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期末复习卷(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模** 文档编号:34071341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期末复习卷(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期末复习卷(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期末复习卷(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期末复习卷(word版含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1.某学者指出,唐代的“安史之乱”,两京皆失,而地方还算人才济济,州郡殷实,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倒转乾坤;而到了宋代,金兵一旦攻破汴京,中枢一垮,全国就顿时瓦解,一败涂地。据此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宋代中央政府积贫积弱的现实B.文官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弊端C.“强干弱枝”致使地方实力削弱D.强化中央集权导致“中央集才”2.北宋时期,西北和京师是消费性商业市场,东南则是生产发达的地区,京师与西北货币供应量大,东南货币供应量小,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的形式流向北方,这一矛盾是宋代商品货币流通的一大

2、特色。该特色反映了这一时期( )A.东南地区商品经济滞后B.政治、军事因素影响货币流通C.铜钱地区间分布不平衡D.西北与东南地区无法直接贸易3.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粲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这一做法旨在( )A.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B.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入C.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D.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物价4.王安石曾提出“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特别强调官吏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从变法结果看,“用人不当”却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3、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变法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B.治国理念实现需要精准施策C.新旧党争影响变法措施实施D.后世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5.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编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 )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B.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C.经济作物生产日益专业化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6.北宋与辽相互征战,未有结果,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 )北宋

4、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收回了燕云十六州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A.B.C.D.7.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援引“懂礼即中国”的汉儒学说,自称“中国”,但也没有将宋人排除在“中国”之外。这说明( )A.两宋文化得到广泛传播B.各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C.中原文明得到广泛认同D.文化多元一体意识增强8.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

5、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B.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C.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D.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9.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行省所握权柄颇重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10.早期契丹贵族

6、的墓葬中,葬具多用石棺,陪葬品中模仿皮囊的鸡冠壶数量众多,还常伴有成套的武器及完备的马具。中晚期契丹贵族墓中,葬具多用木椁,鸡冠壶被黄釉瓷器和景德镇影青瓷等取代,马具简化,武器消失,仿木建筑和斗拱壁画增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社会经济稳步发展B.游牧生活的消亡C.契丹贵族生活奢靡D.民族文化的交融11.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的做法。这些现象(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12.宋代广泛流行买扑

7、制,由私人通过类似现代流行的招标竞标方式,向官府交纳一定数额的钱物后,承包或承买官府的酒坊、矿山、田地、商税场、盐井、河渡等在特定时空内的经营权。由此可推断,当时(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重农抑商政策趋向瓦解C.官民共利成为社会共识D.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13.下表是西汉到唐宋的南北方人口统计表。这说明( )朝代南方北方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119.8998.680.2唐朝39243.2514.956.8北宋1122.562.9662.437.1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

8、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14.宋神宗即位后,对西北偏远地区的士子额外照顾,保障其名额比例,降低考试难度。对西北地区士子不擅长“诗词歌赋”的情况给予特殊照顾,“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经学者”。对家住偏远地区的应试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这些举措( )A.扩大了国家权力机构成员的区域分布B.保证了科举取士的公平C.旨在打破豪门士族势力对政治的垄断D.改变了科举取士的标准15.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 )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

9、承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16.宋被元灭后,相当的南方士人或以“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或以“士人若不至京师,便不足以昌行其道”为由北上仕元。而明清鼎革之际,殉明士大夫就达3800多人,而选择自我放逐的明遗民为数更众。这种变化表明( )A.清朝统治者打击汉族士大夫更甚B.元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积极有效C.明废丞相设内阁带来的深远影响D.官方哲学不断被拔高并走向僵化17.北宋宣和画谱称:李公麟画人物“能分别状貌尊卑贵贱,咸有区别”。比如他绘制的孝经图中的侍女,通常是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形象拘谨,宽衣长袖,仅从发饰上才可看出女性的性

10、征特点。由此推断李公麟这种绘画方式旨在( )A.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B.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C.呼吁尊重并体恤女性D.开创文人画新的绘画技巧18.下图为元代王祯农书所绘的高转筒车,它借助湍急的河流,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适用于水低岸高的山地、丘陵地区。由此可知,高转筒车的出现( )A.表明农业技术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源于农业生产对农具改进的需求C.促使古代农业灌溉达到最高水平 D.有利于古代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19.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任命官员直接代

11、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材料二 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度,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来说,较以前是进步的。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

12、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仿照示例指出汉武帝治国举措及其判断依据。(示例:举措,盐铁官营;依据,设盐官、铁官,直属中央)(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制度”的名称,并结合所学说明其较以前“进步”的理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价宋初的地方治理措施。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图所示材料二 辽太宗时,随着辽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展,不同民族之间在生产方式、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为其统治带来日益严重的困难。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高度发展的中原农耕文明,而又无法改变先进的农耕经济,于是,确立了“官分南北,以国制治

13、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一朝双轨政治制度。材料三 在东北地区,中央派将军分驻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管理军政与民政。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在伊犁设立将军府,由中央派驻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1884年,设新疆行省。在西藏地区,清政府设驻藏大臣。在西南地区,清初仍袭明朝,实行土司制度。到雍正年间,清政府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秦在统一后是如何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2)材料二中,辽王朝是如何实行“一国两制”的?(3)据材料三概括清王朝的边疆政策。综

14、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这些政策的历史意义。21.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

15、,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摘编自赵勇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三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摘编自(日本)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材料四 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2)根据

16、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三中有关经济方面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3)根据材料四,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材料表明,唐代“安史之乱”后,地方“还算人才济济,州郡殷实”,而到了宋代,“金兵一旦攻破汴京,中枢一垮,全国就顿时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京师作为全国政治、文化、财政等方面的中心,吸引了全国的人力、财力,所以会出现“中枢一垮,全国就顿时瓦解”的局面,故正确选项为D;宋代积贫积弱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A项;文官政治取代贵族

17、政治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解释不了宋代“中枢一垮,全国就顿时瓦解,一败涂地”的现象,故排除B;“强干弱枝”致使地方实力削弱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后果之一,故排除C。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的社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西北地区有辽和西夏,北宋为了和平,连年向辽和西夏政权送岁币和岁赐,故造成了“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故选B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说了铜钱的流向问题,未提及具体分布状况,故C项错误;D项并未从实质上揭示材料的内涵,故排除。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设立发运使,掌握

18、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和政府与宫廷的需求,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这一措施调剂了物资供应关系,利于平抑物价,故D项正确;这一措施的目的并非打击远程贸易,而是为了降低国家支出,减轻纳税户的额外负担,故A项错误;该措施与农民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运输不是特指南北运输,该措施不能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故C项错误。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强调官吏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其改革却因“用人不当”而失败,可见治国理念的实现需要精准施策,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变法急于求成、新旧党争影响变法,故排除A,C两项;历史事实具有客观真相,D项说法绝对化,

19、故排除。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时期江南手工业的发展。根据嘉兴的王江泾镇以织绸居多,百姓不务耕作,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追求绫绸之利等信息可知,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中丝织业逐渐从纺织业中分离出来,这表明明朝江南某些城镇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织丝,而不是织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生产,而不是经济作物的生产,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且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是在近代,并非明朝时期,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

20、来创造了条件,辽宋协议与官僚队伍膨胀无关,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辽人、金人和宋人都自称“中国”,这体现了当时各政权对“中国”这一概念的认同,即都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说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政权对“中国”概念的认同,并不代表两宋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和各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排除A、B两项;各民族政权认同“中国”的概念并不代表广泛认同中原文明,排除C项。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A项,题干中的“刺史巡抚”等官职都是中央对地方进行监察的重要职位,并未体现出随意性的特

21、点。故A项错误。B项,巡行监察并不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刺史“巡抚只是地方官员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C项,“刺史“巡抚”等官职的设立,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防止地方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D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9.答案:A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元代的行省所掌握的权力比较大,如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各种庶政,但是其军事权却为“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所掌管,其财政权也为“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所掌管,并且“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据此可知元代行省的权力大但是并不专,故选A项;题干中提及了在元代行省制之下,地方上的军

22、事权“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但是还提到了地方上的财政权等,据此可知,题干主要之意在于论述行省权力的“大而不专”现象,排除B项;元代行省所掌握的权力比较多,如“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但是其军事权、财政权却由中央官员所掌管,据此不能得出行省“权柄颇重”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民族交融。“葬具多用木椁”,陪葬品出现黄釉瓷器和景德镇影青瓷,这些都是汉民族的风俗,由此可知契丹族的丧葬风俗中吸收了汉民族的因素,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故选D;契丹族丧葬风俗中出现汉文化的元素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稳步发

23、展和游牧生活的消亡,排除A、B;仅根据契丹贵族墓中的陪葬品不能说明契丹贵族生活奢靡,排除C。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可知,南宋时期土地利用率高,农业增产,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南宋时期农业生产情况,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土地利用率高,并未提到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故排除C项;宋代的土地政策是不抑兼并,这与土地利用形式和熟制无关,故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宋

24、代允许私人通过招标竞标的方式,承包或承买部分官府产业的经营权,打破原先官府垄断经营的状态,表明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故D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时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共识”,故C项错误。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到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西汉到唐宋时期,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逐渐增加,符合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这一结论,故选D项;文景之治和藩镇割据分别反映了西汉和唐的史实,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B两项;古代中国人口变动的因素是多样的,朝代更替并不是西汉到北

25、宋南北方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官员的选拔。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宋神宗时期,“对西北偏远地区的士子额外照顾,保障其名额比例,降低考试难度”“西北多取经学者”“对家住偏远地区的应试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增加偏远地区录取名额,从而扩大了国家权力机构成员的区域分布,故选A项;题干中所述诸多举措有利于科举取士的公平,但是不能完全保证科举取士的公平,排除B项;隋唐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豪门士族势力对政治的垄断,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经学者”反映的是科举取士内容的调整,不是科举取士标准的改变,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材料

26、中宋代儒学批判汉唐经学使儒家学说纷乱,认为汉代经学浅显,只是对人们的教导和训诫,缺乏理论性、思辨性,不能让人们建立人文信仰,因此宋代儒学发展为新儒学,即理学,故C项正确。材料批判汉唐经学沦为笺注(指对古籍进行注解)之学而忽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宋儒本身就是对先秦儒学经典的继承与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批判汉唐经学,没有涉及儒学复兴,故B项错误;宋代儒学具有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贴近生活实际,D项“远离生活实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1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学的僵化。明清之际,殉明士大夫人数众多,主要是由于理学的影响,反映出以理学为主的官方哲学不断被拔高并走向僵化,导致明代士大夫崇尚“

27、杀身成仁”,故D正确;材料中的士大夫是自愿殉明的,而不是清政府的打击,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与明代士大夫的比较,与元的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材料主旨与废除宰相无关,排除C。1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对宋代绘画的影响。选择B:李公麟绘制的侍女,通常是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形象拘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公麟这种绘画方式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其目的是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排除A:绘画中所展现的未必是真实的生活场景。排除C:材料体现不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恤。排除D:该绘画方式没有开创新的绘画技巧。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高转筒车出现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转筒车是对原有筒车的改进,

28、这种改进适应了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的需求,故选B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实践,轻理论,高转筒车等农具的改进源于农业生产实践,而非理论的重大突破,故排除A项;高转筒车不能代表古代灌溉技术的最高水平,故排除C项;高转筒车的出现只是有利于农业生产,并不能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故排除D项。19.答案:(1)举措,实行推恩令;依据,诸侯王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举措,设刺史;依据,设十三州,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举措,建中朝;依据,外廷权力转内廷,概由内廷官执掌大权。举措,兴儒学;依据,太学生毕业后在政府机构任职。(2)制度:科举制。理由:自由报考,打破了门第界限(扩大进仕之门),有利于社会阶层的

29、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彰显一定公平公开性;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考试选拔(竞选),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3)宋初削弱地方权力,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强化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为后世地方治理提供借鉴。但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强干弱枝,边防力量薄弱。解析:(1)举措,根据“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得出实行推恩令;根据“划分全国为十三州,任命官员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得出设刺史;根据“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得出建中朝;根据“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

30、各政府机构任事”得出兴儒学。判断依据,据所学分析即可。(2)制度:根据“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得出科举制。“进步”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扩大统治基础、彰显公平公开性、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官员文化素质等方面回答。(3)综合材料三内容和所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20.答案:(1)在西南地区设郡;修筑五尺道。(2)实行南、北面官,北面官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南面官模仿唐代制度管理汉人。(3)政策:派军驻扎东北,管理军政与民政;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和行省;在西藏地区设立驻藏大臣

31、;在西南地区,由土司制度转变为改土归流。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的面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1)依据材料一图示,结合秦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的措施分析。(2)依据材料二,结合辽朝南、北面官的内容分析。(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答案:(1)特点:理学压制人性(思想被束缚);理学服务于官僚体制;哲学化(思辨性);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2)观点: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32、依据: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界限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3)评价: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原因:两位作者看待宋代的角度不同。材料三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材料四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政治的缺陷和财政的困窘。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的发展。(1)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所学可得出宋明理学压抑人性;根据材料一“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可得出服务于官僚体制;根据材料二“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可得出哲学的思辨化以及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第二小问“积极影响”,主要从维护社会秩序和对人的道德品格的影响方面说明。(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可得出结论。第二小问“史实依据”,结合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说明。(3)第一小问“评价”,根据材料四“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可得出认为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第二小问“原因”,从二者看待宋代社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方面说明,材料三主要着眼于宋代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材料四主要从政治、周边民族关系角度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