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利什曼原虫.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357994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0 利什曼原虫.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30 利什曼原虫.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0 利什曼原虫.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 利什曼原虫.pdf(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1.1.无鞭毛体 一、形态 核 根丝体 基体 动基体 引起内脏利什曼病引起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也称黑热病,也称黑热病 (Kala-azar)。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是我国五大寄。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是我国五大寄 生虫病之一。生虫病之一。 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寄生于人体或其它哺乳动物(如犬)的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的巨噬细胞内。寄生于人体或其它哺乳动物(如犬)的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的巨噬细胞内。 寄生于白蛉体内寄生于白蛉体内 2.2.前鞭毛体 黑

2、热病传播媒介黑热病传播媒介-白蛉白蛉 Adult sandflies are only 1.5-4 mm long, and yellow in color. Hairy bodies. Wings are held erect over the body. Belonging to the genera Phlebotomus and Lutzomyia . Of 500 known phlebotomine species, only about 30 of them have been positively identified as vectors of the disease. 二、

3、生活史 无鞭毛体无鞭毛体 前鞭毛体前鞭毛体前鞭毛体前鞭毛体 性白蛉叮刺病人、病犬性白蛉叮刺病人、病犬 被吸进白蛉胃内被吸进白蛉胃内 约约3-4d 二分裂繁殖二分裂繁殖 约约1w聚集于聚集于 口腔、喙口腔、喙 无鞭毛体无鞭毛体 无鞭毛体无鞭毛体 性白蛉叮刺人、犬,部性白蛉叮刺人、犬,部 分前鞭毛体进入巨噬分前鞭毛体进入巨噬C内内 二分裂繁殖二分裂繁殖 巨噬巨噬C破裂侵破裂侵 入新巨噬入新巨噬C 利什曼原虫入利什曼原虫入 侵巨噬侵巨噬C的机制:的机制: 1.粘附巨噬C 2个途径: 配体-受体结 合 前鞭毛体吸 附的抗体和补 体与巨噬C表面 的Fc或C3b受体 结合 2.随巨噬C吞噬 活动而进入巨

4、噬C 小结:感小结:感 染阶段、染阶段、 感染方式、感染方式、 保虫宿主、保虫宿主、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 三、致病 黑热病黑热病(Kala-azar)、 内脏利什曼病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leishmaniasis) 1.潜伏期:潜伏期:4-7月、月、10-11个月个月 2.主要症状体征:主要症状体征: 不规则发热、脾、肝、淋巴结肿大、消瘦、贫血、鼻衄、不规则发热、脾、肝、淋巴结肿大、消瘦、贫血、鼻衄、 齿龈出血、晚期病人面颊出现色素沉着;齿龈出血、晚期病人面颊出现色素沉着; 实验室检查有血细胞“三少”(实验室检查有血细胞“三少”(RBC、WBC及血小板减及血小板减 少)、少)、A/G(

5、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率倒置球蛋白)比率倒置。 白蛋白白蛋白(albumin,A)正常值:40-50g/L 球蛋白球蛋白(globulin,G)正常值:20-30g/L A/G正常比值正常比值:1.5-2.5:1 A/G比值倒置比值倒置: RBC:3.5-5.01012/L, 4.0-5.51012/L WBC:4.0-10 109/L Blood platelets:100-300 109/L 脾肿大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 免疫性溶血免疫性溶血 骨髓造血功能降低骨髓造血功能降低 血细胞“三少”血细胞“三少” 3.致病机理致病机理 无鞭毛体在巨噬无鞭毛体在巨噬C内大量分裂繁殖,使之大量

6、破坏、增生,导致脾、肝、内大量分裂繁殖,使之大量破坏、增生,导致脾、肝、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 A/G倒置倒置 虫体及代谢产物的刺激虫体及代谢产物的刺激浆浆C增生增生G增加增加 肝脏受损肝脏受损肝功能下降肝功能下降A合成减少合成减少 皮肤型黑热病:面部、颈部、面部、颈部、 四肢或躯干等部位出现许多含四肢或躯干等部位出现许多含 有利什曼原虫的皮肤结节有利什曼原虫的皮肤结节. 淋巴结型黑热病:病变部位仅病变部位仅 局限于淋巴结,全身多处淋巴结局限于淋巴结,全身多处淋巴结 肿大。肿大。 4.我国黑热病的特殊表现我国黑热病的特殊表现 四、实验诊断四、实验诊断 (1)涂片法:涂片法: 骨髓穿刺涂片法

7、:检出率达骨髓穿刺涂片法:检出率达80-90% 淋巴结穿刺涂片法:检出率淋巴结穿刺涂片法:检出率46-87% 脾脏穿刺涂片法:检出率达脾脏穿刺涂片法:检出率达90-99% (2)培养法:培养法: (3)动物接种法:动物接种法: 2.皮肤活组织检查:皮肤活组织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一)病原学检查 1.穿刺检查:穿刺检查: (二)免疫诊断法(二)免疫诊断法 1.检测血清循环抗原:检测血清循环抗原: 2.检测血清抗体:检测血清抗体: 3.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三)分子生物学方法 1.聚合酶链反应(聚合酶链反应(PCR):): 2.kDNA探针杂交法:探针杂交

8、法: 3.Dip-stick法:法: 五、流行 属人兽共患、具有自然疫源性的地方性流行疾病属人兽共患、具有自然疫源性的地方性流行疾病 1.分布 国外:国外:印度、孟加拉、尼印度、孟加拉、尼 泊尔、地中海沿岸国家泊尔、地中海沿岸国家 国内:国内长江以北的国内长江以北的16个个 省、市、自治区省、市、自治区 2.流行类型 人源型(平原型):患者以青少年为主,婴儿少,犬感染少,病患者以青少年为主,婴儿少,犬感染少,病 人是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为家栖型中华白蛉和新疆长管白蛉人是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为家栖型中华白蛉和新疆长管白蛉 犬源型(山丘型):犬感染率高,犬是主要传染源,人感染主要犬感染率高,犬是主

9、要传染源,人感染主要 来自病犬,病人散在分布,婴儿的感染率较高,成人少;传播媒介来自病犬,病人散在分布,婴儿的感染率较高,成人少;传播媒介 为近野栖型中华白蛉。目前是我国主要流行区。为近野栖型中华白蛉。目前是我国主要流行区。 自然疫源型(荒漠型):2 2岁以下婴幼儿患者占岁以下婴幼儿患者占90%90%以上,成人患以上,成人患 者常表现为淋巴结型黑热病,散发;传播媒介为野栖型蛉种如吴氏者常表现为淋巴结型黑热病,散发;传播媒介为野栖型蛉种如吴氏 白蛉、亚历山大白蛉。白蛉、亚历山大白蛉。 其它类型利什曼原虫其它类型利什曼原虫 1.热带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tropica): 本虫仅寄生

10、于皮肤的巨噬C内 引起皮肤病变,称皮肤利什曼病, 也称东方疖,常发生在裸露皮肤 如面部、上下肢等,潜伏期2-3个 月或更长,皮肤先出现丘疹,逐 渐增大,边缘隆起发硬,丘疹中 部皮肤变薄、破溃,形成溃疡, 经数月甚至一年以上自愈。不侵 犯粘膜,不侵犯内脏。 2.巴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braziliensis): 主要寄生在皮肤内所引起病变与东方疖相似,可 以自愈,但可经淋巴或血液侵入鼻咽部粘膜内发育繁 殖,引起粘膜病变,严重破坏鼻中隔、喉和气管的软 骨。不侵犯内脏 3.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exicana): 皮肤溃疡与东方疖相似,可以自愈,但溃疡可发生在耳轮,破坏耳部 软骨,使耳轮残缺。本虫不侵犯粘膜,不侵犯内脏 Typical lesions of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aused by L. major 六、防治原则六、防治原则 1.查治病人: 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首选 戊脘脒、二脒替 2.杀灭病犬 3.灭白蛉、加强个人防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