面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挑战,以信息技术融合和创新驱动为主导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四)先进城市资源虹吸效应加强,江门面临周边城市及长三角地区的激烈竞争广州、深圳等周边先进城市,以及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长三角地区城市,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集聚的创新资源

38、、完善的公共设施,形成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汇聚优势,对企业发展更具吸引力,相较之下,我市在发展基础、政策优势、开放程度处于弱势。在珠三角区域竞争中,我市在经济体量、扶持政策、创新水平、人才集聚等关键因素优势不突出,且与周边经济体量相当的城市在自然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等方面条件相近,接受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外先进制造业资源辐射的竞争力不强。二、 发展机遇(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带来新机遇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催生新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正在

39、加速推进制造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已在部分先进制造业领域实现了协同应用,促使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大大提高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流程的智能化水平。我市必须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技术创新应用的公共平台建设,推动制造企业从产品制造向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服务领域延伸,提升制造业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的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二)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加速重构,国家和省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世界正处

40、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快国际经贸格局和规则体系的重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进一步提速。为此,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广东省着力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均将我市列为布局城市,其中8个战略性产业将我市列为最高级别的核心城市。我市应紧抓国家和省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力将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着力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三)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加

41、速构建,进一步拓展制造业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基于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和新挑战,及时作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机遇,我市应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市场,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拥有众多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和海外华侨资源的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和南美洲、东欧、非洲、东南亚等国际新兴市场,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国内方面,要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所带动的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激发和利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国际方面,要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拓展国际市场份额,带动产业链和价值链在国际产业

42、体系中不断攀升,培育新形势下我市制造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及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多项政策利好,为江门制造业注入新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我市多项发展定位。国家大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我市位于深圳示范区的核心辐射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先后出台,赋予大湾区新的重大平台、重大机遇、重大使命,带动大湾区建设驶入快车道。此外,我市位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随着深中通道、广中珠澳高铁、中开高速等湾区互联互通

43、项目落地,珠江口西岸交通网络将更加完善,加上我市与珠海、中山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列入国家湾区办重点工作,以及我市建设的省大型产业集聚区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珠中江阳一体化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深化。我市应充分利用多重政策利好叠加,发挥“双区”驱动效应,主动承接广深港澳等先进地区在产业、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溢出资源,主动对接、积极服务、全面融入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带动国际创新资源向我市加速集聚,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三、 加快融合发展,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一)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融合进程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扶持范围扩大至软件、

44、信息化改造等领域,鼓励企业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工艺流程和提升制造效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并行推进,推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设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制造装备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扎实推进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设立数字化改造研究机构提供专业技术、成果转化支撑,引入智能化转型“头部”服务商,推广“云平台+工业APPs”改造升级模式,支持企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广泛应用,开展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培育,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实施数字化升级,构建高水平全方位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二)促进

45、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强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资源对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会展、工业设计、信息服务和科创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服务能力。推动江门与港澳工业设计深入合作,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和工业设计中心,办好“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强化设计成果展示推广与对接转化。加快打造珠西物流枢纽中心,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对接,大力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物流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鼓励物流企业发展嵌入式、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覆盖制造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环节,扩大物流企业服务制造企业的范围。推动先进制造业与会展业、电子商务

46、等商贸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江门电商(数字)产业园建设。推动龙头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延伸和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专业化、协同化、智能化的服务型制造。(三)先进制造业融合赋能工程1、加快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计划。落实省技术改造政策措施通过事后奖励等方式支持企业实施提质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等项目,支持企业购置先进智能制造设备,鼓励更多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十四五”期间引导2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2、提升产业智能制造水平。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实现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组织专业机构开展企业现场咨询诊断,推动智能制造服务供需对接,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方面的示范项目和标杆企业。3、加大工业互联网应用。加快5G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5G应用标杆示范。全力构建适应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十四五”期间引进和培育15家以上优秀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一批应用平台,扶持2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推动2500家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支持重点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跨生产基地、多供应商之间制造资源协同。4、加快产业集群数字化升级。支持产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