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pdf

上传人:Che****ry 文档编号:34273339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8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年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pdf(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天气 :天气是指某地短时间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况。气候 :气候是指某地长时间的大气物理状况,包括正常年份和特殊年份出现的天气状况。辐射 :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都能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合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其光谱为0.380.71um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h=090 。活动积温 (Y ):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活动温度总和。有效积温 (A):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有效温度的累积。水汽压( e) :大气中水汽部分产生的压力,单位为hPa。饱和水汽压(

2、 E) :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就称为饱和水汽压,单位为hPa。饱和水汽压随着温度升高呈指数律增大。相对湿度 (r):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r=100%*e/E 露点温度 ( 或 t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温度下降到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单位为。露点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就是实际水汽压,即 E(td)=e(t) 。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的,以一年为周期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通常指冬季风和夏季风。陆风 : 由于海陆受热不同所造成的以一天为周期,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改变的风,称为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气团 :指在水平方向上

3、,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的大块空气。锋面 : 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称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称为锋线,锋线简称为锋 。气旋 :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在北半球, 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反气旋 :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寒潮 :入秋以后,自北方向南爆发的强冷空气势如潮涌似的南下,称为寒潮。霜冻 :是一种低温灾害,是植物在0以下低温时体内冻结而产生的伤寒。干燥度 :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称干燥指数,又称干燥度。活动面 :凡能借辐射作用吸热和放热,从而调节邻近气层(或其他物质层)温度和湿度状况的表面称活动面或作用面。绪论

4、.第一 .二章1.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答:从地面到大气层顶,温度.湿度. 气压不是均匀分布的,各高度上差异很大,根据这一差异,把整个大气层分为五层。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对流层特点:a. 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b.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和乱流运动; c. 集中了大约 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d.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3.五大气象要素,及其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答:气象要素: 光:辐射、日照热:温度水:空气湿度、降水、蒸发气:气压风:风向、风速4.辐射的特点 :1、辐射要有温度; 2、辐射是一种

5、物质运动,具有能量、质量; 3、辐射可以产生热效应; 4、辐射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了性。5.太阳高度角: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13 页 - - - - - - - - -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Sinh=SinSin+Cos CosCos 其中,为纬度。 为赤纬角, 为时角。赤纬角() :太阳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一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组成的夹角,即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处地理纬度叫赤纬。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在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即23.52

6、3.5 。 时角与时间的关系 :=(t-12 )15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 :=0, h=90+ 特殊日期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夏至日太阳高度角: h=90+ 23.5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h=9023.5 春、秋分太阳高度角: h=90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日变化:日出、日落, h=0;正午,h=90年变化:在北半球: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小。计算武汉 (30 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称为可照时数(昼长)日出日没时角的计算:全天可照时间(t )为: 为纬度。 为赤纬角,为时角。=(t-12 )15 春秋分日出正东、日没正西 ( 春分、秋分日的

7、赤纬为 0) 夏至:=23.5冬至:=-23.5 6、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的变化夏至日( 6月 22日前后)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H 达到最大值;南半球 H 达到最小值。冬至日( 12月 22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H 达到最大值;北半球 H 达到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有两次达到最大值)8. 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植物一般原产于低纬度地区?因为光照

8、时间在纬度上的变化是: 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递增的, 所以对光照时间要求不同植物的分布不同9. 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长日性植物 : 较易成功, 因光温对发育的影响有“互相补偿”的作用。10. 为何晴天天空常呈尉蓝色?而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又呈红色?答:由蕾莱分子散射定律知:入射光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晴天时候,大气干洁,被散射的光以波长较短的蓝光为主, 所以天空呈现蓝色。 而清晨和傍晚时候, 波长较长的橙光则被散射减弱的较少而蓝紫光散射损失的较多, 加之大气对红橙光透明度大, 大气对红橙光透过较多而蓝紫光则透过的较少。所以太阳光盘又呈现红色。11. 晴

9、天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中光谱能量分布各随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为什么?( 提示:根据分子散射规律解释) 。蕾莱分子散射定律知:入射光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直接辐射:随着 h 降低,波长较长部分逐渐增加,波长较短的部分逐渐减少。散射辐射:随着 h 增大,波长较短部分逐渐增大, 波长较长部分逐渐减少, 波长在 400-600nm的可见光成分几乎不随着 h 的变化而变化。tgtgcos152t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13 页 - - - - - - - -

10、- 12. 不同光谱成分的太阳辐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何影响?1、紫外线被植物吸收后起化学效应,在生产中起植株定型的作用。2、可见光被植物吸收后起光效应,在生产中起光合作用。3、红外线被植物吸收后具有热效应,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不参与光合作用。13. 何谓大气的“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温室效应”是增强还是减弱?为什么(不考虑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物的影响)?答:大气辐射中有一部分向下的辐射叫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返回地面的一部分能量,减轻了地面的失热,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习惯称之为“温室效应”。减弱,因为水汽主要是吸收红光与红外线,而红外线光谱区,具有热效应。14. 何谓地面有效辐射

11、?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地面放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其表达式为: E0=Ee-Ea 。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素: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增大则E0 减小;风:风速增大则E0 减小;地 - 气温差:增大则E0 增大;地面性质:地表面积越大,则E0 增大;地面粗糙度,越粗糙则E0越大;海拔高度:高则E0增大;覆盖物:有覆盖时,则E0减小;17. 为何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答; 对流层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非常少,而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能够大量的吸收地面放出的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太阳辐射好言,它是一种长波辐射),因些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那么随着高度

12、的增加,气温当然会降低了。第三章 温度1. 土壤的热容量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什么?答: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容量。它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与温度。分为容积热容量和质量热容量。2. 何谓导热率?它表示什么意义?定义:单位厚度间、 保持单位温差时, 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单位: J/(m s ) 导热率意义:表示物质内部由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热量的快慢的一种能力。3. 土壤导热率随土壤湿度如何变化?答; 它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大, 导致潮湿土壤表层昼夜温差变化小4. 何谓导温率?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定义:单位体积的土壤, 在垂直方

13、向上流入或流出J 焦耳的热量时, 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也称热扩散率。单位:m2/s K=/ Cv 意义:表示土壤因热传导而消除土层间温度差异的能力,直接决定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5. 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三种热特性怎么变化答:导温率语与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在土壤湿度较小情况下,随着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加,当土壤湿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导温率反而减小。6. 一天中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各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何最高温度一般不出现在正午?答:最高温出现在地面累积热量最多时的午后,白天日出后地面得热多于失热,温度上升,到正午地面贮存热量虽很多,但不是最多,地温也不是最高,正午以后太阳辐射减弱,但地面

14、吸热仍然大于支出,地温继续升高, 故最高温度一般不出现在正午而是午后一定时间。最低出现在临近日出的时刻。7. 土中温度的变化特征是什么?受热型(日射型),以12 时代表。特点: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13 页 - - - - - - - - - 放热型(辐射型),以02 时代表。特点:随深度增加温度升高。清早过渡型,以08 时代表。特点: 5cm以上为受热型,随深度增加温度下降;5cm以下为放热型,随深度增加温度升高。傍晚过渡型

15、,以20 时代表。特点: 5cm以上为放热型,随深度增加温度升高;5cm以下为吸热型,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8. 纬度对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有什么影响?为什么?答:高纬度日较差小, 低纬度日较差大, 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高纬度年较差大,低纬度年较差小,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9. 何谓温度的铅直梯度?它和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有什么不同?答:气温垂直梯度:指高度每相差100m ,两端温差,也称气温垂直递减率,或称气温直减率。单位 100m 。与干绝热直减率及湿绝热直减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实际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后两者指气块在升降过程中气块

16、本身温度的变化率。10. 温带山区山体的什么部位最易引种亚热带作物?为什么?答:山腰。因为山腰易出现你逆温现象,能搞保证作物安全过冬。11. 何谓大气稳定度?如何判断大气的稳定度?概念:当空气团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叫大气稳定度。判别 : 大气稳定与否主要决定于空气块与周围空气的轻重,而空气的轻重决定于气压和温度,在气压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温度的高低。r rd 时,大气处于绝对不稳定状态rm r rd 时,大气处于条件稳定状态12. 某种植物从出苗到开花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一定的,它在日均温恒为20的条件下从出苗到开花时间为100 天,而在 18时

17、为 125 天。如果让这种植物在25条件下生长50 天,然后转移至20的条件下栽培,问该植物从出苗到开花共需多少天?其生物学零度为多少?生物学零度 : 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最低温度13. 育种过程中,对作物进行杂交,要求两亲本花期相遇,已知杂交品种由播种到开花,母本不育系和父本恢复系各要求大于10的有效积温分别为765和 1350,试问父本播种后,母本何时播种为宜?已知父本播种后,天气预报日平均温度为25。解: A母 =765 , A 父 =1350 , T=25 , B=10 n(A 父 A母 )/(TB) =(1350765)/(25 10)=585/15=39天答:父本播种后39 天母本

18、播种。14. 某作物从出苗到开花需一定有效积温,其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它在日均气温为25的条件下,从出苗到开花需要50 天。今年该作物5 月 1 日出苗,据预报5 月平均气温为20.0 , 6 月平均气温为30.0 ,试求该作物何月何日开花?所需活动积温及有效积温各是多少?解: (1) 求某作物所需有效积温(A) :由公式 A=n(T B)=(25 10) 50=750(2) 求开花期:5 月份有效积温为:A5 = (20 10 ) 31=310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19、- - 第 4 页,共 13 页 - - - - - - - - - 从五月底至开花还需有效积温:750310=440还需天数 n = 440 / (3010)=22 天,即 6 月 22 日开花(3) 求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活动积温 :Y=20 3130 22=1280有效积温 :A=750 答:该作物于6 月 22 日开花,所需要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80和 750。第四章 水分1. 简述各种湿度特征量的定义和表示的意义。水汽压 (e):大气中水汽部分产生的压力,可以直接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饱和水汽压( E):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绝对湿度 ( ): 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水汽的质

20、量。直接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相对湿度 (r) :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r=100%*e/E 饱和差 (d) :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露点温度 ( 或 td)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温度下降到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露点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就是实际水汽压温度露点差:2. 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有哪些?哪些是直接反映空气含水量的?哪些是间接反映空气含水量的?什么叫相对湿度?它和温度有什么关系?水汽压、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日变化有哪些规律?答:表示方法有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水汽压、绝对湿

21、度、露点温度直接反映 空气含水量,相对湿度、饱和差、温度露点差间接反映。相对湿度: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与温度成反比关系。水汽压日变化:单峰型(海洋型)双峰型(大陆型),年变化: 水汽压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蒸发量,故与气温变化一致。最高值在7、8 月,最低值在1、2 月。相对湿度日变化:内陆: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相反。沿海:在海滨或湖泊附近,受海陆风或湖岸风的影响,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一致年变化:一般与气温的年变化相反,冬季较大,夏季较小。在季风气候区,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与气温一致,即夏季大,冬季小。由于这些地区夏季有海风带来水汽,冬季却是大陆吹来的较干燥的气流。3

22、. 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哪些方式蒸发的?试针对这些方式提出保墒措施。答:表面直接蒸发:即水分沿毛细管上升到土壤表面后才蒸发,如潮湿土壤内部蒸发:水汽通过土壤孔隙扩散出土表,如干涸土壤。措施:松土(培土):如潮湿土壤;镇压:如干涸土壤;深中耕:如积水土壤4. 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有利于降水的形成?答:降水的形成条件:宏观条件:充沛的水汽和空气的上升运动微观过程:云滴增长成为降水质粒的过程。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云中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状态的饱和水汽压之间,发生凝结增长,存在冰晶效应,大小水滴的水汽转移现象。所以有利于降水形成。5. 影响水面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

23、些?答: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蒸发面的温度,饱和差,风速,气压,蒸发面的性质和形状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13 页 - - - - - - - - - 6. 十雾九晴”、“十雾九雨”各指什么雾?答:“雾兆晴天”、“十雾九晴”、“久雨见雾晴”,都指的是辐射雾。“十雾九雨”指的是:平流雾、平流辐射雾7. 当气温为15.0 时,饱和水汽压为17.1hPa , 在气温为26.3 时,饱和水汽压为34.2hPa ,现测得气温为26.3 ,水汽压为17.1hPa

24、 ,试求相对湿度和露点是多少?解: r= e / E100,据题意当t =26.3,则: E=34.2hPa, e =17.1hPa r =17.1 / 34.2100=50又当 t=15.0 ,则 E=17.1hPa,此时 t=td (露点温度 ) 答:相对湿度为50,露点温度为15。8. 温度为 20,水汽压为 17.1hPa 的一未饱和气块,从山脚海平处抬升翻越1500m的高山,凝结产生的水滴均降在迎风坡,求该气块到达山背风坡海平面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已知 rd =1 /100 米,rm=0.5 /100 米,且温度为10,15, 20, 25时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12.3 ,17.1

25、,23.4 ,31.7hPa ,忽略未饱和气块升降时露点的变化) 。解: e=17.1hPa 当 t =15 时,则水汽饱和: E15 =17.1hPa 凝结高度为: Zd =(20 15) 100=500 米 T1500米=20(1.0 500/100) 0.5(1500 500)/100=10 t 山背脚 =10+1 1500/100=25 r = e/E100 =12.3/31.7100=39答:背风坡海平面上的气温为25,相对湿度为39% 。第五章 气压和风1. 在某山脚处测得气压为1013hPa,气温为 19,山顶处气压为880hPa,气温为12,求山的高度 。解:由拉普拉斯压高公式

26、:Z2-Z1=18400(1+ tm)LgP1/P2可解 P1 ,P2为 Z1和 Z2分划为两点高度上的气压;t=(t1t2)/2,为 Z2和 Z1高度间的平均气温() , 是膨胀系数 =1/273 。2、空气主要受哪些力的影响?各有什么特点?答: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它力是在空气开始运动后才产生和起作用的。水平地转偏向力:北半球,与运动方向相垂直并指向运动方向的右方;南半球相反。只能改变空气运动方向,不能改变运动速度。惯性离心力: 离开曲率中心指向外缘,并与运动方向相垂直。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才起作用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可以改变空气运动速度,不能改变运动方向。2.三圈环流有关

27、知识低纬环流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 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13 页 - - - - - - - - -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极地环流)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

28、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 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 60 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风四带: 三风 信风带 (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和南半球东南信风带)、中纬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四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3. 一团气温为30,露点温度为25的气块从海平面开始翻越一座3000m的高山,凝结产生的水滴都降落在迎风坡,试计算翻山后气块到达海平面时的气温和相对湿度( 忽略未饱和空气作

29、垂直运动时水汽压的变化) 。5. 一块温度为20、露点温度为15的空气从海平面开始翻越一座2500m的高山,忽略空气作绝热变化时露点温度的变化,试计算该空气块翻山后到达背风坡海平面时的温度、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 取湿绝热直减率rm=0.5 /100m) 。解:已知山脚时t=20 , td=15 ,山高 2500m 当空气块刚开始越山时,按rd 上升,到 500m高度处下降了5,气温为15。此时空气达到饱和,即凝结高度为500m 。由 500m向上,按 rm 上升,到山顶时的气温为t=15-(2500-500)0.5/100=5 ,此时空气仍为饱和状态,水汽压等于5下的饱和水汽压,查表得:e =

30、Et=5 =8.7hPa 空气块下降时,气温按rd 增加,到山脚时的气温为 t=5+25001/100=30 若设下降过程中没有水汽的损失,到山脚时的水汽压仍为山顶时的水汽压。 e=8.7hPa, td=5 U=e/E100%=8.7/42.5 100%=20.5% 答:到山脚时的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分别为30, 5和 20.5%。第六章天气学基本知识1. 什么是气团?影响我国的气团主要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各季的天气有什么影响?答:定义: 指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的大块空气。影响我国的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 (主要) ,热带太平洋气团 (主

31、要) ,热带大陆性气团,赤道气团,热带南海气团。a 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主要):来自西伯利亚、蒙古地区。冬季可影响我国各地,夏季仅影响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在这种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寒冷干燥。b 热带太平洋气团(主要):来自热带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海洋气团。夏季,除西北部分地区外, 全国各地均可受其影响;冬季仅影响华南与西南地区。该气团控制的地区常出现对流性天气。2. 何谓锋?锋面附近为何常为大风、阴雨天气?答:定义: 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称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称为锋线,锋线简称为锋。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32、-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13 页 - - - - - - - - - 由于这个交接面上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 冷空气下沉, 将一部分能量供抬升暖空气所用, 一部分能量供给大气运动,于是常见大风天气,而由于暖空气在爬升的过程中,绝热降温、冷却、水汽凝结,于是形成降雨,有时候还可以产生雷暴天气。3. 锋如何分类?各类锋的天气有什么异同点暖锋 :锋面坡度小,约为1/150 ;雨区较宽在锋前,多属连续性降雨。地面锋线移过本地后,天气逐渐晴朗,气温升高,气压升高。冷锋 :a 缓行冷锋:锋面坡度较小,约为1/100 ;雨区相对较窄在锋后,多属连续性降雨。锋线

33、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风力减小。 b 急行冷锋:移速快,锋面坡度大,约为1/70 ;雨区窄,锋线过境时,往往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但持续时间短,锋线一过境天气立即转晴,但是气温急剧下降,气压上升。多出现在夏季。准静止锋 ;其天气特征与缓行冷锋相似,锋面坡度小, 约为 1/250 ;雨区宽;下绵绵细雨,锢囚锋 :锢囚锋显著特征是在锢囚锋的两则均为降水,降水区域和强度大。锢囚锋分为:冷式、暖式和中性。4. 气旋和反气旋中的气流有何不同?为何形成截然不同的天气?答; 气旋 ; 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在北半球, 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

34、旋。在北半球,气流为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气旋:气流向低压中心汇集,迫使中心空气上升,绝热冷却,水汽凝结,成云降雨。反气旋:气流从中心向外流散,使地面高压中心对应高空空气下沉,绝热增温,相对湿度小,水汽蒸发,云消雾散。中心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不利于云雨形成,。5. 太平洋副高内部和周围天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答: 内部多晴天。 因为在副高控制的地区,有很强的下沉气流,有时出现下沉逆温。西部和北部多阴雨天气 , 副高的北侧为中纬度的西风带, 冷暖空气常在此相遇。由于气流辐合上升,在副高西北部,形成云和连阴雨天气。南部晴天,多台风。 因为副高的南侧盛行东风气流。6. 副高的季节变化和短期变化对我国天气有

35、何影响?正常年份副高在我国有何活动规律答: (1)季节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是随季节而变化的。一般冬季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强度也弱, 对我国影响较小; 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强度较大,对我国影响也较大。从冬到夏, 副热带高压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势力逐渐增强; 而从夏到冬,副热带高压则向南偏东方向移动,势力逐渐减弱。 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进退,我国大陆雨带也随之南北移动。(2) 正常年份副高在我国的活动规律:6 月中下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徘徊于 20N25N之间,高压脊的西端可达到 120E,江淮流域梅雨开始。7 月上中旬, 副高脊线第二次北跳,越过 25N,徘

36、徊于 25N30N之间江淮流域梅雨结束,炎热盛夏开始;黄河流域雨季开始。7 月底 8 月初,副高脊线第三次北跳,越过30N, 黄河流域雨季结束,华北、东北地区雨季开始。9 月上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华北、东北地区雨季结束,黄河流域秋雨开始,长江中下游进入秋高气爽的天气。10 月旬,副高脊线第二次回跳到20N以南,黄河流域雨季结束,长江中下游秋雨开始。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13 页 - - - - - - - - - 7.槽( 脊)

37、前后天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槽线前部, 常有降水天气, 槽线后部, 天气好转, 为晴朗天气。 脊前槽后盛行干冷西北气流,多晴朗天气;脊后槽前盛行西南暖湿气流,易成云致雨。第七章灾害性天气1. 何谓寒潮?简述寒潮的标准、路径及对应的天气。答:入秋以后,自北方向南爆发的强冷空气势如潮涌似的南下,称为寒潮。寒潮的标准:国家气象局规定:由于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在24h 内下降 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时,同时伴有六级左右的大风,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西路:从新疆青海西藏入侵南下; 中路(西北路):蒙古到河套南下;东路:从蒙古到内蒙古及东北南下。东路加西路:东路从黄河下游,西路从青

38、海南下寒潮的天气在不同地方、不同季节不同,但最为突出的表现为剧烈降温、偏北大风和降水。2. 什么是霜冻?霜冻和霜有何区别?霜冻的危害机理?霜冻可分为几种类型?霜冻的影响因子有哪些?目前生产上有那些防御霜冻的措施?1) 定义 :霜冻是一种低温灾害,是植物在0 度以下低温时体内冻结而产生的伤害。2) 区别 : 霜和霜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霜是由夜间辐射冷却,使地面和贴近地面的气层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露点温度低于0 度)时,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直接在地面和地物表面凝华的白色晶体。由上可知, 霜是由于低温产生的水汽凝华现象。而霜冻则是因短时间低温(温度在0 度以下)使植物体内结冰而引起的植物冻害。3)

39、霜冻的危害机理:霜冻对植物的主要危害是植物体内细胞间隙中的水分结冰,吸取细胞中渗透出来的水分,并逐渐膨胀,从而使细胞因受冰晶的机械挤压,遭受到伤害,再加上原生质脱水,引起胶体凝固,使植物萎焉,甚至死亡。4)霜冻分类 :辐射霜冻、平流霜冻、平流辐射霜冻(混合霜冻)5)影响霜冻的主要因子:天气条件、下垫面状况、地形的影响6. 措施 :生产上防止霜冻的措施a) 选育抗寒品种,提高抗冻能力;b) 充分利用小气候差异,合理布局,适地适树;c) 冬前增施磷钾肥,可增强植株健康和抗寒力;d) 改进管理技术,及早作好越冬准备。防御霜冻的物理法:熏等烟法;灌水法(或喷水);覆盖法;包裹法;直接加热法;吹风、飞机

40、搅动3. 梅雨的标准:根据有关台站提出的标准为:凡在5 月下旬到7 月底,在2930N范围内(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有地面锋系经常活动,连续两候有6 天以上雨日,参考长江下游两岸各站候平均温度基本稳定在22以上, 作为梅雨开始期。当地面锋系及主要雨带北移到黄淮流域,该区5 日内雨日在2 天以下,长江下游两岸各站温度明显升高,天气酷热,南风风速加大,即算梅雨结束。第八章气候与中国气候1. 气候是怎样形成的?答:由于几大要素辐射因素、环流因素、下垫面因素、人为因素2. 柯本气候带如何划分?各气候带有什么特征?柯本气候带:以气温和降水作为基础,参照自然植被分布,将全球划分为11 个气候带, 每个半

41、球有6 个气候带。a 赤道气候带:高温多雨,降水多为对流雨,一年四季都是生长期,植物资源应有尽有,是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9 页,共 13 页 - - - - - - - - - 世界上气候资源最丰富的地带。b 热带气候带:是世界上最热的气候带,夏季雨热同期,盛产粮食作物,是世界上粮食作物丰富的气候带。c 副热带气候带:高温少雨,东岸常湿润,西岸常干燥,少植被,多沙漠、盐碱地。d 冷温带气候带:大陆西岸: 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大陆东岸:为干燥的大陆性气候。e 极

42、地气候带:苔原气候、冻原气候f. 暖温带气候带: 夏季具有副热带气候带的特点,冬季具有冷温带气候带的特点3. 中国气候在下垫面因素方面有哪些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下垫面因素(地理因素):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造成不同的冷热源:夏季,大陆为热源,海洋为冷源;冬季,大陆为冷源,海洋为热源。影响天气系统:夏季大陆为热源,有利于大陆低压的形成和发展,海洋为冷源,有利于高压的形成和发展;冬季则相反。影响大气环流: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因素不同,使我国夏季盛行夏季风,冬季盛行冬季风。引起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同:海洋上夜雨多于昼雨,冬雨多于夏雨;陆地则相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本身形成的独特的气候:盆地

43、气温年较差大;高山则热量少、温度低、降水量多(形成垂直气候带)。山脉对邻近地区气候的影响:高大山脉常成为气候的自然分界,如秦岭山脉。 影响邻近地区降水量,使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特别时与海岸线平行的山脉,如武夷山。)高原对气候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高原的屏障作用、对气流的分支作用和动力抬升作用等对邻近地区气候的影响也显著。4.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季风明显a 风向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地区为偏西风,其它大多地区为偏北风;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我国多数地区为东南风到西南风。持续时间各地不同,从南到北,夏季风持续时间缩短,冬

44、季风持续时间延长。b 季风在气温上的反映:冬季风盛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寒冷季节;当夏季风强盛时,为炎热季节。而且当夏季风或冬季风有一次进退时,气温就有一次上升或下降。c 季风在降水上的反映:降水起止日期与季风的进退日期基本一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大陆性强a 大陆性在大陆度上的表现:大陆度是表征海陆因素在气候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程度。当K50 时,为大陆性气候;当K50 时,为海洋性气候。b 大陆性在温度上的表现:我国夏炎热冬寒冷,气温日、年较差大。大多数地区春温大于秋温,只有东部少数沿海地区秋温大于春温。c 大陆性在降水上的表现:全国降水量

45、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除新疆西北部、台湾东北沿岸冬季多雨外,其它地区均以夏雨为多。3、温度差异大以 1 月份气温分布图可以看出,等温线几乎与纬线平行,从南到北温度递减,三岛地区在18,漠河地区平均为-32 ,南北温差大,约为1.5 / 纬距,并以1 月份平均气温0等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0 页,共 13 页 - - - - - - - - - 值线区分我国冷暖气候。以 7 月份气温分布图可以看出,等温线几乎与海岸线平行,南北温差小,约为0.

46、2 / 纬距。4、降水复杂化: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以年雨量为400mm的等值线区分我国干湿气候,等值线的东南半壁为湿润区,西北半壁为干燥区。山区降水量比平原多;迎风坡降水量比背风坡多。降水量的时间分布:四季分配不均,大多数地方以夏雨为多。5. 我国冬季风为什么会比夏风大答:冬季 我国均为冬季风所控制,越靠近蒙古冷高压原地,温度越低。夏季 我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在夏季风所控制下,等温线大致跟海岸线平行,西部山地与高线平行,中部平原地带。极为疏散,纬度作用不明显,夏季温差小。总之一句话,由于冬夏温差引起的。第九章农业气候1.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中将划分为

47、哪几个农业气候大区?各有什么特点?答:主要按 光、热、水组合类型 为主,结合自然条件综合区域分异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显著差异,作为划分的指标因子,将全国划分为3 个农业大区 :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为光、热、水配合较好类型;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光、温、水资源丰富,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大;季风活跃,构成季节性农业生产特征;雨热同季,适宜扩大高产作物栽培;农业气候类型多样气象灾害频繁,使农业生产不稳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为水少、温和、光足类型;位于我国的北部的西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牧区。其农业气候特点: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降水少、变率大、季节

48、分配不均;积温有效性高;风能资源丰富,土地干旱沙漠化严重;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为热少、光足、干旱类型。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太阳总辐射能多;年平均气温和积温均为全国最低值中心,农牧业均以冷凉型为主;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水分状况差异悬殊。2. 何谓活动面?农田中的活动面是怎样变化的?答:活动面: 指凡能借辐射作用吸热和放热,从而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或其它物质层) 温、湿度状况的表面。农田中的活动面是变化的,具体如下:作物生长前期:内活动面;作物生长旺期:外活动面(2/3 株高处或叶子最密处) ;作物生长后期:活动面为内活动面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49、-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1 页,共 13 页 - - - - - - - - - 3. 从天气和气候角度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为什么会成为绿洲?答: (1)从天气系统来说,我国在夏半年处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而夏季正好是植物生长旺盛地季节。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给长江中下游带来高温以及梅雨季节足够的降水,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2)从三大资源的分布来看1)光资源长江中下游光照充足,在大于等于10 度的植物生长活跃期总辐射量为35*100MJ/ m2 左右,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得以进行; 2) 热量资源长江中下游

50、热量大于5000 度*d,满足植物的生长, 尤其适合种植两季水稻;3)水资源年降水量1000mm 以上即满足木本植物的生长需要,而长江中下游年降水量达到 1800mm ,且高温高湿,雨热同季,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有利。这三大资源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光热水资源充足,同季存在,等资源配合的好,植物生长发育就好。长江中下游地区,植物的的生长得益于这几个因素的良好配比,加上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适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综上所述,就是长江中下游成为绿洲的原因。4. 试从农田五大要素说明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答:农业小气候:指农业生物生活环境(如农田、果园、温室、畜禽舍等)和农业生产活动环境(晒场、喷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