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516364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服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服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服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服饰.doc(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服饰 第一章先秦服装第一节概述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第二节 中国早期服饰 草裙 兽皮披: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兽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第三节 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冕冠 1、周代冕冠穿着起来威严华丽,仪表堂堂,专供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等各级统治者官员在参加各种祭祀典礼活动时穿着。“冠冕堂皇”一词由此而来。 2、冕冠由冕板和冠两部分组成。 冕板是设在冠顶上的一块呈长方形的木板,称“延”或“延板”。用细布帛包裹,上下颜色不同,上面喻天,用玄色,下面喻地,用纁色。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固定在冠顶上时,必须

2、用延板按前低后高呈前倾之势进行固定。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纹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日、月、星辰代表光明,山代表稳重,龙取其变化,华虫表示文采。宗彝代表智勇双全,藻代表洁净,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深衣深衣 1、深衣的初起 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五经要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

3、;”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 深衣结构 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 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衣襟向左掩谓左衽,右掩为右衽。中原地区习俗为右衽。 祛:袖口 袂:袖子 裳:裙子 曲裾: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 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

4、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汉代曲裾深衣第二章秦汉服装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丝绸之路。汉冠1、冠巾种类来源于三个部分:恢复周礼之冠,承袭秦代习俗,本朝形成2、汉代依照不同的人物的身份、地位,制定流行的冠巾有20余种

5、。冠长冠相传刘邦在做亭长的时候就常戴一种用竹子编制成的冠。得天下后,仍十分喜欢,常以为冠。故被称为“刘氏冠”,“高祖冠”。后东汉为尊高祖,将长冠定为祭服,也称“斋冠”。通天冠、远游冠通天冠:所用对象地位和冠体形状都较高的冠。秦制,天子专用之冠。汉新定名。高九寸,前有山述。山 ,即一枚山形牌饰。述,为能预知天气的鹬鸟饰。远游冠,汉沿秦制,前面有展筒.为诸王所戴之冠。进贤冠汉代文官、儒士、公侯、宗室成员所戴之冠。由起围发托冠作用的介帻和冠体的展筒。置于冠体正中的展筒前高后低,直竖立起,所置梁饰用以区分等级,以梁数的多少划分尊卑等级,以三梁为贵。文官的进贤冠,下有介帻,用以包住头发 委貌冠汉代公卿大

6、夫礼服 武弁大冠武官戴武弁大冠,配平巾帻 鹖he冠相传为赵武灵王所创。汉代武冠一种。也称虎贲冠 。鹖,一种善斗的鸟。巾和帻巾:主要有两种,葛巾和缣巾。帻:包发巾的一种 除各种冠以外,巾和帻是汉代流行的首服。 巾子在汉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劳动者和底层人士的首服,汉末则受到王公贵族的青睐。幧头,苍头,幅巾汉代曲裾深衣 直裾深衣直裾:裾边在身侧。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直裾袍襜褕(chanyu)上下相连属类似于袍的外衣,流行于汉代。直裾禅dan衣也做“单衣”。汉代正服之一,外形与深衣同,不论男女均可穿着。曲

7、裾续衽与深衣的区别就在于有无衬里。深衣有衬里,单衣无。比深衣更加宽大拖长禅衣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除了文官和男女均可穿着外,武官亦可 穿。袍汉代已经完全走出夹絮内穿的范围,成为了男女通穿,功能多用的外衣了。装饰内容发生变化,领、袖、襟、裾被施加了缘边。襦汉代实用的常服。交领右衽,通身较短,不分男女。即短衣。穿着方便,一年大部分时间皆可穿。有单绵之分。下裳1、裤,汉代仍作“袴”或“绔”,西汉中前期,裤并不普遍。可能是裤子的制作工艺和所耗费的材料多,经济成本高的缘故,汉代穿裤被视为一种奢侈的消费,一般人穿不起。一些富家子弟为炫耀其特殊的家庭身份,多好穿用上等细绫制成的纨绔。“纨,素也”“纨绔子弟”裈

8、(kun)短裤,合裆,可做内裤。司马相如 犊鼻裈第三章民族融合中的魏晋南北朝服饰一、 概述二、南北官服的异同 魏晋及南朝时期的官服礼冠与汉代相比,总体内容上呈现出的是前期变化小,后期变化大的特点。魏晋基本秉承了前代的传统的服饰模式延续着,而南北朝时期则在冠服的具体形式和使用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一)冕礼服的变化(二)其他礼冠及狗尾续貂 通天冠继续为这一时期皇帝乘舆和常朝礼冠。 远游冠为皇太子及诸王、公侯所戴的礼冠,有通梁,与通天冠相似而冠前位置无山述,有展筒横于冠前。 进贤冠主要作为文官的礼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样被广泛使用,与以往不同的是,自晋代开始将表示官阶的冠梁增加到五梁,为天子行冠礼

9、时戴的礼冠。法冠也许有着不同寻常的现实作用,所以在魏晋及南朝的各代中一直沿用,是执法官员的礼三、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 裆n 裤褶:上衣叫褶,下衣叫裤,胡服的一种,是一种衣裳分制的服装。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 n 裆:所谓 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1) 褶衣的变化 褶:一曰左衽之袍也。 是一种形制若袍,有衬里而又短于袍的外衣。早期用于戎服。 裤褶起源于少数民族服装。虽然魏晋以后,裤褶受到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衣襟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其本质根深蒂固,裤褶和其他上衣左衽的习俗依

10、旧。 裤褶和上衣右衽的仍然占多数。 这种衣衽的左右互现的情景,实际表现出的是不同民族生活习俗融合的结果,(2)裤的变化 汉代流行广泛的宽衣大袴习俗在这一时期毫无疑问也会影响到北方少数民族裤褶的习俗,即裤口变得宽大起来。 考察南北朝时期的文物人物服饰可以发现,这一时期裤口的 宽窄已不因南北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显现差别,表现更多的是宽窄裤口同现的事实。 裤褶不论是作为戎服还是作为其他使用,其宽大裤口势必会影响穿着者的行动方便。于是人们根据需要发明了用两条带子缚拢住宽大裤腿,使之轻便。这就是所谓的“缚袴”。又因为裤褶较其他衣裳类服装在穿着上更为快速便捷,所以,人们还称之为“急装”。 北魏在裤褶的使用形

11、式上与南朝不同,一直被当作朝服使用。两裆 也作“两当”,是一种民服与戎服兼具,同时又可当做官服的多用途服装。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两当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用途最广泛的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不分男女,皆可穿着。北朝的袍服 最有特色。 基本特征:窄袖合身。 分为两种: 1、交领右衽,领、袖、襟处不施缘边,接近中原服饰模式。 2、圆领右衽,领、袖、襟处施有一定的缘边二、魏晋风度和巾帽民服 由于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一部分人为了逃避社会政治漩涡,追求一种怪异的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穿着打扮自然也会变异,著名的“竹林七贤”就是集中代表。形成

12、了所谓的“魏晋风度”。这股潇洒之风与两汉延续下来的服饰遗俗和南北朝新创的时代服饰交织于一体,构成了新的一景。另外,这一时期的其他民服也在社会大背景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巾帽、衣裙到靴履等都如此。(1)巾帽 幅巾:以织物的幅宽为单位的布帛包裹头髻称为幅巾,汉魏以来多为王公大臣所用。 缣巾:以较细的丝织物为裹头巾。 纶巾:据说是三国十分流行的巾子。“羽扇纶巾”,又称“诸葛巾”。菱角巾:较为复杂,其形状如一只平放的菱角,多在南朝流行。 乌纱帽:晋和南朝官宦及士庶常带的帽子,因用黑色的帛纱围制而成,故得名。以后唐和明代把它用在官服之中,所以后人多把乌纱帽比喻成官位。 白纱帽:天子用。三、 汉族女子的衫

13、、襦与华饰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 ) (1)礼服 魏晋南北朝妇女官服大多实行带绶制度,以分等级。衣着与男子有一部分相近,如衫、襦、裙、裤褶、两当等。上俭下丰 上俭:女性襦衫等上身衣着都比较窄小合体,有的身长只及腰部,但两只袖子仍然很宽大。 下丰:所穿下裙部分十分宽广拖长。 杂裾垂髾服(2)假髻与发式 这一时期的发式,以假髻为基础,进行各种变化。 贵妇继承了汉代形成的传统,皇后礼髻以假髻和步摇组成。“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假髻因造型的不同,有云髻,归云髻,惊鹤髻,盘桓髻、凌云髻、灵蛇髻等等。 汉代流行的垂 髾髻仍在继续。第四章 唐代服饰

14、 概 述n 唐代承袭了先前历代的冠服制度,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与和平政策与异族同胞及异域他国交往日密,博采众族之长,成为服饰史上的百花争艳的时代。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祭服冕服 隋唐五代时期的祭服为冕服。 隋初皇帝衮冕 唐代重视祭服,在承袭隋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制定出君臣不同等级规格的祭服制度。 后改六种只适用衮冕作为祭服,天子的冕冠仍以白珠为旒,衣裳文章的布局为衣八章,裳四章,另外冕服多了一条环绕于冠顶,垂于身前的“天河带”。朝服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主要用于冬至朝贺等活动。冠梁在唐代已被增至24梁

15、,衣服包括绛纱质大袖袍,红罗裳,白纱中单,白襦裙,白袜黑舄等,再附以绛纱蔽膝,曲领等。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 朝中品官的朝服也称“具服”,沿袭北朝。皇太子的朝服也称“具服”。 分文武两类: 文官:进贤冠,以梁划等,分为三二一档,绛纱单衣,白襦裙,白袜,黑舄等 ,配有革带,方心曲领,蔽膝,佩绶,纷,剑等,六品以下去剑佩绶,七品以白笔代簪,八九品去白笔,以履代舄。公服 仅次于朝服的公事礼服。自北朝以来被称为“从省服”。常服 唐代百官常服(常服不可入祭礼与重大朝会)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初唐、盛唐时受胡族风尚影响流行窄紧直袖式样,中

16、晚唐以来胡风,流行传统宽衣大袖。与常服配套的首衣是幞头,足衣为乌皮六合靴,饰物有腰带、鱼(龟)袋等。 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变。到明朝才被大红色所取代。 品色制度(兼及腰带制度) 品色制度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兼以腰带饰物规定)。 颜色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绯绿青(后改为碧)。 而腰带饰物从高到低依次为:玉金银鍮石。 至于黄,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

17、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唐代的男服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唐代的女服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

18、飘逸与华丽绚烂。 襦裙 襦裙服是汉族女子服饰中非常基础的一种款式,即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俗称上衣下裳)的传统装束。唐女的襦裙装在盛世的影响下充分发展,加半臂,佩披帛,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一)襦 即上衣,一般只长到腰,很短,及腰处通常被收扎在裙线下。 唐女的襦、褙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襦的领口又分为“交领”与“对襟”。交领襦衣领口似“y”字形,右襟在内,左襟在外,且左襟于右腰处收紧。对襟襦衣则左右对称,于腰部正中收束,中间空档处露出里面的交领里衣或者诃子(即抹胸)。襦衣外面套的半臂与褙子等的领口大多属于对襟。 襦的袖口又分为“窄袖”

19、与“宽袖”。民间下层妇女多为窄袖,与现代无异;上层贵仕则是方便的窄袖与华丽飘逸的宽袖并存。(二)裙 (一)半臂 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二)褙子 又名绰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特点是将半臂的袖与下襟大大延长。始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朝,在明代又发展出披风。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 特殊服装女式

20、大袖衫 唐代女服的代表 它比通常的宽袖外衣还要宽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 簪花仕女图,惯束罗衫半露胸 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女子效仿男子的装束,成为唐代女装的一大特点,即穿圆领袍衫,裹幞头,穿乌皮靴。 n女着胡服n 女穿胡服:受胡舞的影响(胡旋舞、浑脱舞、柘枝舞),女穿胡服成为唐代女装的又一大特点。 n 面妆与发饰妇女发髻 1、半翻髻:高髻式,高祖时期宫中流行的一种发髻。螺髻 形制颇似河螺状。 初唐时期流行起来的一种发髻形式。对宋明两代的妇女发型影响很大,宋明时女子皆以梳螺髻为时尚。惊鹄髻第五章崇尚古制的宋代服饰

21、v 一、概述v 二、等级细化的官服v 三、朴素无华的民服v 四、秀美的妇女服饰第一节 概述n 北宋 、南宋n 服饰趋于拘谨质朴。在保守理念的作用下,服饰的等级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除帝王冠服外,以祭服、朝服、公服、时服等组成的系列礼服中,又以朝服的变化最突出。黄袍加身及以后的服饰理念v 黄袍加身本身就是借用前代服制达到赵匡胤登临帝位的举措。二、等级细化的官服 朝臣冠服v 1.祭服v 由于社会等级制度十分突出,北宋时期官品职位的标志在服饰上的反映非常明显,2、朝服礼服中等级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朝服。v 以百官中的进贤冠为最。其等级表示的关键在于冠的梁数和是否加饰笼巾的区别。v 宋初。朝服仅有五、三、二

22、梁几种。v 宋元丰及政和年间以后,冠梁的等级被细化,有765432等六种。加之笼巾的作用共分为七个等n 朝服v 第一等:七梁冠,加笼巾,冠梁上面饰有貂蝉,又叫貂蝉冠。王公,亲王。v 笼巾:用竹藤丝编成的正方形冠,外面用黑漆漆饰,冠的左右两侧饰有似蝉翼的两片冠饰,银色,冠正面饰有银色花朵,上面缀有黄金附蝉。v 第二等:不加貂蝉笼巾的七梁冠。枢密使、太子太保。v 第三等:六梁冠。左右仆射至龙图阁直学士诸官所专用。v 第四等:五梁冠。左右散骑常侍至殿中少府、将作监之类文武官员所戴。v 第五等:四梁冠。九寺少卿、侍御史、尚书左右司郎中、员外、朝奉大夫、驸马都尉等职官员所戴。v 第六等:三梁冠。殿中侍御

23、史、监察御史、司谏等人所戴。v 第七等:二梁冠。最低等级。京职事官,内臣官所戴。v 宋代的服饰特点反映在朝服制度上更为突出,它不仅承袭了唐代朝服区分等级的标志旧制,而且还以各种锦料来强化官员等级,使各等级之间更加不可逾越。常用的各种锦料有天下乐晕锦,杂花晕锦,翠毛锦,黄狮子锦,方胜练鹊锦。3、公服v 与唐代有所不同。v 宋代将公服与常服合二为一, 唐代有较明显的区别。v 宋代公服基本样式:头戴幞头,身穿大袖长袍,腰间系革带,带饰佩鱼。脚着乌皮革靴。v 幞头,幞脚变化大,有直脚,局脚。朝天脚等。n 襕衫幞头v 宋代最为常见的男子首服,上自皇帝太子,下至百官庶民都可以戴。v 展脚幞头:为官员在朝会

24、、谒拜、公务等场合戴用。v 圆顶软脚幞头v 一脚朝天幞头v 曲脚幞头、高脚幞头、宫花幞头、交脚幞头等等n 幞头4、时服v 依照前代的传统设置v 时服:在一定时令和节日如端午节、春节、十月节等佳节时官员所穿的衣装。多由皇帝依照不同的节气颁赐给不同官阶的官员。有袍、衫、抱肚等三、朴素无华的民服v 宋代的民服,包括巾、幞头、帽、直裰、衫袄、背子、布鞋等基本衣饰和辅件。v 巾子:基于幞头渐由巾子转化成帽子。并将其官服化等原因,裹巾之风又盛行起来,裹巾者多为士绅、文人和普通劳动者。东坡巾v 东坡巾是宋代较为流行的样式。苏轼v 方形,棱角突出,内外四墙,内墙又较外墙高出许多。v v 东坡巾不仅在两送时期颇

25、为流行,还影响到明代。v 传说由北宋诗人黄庭坚首戴,黄号称“山谷道人”,故得名。帽子背子v 也作褙子。传说始于隋代。v 背子是宋代人们穿着最为普遍的服饰之一。不论男女老幼,也不管职位尊卑,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皆可以穿用。v 样式大约有4、5种。v 1、斜领加带式;2、对襟开胯式;3、直领长袖式;4、斜领短身式花冠v 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插有鲜花的冠。据说这种冠是由于朝廷屡次下令禁止以各种奇珍异宝为饰后,妇女们为追求美而创造出的冠饰。v 初时,花冠多以各种鲜花为饰,后由于鲜花保鲜性差,便出现各式绢、丝质的假花代替鲜花,以达到长久艳丽的目的,故深受广大妇女的喜爱。v 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等v

26、造型上有单朵、双朵和多朵。v 有人还按一年不同的时令节气,选择不同的花卉插制成花冠,取名“一年景”。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冠饰之一。第六章风格独特的辽金元服装 概述v 在辽代的服饰中,巾冠同样是一种表明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髡(kun )发 v 辽代契丹族男子,不论贵贱,都按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实行髡发。v 髡发:就是将一部分头发剃掉,按一定形式保留一部分头发作为装饰。一般的髡发发式是将头顶的部分头发剃去,保留头顶四周的若干头发。有的将头发大部分剃光,只留下前额的一排头发;有的只留两耳周围的头发。更少的只在两鬓保留两小缕头发。金元的男子也实行髡发.v 三 北域风情浓郁的元代服饰v v 在有效利用汉

27、族一些传统服饰的同时,元代蒙古族服饰也特色十分突出。因受汉族服饰在选材、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感染,其奢华程度甚至超过了前代。表现的最为典型的,便是质孙服。质孙服v 质孙,汉言“一色”之意,质孙服又称“一色衣”。它是蒙古族传统的服饰之一,其形制为整衣上下连属,上衣紧护,窄袖,有斜领和方领,右衽,下裳为裙式,腰间有很多稀疏不同的襞积(bi)(衣服的褶皱),裙长过膝。v 质孙服整体形制十分合体,尤其便于骑射。先以戎装出现,后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将之列为元朝官员的礼服。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卫士乐工,都可以穿用,品级高下,尊卑之间的界限表现在衣服的质地和颜色等方面。v 皇帝质孙服分冬夏两类,共列二十六等,即冬十

28、一等,夏十五等。各等的质地、材料、颜色和冠饰都有所不同。v v 有一种不用系腰带的长袍,样式与一般的袍子相差不多,只是腰间有细密的打褶,又有红、紫毡革、帛丝捻成的线横饰在腰间,十分合体,方便于行动,时人称“辫线袄”或“腰线袄”。男子发型v 颇具特色。v 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习惯留一种叫做“婆焦”的发型,其模样颇像汉族小孩的三搭头。v 瓦楞帽第七章明代服饰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经两千多年的完善发展,到明代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不论在服饰内容、等级标志、工艺选材,还是在实用效果方面,多数都超过了历史以往,称得上是汉冠服饰威仪的集成与总结。二、帝王冠服之冕服 规定皇帝和诸王只用衮冕为祭服。

29、 冕服的形式方面最求古制,基本兼具了周汉、唐宋的传统模式,小有变化,形成了明代特色是冕服风格,复古不为古,是朱元璋订立服饰制度的主要原则。2、弁服 包括皮弁服和武弁服 皮弁服:在明代以前,是帝王贵族和品官的礼服。明代被提高到只有皇帝、皇太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等皇家权位拥有者才有资格穿着,成了皇家专用的礼服。 包括弁冠、弁服、中单、大带、蔽膝、舄和玉佩等,其中弁冠的形制最为考究。 武弁服是明代皇帝用于亲征遣将穿着的戎装。冠和衣裳都用软皮制成。3、通天冠服 是明代皇帝的专用礼服。 由冠、袍、中单、蔽膝、玉佩、方心曲领、舄等组成。 明洪武元年定制,用于郊庙、省牲、皇太子和诸王冠婚等礼仪仪式中。4

30、、常服 明代采用唐代常服的模式:头戴乌纱折上巾,又称“翼善冠”的冠帽,身穿圆领袍(盘领袍),腰系革带,足蹬皮靴。 分别在洪武元年、三年和永乐三年作了定更。 黄色 皇太子和诸王的常服大体如皇帝常服,但颜色不同,用赤色。5、燕服三、品官及各级官员服饰 1、朝服 文武官员在隆重 的朝事活动中穿着的礼服,明代基本沿袭了宋代梁冠的制度,更为周全。 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皆用青绿,赤罗蔽膝,大带为绢制赤白二色,革带佩绶,白袜黑履。2、祭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3、公服 用于每天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之时、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 头戴展角幞头,身穿盘领袍,腰系革带,足蹬靴。4、常服 洪武三年所定, 内容为:乌

31、纱帽、团领衫、束带等 洪武二十四年加入重要的一项:在团领衫的 前后胸后背处加饰补子。 “补子”就是一块三四十厘米见方的织物,上面按需求织绣不同的动物形象,以此达到区分官员等级的作用。 文官补案: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韵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溪鸟,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雀,法官獬豸。 武官补案:一二品狮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5、燕服6、赐服 3、蟒、麒麟等服还赐给外藩之王。 现藏于日本京都庙法寺中原名菜万历年间世宗皇帝赐给日本的丰臣秀吉的服饰中,就有蟒、麒麟、飞鱼等数种。四、士庶巾服 六合一统帽 又名“瓜拉帽”俗称“瓜皮帽” 六合一统:天

32、地、四方由皇帝一人统辖之意。 四方平定巾:明代职官、儒生等人常戴的一种便帽,用黑色纱罗制成。戴时巾呈四角方形,又叫“方巾”或“四角方巾”。不用时还可以随意折叠。网巾 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 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的网子,也是明初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最具朝代象徵的巾服之一。由於“人无贵贱皆裹之”,网巾也是明代最没有社会等级区分功能的服饰,从明代礼制,服饰消费或日常社交等方面,处处可见网巾的踪迹。 “加网巾”是明人行冠礼时不可少的仪节,网巾不仅与“束发”兼有形式(戴巾)与意义(成年)的连结,也成为明代人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物件。 传说网巾的由来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微服出巡时看见一位道士头上裹着网巾,便问这是

33、何物,道士回答了网巾的作用以及含义:“此曰网巾。裹以头,则万发俱齐。”。朱元璋出于对天下一统含义的满意,回宫后下令全国不分职业贵贱,成年男子必须着网巾,不得违令。 戴网巾的男子(明崇祯十年刻本天工开物插图)。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多以黑色细绳、马尾、棕丝编织而成。网巾的作用,除了束发以外,还是男子成年的标志。一般衬在冠帽之内,也可直接露在外面。 网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有专门制作和出售网巾的商贩和店铺,南京至今有以地名网巾市,便是过去制作和贩卖网巾的地方。而成年男子不戴网巾便被视为“不文明”的市井游民,男子会在冠礼上进行加裹网巾的程序。 后来网巾出现了一种叫做懒收网的形制,只收额头

34、部分,不束发髻部分。当时明朝的藩属国朝鲜参照明朝的衣冠制度,也同样在全国普及网巾,只是朝鲜的懒收网与当时中国用的懒收网巾有所区别而已。 五、妇女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上袄下裙,为明代女子装束经久不衰的典型搭配。明代妇女下裳主要着裙,妇女四时的穿着几乎没有一处能夠离开裙子。裙以两片共四裙门的马面裙为主,这样的形制,在南宋已初现端倪,明代则进一步发展为在裙子两侧打褶,中间有一段光面,此即“马面”。在马面裙的裙底以及膝盖位置饰以格式纹样的宽边,称为“襕”,极具明代女裙风采。与各式的或长或短上衣搭配

35、,成为“袄裙”或“衫裙”,如此两截穿衣的特征,並一直贯穿于后世。 霞帔 因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 。 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古代留存至今的资料中,大部分是宫廷中命妇着装形象。命妇着霞帔时,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一般在大红底色的大袖衫上披挂霞帔时,要用深青色绣花霞帔。 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 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纹(即长尾山雉)。 三、四品命妇 霞帔用

36、金绣云霞孔雀纹。 五 品 命妇 霞帔用绣云霞鸳鸯纹。 六、七品命妇 霞帔用绣云霞练鹊纹。 八、九品命妇 霞帔用绣缠校花纹。 霞帔图示褙子 明代的褙子的纹样与霞帔在品极差别上基本相同,只是八、九品命妇用团花,不用缠枝花。明代使用褙子面很广。按身份来分有两种类型;贵族使用的褙子,在礼节性场合为合领大袖对襟形式;平民做为常服就采用直领小袖对襟形式。 明代背子,有宽袖、窄袖之分。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凤冠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

37、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 明代水田衣 明代水田衣是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王维诗中就有“裁衣学水田”的描述。水田衣的制作

38、,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也各不相同,与戏台上的“百衲衣”(又称富贵衣)十分相似。 明代披风 披风是明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服饰,在明末的云间据目抄里面就提到了“披风便服”,在红楼梦中也反复出现披风这种衣物 ,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既有披风又有斗篷,披风跟斗篷则是不一样的,披风是有袖子、直领、两边开叉的。朱氏舜水谈绮言:披风为对襟直领,制衿,左右开衩。 披风 披风是明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服饰,在明末的云间据目抄里面就提到了“披风便服”,在红楼梦中也反复出现披风这种衣物。按照三才图会与朱氏舜水

39、谈绮中的相关描述,明代的披风其实和宋代的褙子样式相似,披风是有袖子、直领、两边开叉的。朱氏舜水谈绮言:披风为对襟直领,制衿,左右开衩。 斗篷新郎新娘 弓鞋 缠足之风在明代依旧流行,因此妇女的鞋子以“弓鞋”为多。 比宋代要精细些,有布底的也有樟木底的。三绺梳头 三绺梳头是明代之后中国女性(主要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发式。梳头时,将左右两鬓头发分作两绺,额上之发为一绺,两鬓发绺掠耳而过,用抿子等梳头工具修饰成型(即“掠鬓”),因形若乌云,薄如蝉翼,故当时亦称之为“云鬓”、“蝉鬓”。额上发绺向后梳(或平梳或略微鼓起),与顶发合在一起,用红丝带系住,绾成各式发髻。脑后之发可向上绾入髻中,也可梳作长而上翘

40、的雁尾(燕尾)。三绺头后来也被其他民族吸收,如穿青人之“三把头”等。现在福建湄洲女的“妈祖髻(帆船头)”仍保留了传统三绺头的样式。日本江户时代女性发型也同样受到“三绺梳头”的影响(以前多被附会为唐代发式)。 第八章清代服饰一、不同文化的激烈对抗二、顶戴花翎论官贵 1、冠 分两类:冬天戴的叫暖帽 夏天戴的叫凉帽 暖帽:圆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冠檐;质地多为各种毛皮,以貂皮为贵,其次为海獭皮,再次为狐皮。多为黑色,帽顶周围饰有红色的帽纬,顶端还有不同颜色和知道的顶饰。 凉帽:比暖帽大,无檐,形如圆锥;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为骨,红纱绸为里,再以白色、湖蓝或黄色罗为表,另选石青片金织物裹边而成;四周也用红

41、色纬缨装饰,顶饰大致同暖帽。 区分等级的标志就是顶饰“顶子”。 2、顶子 皇帝顶子级别最高,朝冠和吉服冠顶子通常用最好的东珠(产于黑龙江、松花江等江水中的蚌珠,因生于北国寒冷水域,生长缓慢,质地光润,是清代供皇家专用的贡品)为顶饰。 饰翎 花翎也是清代官服冠帽上用以区分等级的标志 花翎:指的是冠帽后面拖着的一根孔雀羽毛。 帽顶专设有与笔帽长短粗细相仿的玉质或珐琅质的翎管,供插翎羽用。 一定品级以上官员所用花翎上面有“眼”,眼就是孔雀羽毛尾端的花圆眼形图斑,有单眼、双眼及三眼之分,以眼多者为贵。 作用相当于古代的貂尾。马蹄箭衣 袖口马蹄形袖盖,箭袖也称马蹄袖龙袍 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

42、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 补褂 又称“补服”,是清代官员区分等级品位的官服之一,也是清代官服系列中直接承袭明代官服形式的服饰之一。 补褂穿在袍服之外,其样式为圆领,长袖,对襟、平袖口,两襟用帛扣相对纽襻,当胸和后背位补子图案,其中前胸之补案由左右襟合成。 亲王用圆形补子。官员用方形。其他朝服用品 1、披肩 2、领衣 3、朝珠 4、朝带朝珠龙褂 朝裙一般男子服饰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 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

43、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妇女服饰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坎肩 又名紧身、搭护、背心、马甲。为无袖的上衣,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捻

44、襟,人字襟等数种,多穿在袍服衬衣的外面。坎肩 褂襕 为妇女们在春秋天凉时穿于袍衫之外的圆领,对襟,直身,无袖,左右及后身开衩,两侧开衩至腋下,前胸及开衩的 上端各饰一个如意头。旗髻第九章 世纪前半叶汉族服装第一节 概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国推翻清朝,服装为之一变,这不仅取决于朝代更换,也是受西方文化冲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20世纪20年代末,民国政府重新颁布服制条例,其内容主要为礼服和公服;30年代时,妇女装饰之风日盛,服饰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子,蹬布鞋或棉靴。 西服、革履、礼帽。礼帽即圆顶,下施宽阔帽檐,微微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可配套的庄重首服。 学生装:头戴鸭舌帽或白色帆布阔边帽。中山装 基于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据说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在民国十八年(1919)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着中山装,以示奉先生之法。其样式原为九纽,后根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确定前襟四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