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题目.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461893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综题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综题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综题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综题目.doc(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教综题目【精品文档】第 22 页第一部分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 一、单选题1.“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2.提出结构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瓦根舍因 D.杜威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4.以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为主要原则的教育学理论被称为( )。A.

2、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B.掌握学习理论 C.发现法 D.发展性教学理论5.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教育主张的著作是(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荀子6.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孔子 苏格拉底 B.孔子 亚里士多德 C.孟子 柏拉图 D.朱熹 苏格拉底7.认为科学归纳法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的是( )。A.苏格拉底 B.夸美纽斯 C.培根 D.梅伊曼和拉伊8.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9.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 )。

3、A.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B.泛智教育思想 C.科学主义教育思想 D.绅士教育思想10.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其代表作(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爱弥儿 D.教育学讲授纲要11.“教育即生活”,提出这一命题的是(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杜威 D.夸美纽斯12.“预时孙摩”的原则最早出自(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孟子13.布鲁姆提出的教学理论是( )。A.结构主义教学论 B.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C.掌握学习理论 D.发展性教学理论14.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的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C.马卡

4、连柯的教育诗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二、判断题1.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传统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是赫尔巴特。 ( )2.瓦根舍因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 (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的作品是普通教育学。 ( )4.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观点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 )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均出自论语。 ( )答案:一、选择 15 BBBDA 610 ACCBA 1114 ABCA 二、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一、单选题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科学技

5、术 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2.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水平 D.教育的规模3.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4.“劳心者制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 .教育与生产劳动 D.教育与文化5.一个国家设立教育制度、公民接受教育,基本上是由( )决定的。A.政治经济制度 B.法律制度 C.科学技术水平 D.生产力水平6.下列对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6、和手段 B.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受生产关系的调节C.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完全同步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7.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属于( )。A.教育独立论 B.教育万能论 C.人力资本论 D.文化筛选论8.美国的教育努力培养民主社会中确能适应生活需要的理想公民,而英国教育着重培养品行,以养成绅士风范,这说明文化影响着( )。A.教育模式 B.教育目的 C.教育内容 D.教育手段9.教育不仅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如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还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这说明教育具有( )。A.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B.文化更新

7、和创造功能 C.文化整理功能 D.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10.个体身心发展的( )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11.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12.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13.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14.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A.内发论 B

8、.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能动论15.“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这是( )观点对教育方式影响的结果。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平行论16.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7.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 )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18.下列关于遗传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述错误的是(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B.遗传素质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等C.遗传素质存在个体差异 D

9、.遗传素质能预定人的发展19.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的是( )。A.遗传素质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二、判断题1.第一个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是亚当斯密。( )2.学校文化是在学校的发展中逐渐积累而自然形成的文化。( ) 3.教育是传递文化的根据,它本身不是文化现象。( ) 4.信息技术改变的是教育手段,但难以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 5.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 )6.总体而言,儿童的生

10、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但难以具有延时价值。( )8.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比较灵敏,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 三、简答题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2.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答案:一、单选 15 DCACA 610CABBA 1115DBBBB 1619CBDA 二、判断 14 58三、简答4、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学启示:教育者应该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

11、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适时而教,在儿童的关键期及时的进行教育;D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E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第三章 教育目的一、单选题1.“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 C.应试教育 D.著名学者的学说3.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涂尔干 C.巴格莱 D.卢梭4.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贝尔5.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目的发生了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 )的影响。A.文化传统的制约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C.政治经济的影响 D.外国教育目的的影响6.规定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法 D.教育途径7.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C.教育目的D

13、.教学组织形式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A.从各自理想出发,使各个价值得到充分发展B.人的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C.德、智、体、美相结合的全面发展D.自由天然性得到自由发展二、判断题1.教育无目的论承认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 ) 2.学校教育产生以后,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与广义的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 ) 3.学校教育的目的比一般的教育目的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 4.持社会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 5.2

14、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典型代表。( ) 7.从我国教育目的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 8.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 )一、选择 15 BBCAC 68 BCB二、判断 14 58第四章 课程一、单选题1.将课程分为基础性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依据是( )。A.从课程制定者管理者角度制定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2.通过

15、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属于( )。A.隐性课程 B.显性课程 C.学科课程 D.实践课程二、判断题1.开发校本课程就意味着要编写教材。( ) 2.校本课程是符合校情而开设的活动课程。( )一、DA 二、第五章 教学一、单选题1.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2.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特朗普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道尔顿制3.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

16、.道尔顿制4.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与批改 D.教学评价6.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访问、考察,如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前人创造的金银玉饰、碑刻书画等,这对理解中国古代史及文明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形式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意念直观7.“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

17、思想品德8.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9.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差距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这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A.直观性 B.启发性 C.理论联系实际 D.因材施教10.“欲速则不达”“盈科而后进”等话语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激发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12.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

18、德 D.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13.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 B.教学 C.考试 D.学生管理1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所学的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绝对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15.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 )。A.课堂规范 B.课堂管理 C.课堂纪律 D.课堂制度16.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的影响是( )。A.较弱 B.决定性的 C.直接的 D.间接的二、判断题1.启发性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 2.由于教学活动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19、 ) 3.直观性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 4.巩固性原则又可称为接受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 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 6.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 ) 7.与讲授法相比,发现法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超过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 8.实习作业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各种能力。( ) 9.备课首先要做的就是钻研教材,包括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

20、、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 ) 三、简答题有位体育教师在讲授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时,他首先讲解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要领,然后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学生:“什么样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同学们齐声回答道:“圆的东西。”教师又进一步问:“既然圆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你们能不能在做这个动作时把身体变圆一点呢?下面我做一次示范,你们要认真看。”然后教师请学生们按照要求进行分组训练,很快全班学生便掌握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请问该体育教师主要运用了哪四个教学方法?15 CCBAB 610 ABDCB 1116 BABDCC 15 69 简答:A讲授法;B问答法;C演示法;D练习法

21、(并解释每种方法)第六章 德育5.【2014年真题】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作出回应,这种教育方式依据的德育规律是(A)。 A.学生内部心态转化规律 B.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C.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9.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A)。 A.甲同学错误大 B.乙同学错误大 C.两者都没错 D.两者错误一样大一、单选题1.衡量人们思想品德好坏高低的根本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2.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 )。A.德育内容 B

22、.德育活动 C.德育方法 D.德育过程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4.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赫尔巴特的这一言论表明了德育应该具有( )功能。A.个体性 B.教育性 C.文化性 D.社会性5.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用简单粗暴、讽刺挖苦的做法来处理问题就违

23、反了( )原则。A.知行统一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积极疏导 D.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6.通过人格感化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参观法 D.实际锻炼法7.由于学生知、情、意、行几个因素发展不平衡,所以对学生的德育要注意( )。A.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B.抓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C.抓薄弱环节,因材施教 D.引导学生锻炼意志二、判断题1.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过程无关。( ) 2.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 3.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 4.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 5.体谅模式是形

24、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较有影响力的道德教育模式,其创立者是英国的班杜拉。( ) 三、简答题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四、案例分析题1.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于是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出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

25、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了。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评判。2.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而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26、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能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那么,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一、选择15 DCCBC 67 BC二、判断15 三、简答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第七章 班主任与班主任管理一、单选题1.班主任的工作是从( )开始的。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建班集体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

27、 )。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3.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 )。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4.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5.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二、简答题1.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2.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

28、? 三、论述题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一、选择15 CCDDA第八章 学生一、单选题1.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是(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2.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3.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

29、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4.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个年龄阶段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之为(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5.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沉思型 B.冲动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二、判断题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可以随意对待学生。( ) 2.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与成人比较,具有特殊性。( ) 3.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一、15 BADCD 二、第九章 教师一、单选题1.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30、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2.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A.名誉权和荣誉权 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3.热爱学生是教师应具有的( )。A.政治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知识素养 D.能力素养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5.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性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

31、。A.平等关系 B.上下关系 C.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7.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8.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 )。A.学生 B.学校 C.学生家长 D.教师9.奥运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可以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A.未来性 B.广延性 C.滞后性 D.系统性10.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来自于他的( )。A.权威 B.威信 C.权利 D.人格力量11.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决定的。A.人身自由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32、 D.受教育权二、判断题1.教师专业化是指获得教师资格证。( ) 2.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 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传授人类文化。( ) 三、简答题1.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什么? 2.教师专业要求有哪些? 3.简述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4.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四、案例分析题1.年轻的张老师是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现任教于一所中学。工作之初,他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级管理中。由于他平时对学生不苟言笑,在班级管理中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对他敬而远之。渐渐的,张老师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有了无形的屏障,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自己讲

33、课越来越缺乏激情,班级管理越来越困难。在老校长的启发帮助下,张老师意识到问题所在,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探讨人生等,不知不觉中,学生有心事愿意向他倾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班级面貌焕然一新。(1)试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2)上述材料启发教师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小王老师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最近分配到一所重点中学担任语文老师,她非常想迅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又不知道自己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给她一些好的建议。一、15 CBBCD 611 ACD CDC 二、第二部分 心理学第一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

34、概述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的不同2.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这指的是心理发展的( )。 A.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 智力逐步发展到高峰期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感”强烈 情绪和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不稳定,具有两极性 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 性发育加速,性意识萌动 A. B. C. D.二、判断题1.在小学阶段,随意记忆占主

35、要的地位。( )2.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最早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 )一、DBB 二 第二章 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一、单选题 1.“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A.强度的特点 B.新异性的特点 C.变化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2.“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的表现了(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性3.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对象的数目是注意的( )。A.范围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4.教师可以边讲课、边板书,这种注意品质是注意的( )。A.范围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5.注意的稳定

36、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6.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结果7.同一感觉器官因不同刺激物的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的阈限 B.感觉的适应 C.感觉的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8.“月明星稀”是感觉的( )现象。A.适应 B.对比 C.后象症 D.视觉障碍9.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这是感觉的( )。A.适应 B.同时对比

37、C.继时对比 D.差别感受性10.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属性(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规律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11.在校园建设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等做法来突出教育内容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12.学生掌握了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后,可以概括为有理数,这是思维过程的( )。A.具体化 B.形象化 C.系统化 D.抽象化13.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做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 )。A.恒常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14.漫画家画人物时仅勾勒数笔,别人就能看出画的是谁,这里反映出的

38、知觉特征是(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15.在观察中,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称为观察的( )。A.目的性 B.客观性 C.精细性 D.敏锐性16.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17.奥运会期间看游泳比赛的记忆属于(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18.对弹琴、骑车等活动的操作步骤的记忆是( )。A.陈述性记忆 B.长久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语词性记忆19.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记忆是(

39、)。A.有意记忆 B.无意记忆 C.意义记忆 D.机械记忆20.储存量大而时间短的记忆是( )。A.长时记忆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声像记忆2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学校教学条件下,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形成B.思维过程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C.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比较、抽象和具体化D.根据思维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思维可分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22.许多人利用早晚的时间学习,记忆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抑制的干扰是( )。A.双重抑制 B.单一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23.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 )。A.思维 B.表象 C.注意 D.联想24.思维的过程不包括( )。A.分析与综合 B.判断与推理 C.比较与抽象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25.一个人面对同一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他的思维有(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26.在创造性培养上有一种“头脑风暴”不属于( ) A.百家争鸣 B.自由辩论 C.抢答 D.胡说八道27.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A.原型启发 B.负向迁移 C.功能固着 D.定势影响28.这次解决问题后,下次遇见同样的问题还会采用相同的思维属于( )。A.定势 B.功能固着 C.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