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追问,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1).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583110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追问,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课堂追问,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追问,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追问,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1).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堂追问,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内容提要】课堂追问是生成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以其情境性和思想性为语文教学服务。有效的课堂追问可以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构建有思想深度的语文新课程课堂。本文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探求语文课堂教学中追问的时机、场合、形式和有关问题来引发对这一教学手段的细节关注,更好地把握这一课堂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更活跃,更有效,充满艺术想象力。【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 追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生成模式探索正在成为广大教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淡化预设,强调生成,重视对学生最近发展区

2、的研究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展现出一种充满智慧的崭新风貌,各种创新而有效地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问题教学作为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广受欢迎。我们知道,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角色作用的发挥统一到一起的最好纽带就是问题。教师的巧妙提问,定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互动,达成思维提升。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预设有余生成不足,基于课堂主问题的有效追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

3、课堂死抠主问题不敢做有效生发,将学生的思维火花强行浇灭,也有些课堂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大量提问,但“碎问碎答”的课堂将教学带入一种松散而低效的状态。本文试图从侧重教学过程生成的角度探索课堂追问的时机、场合、形式和方法等问题,给语文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一个视角。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文本的性质、规律以及该文本与其它文本及学生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根据

4、自身经验去建构课堂表述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平衡过程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正是由于平衡过程,个体才有可能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把接受到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使认知得到发展。”而课堂追问,就是这样一个由教师引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最近发展区达成平衡的手段。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

5、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我们根据追问的方式可以将追问分为因果追问、逆向追问、跟踪追问、发散追问等形式。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研究表明,高成效的教师更倾向于对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以鼓励他进一步思考。因而对于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

6、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一、追问的时机和场合课堂教学追问往往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同时又应该是随机的,临时的。它有着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向学生思维的广度,要求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要求学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追问,由于它的生成性,同时就具备了不可预测性。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两个特性,实现追问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何时追问,何处追问,就成了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我觉得适合追问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课堂学习氛围有所松懈,学习状态低迷的时候。课堂学习速度过快,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的困境,造成情绪的浮躁,

7、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然;即使速度适中,若匀速不变,没有节律,没有起伏,没有变化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刺激。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强烈明快的节奏感,如一首诗,更如一曲音乐,一个恰当的情境性追问,引导学生时停、时急、时慢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使知识更好的渗进学生的心里,这是教师追寻师生和谐的最高境界。如,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前15分钟结束等学生容易放松的时候,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恰当的追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增强教学感染力,诱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环境。(二)思维肤浅,思考方向迷茫,深度广度受限的时候。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借鉴别人的较多

8、,自己的独特见解较少。表述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别人的意见或旧知。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怎样理解?”“你是如何认识的?”引导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点,并且体会到思考带来的愉悦。同时,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再往深处想想看,这个问题说明什么?”“它和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

9、有这样的不同?”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会培养学生刨根究底,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态度与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做到融会贯通。(三)思维混乱,学习高度紧张,产生歧异莫衷一是的时候。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让我们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鼓励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甚至鼓励“异想天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创造个性品质,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提出创新性见解。要培养这种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引导他们“真理越辩越明

10、”,在争论中求真知。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学生能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实在难得,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例如,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对于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着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苏轼很积极的,能把千古的情思寄予江月,超然看待人生中的失意与壮志不得酬;有的学生却认为刚好相反,苏轼借助于喝酒和把希望寄托在一些不现实的东西上面,是消极的表现。教师如果适时引导,让学生分列出自己的理由,要求言之成理并加以小结,那么学生就可以更加全面去认识苏轼和他的作品。这样的态度与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很有益的。(四)求异过度,考虑问题一味求新,剑走偏锋,“钻牛角尖”的时候。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

11、现一些学生在思考中一味求新求异,从而远离文本,产生不合逻辑的思维结果。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简单的予以否定而不能充分阐述理由,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不服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适当的追问让学生自己发现思维上的问题,自行纠正,快速回到正常的思维轨道上来。这种情况在古诗词鉴赏中较为常见。比如在欣赏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时,一个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一个建立了功业的将军带着熟睡的小妾在去边疆的路上,听到黄莺鸟在叫,于是便上前赶走黄莺鸟,怕它惊扰了熟睡中小妾的美梦,他们就不能到达辽西军营中了。听完他的解说,几个学生随声附和,觉得很有道理。有学生甚至马上说:“对啊

12、,为什么不能这么理解呢?”这时候,如果找到学生的理解误区从正面入手进行解释的话,我要把诗歌写作背景、辽西古战场概况和古代女人为什么自称为妾等很多内容进行讲解,但很明显,在高考诗歌鉴赏的五六分钟解题时间内这是不允许的。于是我绕开诗句,让学生注意诗歌的题目,通过三个追问来进行点拨:从诗歌的题目看这是什么题材的诗歌?(闺怨诗)既然是闺怨诗,那么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什么人?(闺中少妇)以闺中少妇为主语来理解整首诗如何理解?这样学生便不再纠缠于个别字词的个性化理解,教学进程得以顺利延续。(五)思维迷失,面对具体语文问题无法入手,不知该怎样去解答的时候。这种情况的追问其实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对语文题目

13、本身的追问,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追问。因为在很多时候,比如现代文阅读的训练中,很多学生会发生面对题目不知如何去做的现象。情急之中,有些学生会胡乱填写,导致原来可以从容应答的题目失分。比如,在教学现代文阅读炉火(07年辽宁卷)时,很多学生面对第一道题目“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无法入手,我指导学生暂时不要急于答题,而是设置了两组追问题目帮助他们打开思路:1、题干中“景色”这个词语说明这段文字的内容是什么?(景色自然环境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初中里就已经学过)2、复习课上关于“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什么?(从结构、内容两个角度)结构作用有

14、哪些?(刚刚记忆过)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参考答案所提供的两个重要得分点表述出来。二、追问的形式(一)由此及彼,左右逢源开茅塞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非常多的知识点都是有联系的,但是很多学生因为缺乏架构知识系统的能力,没有一座通向知识互证的桥梁,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建立这样的桥梁和渠道。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建立在知识相关性和相似性基础上的追问来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比如在复习文言实词“息”字时,我所设置的追问题目:从字形上看“息”的基本意思是什么?(自,鼻子;心,心胸。呼吸)呼吸会出现哪些变化?(停止;继续,延续;)人的延续是什么?(儿子)以此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息”字的各个意项,巩固了文言基础知识。

15、花开几朵,各表一枝析题意 复习教学中会碰到学生面对复杂的题目时因为思路不清而脑海中一片空白或一片混乱,因此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对题干进行分解,设置成系列追问进行自问自答,从而尽量详尽地回答问题,答全得分点。比如07浙江卷语言运用题:“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我指导学生对题干进行了追问并结合选项中的信息解答:对联的要求有哪些?祝贺70寿辰可以用哪些词语比较得体?根据老师这个特定对象用什么词语比较符合身份?使学生明确了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联”和“语用得体”这两个知识点,然后分别根据这两个知识点的要求寻找符合标准的选项。再比如,现代文阅读中,回答“语句的含义”这道题目时,让学生面对题

16、干自我追问:这句话中重要的词语是哪几个?这些词语在语境中的同义词近义词有哪些?这些词和中心有什么关系?以此来引导学生得出完整的答案,在高考中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二)浅入深出,直叩灵魂启心智 在学生尚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或学习陷入松懈的时候,通过设置灵活浅显的问题引起兴趣,吊足学生的胃口然后引导他们不断深入思考,激发学习动机,从而达到调节气氛、控制节奏的目的。比如在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的理解”这一知识点的复习过程中,因为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产生厌倦和惧怕心理,上课之前提不起兴趣来。于是在导入新课阶段出示了天净沙秋思时,我没有按原计划进入正题,而是荡开一笔,即兴仿照天净沙秋思写了一首诗:“萝卜青菜

17、蒜苗,苹果西瓜葡萄,春风汽车大道。 朝阳夕照,老农民哈哈笑。”学生看完哄堂大笑。我趁此临时设置了一下追问:为什么笑?(不像诗歌)为什么不像诗歌?(不是意象)古典诗歌意象应该是怎么样的?从而引出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也扣紧了学生的思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三)环环相扣,步步紧逼求真谛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这样需要学生深入探究能力的课堂中,我们进行平面教学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设置好相应的渐进式的提问来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地把握文章。比如在整体把握这一节中,我们可以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来指导学生:本文写的是什么?(主要

18、内容)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是怎样写的?(写作技巧)在复习课教学07江西卷现代文阅读泰山很大时,我按照上述思路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自我追问并进行解答,学生很快掌握了现代文阅读的思路。整理出了这样的内容:本文写的内容是历代诗人写不了泰山、帝王封禅面对泰山时的怯懦敬畏、 “我”写不了泰山。(是什么)泰山太伟大,太雄伟,诗人写不了,帝王不禁敬畏,我安于平常。泰山给我教育意义:要安于微笑,安于平常。(为什么)对比烘托、举例等写作方法。(怎么样)通过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追问来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提升了现代文阅读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平衡过程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

19、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正是由于平衡过程,个体才有可能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把接受到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使认知得到发展。”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学生新知建构的障碍正是因为学生没有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和当下学习的内容建立联系而导致的,是没有形成内部的意义建构的表现,而一旦这样的意义建构不能形成,就会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的提升。而合理有效地追问就是把学生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与当下学习内容联系的有效途径。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追问就要体现出一种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特征。三、追问要注意的问题(一)注意追问的准确性与针对性追问的准确性是指教师在追问生成中需要快速整理、甄

20、别,从情境性问题中选择那些合乎文本特征和教学中心的问题,能准确反映文本思想和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追问中一定要注意问题表述的准确性,因为课堂追问的问题都是根据课堂情境即时生成的,教师表述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问题的思路。追问的准确性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不但要对文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准确把握,还要对学生最近发展区有准确预估,更要对自己设计的问题有准确的表述。追问的针对性要求是指追问内容要紧扣课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凸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以利于落实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出现针对一位学生追问多个问题现象使之感觉“山穷水尽”的现象,又

21、要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设计要能够做到针对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针对认知水平,针对个体差异。这样追问才能够有效,提升其有效性。(二)注意追问的灵活性与多样性问题提出了,学生回答不上来。“启而不发,问而无答”,怎么办?这时,追问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或者,降低难度,将前面的问题分解成相对容易的分问题,或者,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特别是对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造成的失误,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这样做的意义显

22、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教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在整体把握部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诗人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这篇文章的?”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还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有点困难。于是,我变换了问法,“诗作一共有三个段落,同学们看看,诗人先从哪儿写起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没有?”这样,一个大的问题变成了几个小问题,回答的难度自然就降低了。通过阅读,学生不难一步步得出“诗人是按照入梦缘由梦游经过梦中惊醒梦后长叹这样的思路来写作这首诗”的结论。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炬”,教师应当致力于实施有效的教学,使这支火炬燃烧得更旺。而有效的语文课

23、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模式如何迥异,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有效的课堂追问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前提。我们可以参考张志公先生的“精要、好懂、管用”六字箴言,认真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以学生为本,让课堂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得到实际性的提升,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追问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追问形式的灵活多样上,追问形式包含因果追问、跟踪追问、发散追问、逆向追问等。我们要能根据每一堂课的不同性质和要求,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灵活采用各种追问形式,从而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促进语文课堂的思维含量的提升。当然,在惜

24、时如金的复习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减少不恰当追问和无意义追问,看似热闹,却没有任何和广度深度训练的效能。各种追问形式的灵活运用更能面对各种教学情景和教学对象,从而提升追问的针对性。(三)注意追问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课堂追问的科学性是有效追问的前提,它首先要求我们的问题符合语文学科特点,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指向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对学生的常识性知识进行“穷追猛打”,甚至不断拷问学生天文地理数理化生的其他学科知识,失去了语文课堂的基本定位,这是极不科学合理的。语文课堂追问不仅要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特点设问,更要紧抓文本,使相关问题符合文本特征。比如在实用类

25、文本中可以通过追问强调文本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而在文学类文本中则更侧重文本语言的形象优美。另外,课堂追问的科学性还要求我们在追问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确定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通过追问形成有效地过渡迁移,使学生形成认知新图式,建构认知新意义,从而达成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课堂追问的逻辑性要求教师在课堂追问中分问题的设置要合乎逻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追问的设计思路可以有两种形式: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比如在落叶是疲倦的蝴蝶和白杨礼赞两篇文章的比较迁移过程中,我们可以有两种形式的问题设置。一种是归纳式的:白杨树有哪些特征?到底为什么写白杨树?北方的战士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让学

26、生按照这个思路追问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的阅读所得。使学生既能明白文中“落叶”的含义,又能进一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种就是相反的一个推理追问过程:象征手法是怎样的?文中“落叶”象征了什么?相比而言,前一种归纳推理形式的追问更具有明显的促进学生技能掌握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课堂追问设置中应该更多地采用归纳推理形式的追问,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语文课程的内在要求,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四)注意追问的有效性课堂追问的有效性是一切追问的最终指向。一切的追问形式都要基于课堂预设目标的达成,否则,课堂追问本身就失去了任何意义。课堂教学设置的追问内容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亲身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追

27、问才会有效。要避免用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发问不止,用学生翻阅教材就可以轻易回答来替代自己的讲授。“是不是”“对不对”随处可闻,这样看似师生互动频繁,而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任何实际性的提升。所以,在生成课堂追问时,一定要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文本单元目标。另外,为了使自己的课堂追问有效性不断增强,我们要不断通过教学效果的检测反馈来进行验证。应当谨记: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必须追问的问题,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随心所欲,这样的课堂所表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追问技巧的运用,应该对改变这种“问题的问题”有所

28、帮助。特别要注意的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建构主义理论也提醒我们,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但因为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控制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四、追问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思维火花的闪现与碰撞。如果过多预设,会造成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这样无形中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熄灭了创新的火花。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大胆打破预设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引导,以睿智的追问,激

29、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课堂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一)课堂追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促进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课堂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对以前所学知识或相关知识无法即时联系。我们可以设置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追问,使学生能通过我们的追问不断形成思维整合,引发联想,促进新旧知识联系,在教学高考现代文阅读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中,当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本文表达技巧上的主要特色时,学生一时无法由落叶的特征联想到飘泊在外思念故乡的“我”和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于是,我让学生联系初中学过的一篇重点课文白杨礼赞,追问他们作者是通过

30、什么方法来赞颂抗战时期北方的战士的。很多同学马上联系起以前所学的知识,由白杨树的“枝叶靠拢、向上”等特点想到北方战士坚持团结抗战永不言败的精神,明确了象征手法的特点,由象征手法联系到本文内容,既进一步明白了象征手法的主要特点,又能更快捷顺畅地掌握住了本文主题,促进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和考试解题速度的提升,帮助学生积累了现代文阅读的解题经验。(二)课堂追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加深对所探讨的问题的理解。由于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等各种原因,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的问题都被有意识无意识地概念化简单化了,学生在学完作品之后,对于作家作

31、品的认识与理解往往停留在比较模糊的层面,或者由于时间久远的关系,在对作家作品的认识上,容易用自己的用今天的眼光对其作出不确切的评价。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对学生的追问,纠正学生不太正确的认识,或者引导学生加深对某个问题理解。例如,在人教版高二上册屈原离骚节选的这一部分,诗人述写了自己的出身、良好的修养和政治理想,也写到了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于屈原的坚持与最后的以身殉志非常不理解,觉得他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和出路。这个时候,我指导学生扣住诗作节选的后部分“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等诗句来帮助学生认识当时楚国的现状,诗人所面临的

32、困境,然后结合“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和“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来追加问题,诗人为何宁愿身处逆境之中仍然不改初衷?让学生意识到屈原的“不惮殃”和“不能舍”都是出于对故土对楚王室的热爱与忠诚,所以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为自己的理想做出最大限度的牺牲。(三)课堂追问可以养成学生的良好表达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品位。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但是却没有办法很准确到位地表达出来,或者因为习惯的缘故表达不够完整不够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当通过适当的追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向准确与规范。如,在讲析冯延巳的谒金门时,问到诗歌的主旨,学

33、生脱口而出:“写的是思念”。而且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的学生,就写了“思念”二字,还有不少学生的回答是“写了诗人对情人的思念”。非常不完整也不准确。这时候,我继续问,谁思念谁?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君”吗?诗歌当中的形象是不是就是诗人自己?应当如何表述才是准确而完整的?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明确“主体形象”与“客体形象”的概念,进而准确地说出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我认为课堂上教师经常有意识地通过适当的追问予以引导,非常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不会在阅读表述时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使答案显得肤浅、简单。(四)课堂追问可以调控学生的课堂情绪,加强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有时候因为天气等原因,

34、会发生课堂学习氛围松散,学生精力不集中等现象,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教师轻易通过喝斥批评等手段予以干预,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追问的手段迅速引导学生进入紧张的思考中。有一堂阅读课上发现一个学生精力不集中,于是点名让他回答问题,这个学生也知道我为什么让他回答,但脸上明显流露出不配合的神色。未经思考就脱口而出:“我不知道!我不懂的。”我本想批评,但转念一想,这样的批评对阅读课这样的教学难点课的教学是不利的。而轻易放过他又会引起不良的连锁反应。于是我追问他:“什么不懂?是题目没有读懂,还是文章没有读懂?如果是题目没有读懂,你读给我听,我帮你分析;如果是文章没有读懂,

35、请你说说哪里不懂。”该生见我没有轻易放弃的意思,便开始认真地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回答正确之后予以肯定的评价,后来这位同学非常严谨地参与到了整堂课的思考练习中没再走神。平时课堂中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可以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更快地进入状态,从而起到调控学生的课堂情绪的作用,使教师能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追问是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它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定能使这种教学技术更趋成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达成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和谐生动充满活力更活跃着学生思维因子闪耀学生思想火花的语文课堂。【参考书目】1、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新课程标准(语文)等3学习论 施良方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