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纲要与练习 讲义.docx

上传人:模** 文档编号:33984436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纲要与练习 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纲要与练习 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纲要与练习 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纲要与练习 讲义.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度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一、 全书线索1、从人治到法治2、从专制到民主二、社会转型: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1、从原始社会到奴建社会阶级的分化,私有制的产生、文字的出现(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国家的建立夏朝:标志着奴隶社会开始2、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春秋战国:铁器牛耕,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是典型)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百家争鸣秦朝: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实质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1840年):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辛亥革年(1911年):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五四运

2、动( 1919年):新文化(民主、科学)、新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道德开国大典(1949年):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届政协(1949年):规定了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五四宪法(1954年):规定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历史分期1、中国古代史:主要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2、 中国近代史: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与本族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

3、争(1840年)及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1894年)及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及辛丑条约: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1919年):(精神:民主、科学、爱国、进步,核心是爱国)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国大典(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 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3年)、一化三改造(195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主要矛盾:中共八大(1956年)提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4、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四、 政治(一)文明起源1、分期:旧石器(打制)、旧石器)(磨制)、部落(联盟、禅让)2、特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典型例题:(1)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相互作用圈”理论,把公元前四千年还没有迈过国家门槛的中国相互作用圈分为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等。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古代A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一体性B各文化遗存之间基本趋同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D各地区缺乏经济文化交流(2)在大汶口发掘的一个氏族社会晚期的133座墓葬中,

5、有8座无随葬品,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材料表明当时A已出现贪污腐化现象B随葬物品开始生活化C阶级差别已日益凸显D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3)三星堆遗址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出土文物中,青铜器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古蜀地域文化特征。这体现A三星堆文明具有独立的起源B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的特点C青铜铸造业成为手工业主导D中原经济处于领先的地位(4)战国时期,传说中的“五帝”世系纷杂;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其描述成从黄帝开始的嫡系

6、世系传承。司马迁意在A强调文化同源B提倡“独尊儒术”C解决王国问题D突出“天人感应”(二)古代早期国家政治1、 朝代:夏王位世袭;商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周宗法、分封制2、 特征:以血缘为纽带、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尚未实现集权典型例题:(1)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期间,分封了71国,分封对象绝大部分是周室姬姓子弟,一时“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一措施A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B解决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C有效加强了西周中央集权D促进了官僚政治的逐步形成(2)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

7、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3)在春秋以前,“子”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如微子、箕子之类。春秋中期以后,诸侯的卿就普遍称“子”;到春秋、战国之际,“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子、墨子之类。到战国时代,“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B宗法制不断加强C改革变法的大力推动D分封制走向瓦解(4)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

8、,分布更加广泛。这反映了A国家统一B华夏认同C列国纷争D诸侯称王(三)君主专制的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1、 秦朝:三公九卿制2、 汉朝:中外朝3、 唐朝:三省六部制4、 宋朝:二府三司制5、 元朝:中书省,一省制6、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厂卫制度7、 清朝:军机处、奏折制度、文字狱典型例题:(1)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B树立专制权威C寻求暴政依据D宣扬君权神授(2)谥号是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极高的人死去后,按其生平事速进行评定,给予的或褒、或

9、贬的称号。秦始皇即位后,认为谥号易导致“子逆父、臣谤君”,因此将谥号制度废除。这一做法A解决了父子君臣间的矛盾B维护了中央政府的威信C杜绝了臣子对君父的威胁D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3)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A汉朝丞相位高权重B汉朝相权无足轻重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4)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10、 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5)汉武帝亲自过问一切政务,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汉武帝这一做法A限制了各诸侯国势力的扩张B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D旨在调整中央决策机构(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7)宋朝监司是地方州县的统领、监控机构,在实

11、际中与中书省、枢密院接触密切。御史台、谏院为中央专门监察机构,对监司等地方各级官员有按察权力,同时还掌管监司的考课、复核工作。这一体制A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开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有利于维护专制集权统治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8)宋代三司与宰相的职权关系颇为复杂,一方面“军国要务”多由宰相裁决定夺,三司奉行宰相“指挥”;另一方面,三司又可通过多种渠道,不经宰相而直接奉圣旨行事。三司在政务运行中的地位表明A政出多门使决策的效率底下B中枢机构职能划分可以理顺C官僚机构人浮于事现象严重D君主力图强化对政务的掌控(9)在宋代,“事无巨细,非经两府不得施行”,皇帝的命令要与“两府”讨论后才能施

12、行。“凡事与大臣佥议”,“方为诏敕”。这种做法A反映宋朝具有一定的权力制衡倾向B表明中央决策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C表明“两府”权力已凌驾于皇权之上D反映出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10)北宋初期,枢密院成为最高军务机构,是“二府”之一。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调动军队。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负责召宣旨意,传递院务信息。由此可见,北宋初期的枢密院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B行政效率提高分工比较明确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权D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机制(11)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

13、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不宣布诏令、百官朝会不领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这表明宋初参知政事的设置A改变了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B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C形成“二府三司”行政体制D使宰相数量不断增多分散了相权(12)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以元亡为鉴,说:“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乱。”据此可知,元朝A统治者没有以史为鉴B推动明朝实行依法治国C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D社会割据动荡纷争不断(13)有学者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说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仅、唐.宋诸代,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该结论

14、的主要依据是,明清A设立内阁以备顾问B废除丞相以加强专制C军机处行政效率高D实行密折制强化皇权(14)据统计,明代阁臣任职210年的有76人,占阁臣总数的47.4%;任职12年的有39人,占阁臣总数的24.2%,两者相加达71.6%。这说明明代A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阁臣队伍稳定性特征明显D政治制度趋于成熟(15)明朝嘉靖时期,以殿阁长官为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又设制敕房、诰敕房,主要掌管诏册、制诰等文书工作,是从属于内阁的秘书性辅助机构。这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B发挥了政府行政职能C抑制了君主的专权行为D造成了办事效率低下(16)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

15、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C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17)清朝从康煕帝开始,官员奏折密封可直接呈报皇帝;雍正帝时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员密奏权,推丁入亩、耗羡归公、改土归流等就是先通过密折制度君臣反复商讨后达成的共识。这说明,密折制度A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手段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实现了皇帝对全国政务实情的掌握 D使皇帝能够直接监察所有官僚(四)中央集权的演变趋势:地方分权不断削弱,中央集

16、权不断加强1、西周:分封制(贵族政治、世袭)2、秦朝:郡县制(官僚政治、任命)3、汉朝:从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设刺史4、唐朝:从节度使到藩镇割据4、宋朝:文臣出任知州,设通判5、元朝:行省制典型例题:(1)春秋初期,秦、晋、楚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改设为县。春秋末期,晋在新得到的边地设郡。由此可知,春秋时期A官僚政治体制正式确立B郡县的设立与加强边防有关C各诸侯国普遍设立郡县D“世卿世禄”制度已遭到取缔(2)早期国家特征是没有破坏氏族制度,没有实现“按地区划分国民”,而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国推广郡县制。据此可知秦朝A加强了中央集权B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血缘政治的消失D国家形态日益成

17、熟(3)汉朝初年,封瓯越、国越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邯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当时统治者A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B郡县制难以有效取代分封制C大体承接秦朝政治制度D完全否定秦朝边疆管理措施(4)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5)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D统

18、一趋势不断加强(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7)有学者把唐代的藩镇根据分布特点大致分为河朔型、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等,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4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这种藩镇A导致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B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C形成源于

19、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大D使唐朝迅速走向灭亡(8)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书中写道,唐代的藩镇,并不都是割据的。所谓“藩镇割据”只是藩镇中的一部分,即使是河朔型藩镇,也具有游离性和依附性并存的双重特点。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地方财政收入B共同抗衡了中央政权C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D实现了对中央的控制(9)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至于通判的数目,“大郡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郡亦特置矣”。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B制度僵化导致因循守旧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10)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张根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

20、,岁漕米百二十万石给中都。”宋文鉴载,元丰前“天下之财,下自郡县而至于转运”,转运以总财赋运输中都。这说明北宋转运使的设置A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D适应了向外输纳岁币的需要(11)宋代王朝基本不筑城,内地州县亦普遍不筑城,只在边地城市和部分重要城市,才兴筑或注意维护城垣,宋初甚至强令地方州县毁废城垣,许多府州县治所城市长期没有城郭,或虽有旧城而长年不加修理,使其自然废弃。宋代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放弃对地方州县的管控B增强城市的经济职能C削弱地方防卫加强集权D抑制城市商业的发展(12)2020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向公众

21、开放。如图分别为隋唐时期和元朝时期的大运河示意图。它们所起的共同历史作用是A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物资供应B促进了关中与江南的交流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减轻了南方人民赋税负担(13)元朝时,路、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束地方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量销。行省的这些规定A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B体现集权与分权的结合C造成了地方积贫积弱D因权力过大易滋生腐败(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从重视血缘、门第关系到重视才学品德,更为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1、 西周:世袭制2、 秦朝:立军功便授爵3、 西汉:察举制、征辟制4、

2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5、 隋唐清:科举制典型例题:(1)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方法。“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按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这一规定旨在A建立道德社会B增强政权认同C树立政府权威D促进阶层流动(2)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A设立刺史 B边疆地区得到巩固 C“丝绸之路开通 D儒家学说受到重视(3)魏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用

23、权。中正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供给政府,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官吏的任用由中央决定。这表明魏晋时期A官僚政治走向成熟B九品中正制被废除C士族势力逐渐衰退D选官权向中央集中(4)东晋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善于书法,却迷信鬼神,没有军事才能,却因为出身按照惯例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A以门第作为主要的标准B通过考试来公平录取C由地方官自下而上推荐D以道德品行作为标准(5)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人仕方式记载的全部1561人中,“科举入仕”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D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6)下表是

24、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类别士族小姓寒族人数总计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进士589710109131132159830明经816331814029227128制举88657107436269134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六)边疆的治理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民族融合1、秦朝:征服南越,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匈奴的进攻,修长城。2西汉:征讨匈奴,在设西域都护府3、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与突厥战争,与回纥、靺鞨册

25、封,与吐蕃和亲4、元朝:吐蕃:宣政院管理;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台湾:澎湖巡检司5、明朝:与蒙古议和、册封;藏族地区设都指挥使司;东北地区设奴儿干都司6、清朝:在台湾设府;东北签订尼布楚条约;蒙古: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西藏册封;中央设理藩院专门治理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西南:改土归流。7、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典型例题:(1)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A民族歧视观念消除 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2)步辇图描绘

26、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B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C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下面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西藏时期 机构或重大事件 唐朝文成公主和亲 元朝 宣政院辖地 明朝乌思藏都司A和亲是交往的主要形式B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C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D注重藏族上层人士作用(4)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时间事件事件后续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明初沿袭1384年

27、(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荷兰人占领澎湖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A增强了领土主权意识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C推动了两岸政治交流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5)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A完善了监察体制B加强了边疆管理C改变了中央官制D消除了民族矛盾(6)明清两朝在西南民族地区设置儒学和社学,要求当地土司兴学,规定未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的不得世袭土司职位。此举有利于A强化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B确立儒学的官方正统地

28、位C阻断土司发动叛乱的源头D改变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7)大清统治者以皇帝身份统治汉人,以大可汗身份统治满蒙,以文殊菩萨转世身份统治藏地(据考证,“满洲”一词与梵语“文殊”发音极像,应为同源),最能说明A当时人们非常迷信B大清帝国疆域辽阔C民族交融成效显著D统治方式灵活务实(8)康熙帝将盟旗制度推广于漠北喀尔喀蒙古及其他蒙古各部。在蒙古各部至内地的道路上设立邮站、驿站军台,“凡汗、王、贝勒过境,警晨夜,饲牲畜;商旅出其途,亦资捍卫”。实行巡边制度,每年春秋两季巡查边境哨所。这些措施A加强了君主专制 B促进了商帮形成 C完善了边疆治理 D维护了蒙古传统(9)如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

29、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地区措施东南地区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地区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蒙古和新疆地区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西藏地区1727年派驻驻藏大臣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B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C康乾时期的君主专制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0)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65年的7600多名,到1986年底,发展到31万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约是1965年的14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七)、列强的侵略趋势:从

30、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与解放1、 明朝:倭寇侵扰;葡萄牙租澳门;荷兰和西班牙占台湾2、 清朝: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3、 民国: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抗日战争)4、 新中国:抗美援朝典型例题:(1)“1840年的这场中英战争与其说是为了鸦片,不如说是为了通商;曼彻斯特比东印度公司更支持这场撬开中国市场的战争。虽然人们都承认这场战争是不正义的,但为了不让机器停转,就不能放弃这个诱人的市场。”该言论揭示出( )A鸦片战争具有反侵略的一面 B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拓展C英国旨在打开中国市场 D为殖民扩张辩护的立场(2)鸦片战争,中西会面,三千年一大变局,西人面对的是闭塞的中国,国人

31、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如林则徐的四洲志、梁廷枏的海国四说、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这些书籍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A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动向B积极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C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的热情D着力提升民众素养的意愿(3)南京条约签署后,耆英、伊里布建议以“一视同仁”态度来对付英国以外国家要求分享(英国)所获权益局面,道光帝欣然应允。后来,地方官府作出允许外国建立租界、让外国人充任海关税务司等决定后,呈递给省和中央政府核准,结果没有受到反驳。这反映了清王朝A中央集权危机的呈现B放弃“天朝上国”观念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家主权意识的淡薄(4)

32、近代历史上中国共开放通商口岸100多个。从下列两幅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示意图中,反映出这一阶段A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D中国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5)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八)、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趋势:各阶级的艰难斗争,均告失败,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1、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动摇

33、了清王朝统治)2、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虽未实现自强求富,但是近代化开端)3、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传播了维新思想)4、 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的斗争,带有爱国主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5、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6、 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7、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典型例题:(1).某同学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你给这个表选个恰当的标题( )A. 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B. 农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C. 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D. 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

34、(2)洪秀全在确立基督教信仰后,便开始反对孔子,弃去私塾中的孔子牌位。同时,太平天国的宣传拜上帝教教义的书籍,如劝世良言新约旧约,洪秀全在发行前又作了大量修改,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诠释,使之中国化了。洪秀全的这些举措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B目的是扩大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力C意在争取知识分子支持 D是基于太平天国斗争的现实需要(3)总理衙门大臣对本署事务实行集体负责,有关公务的奏折必须联名上陈。总理衙门成立后,各项新式事务遭到部分清流派人物频繁地上书反对;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和慈禧太后则将倭仁、翁同稣等清流派官员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这一策略A保证了自强运动的实践成功B有利于近代化运动的开展C促进

35、西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D改变了保守派的思想认识(4)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5)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6).有学者统计,在1860

36、1900年间发生的400余起“反洋教运动”中,起宣传动员作用的“揭帖”,对传教士的称谓,由“夷”转向“鬼子”“洋鬼”等俚语俗语,且使用频次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增多。这可以用来说明()A民族意识觉醒的程度 B传教士在华活动区域C大众传媒的媒介功能 D俚语俗语的使用范围(7)1901年到1909年,清政府进行了“新政”。“新政”期间,新办59117所学堂,在校生超过160万,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1902年至1910年,新建厂矿企业约330多家,是1901年之前20年的两倍多;军事改革编练了一支具有现代化装备和素养的军队。依据材料,有关清末“新政”说法正确的是A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满足了革命

37、群众的要求C培植了新的社会力量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8)1909年,各省谘议局建立,一些地方在此基础上根据选举章程选举谘议局议员,议员又互选产生正、副议长。1910年,清政府颁布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政治出现民主化趋势B君主专制体制走向崩溃C地方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强D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9)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在其发表的军政府宣言中提到:汉人有作汉好者,杀无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清政府已难以控驭社会輿论B同盟会有浓厚民族革命色彩C同盟会主要致力于政治宣传D中华民国力求恢复历史正统(10)下表是同盟会不同政治团体

38、的政治纲领或口号。据此可知,同盟会各政治团体()派别言论或宗旨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华兴会同心扑满,当面清算光复会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A在反帝方面有很强的一致性B具有反清排满的政治色彩C对社会矛盾的认知十分准确D代表着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11)孙中山在天下为公的理念下,发展出自己的三民主义理论:民族、民权、民生,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族主义具有局限性。主要是因为A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B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C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性质D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12)下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

39、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复制了美国政治体制C完成了反帝反封任务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3)全球通史对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有如下分析:“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学习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作者所要说明的是A留学生对辛亥革命没有积极贡献B西方教育不利于培养近代人才C民主共和与官僚政治水火不容D照搬西方制度不合中国国情(14)有研究认为,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在

40、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为原朝气数已尽,将革命视作“反清复明”和改朝换代的手段;有的人则是将对清廷现代化改革的不满化为对革命的同情。该研究表明A清末新政目的与结果背道而驰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C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符合民意D民众对辛亥革命的作用认识有误(15)1913年孙中山领导的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一败涂地;1916年反袁称帝的“护国运动”草率收场;1917年反对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解散国会的“护法运动”又为西南军阀作了嫁衣。上述失败共同说明了( ) A民主革命过程曲折 B制度建设提上日程C暴力革命收效甚微 D共和体制需要坚持(16).北洋政府统治中国的短短16年时间里,频繁更换了

41、14名国家元首。内阁更是如同走马观花,共变更37次,改组24次,有26人担任过总理,此外还有4个摄政内阁在短时间内行使过执政权,任期最长的17个月,最短的仅两天。这引发( )A列强实施以华治华政策 B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C国人捍卫共和斗争失败 D救亡图存运动深入发展(17).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材料旨在说明( )A民国政府推动服饰改良 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C近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18)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

42、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A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B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D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19)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新文化传播

43、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20)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让陈独秀意识到,要“从根本上取消这蔑视公理的强权不可”,“我们不可主张用强力蔑弃公理,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拥护公理。我们不主张用强力压人,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抵抗被人所压。”“用强力拥护公理思想旨在A反思中国的外交失败B抗议列强的经济欺凌C抨击军阀的黑暗统治D唤醒民众的救亡意识(21)影响如表中革命纲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共产党会议时间革命纲领(节选)中共一大1921.7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中共二大1922.7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B已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C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实践D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战线(22)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士匪军阀,为虎作;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教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 B国民大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23)据1927年1月湖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