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案(第二课时).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34286051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声赋》教案(第二课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秋声赋》教案(第二课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声赋》教案(第二课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声赋》教案(第二课时).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秋声赋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线索,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受。体味作者的人生感怀,又能够辩证地看待古人思想。教学重点:1.结合文意全面理解本文的线索性语句。2.鉴赏本文化无形的秋声为有形的写法,感受本文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3.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发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教学设想:抓住几个问题重点探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合作完成课文的学习。主要教学环节:一、问题探讨1.“异哉! ”(1)听到秋声让作者产生了惊奇之感,秋声为什么会让作者产生这种感觉?讨论:作者笔下的秋声变化多姿

2、、来势迅猛。明确文中描写秋声的语句: “初淅沥以萧飒, 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W?W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2)从语言和手法的角度鉴赏这一段文字。本段文字中,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连用三个比喻,以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将秋声渲染得具体可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一个比喻是:“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 “初”表声音刚刚被听到时的情形; “忽”表忽然到来的情形。这两个副词的连用,展示了秋声的到来的自远而近,自弱而强,自隐而显的过程。 “夜惊” 、 “骤至”强调了声音突如其来,这就一下子打破了夜读

3、书时的宁静环境和气氛,显得声音到来时是惊心动魄的。用波涛声、风雨声来比喻秋声,既有具体的声响,又有惊人的气势,扣人心弦。第二个比喻是“其触于物也,?W?W铮铮,金铁皆鸣” 。作者展开想象,像这种波涛声、风雨声接触到外物时,很像金属东西相互碰撞,发出?W?W 铮铮的鸣响。 这还是一种听觉的形象。 ?W?W铮铮这组象声词,用来直接描写金属的碰击声,能对人的听觉器官发生强烈的刺激。第三个比喻是“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作者从金属相互碰击的声音,又设想到这种?W?W 铮铮的鸣响,很像军队在夜行军时的情况。这里写的是夜行军的场面,沙沙的脚步声、盔甲兵器的?声,战马前进时的得

4、得声。这几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就把听觉形象转化成了视觉形象,由可闻变成了可见的东西,从而使读者从夜间行军的场面声势中去具体感受到秋声的声势、力量。这三个比喻都是以声写声,而它们之间又不是孤立的。前面提到由一个比喻引申出另一个比喻,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把无形的秋声赋予了具体可感的形象。(3)品赏相关语句。“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品赏:这是童子的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前三句是?h 秋夜的景色,是一幅静景,所谓万籁寂静的景象。这三句是为了突出第四句“声在树间” 。 “声在树间”是一幅动景。作者是拿前面的静景来衬托

5、这里的动景。写树叶、树枝经过秋风的冲击,而发出沙沙的响动声。这种声音正是风在树中间流窜的形迹。形迹可以看得见,所以说视。前人对这几句评注?h“借视陪闻” 。即用视觉的形象来陪衬听觉的形象。这可见作者笔下的可感形象。2.“胡为而来哉?”从下文看来,作者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1) 答案是什么?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讨论并明确:文中有“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 , 秋带来了浓浓的肃杀之气, 是要执行上天的意旨尊严天地之正义,肃杀天地万物于盛时,使万物萧条衰败。(2)作者循着什么样的思路探寻到这个答案?明确:作者由秋声想到了秋的情状,全面描摹、渲染秋的情状和声音,感叹秋的浓浓

6、悲意。紧接着又从自然现象入手,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探究秋的肃杀的心性,并从音乐的角度加以证明。“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3.“亦何恨乎秋声?”(1)文末,作者感叹“亦何恨乎秋声?”此时,作者还像先前一样伤感于秋声吗?为什么?讨论并明确:作者已经不再怨恨秋声了。文中有“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意即“为什么要用不像金石那样坚固的身体想要和草木争荣盛呢?”(2)作者怎样得出了这样的认识?明确:作

7、者由感慨自然界的秋上升到感慨人生的无形的秋。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外界的忧劳必然损耗人的内在精神。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有很多人还会追求那些力量不能达到的事物, 诸如名利等物,这将对人的精神造成极大的损耗。4.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明确: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二、补充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并指导学生辩证看待秋声赋 这篇文章写于宋仁宗嘉佑四年 (1059) 。这年欧阳修已 53 岁, 尽管这一时期他渐入顺境, 受到朝廷重用,在写该文的前一年结束了长达九年之久的贬官生活,回到京城加龙图阁大学士,权任开封府。后几年也步步高升, 地位显赫, 但意志却越来越消沉。他看透了世事,淡于名利,所以在本文中告诫人们不要追名逐利自我摧残。这反映了他内心不平与清醒的一面。(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 223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