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知识分享.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061917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习录知识分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传习录知识分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习录知识分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习录知识分享.doc(8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传习录【精品文档】第 86 页字帖注释 “生知安行”:是阳明先生对“心本论”的自我使释。 穷通天寿:指贫穷、通达、短命、长寿。这里指环境的好坏与生命的长短。译文徐爱问呢?”尽心知性怎能说是生知安行 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根源。尽心也就是尽性。(中庸)上面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就是没有尽心。知天的知犹如知州、知县的知,是自己应该做的,是天人合一。 事天犹如子侍父、臣事君一样,务必毕恭毕敬地侍奉方可无闪失。此时,还是(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25

2、页与天相对为二,这就是圣与贤的区别所在。至于天寿不二,它是教育人们一心向善,不能因环境优劣或寿命长短而把为善的心改变了。只去修身等待命运安排,认识到人的困厄通达长寿短命是命中注定,我也不因此而心动。 事天,虽与天相对为二,但已看见天正在眼前。侯命,就是不曾见面,在这里等待,这就是初学的人树立志向的开端,有一迎难而上、惕颁自强的精神。而朱子则与此相背因此使学习的人无从着手。”(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5页译注: 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 泛滥:此指喜好和广泛地阅览。 二氏之学:指儒、道两家的学说。 灸:受教育,受教育。

3、 臆断悬度:猜想付测的意思。 北牡:雌雄二性:此处指雌性和雄性的马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有关“格物”的各种说法,均以旧本,亦即前贤所说的误本为标准。我刚听说甚觉意外,继而产生怀疑。最后,我形精竭思、互相对照分析,就正于先生q;方始发现,先生的土张犹如水性冰冷、火热炎热一样,即是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产生疑问c,先生天资聪颖,然和蔼可亲,为人坝诚,平素不修边幅。早年,先生件格豪迈洒脱、曾热衷于赋诗作文,并广泛深入研究佛道两家的经典之作。所以,时人初听他的主张,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午中先生处困养静,惟精惟一的功夫,已人圣贤之列,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我时刻受先生之教

4、诲,觉得他的学说,刚接触似乎很容易,深(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6页人研究就觉得愈发祟高;韧看好像很粗疏,仔细钻研就觉得愈发精细;刚接近仿佛很浅显,深入探求就觉得没有穷尽。十几年来,我竞连它的轮廓都末看到。但是,今天的学者,有的虽与先生才一面之缘,有的只闻其名,有的怀着蔑视、恼怒的心情,就想在立谈之间,依据传说,猜想付测,如此何能彻底深诸先生的学说呢?跟从先生的人士,听着先生不倦的教诲,常常得一而遗二,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的化牡黑黄,而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谨把平时所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志奉上,以

5、便考核校正,不负先生教育之思。 学生徐爱序。(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7页译文 徐爱问:“(大学)首章的在亲民,朱烹先生认为应作新民,第二章的作新民的文句,好像可作为他的凭证。先生认为应技旧本作,亲民,难道也有什么根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是自新的意思,和在新民的新不同, 作新民怎可作为在新民的凭证呢?作与亲,相对,但非作,新解。后面说的治国平天下,都没有新的意思。比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些都含有,亲,的意思。亲民,犹如(孟子)

6、中的,亲亲仁民,亲近就是仁爱。百姓不能彼此亲近,虞舜就任命契作司徒尽心竭力地推行伦理教化,籍此加深他们的感情。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即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即是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再如孔老夫子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即是明明德, 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包涵了教化养育等意思,说新民就失之于正道了。”(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9页注释1 定理:指事物发展的一定的规律。 相度:相违背。度,即乖张,违背。 极:极边。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子认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它好像与您的看法不一致。”先生

7、答说: “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厂: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并达到椎精惟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末与具体事物相脱离;大学章句)中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毫人欲之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指蒙蔽很久的时间译文 徐爱说: “就像侍父的孝、事君的忠、交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爱,其间有许多道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 先生感叹地说:“世人被这种观点蒙蔽很久了,天下所有的事理。”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8、, 第11页不是两句话就能使人们清醒的。现仅就你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侍父,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从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用这颗最热的心,表现在侍父上就是孝,表现在事君上就是忠,表现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只在自己心中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就行(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12页注释3 温清定省:此指嘘寒问暖的生活琐事。 节目:此处指事情的细节。 价色:愉悦的脸

9、色。t译文 徐爱说:“听了先生这番话,我觉得获益匪浅。但旧说依然萦绕心中,还不能完全摆脱。例如侍父,那些嘘寒问暖、早晚请安的细节,不也需要讲求吗?” 先生说:“怎能不讲求?但要分清主次,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理的前提下去讲求。像寒冬保暖,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炎夏避暑,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欲(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13页夹杂其间。唯求己心。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

10、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但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拿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树,它必须先有根,尔后才有枝叶。并非先找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必须有深爱之心作为根本,便自然会这样。u(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14页注释1 奉养:侍奉。 是当:恰当,适当。 缪:错误、过失。译文1 郑朝朔问道: “至善也必须从事物上索取吗?”先生说:“己心纯为天理就是至善,它怎样从事物上获取?你不妨举出几个例子。” 郑

11、朝朔于是说:“就保孝敬父母,怎样才能保暖避暑,怎样才能奉养适宜该讲求适当才是至善。基于此,方有了学问思辨的功夫。” 先生说:“假若孝敬父母只讲求保暖避暑和奉养恰当,只须一两天时间就可讲清楚,何来学问思辨的功夫?保暖避暑、侍奉父母双亲时只要求己心纯为天理,这样如果没有学问思辨的功夫,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因此,即便是圣贤,也要再加“惟精惟一”的训示。倘若认为把那些礼节讲求得适宜厂就是至善,那么,现在的演员在戏中恰当地表演厂许多侍奉父母的礼节,他们也就可称为至善了。” 徐爱在这一天中又有所省悟。(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12、, 第16页注释3 孝:孝敬孝顺父母及长辈。 孝弟:即孝梯。儒家的重要思想。译文3 徐爱由于未理解先生“知行合一”的主张,与宗贤和惟贤再三讨论,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于是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 徐爱说:“现在,世人都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17页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先生说:“这是被私欲迷惑了,再不是知与行的原竟了。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圣贤教与知和行,正是要恢复原本的知与行,并非随便地告诉怎样去知与行便

13、了事。所以,(大学用如好好色, 如恶恶臭来启示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知与行。见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在见到好色时就马上喜好它了,不是在见厂好色之后才起一个心去喜好。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闻到恶臭时就开始讨厌厂,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个心去讨厌。个人如果鼻塞,就是发现恶臭在眼前,鼻子没有闻到,根本不会特别词厌了。亦因他未曾知臭。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皖梯,绝对是他已经做到扩孝梯,才能称他知孝晓梯ci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梯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梯了。再如知痛,绝对是他自己痛了,才知痛。知寒,绝对是自己觉得寒冷。知饥,绝对是自己肚子饥饿厂。知与行怎能分开?这就是知与行的原意,不曾被人的私欲迷惑。

14、圣贤教人,一定是这样才可以称作知。不然,只是未曾知晓。这是多么紧切实际的工夫啊!今天,世人非要把知行说成是两回事,是佃居心?我要把知行说成是一回事,是何居心?倘若不借得我立言的主旨,只顾说一回事两回事,又管什么用呢?”(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19页注释3 思惟省察 实行妄作 茫茫荡荡思考琢磨。思昧妄为的意思。形容海阔天空,漫无边际。t译文 徐爱况:“上古之人把知行分开来讲,亦是让人有所区分,一方面做知的功夫,别一方面做行的功夫,如此功夫方有着落。” 先生说:“这样做就抛弃了古人的意旨了。我以前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

15、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深谙知行之理,若说知,行已自在其中了;若说行,知也在自其中厂。古人之所以知行并提,只因世上有一种人,只顾稀里糊涂地随意去干,根本不思考琢磨,只是愚昧妄为,因此必须说个知,他才能行得端正:还有一种人,悔阔天空漫无边际地思考,根本不愿切实力行,只是无端空想,所以说个行,他方能知得真切。、这正(明)王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20页是古人为了救弊补偏,不得已而使之对策。假若明了这一点,一句话足够。现今的人非要把知行分为两件事去做,认为是先知然后行。因此,我就先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等知

16、得真切,再去做行的功夫。所以,终生不得行者,必定终生不得知。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此种错误认识为时很久了。现在我说的知行事一,正是要对症下药,并非我凭空捏造。知行本体原本如此。现在如果知晓我立论的主旨,即使把知行分开说也无关紧要,其实仍是一体。如果不晓我立论的主旨,即使说知行合一,又有何作用?那只是聊聊天而已。”注释 至各:不但没有恶,连善也没有,唯有事物的本源,自然之体便是“至善”。合:融合,一致c译文 徐爱问:“昨天听厂先生止至善的教导,我感到功夫有了着力的地方。但是,我始终觉得您的见解和朱烹对格物的阐述无法达到一致。” 先生说:“格物正是止至善的功夫。既然明白至善,也就明白了格物。h(明)王

17、阳明原著 邓阳译注 , 译注传习录 (珍藏版)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22页注释3 0博约以礼。” 子夏:姓L,均为孔子的学生。 扭:习惯。 使:等,侯。 徐爱问:“昨天我将先生关于止至善的教导深入到格物的解说,仿佛也赂有所悟。然而,朱子的解释,在尚书)的精一, 论语的博约,孟子)的尽心知性都可找到依据,所以我仍不能获知。” 先生说:“子夏驾信圣贤,曾参反躬自省。虽然驾信圣贤也正确,但是,不如反躬自省来得真实。你现在既然不能明白,怎么能习惯于旧说而不去寻求恰当的结论呢?譬如朱子十分尊敬信赖程子,若碰到不明之处,又何曾随便轻信呢? ,精一,、 博约、 尽心等,与我的见解本来是等同的,只是你没有仔细深入思考罢了。朱子对格物的阐释,不免穿凿附会,并非(大学)之本旨。精为一的功大,博为约的功大。既然明白知行合一的主张此处只须一句话就能清楚明了n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者的事情; ,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者的事情;天寿不二,修身以候是困知勉行者的事情。朱烹对格物错误地理解,只是出于他将这个意思颠倒了,认为尽心知性是格物知至,要求初学者去为生知安行的事情,如何能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