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对 .pdf

上传人:C****o 文档编号:34251153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对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对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对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对 .pdf(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2卷 第4期2001年12月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The Chinese Journal of G 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Vol. 12No. 4Dec. 2001文章编号: 100328035 (2001)0420077204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张维宸(河北省遥感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21)摘要:地质灾害已严重降低环境质量并危及人类安全及整个生物圈生态发展,地质灾害的防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国每年由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0150亿元 。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它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的

2、防治中将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政府对策中图分类号: X4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 2001206213 ;修回日期: 2001206230作者简介:张维宸(1974) ,男,发表有关经济论文近30篇,主要研究方向: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技术创新 、金融管理 、地勘经济 、环境与资源开发关系等.1 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凡直接或间接、已发生或潜在的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 危害人类安全及整个生物圈生态发展的地质事件, 都属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 , 诸如 : 地震 、火山 、地裂缝 、地下热害、煤田自然 、瓦斯爆炸 、岩爆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沉降 、地面塌

3、陷 、渗透变形 、突水突泥 、砂土液化、特殊岩土地质灾害、冰川运动 、土地冷浸、盐渍化 、沼泽化 、沙漠化 、水土流失 、河湖变迁、海洋地质灾害 、地下水污染和地方病等。地质灾害的特点是: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 、治理主要是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 、矿产 、气候 、能源 、自然景观、地理地质环境资源等 ) 、地质环境的利用过程出现的。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公益性、地域性, 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 、不同程度的受益特点。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估损难。地质成灾会达到什么样程度,在灾前是一个未知数。而在灾害发生后也需要2030 d 的时间 , 才能作出较为全面、准确

4、的灾害评定。地质灾害的级别、发生在不同季节和时令、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条件, 对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度等等的不同 , 决定了对地质灾害损失估计的难度。其次是破坏面广 。地质灾害是一种人间劫难, 可使一个村庄或一座城市化为一片瓦砾。再次是续发性强。地质灾害往往具有迭加发生的可能性, 比如地震往往伴有滑坡 、泥石流 、地裂缝等等。2地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 社会活动的扩大 , 人们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地质灾害, 有的突然爆发, 有的长期缓慢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建设, 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态

5、平衡 。地质灾害由自然作用和人为作用形成。人类大规模的经济2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已具有与自然地质作用相提并论的程度, 且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由人为作用形成或诱发的地质灾害越来越多 。据统计 , 我国每年由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00500 亿元 。地质灾害(除地震外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占总损失的1/ 4。保护地质环境 , 防治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地质灾害是可以监测、预报的 , 许多地质灾害也是可以预防和治理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 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关系到经

6、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 - - - - - - - 因此 , 近日 , 国务院办公厅已经转发了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 要求各地 、各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 采取针对性措施,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 加强监测

7、等等。地质灾害防治与治理的可能性同时表现在灾前准备上 :211 居安思危 , 思则有备 。福兮祸之所伏。这是亘古通今,人们在同大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朴素的风险意识。思想上有了准备, 才能胸有成竹 。作为决策者来讲, 思想上的准备应该体现在专业技能水平的积累上。212 有备无患 , 制定对策 。地质灾害监测单位根据地质构造和自然条件的异常动态, 作出长期或中期或短期预报后, 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准备, 开展防灾宣传,进行防灾检查和物资准备,秣马厉兵,进行救灾演习 。3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长期性等特点 , 所以完全靠市场进行地质环境保护是很困难的,国家必须辅以

8、宏观调控的手段, 使地质环境市场更加完善 。随着科学研究揭示地质灾害的真实本质, 国家对建设投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我国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多局限于“发现和治理” , 并没有调整到“预见和防止”上来。要在各省市运用地质灾害影响的评估 、发展规划和地质灾害检查等手段, 根据合理利用自然地质资源的发展计划, 形成自然地质资源的计算和预算程序。可以采用让破坏地质环境者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特别基金, 根据 “谁破坏谁付款”的原则, 征收地质环境破坏费和罚款等。征收来的资金可用于资助地质灾害的防治活动。但从经济效益的观点来看, 这样做又很可能会导致地质资源基础自我毁灭。政府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宜采用

9、以下策略:311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在防治地质灾害中的主导地位作用 。地质灾害危害的对象是公众, 地质灾害发生的载体是山川大地和海洋。地质灾害的侵害对象不只是物 , 而是人 , 是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发展的环境, 是人们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安全。其防治单靠“ 谁受益谁防治”这样的经济利益的驱动效应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 , 地质灾害防治应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序列。政府应对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 统一组织, 统一规划, 协调资金使用。312 在投资上 , 要加快推行国家、集体 、个人相结合的原则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投资后可以收取受益者一定的费用( “谁投资 ,谁收费

10、”) 。从而在不需要国家增加实质性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在现有的体制下运作,减少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或损害某方面的利益, 也易为各方接受 。同时也可以采用“谁受益, 谁负担”的投资方式 , 多渠道 、多层次筹集地质灾害防治建设资金 。对受益范围比较明显的, 实行受益单位和个人集资兴办 。当然也可以采取“谁破坏, 谁治理投资”的对策 。313 在法制上, 加快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立法工作 。为依法治灾奠定可操作性依据。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 制止人为的自然地质环境的破坏活动。314 在监管上 , 要不断深化地质灾害防治的监测质量 。有内容 、有目的 、有时期地展开对地质灾害区的遥控 , 从上

11、而下, 统一部署, 集中领导,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信息监测、资料搜集、分析和反馈。315 建立完善健全的地质灾害保险制度。这套制度必须具备预灾、避灾 、分灾 、保灾 、监灾 、转灾 、补灾等功能 。目前而言,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和健全地质灾害防范的各种制度、措施和方法 。 (2)根据灾害程度, 准确划分地质灾害的等级 , 并采取各种措施, 实施分级管理。316 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优先防治重灾、急灾和频发区, 对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 , 可以实行承包责任制。承包内容必须把防范措施当作硬性指标来考核, 逐项落实到承包者身上 , 使其把

12、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全盘考虑 , 统一安排 。317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预算 , 可以直观 、全面 、准确地反映区域地质灾害的程度规模 、状况 , 便于研究制定解决措施; 进一步加强环境地质的调查研究。全国要开展以县(市)域为单元的大比例尺环境地质调查, 详细查明地质灾害的孕育条件、发生规律 、分区评价预测, 为开展有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87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ZHONGGUO DIZHIZ AIHAIYU FANGZHI XUEBAO2001年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

13、ll rights reserved.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 - - - - - - - - - 318 充分认识依靠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等手段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性。地质灾害防治要以科技为先导 , 防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加科技投入,保证治理资金到位及时。采用计算机技术、微波通讯技术 、遥感技术等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 加强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 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 要融汇

14、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 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19 地质灾害防治监查人员应自廉自律自洁。一旦发现违反规定, 徇私舞弊者, 必将严肃处理, 以制约监查人员, 提高监查工作的透明度。深入开展超前监查 , 做到以防为主, 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举报 , 加大灾害防治的监管力度,促进地区经济的安全发展。3110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做好灾害预测预报 。对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 是防止灾害发生、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当前 , 应把国家各部门的分散监测纳入到一个整体全面的监测预警系统,改变落后的监测手段, 采用计算机、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

15、, 实现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高技术化, 提高预测预报质量。把规范性监督与审情监管结合起来,做到既规范又灵活, 从而使监查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111 加大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 将地质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宣传 , 提高全民环保防灾意识。通过多种形式让群众了解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宣传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辨证关系, 宣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 提高人们的环保防灾意识和觉悟, 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 积极防治地质灾害的行列中来。关 、停 、并 、转那些严重破坏地质环境 , 又不能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发生的

16、、经济效益差的企业 。 3112 国土资源部成立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机构 。指导 、监督国内各省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宣传与立法; 对全国地质灾害进行统一管理, 防止政出多门, 克服多头领导 , 避免盲目性。3113 要在政府监督协调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今后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途径是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完全依靠政府或者完全依靠市场是不切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等.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2 张维宸,刘建芬,张春花.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问题及对策J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1999 ,(56) :119 -

17、123.3 张维宸,刘建芬,张春花.西部大开发与我国水资源环境的关系及对策J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0 ,(4) : 67 - 72.4 河北遥感中心.河北省环境地质遥感调查报告 R.1999.06.97第4期张维宸: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 - - - - - - - - -

18、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geological hazardsZHANG Wei2chen(The Rem ote Sensing Center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050021 , China)Abstract : Geologichazardshavealreadyreduced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nd threatenhumansafetyand the ecologicaldevelopment.It is no wonderthat in the world m ore a

19、ndmore attention hasbeenpaid to the preventionandcontrolof geo 2logical hazards. It is estimatedthat the total annualeconomiclosscomingfrom directly geologicalhazardsin Chinais about10- 15 billion RMB yuan. This indicatesthat it is urgentto protectthe geologicalenvironmentand to preventand controlth

20、e geologicalhazards. Thisass ociatswith economicdevelopmentand s ocial stability. The g overnmentought to takeon im2portant role in this work.Key words: geologichazards ; preventionandcontrol; governmentcountermeasure.(上接第 72 页 )Environmentalge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flood areas of Boyang Lakeand J

21、iangxi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MA Yi2lin , HE Wei2xiang, XU Ping(Jiangxi Institute of G eological Survey, Nanchang330201 , China)Abstract : Everyyearin the flood areasof BoyangLake andJiangxi sectionalongthe YangtzeRiver, damfoundationpipe 2welling(su ffosion), bank2collapseanddispersedsubmergin

22、g form becauseof successive high2level water duringflood peri2od. Thesecausedamto burstandflood detentionwith disasters. In the article, basedon field investigationand relatedin2formation, the environmentalgeologicalfeaturesandmajorproblemsarecarefully analyzedin the flood areasof BoyangLakeandJiang

23、xi sectionalongthe YangtzeRiver, andit is believedthat theformationof the flood areasis mainly controlled bygeologicalprocess, silting of mud and sand, and humanactivity. The relationshipsbetweenrivers and lakes, Quarternaygeologyand neotectonicmovementwith flood havebeensurveyed.Themethodsandsugges

24、tions of water controlareproposedin order to providescientific basefor making a watercontrol plan.Key words: BoyangLake andJiangxi sectionof the YangtzeRiver; environmentalgeologicalproblem; damfoundationpipe2welling (su ffosion) ; silting of mud and sand08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ZHONGGUO DIZHIZ AIHAIYU FANGZHI XUEBAO2001年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