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229023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见》读后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看见》读后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看见》读后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见》读后感.ppt(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9951995年,电台主持年,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夜色温柔节目。节目。19981998年,到年,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主持主持新青年新青年节目。节目。20012001年年1111月起担月起担任任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时空主持人。主持人。20032003年担任年担任新闻调查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20112011年起担任年起担任看见看见主持人。主持人。20132013年出版讲述央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

2、自传性作品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看见。火柴的柴, 安静的静没有牛人联袂推荐的腰封,没有夸张的大字广告推荐,封面上有的只是一张普通的照片柴静被一群老人围坐在一起的照片,像是要娓娓道来这十年来的一个个故事。看见这本书说是自传,不如说是柴静对一个个采访过程的细腻描述以及她的心路历程。我看过的新闻媒体采访人物往往会为其树立一个形象,不是历尽磨难最终成功的某界精英,就是有爱心有孝心有上进心的感动中国人物。人们看采访的时候就带着这个已经构建好的框架去了解一个人,去感受所谓的正能量。但是,柴静写的看见不是这样的。在序言中,柴静写道:“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

3、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但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她想要看见普通大众所看不见的东西,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取名为“看见”的原因。我们许多人都缺乏独立的思考,经常轻而易举地就被带进他人的观点里,如果你的眼睛已经蒙上了一层“成见”的纱,又如何能看见这个世界呢?当然,我们普通人不必像记者一样严格地自制,但仍然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人性的复杂性,眼见的不一定为实,耳听的不一定为真。柴静在看见这本书中所展现的不是简单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看去听。“用心”去看去听,才能看见和听到

4、一般人看不见听不到的真实。只有真实,新闻才有生命力。柴静在这十年来一直在努力。为了不就事论事,她像一个外科大夫一样,一直在小心地精准地解剖着一个又一个新闻背后的为什么,试图把握住人性的每一次颤变。她以人的视角关注每一个当事人,不管采访对象是所谓强者还是所谓弱者,她一直努力用人的视角和他们交往和他们对话,人心换人心,终于打开了心灵上的一把把锈锁,终于开启了一个个尘封多年的密码箱。她所做的很多努力已经远远超越于一个记者本身该承担的职责,探求精神值得敬佩。第一章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他开了口。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第二章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

5、动就是活着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这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我看到了一些东西,但只不过隐约地感到怪异,仅此而已,仅此而已。第三章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双城的创伤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第四章第四章 是对峙,不是对抗是对峙,不是对抗能不能采访准确,不是能不能完成工作,或者能不能有乐趣这么简单,这事关人的性命,我要是问得不准确,不配坐在这椅子上。第五章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聚会上,朋友说,你现在做的这些题目太边缘了,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碰到这些问题。作家野

6、夫说:“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第六章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沉默在尖叫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第七章第七章 山西,山西山西,山西我出生在一九七六年的山西。山西姑娘没见过小溪青山之类,基本上处处灰头土脸,但凡有一点诗意,全从天上来。第八章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我只是讨厌屈服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第九章第九章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二六年二月底,我接到通知,迷迷糊糊去别的部门开会。被惊着了,因为在“新闻联播”里要开一个有我名字的

7、专栏,叫“柴静两会观察”。第十章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准确是记者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虐猫那期节目播出后,我收到王的短信,她要的并不是同情,节目也没给她同情。她只要求得到公正,这个公正就是以她的本来面目去呈现她。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我脑袋里旧思维习惯改不了,新的又不知道怎么形成。钱钢老师说,你可以看一看历史,“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

8、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事实就是如此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不仅事关技术,更是对事件各方科学精神的检验,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去年地震坍塌滑坡的山体,现在已经慢慢重新覆盖上了草木,就在这片山峦之间,正在建成新的房屋、村庄和家庭。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全世界媒体都在这儿,金牌运动员有无数人采访,我说:“那咱们就采访不显眼的吧,失败者也成,只要打动咱俩的就算。”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新闻调查六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征地题材,各种口音,各个地方,各种冲突。节目组每天

9、一麻袋信里,一半是关于征地的。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无能的力量从世俗的意义上说,卢安克做的事情没用,没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第十九章第十九章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陈虻不死陈虻不死谈起陈虻

10、时,有人说智慧,有人说尖锐,白岩松说“那是个非常寂寞的人”。他的寂寞不是孤单,是没完成。读着柴静的书,我对一些曾经并不甚了解的新闻热点,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过去多年的非典时期,此时仿佛也浮现在眼前了。那时,我在上小学。虽然每天在学校都要被老师督促着去用洗手液洗手,教室里还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但老实说,我一直认为那件事距离自己很遥远,我没有恐惧,也没有什么很深的感触。而柴静笔下的那一段段文字,却让这段恐慌那么真切。她作为央视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深入到一线,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简单凝练的文字中间没有过多的感情渲染和华丽辞藻,却轻易地将人带入到大锅一样的北京。她擅长像镜头切近一样的细

11、节刻画,仅仅是对黄色隔离线后的三两个护士的描写,就让人感到天井里的护士医生病人内心的无奈与恐慌。书中有一张照片给我印象深刻。柴静蹲在地上,为一个哭泣的男孩擦拭眼泪那是双城事件中失去姐姐的男孩。这张照片饱受争议,甚至有人说她是“表演性主持”。柴静这样做,展现的是人的真情,而这样一个充满真情的真实画面,却让很多不习惯真实的人感到虚假。这样的真实用冷漠的视角去看,当然会显得矫揉造作,而书中之所以有那么多她的真情流露,那是因为她希望这是一本关于“人”的书,而不是“我”。卢安克是德国人,过去十年,他生活在中国广西山村板烈,陪伴着当地的留守儿童。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我们说的支教老师,他不是那种激情澎湃,热力四

12、射的人,也没有做好事善事的人头上那些荣誉的光环,道德的光环,他简直是个平淡无奇的“失败者”。许多年前,他在中国一些县城的学校教过德文,英文,都因为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得不离开了。但他在板烈支教一待就是十年。柴静采访他的时候说,“你一步步这样退到农村”。卢安克说“我觉得不是退,是一步步接近我喜欢的地方。”柴静写卢安克的那一节,题目叫做无能的力量。在我心里,卢安克是充满力量的,他的存在就是力量,他的行为就是力量,他的无能传递给我最真实的力量。卢安说过:“别人对我佩服的地方其实是我的无能,我无能争取利益,无能作判断,无能去策划目的,无能去要求别人,无法建立期待。也许有人以为那是超能,这个误会就

13、造成了我现在的结果。还可以用另一种表达: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我们常常同情我们眼中的弱智,记者也常常情绪化,不知不觉便脱离了真相。土地买卖事件的陈坤志并不是完全的恶,所谓的受害者同样也不是完全的善。在这件事中没有人是正义的。柴静逐渐地意识到,自己不能轻易对任何事物发表评论,做调查的记者很容易戴上“正义”、“良知”、“为民请命”的帽子,但必须要在涕泪交加中寻找真相,将真相展现给大众才是最重要的。或许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好中必有坏,善中必有恶,我们不能只

14、看到一面便想当然,对于事物要更多角度观察。其实,我们讨厌的人,他的可爱之处还有很多。其实我们厌恶的事情,它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准确是一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柴静在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这章中的事件主人公是药家鑫,我在今日说法中看到过这个案件。在路一鸣的讲述中我并没有哭,只是惊讶于药家鑫的行为,对张妙的死表示委屈,对药家鑫的死刑表示惋惜。这次在柴静的讲述中,我哭了。我了解了药家鑫的生活经历,我感受着药家人和张家人在失去亲人后那撕心裂肺的痛,我意识到生与死只在一瞬间,无奈慌乱的心可以将一个人的未来熄灭。我开始思考死刑的正确性。张妙的死无法

15、改变,但药家鑫活着,我们却用毒药让他死去,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掉,没等他绽放,没等他枯萎。但是如果法律宽恕药家鑫,这种恶劣的伤害他人,影响社会的事情便会不断上演,国有国法,无法难以治国也。此刻的我是矛盾纠结的,这或许就是法官吴经熊所说的人性吧!电视人陈虻是柴静电视生涯的导师,初见陈虻,他问了柴静一个幼稚的问题“你对成名有心理准备吗”,然而比这个幼稚的问题更幼稚的是柴静那份幼稚的心高气傲。进入央视后,溃败紧跟着溃败,柴静才慢慢明白了“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或许这种溃败就是蜕变的躯壳,柴静对新闻工作进行反思,对人和体制进行追问,对采访对象设身处地深入理解,她开始蜕变成为一

16、个温柔而又尖锐顽强的柴静。现在,陈虻已经与世长辞了。柴静原以为陈虻的死意味着导师的不在,其实不然,一个人的死去可以换一种形式存在。我最喜欢陈虻的一段话:“你必须退让的时候,就必须退让。但你必须选择机会前进的时候,必须前进。这是一种火候的拿捏,需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对支撑这种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静。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儿,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运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这段话在我看来是陈虻老师教我走大学路,常迷失的自己要开始找寻方向。白岩松说,人们怀念的世界未必都是美好的,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罢了,你经历的时候或许觉得很慢很难甚至很痛很苦,但经历过再回首的时候往往却非常怀念。十年的心路,愿意并能够呈现出来就值得一看。通过她的心路叙述,我看见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见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见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帘的,是成功因为一步一步坚持下去,不断回首反省而得来的成功。这些“看见”,使我的心安静下来,使我更加坦然地等待和接受现实所必须面对的磨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