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实.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499287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2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国史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史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实.doc(6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史实【精品文档】第 61 页中国史学史虽然在编辑过程中知道老师也是整合网上资料的基础上作出来的,但是版权应该还是归她吧汗每个年级两个班,也就是说她每个学期都作新的,很勤奋啊导 论一、 中国史学史的范畴及相关问题历史 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狭义上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应该说,历史本身是客观的。史学 则是指对历史的记录和阐释,是一种主观认识,但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历史是史学研究的对象。中国史学的特色浦立本(E.G. Pulleyblank) “Chinese historical criticism: Liu Chin-

2、chi and Ssu-Ma Kuang”, in Historians of China and Japan, ed. By W.G. Beaskey and E.G. Pulleyblank,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杜维运史学史 是对史学本身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和阐释的学科。史学有自身的客观 发展过程,史学史的研究就是要对这个过程进行总结、认识。 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文献学等。白寿彝,“包括中国史学本身的发展,中国史学在发展中跟其它学科的关系,中国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以及中国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史学

3、史,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今历史著作,探索史学思想的源流与派别以及史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并考察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和历史编纂方法的演变等。史学史的学科性质 一门学术专史,反思性质史学史与其它分支学科的关系 历史文献学、通史;史学理论;史学批评二、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五十年来(19502000年),有关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甚丰,分歧很大。 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曾经有过两次高潮,即20世纪60年代中前期(关于史学史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体说来,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的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整个史学史作通代的划分;二是着重对古

4、代史学史的划分,三是着重对近代史学史的划分。第一种类型二段: 陈光崇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前为旧史学时期,后为新史学时期;旧史学时期又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史学史论丛,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吕美泉 以19世纪90年代为界分为新旧两个阶段,指出旧史学内部按朝代分期最为妥当(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的几个问题,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三段:尹达划分为奴隶社会的史学、封建社会的史学、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史学三个时期。其中封建社会的史学又分三段,从战国到刘知几为一段,从通典至明中叶为一段,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为一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学又分两段,1840年至1919年为一段,1919年至19

5、49年为一段(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施丁 划分为古代、近代、当代三大历史阶段,古代史学从史学萌芽到乾嘉史学,又以司马迁史记为标志,分为先秦史学史、两汉至明清史学史两段;近代史学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以李大钊为标志,分作前后两期;当代史学为建国以来。(中国史学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四段:齐思和 从有文字记录到汉朝建立以前为萌芽期,从汉代到宋朝建立以前为建立期,宋元明三代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又一新时代,从清代建立到五四运动前夕为一时期(齐思和谈中国史学史,光明日报1962年6月6日);李宗邺 先秦为萌芽期,秦汉魏晋南北朝为创立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元为发展期

6、,明清及近代为开始进入科学研究时期(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五段: 刘节 萌芽期(先秦),创建期(西汉到隋唐),充实期(两宋元明),发展期(清代),更新期(清代晚期到当前)(广东史学会关于中国史学史范围、内容与分期问题的讨论,学术月刊1963年第1期)。王树民 王官之学时期(上古至春秋末年),史书体例成熟时期(战国到南北朝之末),官修史书定局与史学新发展时期(唐五代宋元),民间史学异军突起时期(明清),史学蜕变时期(清末到民国)(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六段: 邓子美 从史学萌芽到司马迁撰成史记,为古代史学形成期;从汉书撰成至通典问世,为古代史学重要发展期;

7、自五代到晚明,为古代史学鼎盛及衰落期;从清初到民国初年,为古代史学蜕变期;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为中国近代史学兴起期;20世纪30年代(以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标志),是中国现代史学建立和壮大期(我国史学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观初探,河北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七段:白寿彝 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成长,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史学,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近代后期(19191949年)(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八段

8、:周春元 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先秦),封建主义史学的形成(秦汉),封建主义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封建主义史学的进一步发展(隋唐),封建主义史学的高度繁荣(宋辽金元),封建主义史学的中衰和新发展(明清),封建主义史学的继续和爱国主义、革命史学的产生(鸦片战争到1919年)、资产阶级史学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曙光(1919年后)(中国史学史,贵州师大学报编辑部1989年版)。张家璠、耿天勤 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至清乾嘉时期,鸦片战争至义和团运动时期,义和团运动失败至五四时期,五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中国史学史简明教程,广西师大出版社,1992

9、) 九段:汤勤福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学,战国时期的史学,秦汉时期的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宋辽金元时期的史学,明清时期的史学,近代史学(18401911年),现代史学(1911-1949)(中国史学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种类型 四、五、六、七、九等分期法第三种类型白寿彝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分成“近代前期”与“近代后期”两大段(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尹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学”,以“五四”为界划分为上、下两段(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施丁 以李大钊为标志,分为“五四”以前资产阶级史学同封建史学新旧矛盾、

10、“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同封建史学及资产阶级史学的对立斗争两个阶段(中国史学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陈其泰 三个大的阶段:1842年魏源著成海国图志;1902梁启超撰新史学;1929年郭沫若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遂成为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关于近代史学的阶段性发展,人们的看法相对比较一致。受社会史分期的影响,1840年被当作近代史学的开端,而1949年也一般被划作近代史学的下限。大多数学者都同意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将近代史学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但分期的标志又略有不同。分期的不同反映了分期标准的不同,而分期标准的

11、不同则反映了研究者不同的研究旨趣以及对史学史相关问题的不同看法。白寿彝、施丁等为代表的学者以综合考察史学史的多方面因素作为分期标准尽管他们在分期时对具体阶段的划分尚有不同,但他们都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史学与社会历史的密切联系,一是史学自身的发展演变。白寿彝注意从四个方面考虑分期,一是史学与政治的关系,如何相互影响并出现不同特点;二是历史理论、历史观点及史学思想如何一步步出现新内容,或者曲折倒退;三是史书编撰、文献学如何不断推进;四是新的史学领域如何被不断开拓。如此,把综合研究与贯穿古今结合起来,把社会因素与史学因素结合起来。分期问题,迄今尚无定论。在将来若干年内,也不可能有一个意见一致的

12、结果。然而分期问题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史学史研究深入的过程。(王记录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分期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6期)三、研究史(学科发展史)回顾中国史学史的萌芽很早,但作为系统总结史学发展的史学史学科,在20世纪以前可以说并没有产生,没有出现专门的著作。原因。史学史的出现与历史学研究的专业化(1、有专门的研究机构2、史家有独立地位和人格)有密切的关系。学科建设问题被提出 20世纪20年代。最早明确提出这一问题的是梁启超。梁氏在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有鲜明的史学总结意识,至19261927年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又专列“史学史的做法”,就这门专史的成立的必要性、研究对象、

13、基本内容、编写的特殊困难和原则等进行了论述,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史学的发展,比其它学问更厉害,有如附庸蔚为大国,很有独立做史的资格。中国史学史,最简单也要有二十万字才能说明个大概,所以很可以独立著作了。中国史书既然这幺多,几千年的成绩,应该有专史去叙述他,可是到现在还没有,也没有人打算做,真是很奇怪的一种现象。中国史学史至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内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朱希祖,李大钊,何炳松等草创和初步形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魏应麒、王玉璋、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教育部还把金毓黻著的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定为大学

14、用书,标志着学科的初步形成。学科建设新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二十年,中国史学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超过了此前各期成果的总和。古代史学一、 先秦时期的史学(一)史学起源和春秋以前的史学1、 史学起源问题探讨 对于中国史学的起源这个问题,自汉代起人们就已开始研究。班彪云“夫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后汉书&S226;班彪传)班固以为:“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汉书&S226;司马迁传)又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汉书&S226;

15、艺文志)南朝梁人文学批评家刘勰亦云:“轩辕之世,史有仓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又云:“史肇轩黄。”(文心雕龙&S226;史传)隋书&S226;经籍志一总序中则明确指出:“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兴焉。”隋书&S226;经籍志二中亦云“夏、殷以上,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等等。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史学的起源,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归纳如下:首先,史官的建立是史学产生的标志之一。其次,文字的产生并运用于记事是史学产生的必要条件。再次,关于史学产生的时代。三种不同的认识:班氏父子认为早在传说中的唐、虞、三代,就已经形成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制度;刘勰认为史学起源于轩辕黄帝之时,这时

16、不仅文字早已产生,并已用之于记事书物,史官制度也己产生;隋书&S226;经籍志则认为,文字用之于记事并代替结绳刻木和史官制度的建立,是史学产生的重要标志,但同时又认为中国历史上完善的左、右史制度确立于传说中的夏朝以前。文字,立法,史官制度等,人类的历史意识(历史观念,historical mindedness)口耳相传的远古传说与史学产生的关系。 这些远古传说主要是氏族社会里英雄人物的故事。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对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上取得胜利的故事;一是氏族部落问原始战争的故事。远古传说与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人类的历史活动是史学产生的客观基础,人类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意识的发展是史学产生的主观

17、条件,文字的创造并用之于记事是史学产生的具体途径。那些基于人类的历史意识与历史记忆的远古传说,对史学的产生有何作用?史学工作者对此作了认真的研究。白寿彝先生认为:有文字记载以前遥远的远古传说时期,虽还不能有史学,“但追本求源”,中国史学的历史,还是要从这时说起。先秦汉初旧籍中所保存的远古流传下来的传说,尽管是零碎的、难免为后人加工过,但也保存了后人无法虚构的一些内容,从而多少看出远古人们传述历史的一些踪迹。他同时又认为:“传说不是历史学,但它有历史故事的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观点,也有自己的表述形式。从史学产生的渊源上说,传说是传播历史知识最原始的形式。”瞿林东先生也认为“史学的源头可以追寻到

18、古老的传说,传说反映了先民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意识的萌芽,传说也保存了若干古史的踪迹”,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的陶懋炳、张承宗等人。施丁认为:“远古的传说,严格地说不算是史学,但传说故事是传播历史知识的一种形式,并已经有了原始的历史观念,所以我国的史学要从追溯远古的传说开始。”王树民则更认为:史学开始于古史传说,文字、历法、史官只是史学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而不能看成史学的起源。总之,大部分学者均已认识到有关远古的古史传说反映了一些原始的历史意识,为史学的产生提供了原始的基础。(参看陈虎近20年来关于远古传说与史学产生关系的研究,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2、史官及史官制度的出现史官制度是中国史学

19、中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史官究竟出现在什么时候,已经难以考证清楚了。 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商代的史官似乎具有相当浓厚的宗教意味,常参与祭祝卜筮等关注于天或神的活动。到西周时代,史官才由宗教性格逐渐增加了人文性格。从目前所存史料来看,商朝史官没有左、右或记事记言之分。而礼记&S226;玉藻载西周史官职掌时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表明史官有了不同的分工和职责。春秋时期“君举必书”,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

20、官。“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刘知几:史通&S226;史官建置)。春秋时代是渐由关注于“神”转而关注于“人”的过渡时期,皆记载人事,而且不以鬼神天意一类的迷信解释人事。秦汉以后,史官的名称繁多,职务各异,但史官的设置却一直保留下来。秦有太史,汉置太史公,三国时的吴国置左、右国史,掌纪录修撰国史,以他官兼领。曹魏以后,“著作郎”成为职司修史的官员,北魏时又有起居令史也是史官。及至唐设起居郎,还有兰台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历朝历代都有史官。唐太宗时成立史馆,是中国史官制度上一大转折点。史官精神。“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3

21、、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料构成史料即历史资料,是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使用的材料。从广义说来,人类社会在历史活动中留存下来的一切遗迹都是史料;严格地说,只有那些进人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领域的遗迹才具有“史料”的资格。总体来说,史料包括口述史料、实物史料与文字史料。文字史料也称文献史料,既包括史料汇编,也包括史学著述,它们都是后代研究该时期的珍贵史料。口述史资料研究没有文字记载的夏代之前的历史意识,只能依据口述史料,而这些口述史料现在只能从后世的一些文献中看到。这些文献大致成于商代之后到汉代,主要有: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史记、韩非子、庄子、管子、商君书、淮南子、吕氏春秋、白虎通以及某些谶纬著作。保存夏

22、代历史情况的主要文献有:尚书、史记、礼记、诗经、古本竹书纪年、左传、孟子、庄子、淮南子、山海经等。其中一些文献的记载已相当具体,如司马迁史记&S226;夏本纪中记述夏代世系等内容比较系统。甲骨金石史料甲骨史料绝大部分出自殷墟,是自盘庚迁殷至纣王灭亡近300年间商王室贵族进行占卜的遗物。解放以后,山西、陕西等地也出土了一些周代甲骨。自1899年发现甲骨文,到1980年为止,已出土甲骨共15万片以上(包括流落在日本、加拿大、英、美、德、俄、法等国的26000片)。甲骨文的史料属于实物史料,记载着商周时代的各种情况,如职官制度、阶级压迫与斗争、军事征伐、边远方国、宗教观念、思想风俗、农业、畜牧业、手

23、工业、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天文历法、医学科技等等内容。甲骨文史料还可以补充、纠正现存文献史料的不足和错误,或印证文献史料记载的可靠性。甲骨文史料与文字史料结合,成为研究商周历史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金石史料,是指以金、石为载体的文字史料。金文是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文字。西周时期有铭文的青铜器越来越多,铭文的字数也逐渐增多,内容多是西周贵族祭典、征伐、赏赐、盟誓、契约等情况的记录。从中可以了解西周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思想等多方面的史实。可以印证文献史料的真实性,补充或纠正文献记载的不足和错误。西周是金文史料保存最为集中的时期。著名的青铜器铭文有:利簋铭(32字)、何尊铭(122字)、大盂鼎铭

24、(291字)、勿鼎铭(409字)、史墙盘铭(284字)、散氏盘铭(357字)、虢季子白盘铭(110字)、毛公鼎铭(498字)等。石刻文字晚于金文。现存最早的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鼓文。唐初在天兴(今陕西宝鸡)发现了10块直径约1米余、大小相同的被刻成鼓形的石头,上面用大篆书体即籀文各刻有四言诗一首。内容记述的是秦国国君游猎时的盛况,因此石鼓文又称“猎碣”。据郭沫若考证,石鼓文应为秦襄公八年、周平王元年(前770年)秦伐西戎送周平王东迁而凯旋时的记功之作。石刻在秦以后不断增多,反映先秦时期的极少。文字史料文字史料是关于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基本史料,它比甲骨、金石史料更为丰富、生动、具体。商代虽然“有册有

25、典”,有了自己的历史文献典籍,但它却没有流传于后世,而是到了周代经过周人的加工改写,保存在周代的文献史料中。周代的历史记载较之商代显然有了长足的进步。第一部历史档案文件汇编尚书(经书),以记载卜筮方法、占卜吉凶为主要内容的周易,以编年史面貌出现的春秋,专述周代官制的周礼等等。这些历史文献有些还说不上是完备意义上的史书,但的确保存了夏商周春秋时期重要的史实。此外,还有创作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文学作品,但也记录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情况的内容,因而也成为研究西周春秋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史料。尚书 我国上古时代历史文献的汇集。广泛记叙了我国当时的政治历史与社会情况,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

26、史学的发轫之作。 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尚书在中国学术史的重大影响,特别表现在由它引起的长时期的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的斗争和宋元明清时代的辨伪求实学风的发展这样两个方面。4、孔子的史学成就(春秋)“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关于是否经孔子删定,还有不同看法。徐中舒认为是鲁国的官修史书,而非经孔子修删。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1),记载了242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

27、分。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 历史观点中进步倾向是“重人事而轻天命”,和当时历史发展本身相一致。保守一面表现在“吾从周”,认为当时社会是一种乱世,而未意识到是历史的进步。从史学思想看,孔子的思想是矛盾的,认为“良史”应“书法不隐”,又主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对后世影响极大,贯穿了整个古代史。对史料的态度较认真,第一个提出“文献有征”。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

28、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5、史学的基本特征a.春秋以前史学发展很低,有人称之为史学的童年,是从萌芽到成形的开端,具有原始性(记载事情较为零散而不详备)。宗周晚年和春秋时期国史的兴起(现都已不存),可以说中国史学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时期己破土而出了。这个变化的标志。春秋作为鲁国的国史,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史书,内容零散,不详备,反映了当时人对历史的肤浅认识,但古人已产生了一定持续观念,具备了人、事、时、地四种历史要素,中国以后史学发展以此起步。b.已初步形成记言记事的分工,且形成一定书法,产生了直书

29、思想。c.春秋以前历史观问题主要表现在谁是历史的主宰,从重天命、神意向重人事转化。商代泛神论逐渐转变成一神,春秋时敬天保民思想盛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思想。d.春秋时期史学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二)战国时期的史学:1、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社会大动荡,强国争霸,为思想界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环境。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利用历史来论证其政治主张。在激烈的争辩中,往往阐述了各自对国家起源、历史进程、社会矛盾等诸方面的认识,从而导致更多的知识分子更加关注历史研究。再次,“学在宫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也为史学发展提供了可能。春秋战国以来,私学兴起,在私学中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知

30、识素养的士,有利于当时的学术繁荣。士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私学的兴盛,极大地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也为史学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中国是一个历来重视历史文化的国度,前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战国时期史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各诸侯国都有专职史官,出于争霸之需求,也要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趋势。2、战国时期的史学特点首先,在前代史学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表现为各诸侯国仍按旧制续作国史及私人史学著作不断涌现,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史学发展高潮。从当时的史官设置来看,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略有变化。夏商周春秋时期,大致王与诸侯可以设置史官,而到战国时期地位更低的大夫也设置了史官。如晋国的大夫赵鞅,“有直臣书过

31、,操简笔于门下”;齐国公子田文,“每坐对宾客,侍史记于屏风”。显然,战国时期权力下移,对史学的发展则起到了推动作用。 当时各国均有国史,数量亦不少,但因秦朝将诸国国史全部焚去,加以秦末战乱,因此诸侯国史大多已亡佚。 私人撰史也不少,如铎氏微、虞氏春秋、春秋事语、战国策等都是。这一时期不仅史著数量大增,而且无论是体例、史学记载范围,还是历史文学描写等各方面,都较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二,历史观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史学在逐渐摆脱神意史观的同时,比前代更重视人的作用。虽然人们的尚古意识并未减弱,但不少史学家开始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以往的神意史观相比,无疑有了巨大的进步,也对后世史学的发展

32、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三,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也是此时期史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这个历史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种人物借历史的经验教训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试图影响当时的政治。他们在宣扬自己的学术观点的同时,在客观上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另外,这一时期重视史家的史德,将“信”视为修史的准则,初步形成了“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史料的构成编年体史著 编年体史著大多由这一时期专职史官写成。墨子曾说见过百国春秋;孟子也曾提到晋之乘、楚之祷杌等史书,并说与“鲁之春秋一也”。史记&S226;六国年表序称,仅秦记所载内容多为左传、国语所无,但它“不载日月”,且“其文略不具”,与孔子春秋相类,

33、文辞过简。战国时期编年体史著保存至今的有左传,其史料价值极高。 国别体史著 按国家叙述史事,如国语、战国策。 国语是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述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年),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年),前后约500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8国史事。此书与左传记载形式不同,但记录了同一时期的史事,互有长短,可互相补充参证。 战国策原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互相辩难的言论记载,流传于世,后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定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来记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有其史料价值。 资料汇编著述

34、逸周书官修的历史资料汇编著述。古人以为是孔子编尚书&S226;周书的逸篇,故标此名。今本10卷,题晋孔晁注。后人考证其中多为战国人拟周代诰、誓、辞、命之作。虽不可全信,但仍不失有参考价值。 世本作者佚名,官修的资料汇编著述。由于此书中有“今王迁”一语,大致可断定它成书于战国末年赵王迁之时。 世本分为帝系、纪、王侯谱、世家、大夫谱、传、氏姓、谥法等15篇,记载了自黄帝至战国间的帝王世系、诸侯年谱、卿大夫世系及他们的主要事迹。对后来纪传体的出现有一定影响。历史地理文献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雏形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历史地理著述山海经,游记的开山之作穆天子传,以及先秦时期科学性最强、地理

35、价值最大的地理著作禹贡。诸子的著述 墨子15卷,是墨家学派综录墨子学说的总集。保存了不少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 晏子春秋8卷,此书柳宗元以为是墨子学派中的齐人所撰,托为晏婴相齐景公的行事及谏诤之言。反映的是齐国史事及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 庄子,今存33篇,有内、外、杂篇几部分,其中内篇为庄子所著,其它则是后学所为。庄子的学说是对老子的发展,但比老子更为消极,对当时与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孟子记载孟子的言论,由门人所记,原为7篇,是重要的儒家思想史料。荀子一书是荀况的代表作,今存32篇,除部分篇或系其门人所记外,多为荀子所作。荀子认为天是自然的,反对天人感应提出“人性恶”的主张。继承了儒家重“礼”

36、的主张,认为礼是法的纲领,法是礼的具体体现。韩非子是战国后期有名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主张把先秦法、术、势三家思想结合起来,以法治国,提倡富国强兵的耕战政策,将游说之士、侍臣、学士、游侠、工商之民说成是“五蠹”。他的思想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因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管子24卷,此书是齐国稷下学派的论文集,经历很长的历史时期积累而成。其中记载了不少管仲的政治措施和齐国一些政治故事,而更多的是一二百年间稷下学派的学说与思想,个别篇章甚至晚到汉代才写定。反映齐国较长时期内政治和思想的著作,主要是齐国法家思想,也有齐国的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吕氏春秋26卷,是战国末年秦吕

37、不韦门下宾客合撰。此书实际由不同学派的学者撰写,学术面颇广,因此被称为“杂家”。其书亦记载不少史事,实为秦统一六国前的重要史料。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是战国时期两部杰出的军事著作,是战国时期作战经验的总结,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自然科学著作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极大的发展,自然科学同样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自然科学著作,如医学方面有素问(汉书&S226;艺文志称黄帝内经),反映出了当时的医学水平;天文学方面有甘石星经,反映了战国时代天文学成就,是世界上最早成书的恒星和五行星的观察纪录。出土的竹简、帛书等史料自西晋汲冢出土竹书纪年后,到宋之前不断有所记载,但实物未保存

38、下来。19世纪末到20世纪,在我国出土大量竹木帛书,有些整理成书,对研究战国时期历史有很大价值。 竹书记年为汲冢书之一,采用编年体形式,历述了夏、商周之事,周平王东迁后,详于晋事。三家分晋后,特详于魏事。记事多与左传相合,但也有不少重大史事与流行说法不同。至于战国的史事,与史记等记载相异处亦不少。 编年纪是由云梦睡地虎出土的竹简整理而命名的,墓主是个叫喜的秦国小官吏。编年纪按年记载上起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下迄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间的军政大事,也记载喜从出生到从军、为吏的生平和有关事项。编年纪文字简略,体例不纯,透露出当时一般官吏对国事的重视和家族历史的关注,所载内容,与史记略

39、有不同,因此亦有较高参考价值。战国纵横家书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整理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此书共27章,其中10章见于战国策、8章见录于史记,余为古佚书。其内容、形式和性质,大体与战国策相同。由于资料较为原始,因而可校正战国策、史记等后代史籍的舛谬。 春秋事语,马王堆汉墓出土,今存16章,作者不可考。该书分章各记一事,无题目,彼此不相联属,既不分国,也不论年代先后。以记言为主,文章简短,且编辑体例混乱。郭店楚简 1993年在湖北荆门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出土,战国楚简。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共804枚,其中有字简726枚,简上字数13000余个。经古文字专家研究整理得知,全部为先秦时

40、期的18篇典籍。其内容为儒家和道家两派著作。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儒家著作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四篇)。对经学史、儒家学术,乃至对中国学术思想史,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以纠正以往不少错误的认识。4、史学思想天命论与阴阳五行思想商周时期天命论流行,春秋时期虽然比较重视人事,但天命论仍有很大市场。战国时期,天命论与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结合,成为有相当影响的一种思想体系。 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尚书&S226;洪范五行说及齐人邹衍的五行说是其代表。顾颉刚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

41、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 战国时期的荀子反对天命论,他是当时比较突出的思想家。社会发展观不少思想家力图从人类历史本身去说明社会的发展状况。如墨子对国家起源及官吏职能的阐说,“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墨子&S226;尚同上),与前期天命论的国家起源说显然不同,说明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荀子则从伦理关系来讨论“礼”的产生与必然性,“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42、,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S226;礼论)以承认人对物质生活要求的合理性,来说明“礼”的产生的必然性,应该说有一定合理因素。 韩非将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中,一代超过一代。他认为只要顺应历史的发展,不断改变统治的方法,当今是可以超过五帝、三王时代的。韩非还直接以人的物质需求来解释社会政治的改革、伦理道德的变迁,说古时“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后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S226;五蠹)楚人风胡子的观点甚有特色,以石、玉、铜、铁四种兵器为划分时代

43、的标识,与现代考古学对人类文化发展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铜器与铁器四个时期的结论十分类似,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藏,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藏。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厥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阁之莫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越绝书)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尚古”意识在中国古代成为一种被人较普遍地接受的思想。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 墨家推崇先王是基于对当时社会政治的不满。孟子

44、继承孔子思想,崇尚三代,强调法先王。荀子批评子思、孟子一派“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他主张“法后王”。韩非子继承荀子法后王的观点,以历史进化论来批判法先王观点。韩非子法后王思想有合理因素,他承认历史的进步与改革的必要性。 重视历史的经验教训,获取有用内容为现实政治服务,这是中国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战国诸子在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中,把思维方式跃进到了更高的层次,扩大了认识古代社会的范围,开辟了多角度认识人类历史的途径。诸子力图从历史的实际中,寻求对社会历史的认识。虽然他们并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系统,但无论对当时或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5、左传及其史学思想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省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作者。司

45、马迁史记&S226;十二诸侯年表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写。班固、刘知几同意此说。唐人赵匡首先怀疑作者为左丘明不确,南宋郑樵明确指出左传的作者是楚国左史倚相的后代。也有人认为左传是吴起或子夏所写,甚至清人刘逢禄的左氏春秋考证认为左传是汉代刘歆所伪造,康有为、钱玄同、崔适、顾颉刚等赞同此说。以上数说均难以成立。目前史学界多数人认为,左传的成书,经历了一个“先有口耳之授,而后著之竹帛”(章学诚章氏遗书)的过程,顾炎武说“左氏之书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顾炎武日知录)的论断大致可信。具体说来,其成书年代当在战国初,最后写定左传者当是战国中叶的鲁国的史学家。左传的特色:首先,从

46、体裁上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最早以编年体形式撰写的史书,但它记事过简,只是“初具编年史的样子”,因此只能说是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左传记事不仅按年、时、月、日的时间顺序编排史料,年经事纬,而且记事详细,重视交代事件的原委。左传采用了类似记事本末体和传记体的方法,从而使编年史体达到了成熟的程度。这种撰史的方式,克服了编年体叙事太散的缺点,使编年体趋于成熟。 其次,从内容上看,左传是一部完整的春秋史,史料价值极高。左传所记既包容了春秋一代天下大事的演变,又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有理由将它视为一部比较完整的春秋史。 再次,从写作技巧上看,左传重叙事,善叙述,尤

47、其擅长于描绘战争,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它写战争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不仅单纯叙述战争的过程,而是把军事与当时的政治状况联系起来考虑,并且往往把政治状况的好坏视作战争胜负的关键。第二,叙述战争过程细致而曲折,绘声绘色,生动逼真,条理井然,使人读后有亲临其境之感。第三,重视通过写战争的性质,写敌对双方政治与军事的特点,以及双方力量的对比与变化,达到生动地描写了战争全貌的目的。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名著,也是优秀的文学名著,文史结合不仅无害于历史的真实性,而且还增加了历史的可读性。左传对后世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名著,表现:第一,以编年之祖的身份,影响着后世编年体史书的编写。左传编年纪事,年经事纬,并采用类似纪事本末体和记传体的编纂方法,尽可能使重大历史事件首尾完整,遂使编年史体趋于成熟。据此刘知几、章学城两位史学大家均把左传视作我国编年体史书的鼻祖。第二,开创文史结合的先例,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左传的史学思想:首先,历史进化论倾向。“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昭公三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