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3953198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高中语文课内阅读理解复习资料【精品文档】第 14 页想北平1.第一段作者说“没有办法”讲北平,对此该如何理解? 说“没有办法”讲,是因为对北平“知道的真太少了”,作者是表明自己不愿意泛泛而谈、从一般人的角度来介绍北平,这看似谦虚,实际上是从侧面表达了自己对北平的深厚感情,也为下文要写“我的北平”作铺垫。也就是说,作者是要从自己的主观感受、独特视角来写北平。2.第二段反复说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原因是因为关于北平的话题太大了,可以介绍的东西太多了,难以尽诉;因为对北平爱得太深沉、太真切,这种感情难以言传。作者以对母亲的爱作类比,写出了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

2、黏合”的关系。这一段照应前文,进一步渲染自己对北平的深厚感情。3.第三段说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谈谈理解?作者对上海与天津不是“不爱”,而是“不能爱”,意思是上海与天津并非没有可爱之处,但是自己的心灵已经完全被北平所占据,容不得其他的感情。对北平的爱,是融进了自己的心灵、性格、情趣的爱,是任何美好的语言都难以尽情表达的,是世上其它任何地方也无法取代的。“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点评:“浸”说明这种爱时间很长,并且已经融入血肉,以杜鹃 “啼”血的意象,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眷念和魂牵梦萦。4.阅读第47段,回答:这几段中,作

3、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自己对北平的爱?试举例说明。提示主要用的手法是对比衬托。例如:一是拿巴黎与北平对比,二是拿美国的橘子与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做对比。三是拿北平与伦敦对比5结合文意,谈谈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感到寂苦。提示 在巴黎无法体会到在北平一样家的感受。它不像北平那样可以使人感到“心中完全安适”,所以它令人感到“寂苦”。说的是巴黎,其用意仍然在于讲北平,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样不仅使文章的角度多样化,而且也使意思的表达更加含蓄,更有余味。6巴黎有很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提示这句话是对上面一句话

4、的补充说明,“疲乏”、“刺激”、“温和”与上文的“安适”相呼应,作者从不同的生活氛围的角度,比较了两地的不同。实际上还是进一步强化了北平那种“家”的感觉。7.作者在这几段中主要突出了北平的那些特点?这照应了第1、2段的哪些内容?提示城市结构巴黎“太热闹”,也“未免太旷”,北平“动中有静” 建筑格局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环境气氛北平“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 生活情趣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使人接近了自然”,“能享受一点清福” 在作者的眼中,只有北平才是家。这也就照应了前文所说的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黏合”。8.最后一段,作者说“要落泪了”,试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提

5、示 “要落泪了”,可见感情之深切,这固然是由于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但显然还不仅如此。联系写作背景,“本文是1936年作者寄居青岛时所写”,可见这里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来作者旅居异地,离乡背井,思念北平而不得,感情更深一层。二来本文写作时间正是“七七事变”前一年,此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这更让深爱着北平、深爱着国家的作者忧心如焚,此时的思乡之情,较平日更为深切,这一声呼唤,如杜鹃啼血,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9.阅读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10

6、.分析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在文中的含意。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之情。11.“摇篮”是比喻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具体指北平城。它与“摇篮”的相似之处: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让人感到安适。12.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既能看见人文景观,又能看见自然景观。13.第(4)(7)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每处不

7、超过10个字)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处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花多菜多果子多/物产丰富14从文章第四段来看,北平的好处有哪些?请分条陈述。书多,古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我与地坛1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人怎样活的问题需要一生努力解决。充满生机的古园给作者带来了新生命,使作者重又扬起了生活的船帆。2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哪些东西不能改变?仅仅是这些具体景象本身吗?写出一二条具体的体验。古园中能 给人以启迪的精神财

8、富任谁也不能改变。夕阳映照着古园的坎坷之路,预示着人生道路是光明的。雨燕把天地叫得苍凉,隐含着落寞的人生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苍黑古柏站立多年,人为什么不能在寂寞中前进。3第二节中有一段话:“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想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是对的。”其中画线部分有何深刻意蕴?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没能深彻母亲的苦难,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存在而使母亲遭此苦难,“我”于心不忍,所以,对母亲的离去也似乎感到一丝安慰。赞美母亲伟大充溢字里行间。4文章最后一句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撤,有过我的车撤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

9、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人生体验?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不张扬的,是默默 的,一个人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而又奋然前行的人,必定蕴藏着母亲真挚的爱。这是对母亲的忏悔,更是对母亲的礼赞。5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此文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哲理?不能逃避,不能放弃,要勇于向命运挑战,挑战自我,寻求生活之路,让生命充满生机。哲理: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人们都要珍惜生命,要勇于向命运挑战,幸福之路永远把握在自己手中。6“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加点的词各指什么?“一个世界”是指正常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另一个世界”是指作者自我封闭的不会和别人接触的地方。7作者为什么说那些小昆虫和

10、自己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作者当时对人生悲观失望,觉得自己和小昆虫一样可怜,以此来抒发当时心中的郁闷感觉。(这里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借小昆虫来抒发当时心中的感觉。)8作者对蜂儿、蚂蚁等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这些生灵身上感受到了生活的意趣,得到了一些人生的启示,增添了对生活的信心。(作者写的几种动物充满了活力,给人一种力量,催人奋进。)9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在驱散了笼罩在心头的死亡的感觉后,重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用文中的话回答)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

11、可怕。10史铁生对于生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为什么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作者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时常去地坛,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也许一般读者都考虑过生与死的问题,但是不像史铁生这样贴近死亡,所以他对死亡的思考比一般读者更深入、更真切,对人生也有了一种彻底的理解和认识。11“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用文中的话回答)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或: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12文中写自己摇着轮椅到园子里来时,为什么写“别人去上班”?别人上班是为了工作,“我”只是为了找一个去处消磨时光,逃避现实。可见

12、写“别人去上班”是为了对比和衬托。13联系课文,想想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作者会得到怎样的生命感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所以,十五年了,作者还是总到那古园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尽管残疾却不自伤。14如何理解“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脚印”有两种意味:一为物质的,即母亲在园中寻找“我”时密布的脚印;一为精神的,“我”的每一步精神跋涉都有母亲的身影,“我”的每一次绕行都没能把母亲甩下,每一次挣扎都带给母亲新的忧虑和哀伤,是母亲陪“我”走过这条长路的。园中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和关爱,而“我”的成长,也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这样母亲和地坛合

13、二为一,也与“我”融为一体。阅读第一节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15文中“最狂妄的年龄”应怎样理解?指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年龄。16“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17这一段写出了地坛的什么特点?这样写对表现史铁生的命运起什么作用?写出了地坛的荒芜、破败、冷落、古旧,烘托了作者悲苦的命运。阅读第一节第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18“它的意图”指的什么?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19为什么作者说“园子荒芜但

14、并不衰败”?古园中小生命活跃其间,给予作者生命的感悟。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示的历史沧桑,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20请谈一谈第四段最后两句话的写法以及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类比说明,具体表达我弄明白生死问题后心境的变化(轻松而坦然)。阅读第二节第八段,回答下列问题。(2024)21为什么“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母亲疼爱并理解儿子。一方面她知道我心中苦闷,不该阻止我来古园,另一方面又担心我想些什么,做出危险的事情。这揭示了母亲矛盾又紧张的心情。22母亲“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揭示了什么内容?揭示了母亲的牵挂、希冀、惊恐的心理,表现了毫不张扬而又深沉的母爱。23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表

15、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自己当初不理解母亲无言而又深沉爱的痛悔。作者认识到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去体会、去设想、去理解,才有真切的感受,千万不要到“来不及”时,才感受到。24“我”原来就知道“母亲已经不在了”,为什么后来又“才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当“我”在黑暗中孤零零地呆着却不再有人来催自己回家时,这陌生的感受使“我”真实地感到母亲已离“我”而去。25“我”为什么明明看见母亲还没有找到自己却决意不喊她,让母亲继续着急地悄悄找下去?作者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你能分析出来吗?对于无助的母亲深挚而卑微的爱,更无助更卑微的“我”无法承受因无条件地接受它而引起的心灵震荡,也不愿因主动承受它

16、而越发显出自身的绝望,还由于毕竟年轻不懂得关心、体贴痛苦的母亲,珍惜母亲给自己的爱,所以选择了残忍的回避。26“地坛的每一颗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辙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此句为划线句和写“我”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什么关系?照应下文“这样想了好几年”,说明生和死的选择曾经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确地认识,我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思考和抉择。27请概括出已经“截瘫”只能靠“轮椅”活动的“我”感悟到关于“生死”问题的宝贵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28为什么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

17、节日”?这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在经历了截瘫及孤独的悲痛之后,作者从地毯的一草一木领悟了死的真谛:死是一种人生的必然,就像生一样,作者从“死亡的陷阱”中逃生,走出了死亡的阴影,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经历了“死亡”将使他更加珍惜生命,这样,作者便坦然了:他讲笑迎必然降临的节日。29作者将人生痛苦,将死亡比作“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目的是什么?这是作者在走过荒芜,经历痛苦,走过孤独之后真实情感的流露,截瘫使他更加向往自由行走,表明作者更加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死亡,他知道经历“熬夜准备考试”之后,将有成功的喜悦,那将是人生的永恒。以下为2010年浙江会考题30指出文中“母亲最低限度的祈

18、求”的具体内容。具体指只要儿子能活下去。31文中划线句“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感受到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理解到母亲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歉疚之情。32选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母亲形象,请写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方法: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内心独白、侧面烘托等。“结合原文简析作用”略。示例: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我”的言语,侧面描写出母亲的心理活动,她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最低限度的祈求,“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以此表现朴实沉勇、聪慧、坚忍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荷塘月色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

19、,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明丽透亮;闪烁点点光亮;清新自然。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指“不能朗照”。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 不同?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

20、,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月色下的荷塘。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通感。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一是用叶、花衬

21、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月下荷塘花叶神韵夺魄,塘中月色光影妙律勾心)11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12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朦胧的美,静谧的美。淡淡的喜悦和淡

22、淡的哀愁。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13“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文章之“眼”,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14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1)月光如流水一般:月光的流泻与流水的流泻相似。(2)(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子与花在薄雾中朦朦胧胧的状态同梦境中朦朦胧胧的状

23、态相似。15“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改为“印”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画”,浓淡相宜,有动感;而“印”则显得死板,不灵活,且“黑影”与“倩影”本来也是在变化的。16“光与影”怎么与“名曲”相通起来?光与影若明若暗、并不均匀的和谐与名曲的抑扬顿挫、高低均匀的和谐是相通的。17第四段中“田田”意指荷叶相连的样子,“袅娜”意指荷花柔美的样子。18文中的词语极富表现力,请简要鉴赏“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句中“浮”字的妙处。“浮”字写出了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态,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把水汽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现出来

24、了。19除了“浮”字以外,作者还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泻”字,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洗”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的特点;“笼”字,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20第五段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比喻修辞,“如鬼一般”“像是画在荷叶上”,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形象感。还运用了通感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把景写活了。同时,光与影的和

25、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增强了意境美。21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 “我”有何不同?第一问,“另一个世界”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是朱自清精神的避难所,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第二问,在现实中作者有些事“一定要”做,有些话“一定要”说,使作者感到“心里颇不宁静”;而在这里“什

26、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自己是自由的。以下为2012年会考题。22第四段依次描写了荷叶的繁密(或亭亭玉立)、荷花的洁白(或袅娜)、荷香的淡雅和流水的饱含深情等特点。【试题分析】所选的三段写的是荷塘月色,景语情语。第四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方法,一次写下了月下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分别突出它们的繁盛茂密、洁白袅娜、幽微清雅和包含深情。没有写月却处处有月,这些景物都是在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美景。23请简析第五段中“笼”字的表达效果。“笼”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轻柔,表现了夜晚的安谧。【试题分析】第五段先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叶上的景色,

27、作者连用“泻”、“浮”、“洗”、“笼”等动词,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这是静态动写的方法,把画面写活了。“笼”字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景色。24概括第六段所写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最后一句中作者所表达的内心感受。主要特点:环境描写;移步换景;拟人手法;融情于景;以动衬静。内心感受:内心孤寂,饱含心事。【试题分析】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其中着重写树,荷塘四周,树多而密,将荷塘重重围住,形成一方清静幽僻的小天地。先总写,然后写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展现了清淡朦胧、宁静幽远的特点。但是,“宁静”的环境并未能排除作者内心的哀愁与苦闷,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

28、愁绪,集中体现在划线的句子上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于是在他的笔下生出一派月下荷塘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勾人心魄的意境。林黛玉进贾府一、阅读P142P144(“一语未了让他们去歇歇。”)(113)1对王熙凤的出场,作者运用的手法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意是什么?表现王熙凤在贾府中有权有势的管家少奶奶的气派和特殊地位。2文中为什么要极力铺 写王熙凤头饰和裙服?具体表现她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表现她对荣华宝贵的无厌追求,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3王熙凤在选段中先“笑”,再“拭泪”,后“喜”,其言行表情的变化,充分

29、体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表现了她善于机变逢迎、逢场作戏的性格特点。4“天下真有这样标致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句话集中体现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有人说此语一举四得,试分析“四得”的内容。赞黛玉,捧小姑,拍贾母,悦夫人。5王熙凤见黛玉这一段精彩的表演,可归纳为“笑、哭、喜、问、吩咐”等几折,这说明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暗示了她在贾府威重令行,敢于“放诞无礼”的身份地位。表现了她善于逢迎讨好贾母的性格特点。揭示了她喜好弄权以显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点。6赏析文中王熙凤的外貌描写。这是对王熙凤肖像的细节描写,“三角眼”“吊梢眉”写出她美丽容貌后面隐藏着的刁钻和狡黠,敏感的黛玉已觉察到她虽春风满面,讨人喜欢

30、,但又隐含着可怕的威势。这段外貌描写将她极有心机,善于做作的本质表现出来。7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凤姐的出场?这样写有何好处?先声夺人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好处: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写出了凤姐泼辣、无礼、放肆的性格;暗示其在贾府中特殊身份和地位深受最高统治者贾母的宠爱。8在凤姐亮相前为何先写黛玉心中的“纳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侧面烘托了凤姐的泼辣放肆性格,暗示其在贾府的特殊地位与受宠程度。9写凤姐的亮相采用什么方式?(4字之内)众星拱月。10写贾母笑着介绍有何作用?侧面写出了凤姐的泼辣放肆性格,暗示其在贾府的特殊地位与受宠程度。11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对林黛玉作了一番精彩的表演,充分表现了她哪些性格特点

31、?八面玲珑、富于心机;能说会道、虚情假意;察言观色、机变逢迎;装腔作势、卖弄权势。12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展示凤姐的性格形象?行动和语言。13“在这里不要想家也只管告诉我。”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在这里我说了算,你以后也得一切听我的!二、阅读P149P150(“贾母因笑道一拥争去拾玉。”)(1424)14简要说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几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对偶,比喻,对比,写出了林黛玉的美貌和病态以及性格特征。15宝玉问“可曾读书”,黛玉的回答与前面回答贾母的不同(她回答贾母的话是“只刚念了四书”),试分析这其中的原因。黛玉从刚才与贾母的对话中,得知贾母并不主

32、张女孩子读书,所以她此时改了口,说明她处事的机敏和细心。16作者写宝玉对四书以外的书籍的评论,是为了表明什么?表现宝玉对中国封建文化的不满,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叛逆性格。17简要分析作者写贾宝玉“摔玉”的意义。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渴求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格。18宝黛相会为何不写宝玉眼中黛玉的衣裙妆饰?因为在宝玉眼中此乃不屑之物,故视而不见,突出宝玉的与众不同。19宝玉眼中的黛玉是怎样一个人?体弱多病,聪慧灵秀,美貌多情,多愁善感。20黛玉对宝玉这样说而不像回答贾母说“只刚读了四书”,这表现黛玉怎样的性格?聪明乖巧,小心谨慎。21宝玉为何说“颦颦”两字“两妙”?这两字写出了黛玉“眉尖若蹙”的

33、特征由这两字可想到画眉,由画眉之墨可想到黛玉之“黛”字,与黛玉名字有关。22宝玉的“四笑”、“四问”显示了他性格中的哪一方面?直率、亲切友善、热情关心。23这段文字运用哪些描写手法塑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形象?语言、动作描写。背叛封建束缚,渴求男女平等,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形象。24文中的“通灵宝玉”象征了什么?封建正统思想/世俗的束缚。三、阅读P148(“一语未了,只听外面却难知其底细。”)(2530)25作者如何写宝玉的出场?这样写有何好处?未见其人先闻其脚步声。暗示来者必是一个男性,且是贾府中一个无拘无束的受宠之人。26“丫鬟进来笑道”一句中“笑”有什么深意?侧面写宝玉的性格,平等对人,素不以

34、主子脸孔对待下人。27在宝玉亮相前为何先写黛玉心中的“疑惑”?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先抑后扬,与下文眼中宝玉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宝玉的神采。28黛玉眼中的宝玉是怎样一个人物?眉清目秀、英俊潇洒、善良多情。29作者为何要让宝玉两度亮相?与黛玉先前耳中所闻形成鲜明对照,充分展现宝玉的风韵神采。30玉初见宝玉与下文宝玉见黛玉均有似曾相识之感,这有什么作用?说明两人灵犀相通,表现两人心灵上的默契,既呼应首回“木石前盟”的故事,又为后来两人的爱情埋下伏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以下为2014高三会考题。阅读P142P144(“一语未了让他们去歇歇。”)31脂砚斋评点王熙凤出场:“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

35、了。”这“第一笔”是指文中哪句话?它勾勒出王熙凤什么样的形象特征?第一问: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第二问:恃宠放诞。共3分。答出第一问给1分,只答“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也给1分,只答“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不给分。答出第二问给2分,答出“恃宠放诞”或“放诞无礼”,给2分;只答“泼辣”或“直爽”,给1分。32文中加点词“竟”有什么表达效果?加强自责语气,突出对黛玉的关心,讨好贾母。共2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33选文主要从谁的角度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有什么作用?第一问:林黛玉。第二问:刻画黛玉细腻敏感的心理,从林黛玉来看贾府主要人物,从林黛玉角度来展示贾府

36、人物关系。共3分。第一问答出“林黛玉”或“黛玉”给1分。第二问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祝福1下面这段文字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段文字有叙述,有描写,也有议论。刻画祥林嫂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2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可恶!然而”“可恶!”“然而”两次说“可恶”,意思有什么不同?

37、两次“然而”表现了鲁四老爷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性格?第一个“可恶”对大白天在面前抢人表示气愤,认为有损鲁家尊严。第二个“可恶”是对卫婆子发泄怒气。两次“然而”认为婆家抢人也有理,表露了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和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思想性格。3指出下列三句话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

38、即大骂其新党。比喻。突出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性打击之后,胆小、恐惧、怕见人的心理状态。拟人、反语。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反复。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顶针。不但表达紧凑,语言连贯,而且突出了鲁四老爷虚伪和顽固守旧的性格。4试归纳作者对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肖像描写的作用。表现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旧中国的女性。5作者写到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时“眼角上带些泪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遭受重大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6作者第三次写祥林嫂肖像突出了“眼珠间或一轮,

39、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祥林嫂已极度悲哀,完全麻木,濒临死亡。7三段描写重点突出了鲁迅说的“画眼睛”的方法,从祥林嫂的眼神变化中,告诉了人们什么?通过眼神的变化暗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封建势力的迫害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从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势力吃人的罪恶,启示人们起来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阅读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812)8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这段文字主要写了鲁镇年底“祝福”景象,与小说开头形成呼应,以乐景衬哀景,与文中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形成鲜明的对比。9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清新明快,或幽默讽刺,或沉郁悲哀,结合此段文字具体分析作者

40、的语言风格。祝福中的语言是沉郁悲哀的。作者选择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例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天色是“愈阴暗了”,满天飞舞的大雪,全无美感,“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写的是新年的气象,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是如此悲哀,乐景不乐,只让人觉得沉郁。10全段透过“我”的感受描写了祝福景象,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11“我在蒙胧中”,“隐约听到”了:远处联绵不断的爆竹声。(不超过10个字)感受到了:联绵不断的爆竹声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感到懒散和舒适

41、,且扫除了白天的疑虑。12“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作者以这样的语言收束全文,其美学价值在于:(不超过35个字)与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的惨象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开头一段文字中对鲁四老爷语言、外貌描写的作用。为说明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拉开序幕;同时凸显了鲁四老爷冷漠无聊、顽固守旧的思想和性格。14在“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这句话中,“中人”的含义是什么?指的是谁?“大概也就姓卫了”体现了鲁镇人对祥林嫂怎样的态度?指中间人,即介绍祥林嫂到鲁家的人,是卫老婆子。鲁镇人不在

42、乎祥林嫂到底叫什么名字,一来因为女人本来就可能没名字,二来一个干下活的人,没必要知道名字。所以他们并不深究。15祥林嫂从夫家逃到鲁镇后,成了鲁四老爷家的仆人,“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为什么祥林嫂反而倒满足了呢?谈谈你的理解。祥林嫂的能干在这段记叙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超乎寻常的工作负荷(“竟没有添短工”表明这工作远远不是一个人能干下来的)并没有给祥林嫂带来抱怨,相反却是满足。这恰好是一个伏笔,下文“她诚然是逃出来的”,告诉我们,就算是在鲁镇

43、这么繁重的工作环境下,也远比在家要幸福得多。16文章中有一段“抢人”的描写,鲁四老爷对此的评价是:“可恶!然而。”你怎样理解这个评价。此后,卫老婆子又来访,鲁四老爷又说了一次“可恶”“然而”,这跟之前所说的那次含义相同吗?“可恶”的是祥林嫂的婆婆竟敢串通卫老婆子,大白天公开抢劫鲁府的佣人。这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着实可恶,因此要训斥;“然而”表示转折,可她们的作为又是族权范围之内的事,难以公开斥责。这里,训斥也好,转折也好,都反映了鲁四老爷满脑子的封建家长思想,尊崇族权。第二次说的“可恶”意思是对卫老婆子串通抢人之后,还敢登门的行为表示不满;第二次说的“然而”意思却是埋怨卫老婆子,毕竟像祥

44、林嫂这样能干的仆人太不好找了。第二次说这样的话,表明了鲁四老爷作为地主特有的小气。17文章中两次描写了祥林嫂的“微笑”,请找出来,并比较这两次微笑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结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经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

45、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18小说中写到卫老婆子去鲁家拜年,谈到祥林嫂被迫再嫁奋力反抗的情形,四婶反复问了两遍“后来呢?”请问:(1)这是否说明了她对祥林嫂的关心?(2)为什么?(3)后来为什么她就“不再提起祥林嫂”了?(1)不是。(2)四婶追问“后来呢?”是为了满足自己关于女人反抗男人的外奇心,尤其是祥林嫂还是个“回头人”,在卫老婆子已经说到祥林嫂起不来了之后,还要追问“后来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的爱打听男女私事的阴暗心理。(3)听到祥林嫂过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后,祥林嫂本人就没有什么令四婶好奇的东西了。此外,这

46、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大户人家一般不对普通老百姓太多关注。19文章的结尾描述了一派平和、安详的祝福景象,作者这么写的意图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沉重的封建礼教没有因为祥林嫂的死亡而有所消减,揭示出封建迷信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20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什么?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作者对祥林嫂这一类中封建礼教之毒而死的劳动妇女的深深同情,是对她们未来命运的祈祷和祝福。阅读两段文字第三段和P114的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2123)21比较文字(一)(二),准确描述祥林嫂的容貌变化。脸色

47、由青黄带红变成黄中带黑,乌丝变白发。22试着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祥林嫂的这种变化的。生活的压迫。逃到鲁镇却无法安身做人,孩子被狼吃掉,因为嫁过两个男人受到歧视,捐门槛赎不能受到承认。容颜的摧残,显示了祥林嫂人生的道路已经很渺茫。23文字(二)说“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说明了祥林嫂怎样的品格?是什么原因最终促使她变成“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勤劳,能干。就算一个能干的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也会变得毫无用处。同样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浸淫,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的悲剧,却可看出鲁镇人心中的麻木和冷漠,并且他们对这种冷漠习以为常。24祥林嫂临死前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临死前对“魂灵”、“地狱”产生的种种疑惑,说明祥林嫂对自己悲惨命运已产生了一定的反抗意识,但只是朦胧的,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