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339950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doc(3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精品文档】第 31 页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课题归去来兮辞并序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辞的体裁特点。2、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与抒情线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教学难点: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第1课时 【教学要点】:、 能流利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诵课文。、 了解“

2、辞”的特点。、 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叙事线索与抒情线索。【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二、作者回顾:三、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着名的归去来兮辞。 四、解题: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

3、造的,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兮是语气词。 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 五、朗读: 、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 、放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 提示:本文以四字、六字为

4、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 例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 惆怅-chu chng 飏yng 眄min 岫xi 翳y 皋-go 棹zho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

5、“休”, “畴”“舟”“丘”“流” “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之”“期”“耔”“诗”“疑”。 、学生集体齐读。 六、梳理文义:1、出示重难点字词义:生生所资(第一个生当“维持”讲,“生活”讲。)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 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叹息。)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悦亲戚之情话 (悦,意动,以为愉快;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以为乐名作动;琴书,名作动,弹琴,读书。) 感吾生之

6、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2、学生初译课文。3、教师指正并评议。七、梳理线索: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1、学生反馈,教师评议。2、师生共同明确:叙事线索 抒情线索决意辞归归途 自责自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 自安自乐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乐天安命八、课堂小结:九、作业设计:(一)背诵课文。(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田园将芜胡不归?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十、板书设计:见梳理线索十一、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要点】:1、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

7、因。2、感受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查背诵导入。二、研读课文: 1、分组讨论问题学习,每小组探讨对应自然段中的问题。2、分配任务:第一小组讨论小序及第一自然段:(1)本文在序和第一自然段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做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3)归家途中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表现出来?(4)你能看出陶渊明辞官归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吗? 第二小组讨论第二自然段:()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8、?()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第三小组讨论第三自然段:()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第四小组讨论第四自然段:()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3、每小组思考并反馈。4、师生探讨并明确: 明确:第一小组:(1)小序: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2)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

9、、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达出来出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4)实质:鄙弃黑暗污浊的官场,洁身自好。第二小组:()“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有对久违的田园生

10、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第三小组:()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此番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与乡邻交

11、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第四小组:()“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

12、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课堂小结:四、作业设计:翻译下面几个语句。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要点】: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2、整理并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着重把握词类活用现象及“而、之、以”等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合作探究:1、学生思考问题: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2、学生反馈及师生探究。3、师生共同明确:v 1、句式整齐中有变化,音韵和谐。(辞的文体特点)v 2、讲究铺排、善于用典。(辞的文体特点)v 3、

13、语言浅切朴素、平淡自然。(语言风格)v 4、寓情于景、于物、于事,触景生情。(抒情特点)v 5、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炉。(表达特点)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3、词类活用:4、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二)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2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3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4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5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6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

14、,用桨划)(三)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故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助词,取独 恨晨光之熹微助词,取独悦亲戚之情话助词,的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助词,取独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往 求之靡途代词,它公田之利助词,的 会有四方之事助词,的感吾生之行休助词,取独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使,让 以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而”

15、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承接来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修饰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问征夫以前路介词,用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耕植不足以自给连词,用来,来诸侯以惠爱为德介词,把家叔以余贫苦介词,因为,由于策扶老以流憩连词,相当于“而”(四)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2)尝从人事 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

16、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5)幼稚盈室 幼稚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7)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五)文言句式:1 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 倒装句(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

17、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3 省略句(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四、全文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拓展作业: 大家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看例子:陶渊

18、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这个“松“就是文章的例子。请大家仿写句子。 参考: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 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 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 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总结: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你是一朵自由的云,飘在理想的天空;你是一只倦飞的鸟,飞回自然的山林。你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理想主义者,守护着自己心性自由的精神家园。 六、板书设计:见合作探讨的艺术特色。七、教学反思:滕王阁序王勃课题滕王阁序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骈体

19、文的特点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感情。2、探究本文流传千古的原因。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文章写景的特点与典故的用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第1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王勃与本文的写作背景。2、能结合注释梳理文义。3、了解文章的结构。【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从中国四大名楼导入 二、作者简介: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

20、。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梳理文义:1、出示难点字词义: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以为带)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下临无地(向下,往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才俊)穷岛屿之萦回(穷尽,极尽)山原旷其盈视(视野)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使腾空,使飞起)川泽纡其骇瞩(使吃惊)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使受屈)窜梁鸿于海曲 (使逃匿)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难点语段。3、教师补充并评议。四、梳理结构:1、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梳理结构。 2、学生反馈。 3、师生共同明确:可分四部分:

21、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 课堂小结:六、作业设计: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2、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3、遥襟甫畅,逸兴遄飞。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七、课后反思:第2课时 【教学要点】:1、感受滕王阁序的景美。2、引导学生鉴赏名句的方法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

22、检查背诵导入。二、合作探究:交流探讨第一、二部分。 (一)、分组讨论:第一、二小组探讨第一部分。 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

23、,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二)、第三、四小组探讨第二部分。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错落之美;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

24、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课堂小结:四、作业设计:翻译下列语句: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

25、无地。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五、板书设计:色彩变化之美: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飞阁流丹 层峦耸翠 青雀黄龙之舳远近变化之美:鹤汀凫渚 (近) 山原旷其盈视 (中) 云销雨雾 (远)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 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六、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要点】: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感情。2、理解文中典故的用意。【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合作交流:(一)第一、二小组学生探讨第三部分。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

26、。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阮籍”( 穷哭)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2、怎样理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明确: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

27、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3、小结: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给予希望。两者交融,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二)、第三、四小组学生探讨第四部分。 1、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2、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3、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课后搜集有关励志的

28、名言警句交流。五、 板书设计:抒怀:怀才不遇 感伤失落乐观旷达 积极上进六、教学反思:第4课时【教学要点】:1、探究本文流传千古的原因。2、积累文言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合作探讨: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原因何在?明确:(一)、完美的形式。滕王阁序又是一篇骈体文,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1、句法结构,讲究对仗,多四六句。A. 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例(依次): 雄州 雾列,俊采 星驰。 披 绣闼,俯 雕甍。勃(三尺)微

29、命,(一介)书生。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四四;六六;四四四四;四六四六;六四六四。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2、在声韵上,运用平仄,音律和谐。渔舟唱晚 平平仄仄 雁阵惊寒 仄仄平平3、在内容上,多用典故,讲究藻饰。、用典:骈体文用典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其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

30、川之笔。”、藻饰:即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等类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一特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显体现。(二)、充实的内容。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三、文言小结:(一)通假字1、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二)古今异义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多含贬义)2、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 今义:看机会,看形势。(3)谁悲

31、失路之人古义:同情 今义:悲伤(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贫穷,少钱(5)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古义:狂放,不拘礼法。 今义:狂妄放肆(6)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古义:远 今义:赊欠等(7)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三)词类活用(1) 名词意动用法。 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以为带)(2) 名词作状语。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下临无地(向下,往下)(3) 方位名词作动词。 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4) 形容词作动词。 穷岛屿之萦回(穷尽,极尽)(5) 动词作名词。 山原旷其盈视(视野)(6)动词使动用法。 腾蛟起凤,孟学士

32、之词宗(使腾空,使飞起)川泽纡其骇瞩(使吃惊)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使受屈) 窜梁鸿于海曲 (使逃匿)(7)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才俊)(四)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并列。 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2) 连词,表转折。 处涸辙而犹欢/怀帝阍而不见(3) 连词,表承接。 爽籁发而清风生2于:(1) 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 访风景于崇阿(2) 介词,引出动作的方位,可译为“在”。 望长安于日下(3)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穷睇眄于中天/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

33、云间极娱游于暇日。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倒装句:定语后置句都督阎公之雅望(“之”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宇文新州之懿范2、判断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非谢家之宝树四、小结全文: 五、作业设计: 王勃英年早逝,令为扼腕,为其写几句墓志铭。六、 板书设计:完美的形式 充实的内容千古之绝唱七、 教学反思:逍遥游庄子课题逍遥游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庄子及其有关思想。2、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 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品味庄子散文浪

34、漫主义的色彩与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第1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落实基本知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由诸子百家导入二、关于庄子及其作品: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

35、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三、解题:“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四、朗读:1、听朗读。2、读准字音: 坳(o)堂 夭阏() 抢(qing) 榆枋(fng)而止 翱翔蓬蒿(ho) 3、学生朗读。五、梳理文义:1、出示难点字词义: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 迁移,迁往而后乃今培风:乘着,趁着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快速的样子;触,碰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相比绝云气,负青天: 穿过知效一官,行比

36、一乡,德合一君: 胜任; 联合; 满意未数数然: 追求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难点语段。3、教师补充并评议。六、理清论证脉络: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游”)怎样才算“逍遥游” 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七、课堂小结: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八、作业设计: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齐谐者,志怪者也。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4、知效一官,行比一

37、乡,德合一君。九、板书设计:见论证思路十、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要点】:体会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研读课文:1、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问题。2、师生合作交流: (1)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明确:先后例举的事物有: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2)第一段中,庄子说及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都城是“有所待”,因而也都是不自由的

38、,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明确:强调“小大之辩”,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的差别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对鲲鹏之类伟岸者的热爱、赞扬,和对蜩、学鸠、斥之类肖小的鄙夷。为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动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3)课文第三段写了哪三种

39、不同层次的人?作者是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的? 明确: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人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率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御元气之辩”(驾驭阴阳等元气的变化)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的结论也就水到渠

40、成了。(4)如何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明确: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 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三、合作探究:1、学生思考讨论:我们怎样看待庄子所追求的“无所待”的精神境界?2、学生反馈,教师评议。3、师生共同明确: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

41、,“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课后第二题六、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要点】:品味庄子散文浪漫主义

42、的色彩与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梳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交流探讨:1、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明确: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明确: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三、课文总结: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