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鲁迅)教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444177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鲁迅)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药-(鲁迅)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鲁迅)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鲁迅)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药-(鲁迅)教案【精品文档】第 8 页药 鲁迅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3、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4、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2难点:药的主题和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教学步骤:一、导语:有一副对联: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这是一个怎样的馒头呢?今天,我们

2、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二、时代背景:1、写作背景:本文收入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鸦片战争之后,满清政府更加反动黑暗、腐败无能,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时年34岁 。紧接着,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

3、学堂,寡不敌众,终遭被捕,15日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兴起,这曾经给鲁迅先生极大的鼓舞。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广大群众长期陷于愚昧麻木之中,民主思想的不到响应;鲁迅先生看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张勋复辟,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不发动群众,脱离群众,民族革命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又使得作者对于辛亥革命大失所望。鲁迅在失望和痛苦之中,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

4、注意。”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小说写的人物多是“不幸的人们”(包括民众和革命者),二是写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包括写出民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当时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人们疗救”而已。2、解题:今天我们学习小说药,了解当时的历史。小说的题目“药”有揭示主题的作用,作者以华夏作为小说中两家人家的姓氏,其隐喻性是很明显的。要医治人体的疾病,革命者的鲜血决不是良药。要疗治中国社会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者的鲜血也决不是良药。到底什么是疗治中国社会的真正良药呢?这正是作者要人们去注意,去探求的。三、自习课文,整体把握全文1、解决生字词:2

5、、梳理情节,把握结构复述:指名学生口头叙述华、夏两家悲剧故事的梗概。要求主要情节不遗漏,时、地、人、事交待清楚,并说清两家之间关系。(口述时间不超过3分钟)3、分场面,理情节。药分五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时间是“秋天的后半夜,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第二个场面,时间是拂晓前,地点是丁字街头的刑场,主要人物是华老栓、康大叔。两个场面写的是一个事件买药。第三个场面,时间在天亮以后,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驼背五少爷,事件是吃药。第四个场面,时间是下午,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康大叔、华老栓、花白胡子等,事件是谈药。第五个场面,时间是第二年清明早晨,地点是坟场,人物是华小栓的母亲和夏瑜的

6、母亲,事件是她们分别祭奠去世的儿子。可见,本文的情节可分为故事的发生(第一、二个场面)、发展(第三个场面)、高潮(第四个场面)、结局(第五个场面)。4、梳线索,理结构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老栓刑场买“药”小栓茶馆吃“药”茶客茶馆谈“药”华大妈上坟。暗线是夏瑜一家:夏瑜刑场就义夏瑜的血茶馆被吃茶客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鲁迅药里的人物可以分为几类?引导:大家通过阅读这篇小说,觉得这是一幕悲剧,还是喜剧?是谁的悲剧呢?(明确:华老栓这样的群众太愚昧、麻木愚昧、麻木者的悲剧。也是揭

7、示夏瑜这样的革命者的悲剧。)明确:首先是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先驱者的悲剧,是先驱者的悲剧(板书)。同时又是华老栓们的悲剧,是麻木者的悲剧(板书)。”是双重悲剧。夏瑜们没有启发群众参与,导致革命没有真正成功,是悲剧。华老栓等愚昧麻木的群众却却吃了革命者的血,不知道革命者的血为他们而流,又是悲剧。可以换句话说,先驱者是醒着的人,麻木者是睡着的人,所以,这是醒着和睡着的双重悲剧。此情此景,可以说是国家疾未治,群众病未医。这就是鲁迅笔下当时中国的现实。”(板书)。另外,与这两类人相对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1、华老栓一家当时社会中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包括死者的家属和茶客(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

8、奶、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他们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结果。2.夏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 3.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阿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凶残、贪婪、顽固: 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盘问夏瑜,听到夏瑜的宣传,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夏三爷出卖灵魂的势利之徒 卑鄙自私: 为了独得赏银,丧心病狂告发侄儿,显示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二、重点分析:华老栓的人物形象:1、华老栓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

9、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先发动学生找出关于华老栓的描写,再逐一分析。片段一: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两个“掏”字,实际写华家钱少而珍贵,那些钱可都是他们的辛苦劳动所得,得来不易,所以藏得非常隐蔽。“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按”,“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抖抖地装”“按一按”,写华老栓万分在意钱、珍惜钱,精心装好、藏好,万千小心,怕丢了;一旦丢了,那么,人血馒头就买不来,小栓的病就没有治了。所以,华老栓珍惜钱,实际上,也是珍惜儿子的命,一句话精练概括,“此时钱就是儿子的命”。(行动或动作描写,表现出华老栓对钱之珍惜,办事稳妥

10、细心。)片段二: “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心理描写,进一步反映出他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片段三、到了买“药”的市场刑场,却吃了一惊,“吃一惊” 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发愣。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还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其实也说明了他的谨慎机警,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乱黑暗。看到康大叔像两把刀的眼光,刺得他缩小一半,一再吃惊

11、,在他的眼里,看杀人的闲人竟像“鬼似的”,当刽子手给他“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这是他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另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对刽子手康大叔是那样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人财两空。总结: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他愚昧麻木,极端自私,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可憎,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三、康大叔:1

12、他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肖像描写:“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找到 “抢、扯、裹、塞、捏、转、哼”8个动词,鲁迅一连8个动词的运用,写出了“黑的人”的凶残、贪婪、暴虐、粗野,写出了刽子手的特点

13、。“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了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学生找出“闯、披、散、捆、嚷”5个动词,我让学生换换其他的动词,学生把“闯”换成“走”,把“披”换成“穿”,把“散”换成“系”,把“捆”换成“扎”,把“嚷”换成“说”,显然都不如原词有那么强烈的效果。原词写出了康大叔的蛮横、粗野、无礼。他是一个刽子手,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总之,从外貌、行动、语言中显示了他的野蛮和凶残的本相、卑鄙的灵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借

14、麻木的民众唤醒民众的麻木,借凶残的刽子手控诉刽子手的凶残,借失败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败,正是这几个形象在体现主题上的深远意义。四、夏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在狱中坚持斗争,宣传革命,甚至劝“牢头造反”,还要在老虎头上搔痒,声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尽管挨打,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觉得阿义不觉悟而可怜他。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孤独与寂寞: 但他对如何造反,如何打天下,是不清楚的。他在狱中竟劝极端顽固的牢头阿义造反,把阿义错当群众,而群众在他眼里是“可怜虫”,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为革

15、命牺牲,她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 他的鲜血竟被贫穷、善良的华老栓当做一种“药”给儿子治病。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他说阿义可怜,茶客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时,“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他脱离群众是孤独与寂寞的。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事实,一方面极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与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借麻木的民众唤醒民众的麻木,借凶

16、残的刽子手控诉刽子手的凶残,借失败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败,正是这几个形象在体现主题上的深远意义。第三课时教学目标:鉴赏环境描写教学过程:一、鉴赏环境描写: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物生存的空间,人物活动都离不开特定情境。药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十分清晰传神,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对作品典型环境的形成与主题思想的揭示起了重要作用。(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明确:用“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

17、突出特征:阴暗、沉寂、凄清,带有几分恐怖,渲染了夏瑜就义时冷峭、肃杀、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清末这一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2)华老栓得到人血馒头后,作品写到“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明确:反衬出华家幻想的破灭,心情开朗了,反衬出后来小栓的死更加凄凉。(3)“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明确:在这里,作者把阔人家“吉礼”时的馒头和穷人丧嗣“凶礼”后的丛冢相比拟,吉凶互喻,是悲悯也是反讽,同时又和前文的“人血馒头”这味奇药的意象隐然呼应了。花掉老栓一生心血和寄寓老栓全部期望的“人血馒头”终于没能挽救小栓的生命,“人血馒头”最终变成

18、了“丛冢馒头”,这里的设喻又蕴含深沉的哲理和复杂的审美旨趣。“人血馒头”是生的希望,也是革命被愚昧扼杀的死的见证;“丛冢馒头”(坟墓)是死的见证,是个体生命终结的标志,而坟墓却又是人的生命、人的灵魂永恒不灭的外在形式。作者把一个革命者和一个小市民的双坟并列在一起,把“人血馒头”艳艳的鲜活色与“丛冢馒头”沉沉的死寂色重叠在一起,就正和主题“药”的双重意蕴相暗合。(4)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明确:整段文字,突出写了一个“静”字,先写微风和青

19、草,从侧面烘托,再用心里的感觉“一丝发抖的声音”以反衬这个字,最后写乌鸦“铁铸一般站着”,以“静止”单调的画面烘托这个字,以突出夏瑜母亲迫切期待乌鸦会飞上坟顶以释心头之疑(显灵)的一种心情。她越希望乌鸦动,越会感到周围静得难受;同时,不仅增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气氛,而且也与全篇的背景、环境以及表现的主题协调一致。这一段描写的目的,在于写一个“静”字,“死一般的静”。假如这么写“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死一般的静”,这显然是很拙劣的。鲁迅先生怎么写这个“静”字呢?他从各方面来烘托这个“静”。用风来烘托,“微风早经停息了”,一点风不刮;特别这枯草写得好,“枯草支支直立”,每一根枯草,一支支枯草

20、,站得很直,为什么站得直?因为“风早经停息”了,草一点不摆动了,所以直立。“有如铜丝”,这个比喻非常好的。它是枯草,不但没有叶子,颜色跟铜丝也相近,它的枯劲,跟铜丝更是相近的。由铜丝就引到下一句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越颤越细,细到没有”。发抖的声音是什么?它“越颤越细,细到没有”,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静”,是一种人的感觉。这种发抖的声音是指“支支直立”的像铜丝一般的枯草在微微颤抖,枯草颤抖,直感不强,像铜丝一样的枯草在颤抖,直感就很强了。铜丝的颤抖是很微细的,“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越颤越细,细到没有”。实际上这种颤抖是不存在的,是在非常静的情况下,夏瑜母亲的感觉,正是因为它一丝不

21、动,才感觉到它在颤抖;正是因为它没有颤抖,所以终于细到没有,是这么一种恍惚的感觉。写“静”,要采取各种的方法把这个“静”烘托出来。鲁迅的这种烘托是高明的烘托,实际上是写人的心理的感觉。明明风早不吹,草一点不动的,但是人感觉它似乎在颤;又因为它确实没有颤,所以感觉它终于没有颤。在古诗里有“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的句子,是用动来衬托静。这里是用心理上感觉的颤抖的声音来衬托静的。为什么要写静? 因为夏瑜的母亲说过这番话以后,她由于深深知道自己儿子是有冤屈的,她满腹的冤屈,又找不到答案,眼看着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花环)没法解释,这时候她是相信有神的,她也相信她的话说过之后,乌鸦会飞来的。这里就要写夏

22、瑜母亲这种迫切的、期待的心情。她以深沉的母爱,以深沉的对儿子冤屈的积郁,以这种感情期待着乌鸦飞过来。这个静就是在写夏瑜母亲的这样一种心情,她越是希望乌鸦动,越会感到周围静得难堪。最后乌鸦飞走这一段 “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这里写乌鸦飞了,是写“动”。但是它并没有按夏瑜母亲的祝愿飞到坟上去,而是飞到天上去了,这就说明夏瑜母亲的那种祝愿不过是一场空。这里,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中国民众的愚昧,是怀着深沉的悲哀的。我说这段话只讲一句,就讲“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为什么这样写?换个写法

23、“只见乌鸦飞去了”。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写“张开两翅,一挫身”,还要“向远处的天空”,还要“直向着远处的天空”,还要“箭也似的飞去了”呢?为什么如此地强调呢?这里着力地写乌鸦是飞向“天空”,而不是飞向夏瑜的“坟墓”,所以一再强调又是“张开翅膀”,又是“一挫身”,这是乌鸦飞前的动作;起飞后,不是向近处的天空,而是向“远处”的天空。一点不犹豫,“直向远处的天空”,速度很快,“箭也似的飞去了”。这样用工笔重彩来描写这一“飞”,是有道理的,里面也包含了鲁迅深沉的悲哀,说明夏瑜母亲由于愚昧,那种在梦幻中的追求终于破灭了,一定会破灭的。所以很强调这一“飞”。(4)理解夏瑜坟上的花环讨论:上坟情节中的“一圈

24、红白的花”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怎样理解鲁迅以后对这情节的看法?提问:从小说前后描写看,“一圈红白的花”是指什么?它是怎么来的?这样描写是否脱离生活实际?明确:坟上的花,“圆圆的排成一圈”“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显然是人为的,是别人放的花圈。谁放的呢?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夏瑜的战友或同情者前来献上以寄托哀思的。献花圈这一情节,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认识到,写烈士为革命而牺牲,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忘,还有人纪念他们,这符合时代精神和生活真实。另一方面也不可讳言,这“花圈”是“平添”上去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添一个花环”。所谓“平添”不

25、仅指小说前面无伏笔可寻,清末也没有用花环寄托哀思的习俗,还指不够恰当地拔高了严重脱离群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历史地位。夏瑜坟上出现花环,既突出了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又表现了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二、归纳药的主题:课文为什么以“药”为题?明确:暗示人们:正像人血馒头不是治疗痨病的良药,脱离群众的革命也不是拯救中国社会的良方,要改变中国民众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小说以“药”为题,有何作用?明确:第一,概括情节。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后的结果。第二,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第三,揭示主题。落后、麻木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革命,不能疗救中国社会;要医治群众的痛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本文的主题是作者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三、完成课后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