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与影响.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423419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与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与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与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与影响.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与影响【精品文档】第 5 页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与影响作者:吴佳文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4期摘要:中国音乐文化作为各个民族的精神娱乐项目,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特点,也表达了当时人们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本文主要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音乐文化交流的介绍,阐述了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对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关键词:中国音乐史 文化交流 影响音乐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各个民族的重要娱乐文化项目,同时,它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媒

2、介。很多人担心近代音乐受西方文化影响太多而走错方向,迷失自己,其实不然,各国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不但不会使我国音乐文化走向衰亡,还会对我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任何民族即使语言不通,但却都可以通过五线谱来进行音乐交流,通过音乐演奏的形式将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淋淋尽致地表达出来。一、中国音乐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中国音乐具有几千的文化底蕴,在世界文化文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较好地带动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对东南亚一些国家。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张骞出使西域,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诗词歌赋的盛行,都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岁月流逝,我们仍能够从那

3、些音乐中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重温曾经的历史情景。即使是在经济文化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依然具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的地方,甚至很多音乐文化较为发达的国家也在研究和引进中国古典音乐文化。这里主要列举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来展现中国音乐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状况以及中国音乐文化的形成发展。(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在中国民间音乐史上,从汉代以北方音乐为主的“相和歌”与“相和大曲”到六朝以南方音乐为主的“清商乐”,再到隋唐时期的“清商大曲”,中国音乐文化的交流主要集中在南北方之间,而张骞出使西域使得西域音乐在短短几年间便风靡中原。南北朝时期相继由汉化的

4、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统治,与西域更是血缘相近,地壤相接,这便使得西域歌舞几乎畅通无阻地涌入中原,风靡南北,形成了西域音乐在中原广为流行的蔚为壮观的局面,也为隋唐宫廷燕乐多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印度佛曲也从天竺的佛教传播到了南北朝时期,由梁武帝亲制佛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一个最混乱的时期,这时期的音乐文化都处在一种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交流与相互融合的发展状态。一方面,具有汉族传统特色的“清商乐”依然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被广泛传唱与宫廷宴会与门阀士族等一些显贵家庭中,另一方面,被称为“胡乐”、“胡舞”的各种少数民族乐曲又势如破竹之势风靡了大江南北。例如:清商乐中著名的舞蹈白紵舞,

5、起初只是三国时吴地一种民间舞曲,后被改编,与佛曲相融合,因与当时统治阶级的享乐需求相一致,很快便被引进宫廷,并受到统治阶级的赞赏、喜爱。此时,被改编后的白紵舞已经失去了曾经质朴、健康的民间舞曲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感伤与消极的格调。但在魏晋南北朝那样一个混乱不安的动荡时期,改编后的白紵舞也很好地表达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和平稳定生活的无限向往。从这方面来讲,白紵舞又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由于此时期常年战乱,人们心灵都已疲惫不堪,此时的玄学盛行,与其并存的还有佛学思想的传入。换个角度来讲,在人类最为悲苦的年代,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的是宗教,艺术只有很小的功能。除了白紵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外,还有“胡乐”

6、、“胡舞”均与当时的中原舞蹈有着很大差别。少数民族的乐曲中具有鲜明的阳刚之气,因此“胡乐”与“胡舞”的传入,恰巧符合了当时人们对放荡不羁、超脱自然的一种生活追求,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也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这也为隋唐乐舞的空前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隋唐音乐交流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有的时候需要几个世纪的文化积淀。隋唐三百余年间,音乐文化的发展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时期,国家经济水平的大大提高,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人民生活穩定富足都为文化艺术的提高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族人们物质精神水平的全面提高,也使得隋唐时期在很

7、多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诗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服饰、器皿制造、建筑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大规模传入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以多民族音乐为特色的文化体制。宫廷燕乐得到高度发展,“部乐”与“部伎”的建立标志着隋唐音乐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历代宫廷音乐中具有登峰造极的划时代意义。唐朝的歌舞音乐的形式极其丰富多样,有歌舞大曲、琴歌;有各种器乐独奏形式,如:琵琶、五弦、古筝等,而其中代表各类音乐形式最高水平的乃是“燕乐大曲”。这是继汉代“相和大曲”、魏晋“清商大曲”之后,我国歌舞大曲最具质量、规模与水平的形式,其中包含“清商大曲”、“龟兹大曲”与“西凉大曲”三种不同的风格流派。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

8、曲的经典作品之一,是一部将我国歌舞伎乐推向历史顶峰的作品。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在唐朝也有较大规模的发展。民间音乐中的“曲子”有较大发展;文人音乐中的“琴乐”和“词乐”,成为文人阶层传统音乐形式和新兴音乐形式兼而有之的两大类别;佛教说唱音乐“变文”的出现,标志着佛教音乐的形成。唐朝对西域音乐的开放性政策,体现了唐王朝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说的就是一个“外来音乐”盛行的时代。白居易的杨柳词:“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也是表现唐朝社会各阶层普遍喜爱音乐、歌舞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些都和唐朝统治者“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喜好音乐的传统和导向作

9、用有着密切的关联。二、音乐文化交流给人们现实生活带来的影响(一)通过音乐能够真实地展现出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形象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音乐能够直接并客观地展现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和社会风俗。了解一个区域的民俗风情和人文特点,音乐是其非常简便和快捷的研究方法,很多文学家在研究其语言的时候,都会将音乐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来进行研究。音乐的声乐和文字能够非常具体和形象地概括出一个民族的人文特征。音乐不仅传递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文明,也是人类文明的形象代言。对于我国音乐文化而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的音乐文化也一直是我国很好的形象代表。在与其他不同国家与

10、民族的文化文明交流中,音乐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得世界各国家与各民族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如商务谈判、学术交流、婚丧嫁娶等。另外,在对外进行沟通时音乐文化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和形象,如历史上在与一些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时,经常会用到音乐进行交流沟通,甚至将音乐作为一种外交手段而进行合作洽谈。由此可见,音乐在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二)当代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工具更好地应用于沟通交往由于音乐对情绪的表达是直接的,人们在欣赏某一首乐曲的时候,便很容易被其中蕴含的情绪所感染,即使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们对情绪感受的心理机制却是大致相同的。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

11、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音乐在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起到娱乐、抒发情感等作用,还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外交中。这是因为各国在外交中的交往不仅仅包括在经济方面,还存在于以更为广泛的经济与思想水平为基础的文化交往,而音乐又是文化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自身所具有的互通性,以及其对情感的鲜明表达和对美好的向往追求,是社会在其政治属性方面所不具有的。在人们日常交往中,音乐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其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和功能通常能够更直接和更淋淋尽致的被展现出来。例如,在每年的学生毕业时,尤其在大学生中,学生通常都会精心编制和准备一场有关音乐的毕业晚会,来表达对教师的教育之恩、与同学的相处之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

12、好向往和憧憬;在结交朋友或平时玩乐时,现代人们都喜欢去一些KTV或者歌城之类的音乐相关场所一展歌喉,在玩乐的同时加深感情,抒发情绪。三、结语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将中华五千年的音乐文化不断传承与发扬光大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責任,与此同时,还应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音乐独特的艺术风采,将世界各个国家与民族的音乐特色和音乐精华与其进行融合并创新,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音乐文化。另外,自然与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音乐文化也应适应当代人们不断变更的心理需求,坚持各地区音乐文化平衡发展,使中国多元化音乐文化的发展大放光彩。参考文献:1刘婷婷.试论跨文化音乐交流:1949年以来德奥古典音乐在中国的交流与接受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2田青.漂流音乐长河读冯文慈先生中外音乐交流史J.人民音乐,1998,(12).3陶亚兵.辅叔对中国音乐史和中西音乐交流史研究的贡献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5).4陈明.培养多元文化的“音乐耳朵”由跨文化音乐交流想到的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