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 .pdf

上传人:H****o 文档编号:33349404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3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年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 .pdf(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一、大纲要求考察的知识点:大纲知识点等级知识目标自我评价春 秋 战 国 时 期的农业发展原因;工具及耕作技术进步、水利的兴建及分布土 地 所 有 制 的变迁原因、过程。重农抑商政策目的、开始、评价编户齐民目的、内容、性质、负担魏 晋 时 期 江 南经济的发展原因、表现、影响均田制目的、内容、实行朝代、作用租庸调制内容、评价两税法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实施结果、评价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原因、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及影响一 条 鞭 法 和 摊丁入亩背景、内容、评价明 清 时 期 农 业的发展原因、概况、特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的影响)原因、表现、影响

2、天 朝 田 亩 制度目的、内容、实施结果及成因、评价、实际影响同 盟 会 的 三 民主义纲领平均地权内容、提出原因、评价土地革命目的、内容、路线、目标、影响抗 日 根 据 地 的经济建设土地政策的目的、内容、实质、影响;大生产运动及影响、评价土地改革目的、内容、特点、目标、评价建国初期恢复农业的措施土地、合作、水利对农业的改造原因、目的、原则方针、措施、结果、影响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实质、特点、影响、认识农 村 经 济 体 制改革及其成就背景、原因、目的、性质、措施、结果、影响(方向)二、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魏国李悝变法, “尽

3、地力之教” ,发展农业生产;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耕战。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5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春秋战国时期:南方

4、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2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原因: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d、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4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原因: a、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b、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5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6明清时:南方经济重

5、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五、关于重农抑商问题:1实施的原因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c、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d、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2表现: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c、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d、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

6、动;e、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3评价: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起到了积极作用。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六、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亩田制度内容: 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特点

7、:绝对的平均主义。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1 年土地革命路线: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b、意义:使广大贫雇

8、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七、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1、1950 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 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10、 - - - - - -第 3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八、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含义:“相地而衰征” ,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2汉朝:编户制度: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

11、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影响: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3隋唐:租庸调制原因: 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 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c、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作用: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b、政府的赋税

12、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4唐中后期两税法:原因: a、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b、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实行: 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 a、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作用: 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 ;c、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

13、步。局限: a、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b、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c、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5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2

14、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作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6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 年)背景: a、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b、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内容: a、赋役合并,征收银两;b、役银入亩,丁亩分担。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a、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7清:摊丁入亩,征收地

15、丁银措施: a、1712 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b、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理解: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

16、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小结:1以税种来分类: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

17、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九、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水利工程、粮食产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恢复再破坏再恢复,南方经济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城市商业(长安)发展;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城市商业(如开封)发展;明清时期引进新作物,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封建经济走向衰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十、巩固练习:一、选择题:“三农”问题在中国是现实问题,也是

18、历史问题,据此回答1-5 题。1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和明朝一条鞭法都有利于(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人口自由流动C农民负担相对减轻 D农民生产时间得到保证21669 年,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耕种的人所有,这实际上是A.封建赋役制度的一次变革B.封建国家减轻对农民的剥削C.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3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发展C.维护社会的安定D.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国家经济实力4. 从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的角度看,下列各项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是( ) A建国初期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19、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主要在于改革了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改变了所有制形式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A B C D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今天,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据此回答69 题。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B、一些统治者推行安抚流民、劝课农桑的政策C、实行均田制,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D、北方人口南迁,带去的生产技术7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1 相比,图2 工具的

20、进步之处在于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8唐朝初年,江南的稻米已经大量运往洛阳等地,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江南经济地位上升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南北经济交流加强ABCD9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A、青苗法B、募役法C、农田水利法D、方田均衡税自春秋战国至明清,中国古代社会的治乱兴衰给人们许多启示,回答 10 13 题: 10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一

21、定的发展,其根本原是()A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轻B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重视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1促进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和超过北方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A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传B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C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D南方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12清初,封建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调整的表现是:()A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B取消土地税,只征人头税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D赋税和丁税均征收白银在中国历史上,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据此回答13 16 题. 13下列土地制度的颁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

22、积极性的有()井田制均田制方田均税法更名田A B C D14下图展示的耕作工具,其出现的时间和地区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 B.隋唐时期、江东地区C.秦汉时期、关中地区 D.明清时期、长江流域15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包括()A.分得了田地 B.分得了地主的全部财产C.摆脱了封建剥削和债务 D.摆脱了政治压迫16. 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进行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许多农民签订了承包责任状。这说明()A农民将拥有田地,自负盈亏 B农村产业结构出现变化C农业现代化开始起步D农村生产关系得到调整17下列哪一种生产技术的出现,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A

23、、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B、明朝时引进玉米甘薯等新农业物种C、近代农业科技的发展 D、近代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隋唐以后, 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发生了新的变化。据此回答 18-19 题:18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相同之处主要是:A废除了人头税B简化了征税手续,减轻农民负担C土地是征税的主要依据D赋税折成银两银税19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其本质体现是:A政府大力征收银两银B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快C工商业城镇蓬勃兴起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古今中外不同统

24、治政权颁布法规或出台一些制度(措施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民的利益,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据此回答20-23 小题。20中国古代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开始有所放松的赋税制度始于 A租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21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农业社会中期的一次重要变法,在其变法措施中对农民直接有利的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A B C D22下图是安徽小岗生产队员签汀的一份合同书,这份合同书的签订预示了一种新的农村经济体制的实行。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新的农村经济体制激活了农村经济,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的农村经济体制推出的背景是: A中央人民

25、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兴起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处于高潮 C人民公社运动开展 D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水平停滞不前23从法律上保障法国大革命期间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的统治政权是、 A吉伦特派政权 B 雅各宾派政权 C 督政府政权 D 拿破仑政权我国古代农业发达,技术先进。回答24 25 题。24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第一次革命是运用A A牛耕B铁口犁C曲辕犁D筒车25我国建国初进行了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们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这两次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前者是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后者是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前者废除了我国的封

26、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后者则推动了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两次改革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两次改革都体现了“一大二公”的特点ABCD赋税制度是重要的经济制度。回答第26 27 题。26唐两税法与以往的税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A统一了税制B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D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7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 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于保障

27、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对这一政策的最恰当的评价是A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B合理调节各抗日阶级内部关系C保障地主的基本利益D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据此回答28-30 题28春秋时期,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生产的主要条件是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国家分裂的影响C、社会人口的增加 D、铁器、牛耕的出现29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人口数量增加使劳动力充裕C、生产工具改进的重大突破 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30专制主

28、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表现在A、激化了阶级矛盾 B、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D、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经济制度的创新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回答31 33 题31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了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转变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进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32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人口流动B确保赋役征收C确保兵员需求D加强地方治安33下列制度体现了我国古代赋役“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有()租庸调制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度ABCD

29、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回答34 36 题。34西汉采取编户齐民制度的根本出发点是A、发展农业B、加强中央集权C、缓和阶级矛盾D、巩固封建统治35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的最主要意义是A、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C、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D、取消了地主官僚的封建特权36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最主要的历史意义是A、使赋税缴纳方式趋于简化和货币化 B、使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C、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D、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中国古代统治者以农为本,不断对农业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据此回答 3740 题。37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

30、征”的新税制,其主要作用是:A促使耕地转向私有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C建立封建生产方式D减轻农民负担38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典型地体现了:A韩非子的主张B荀子的主张C孟子的主张D墨子的主张39明朝后期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的“地丁银” 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A农业、手工业的显著发展B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C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40 “摊丁入亩”政策有利于:A人口自由流动B土地兼并C稳固自然经济D减轻地租二、非选择题:41在封建社会中,自

31、耕农(注:指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的生存状况,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自耕农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当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历代统治者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二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出于籍而公(官府 )役之至不”胜 (不能承受 ),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材料三极荒活民书中写道,“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相多,而中产之

32、家 (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草耳。”正如下图所反映的1925 年四川大灾荒时饥民场面一样。材料四“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五“第十一条分配土地,以乡或等于乡的行政村为单位,在原耕基础上,按土地数量、质量及其位置远近,用抽补调整方法按人口统一分配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回答:(1)自耕农阶层在中国最终形成于时期,它是直接剥削的对象。(2)根据材料

33、一分析封建国家为什么要关注自耕农的存在?(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和不利于自耕农生存的因素。(4)比较材料四和材料五在土地分配上的相同之处。(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耕农经济的结束成为必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世界近代史上的英国结束自耕农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和影响。42阅读下列材料: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在1 亿之内流动,一般在7000 万之下。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1900 万,经过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 人口猛增到3 亿!100 多年的时间,增长近 16 倍,人口翻了四番!中国清代人口高峰的出现,其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差,导致人口自我平衡机制的失灵。边陲地区的开发,

34、高产作物蕃薯、玉米的引进,中国人多食粮少食肉的习惯等等,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社会安定与经济持续增长的所谓“康乾盛世”比历代时间都长。政治的相对开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的滋生。对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康熙已经察觉,并深感忧虑。他严厉批评那些只言“垦田积谷”,不顾“食众人寡” 、人口猛增的官员,斥之为“不识时务”。他曾下诏要求摸清人口低细,但所报的人口与实际相差甚远,他认为之所以隐瞒不报,是怕加征钱粮。因此他又下诏规定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起,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举没能促使摸清人口的低细,反而使老百姓毫无顾忌地多生孩子,既违背初衷,也是他始料不及的。雍正继而实施“摊丁入亩”

35、的赋役改革政策,历史上首次取消人口税,其结果是康乾两帝实行的人口、赋税改革措施成为人口膨胀的催化剂。中国清代人口膨胀带来的后果是,为了糊口活命,只要能增加收益,就不惜追加劳动力,还出现了与水争地的现象,破坏了生态系统。回答:(1)文章论述的主题是什么?主题:(不超过12 字)(2)据材料分析经康、雍、乾三朝人口增长16 倍的原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康熙下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举意在摸清人口低细,结果事与愿违。请增改诏书,使百姓明其本意。增改后的诏书(不超过 30 字)

36、( 4)上述材料对于我们今天制定人口政策有何现实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01-05 CCACC 06-10 CCCBD 11-15 CCCBB 16-20 DABDB 21-25 CDDAC 26-30 CDDDB 31-35 BBCDB 36-40 BACBA 二、非选择题:41 (1)春秋战国封建国家(2)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3)有利:封建王朝初期的政策扶持。不利:封建国家的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自然灾害;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4)同:按人口平均分配。(5)中国:1953-1956 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束,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英国:16 世纪英国开始的“圈地运动”,使自耕农逐渐在英国消失。“圈地运动”加快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42 (1)清初经济与人口问题(2)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边疆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的引进,中国人的习惯;清初政治的相对开明,社会稳定;统治者政策客观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3)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税行常例。(4)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我们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资源和环境问题。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就是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