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3253373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册语文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首先,充分发挥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通过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语言美,欣赏明畅错落和谐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词的风格流派的分类”来导入新课。 明确: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二、新课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 明确: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 3、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品味语言

3、,赏析词作。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明确:韵律美;增强情感。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 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满姻缘难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4)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

4、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在这些间接写愁的词句中,选择典型意象,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明确: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追问一:“酒”有何意蕴? 引导: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深化: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追问二:“雁”有何象征意义? 引导:结论:“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 深化:为什么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

5、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追问三:“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问四: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问五:“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6)小结。 5、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明确: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6、感受艺术特色。 明确: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

6、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三、总结: 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把握“词眼” 意象 品味语言 意境 领悟主旨 感受艺术特色 四、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内 容 结 束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人教版语

7、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它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也是选在中学教材里面的一篇传统课文。 文学作品核心意义的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需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欣赏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在作品中所流露

8、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抓住景物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 2、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曲折地表现矛盾苦闷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

9、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二)学生听朗诵录音,疏通字词。 如:乘(chng)凉、煤屑(xi)、蓊蓊(wng)郁郁、独处(ch)、妙处(ch)、袅(nio)娜(nu)、脉脉(m)、参差(cnc)、斑驳(b)、敛裾(linj)。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语言美、画面美 (一)引导启发,随文入境。 文章解题,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根据以上各段段意,可判定标题“荷塘”与“月色”应是并列关系,而非偏正关系。 1、第一部分(13):观荷缘

10、起。(情) 2、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景) 3、第三部分(78):联想采莲。(情) (情景交融) (二):学生再读课文,概括每一段段意。 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段:去荷塘的路上;第三段:月下独处时的感受;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荷塘的四周;第七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第八段:在思乡与遐想中,回家。 三、品读课文,情感升华 (一)重点分析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通过写夜游荷塘所见到的景物,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 1、(第四段)月下荷塘: 荷叶:高而圆,动态美(叠词、比喻) 荷花:柔美、娇美(拟人

11、、博喻) 荷香:时断时续、若有如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衬托环境优雅和宁静(动静结合、拟人) 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拟人、虚实结合) 2、(第五段)塘上月色: 月光:泻、浮、洗、笼(比喻) 月影:画(比喻) 光与影:和谐分布名曲(通感) 3、(第六段)荷塘四周: 杨柳 远山 路灯 蝉声、蛙声 (二)把握手法,延伸拓展。 1、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a、比喻的修辞手法。 (1)明喻:明显的喻词“像、如、好比”等。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不明显的“是、成为”等。 例: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3)借喻:隐去本体、喻

12、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我的“长生果”(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4)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 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b、通感的修辞手法: 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转移,又叫移觉。 五官及对应的五种感觉:眼(视觉)、耳(听觉)、舌(味觉)、鼻(嗅觉)、身(触觉)。 (1)(嗅觉听觉)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视觉听觉) 例: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3、。 (3)(听觉视觉) 例:蓝水兵,你的嗓音纯得发蓝。 2、巩固练习: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3、重叠词的使用:日日、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

14、薄、峭楞楞、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轻轻 (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了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文章用词精当,语言清新,富有表现力。如动词的选择,博喻和通感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且十分传神,请同学们在背诵过程中进一步体味。 五、课后作业 1、学着的写法,写一写你看到的一处景象。 2、写一段特定环

15、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等。要求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顺序和即景抒情等。字数在300字以上。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理解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

16、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板书课题) 二、简介“赋”的体裁特点 三、简介苏东坡及其在黄州的生活经历 四、指导诵读 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可根据以下要求,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间天然仙 第二段桨光方 慕诉缕妇

17、第三段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栗 穷终风 第四段往长 瞬尽 主取 月色竭适 第五段酌藉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举酒属(zh)客徘徊于斗(du)牛之间山川相缪(lio)酾(sh)酒临江 驾一叶之扁(pin)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ng)也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讨论题: (1)第1段描绘了一

18、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讨论提示: (1)清风、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2)“怨”“慕”“泣”“诉”“哀”“凄切婉转”。 (3)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4)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

19、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反映了的内心痛苦。) 2、齐读课文,体会其语言特点。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

20、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二、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自读后赤壁赋,结合“练习”第四题,指导学生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

21、。 提示: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影;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 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李扶九的评语:“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

22、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庄子则,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以上两段从同与不同两方面分析了两赋的特点,李评较详。 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见古文笔法百篇)这里说的是两赋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至于两赋的高下,前人也有评论,元代文学家虞集说:“陆上衡(陆机,晋文学家,著有文赋)云:赋体物(体味研究事物)而浏亮(清晰明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 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未有道主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园学古剥无独有偶,据黄州的同志说:“陈毅同志生前参观黄州东坡赤壁中的二赋堂时,

23、对后赋备加赞赏,认为后赋超过前赋,看来这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妆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见东坡文论丛,第39页)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4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 (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

24、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 一、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

25、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

26、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 1、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

27、可以已”。) 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 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3、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

28、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 教师点拨分析: 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

29、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

30、全文 2、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5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关键词,并分析关键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内涵,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围绕“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人文话题,通过品读、讨论、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并能演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通过关键词的分析、重要语句的理解、重要文段的品读,来领会文章的旨意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时常仰望着星空,思索着“人是什么”。 古希腊哲人柏拉

31、图曾经面对着他的门徒给人下了一个定义:“人就是没有羽毛、两条腿直立的动物。”于是门徒中就有反对者抓了一只公鸡,把羽毛全部拔光,拎着公鸡来到柏拉图面前质问说:“这就是老师所说的人吗?”面对着学生的质问,柏拉图一时无言以对,面红耳赤。 柏拉图当时只是从外部特征来定义人,显得过于表面化,是错误的。然而,在西方另一哲人位帕斯卡尔的眼中,人是能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为什么要把人比作能思想的苇草,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文本去探讨,去感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学生标出自己感到疑惑的语句。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读后老师进行点评。 然后,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相互交流。 三、分析题目

32、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一个奇特而富有诗意的比喻句。题目概括了人什么特点?怎么理解。 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是“人是苇草”,为什么把人比作苇草呢?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点,是脆弱。但是,在中心名词“苇草”前面加了一个定语“能思想”,突出人不是一般的苇草,而是能思想的苇草,强调能思想的特点。 发出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慨,其实和他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关。一方面,帕斯卡尔一生体弱多病,始终被病魔折磨着,39岁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突出的成就。可以说帕斯卡尔在肉体上是脆弱的,但是思想上是强大的。 四、品读重要文段 (过渡:刚才我们初步分析了题目,请问,题目是从哪一段

33、哪一句中摘选出来的?-第三段第一句-请学生读): (一)品读第三段: (先分析人脆弱的特点,然后分析人能思想的特点) 1、对,就是这一句:“人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脆弱的东西;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过渡语:我出示的句子和课文中有没有区别?少了哪几个字?我们在分析文本时,要学会抓关键词和关键句-你先说说,“只不过”“最”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行。“只不过”“最”这些修饰语突出了人的脆弱。 追问A:本段中还有哪一句写人的脆弱?请读一读:“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追问B:“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应该重读哪个词语? (明确)应该重读“足

34、以”,突出极微小的东西也能致人于死地,加强了语气。 2、(过渡语:那么,要“但”又有什么用呢?) “但”字是表转折的关联词,表示重心在后面,突出“能思想”才是重点。 3、人“能思想”的特点,在本段中是怎样表达的?(本段中哪句话体现了人“能思想的特点”?) (明确)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4、小结这段的思路:这段的思路很清晰,第一句是主干句,点出人的两个特点,脆弱和能思想。然后,后面就围绕这两个特点展开,阐释这两个特点,典型的总分结构。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人能思想的特点,那么“能思想”对人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在文中有一句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话

35、,是一个独句段。它就是第二段“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二)品读第二段: (分析了人能思想的特点后,进一步分析思想对人的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能不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分组探讨,互相交流) 学情分析:学生不理解的主要是人为什么因思想而伟大,应帮助学生理解一方面人在自然界面前是弱小的,另一方面人又因为思想超越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超越自然,超越宇宙。因而能驾驭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显示出人的伟大,人的伟大来源于人思想的力量。 然后,老师列举两个典型的例子并解读: 解读: 孔子: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一位先人我们是绝对不能遗忘,他就是孔子。孔子虽然是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人,但

36、是他的思想,却引领着我们从公元前,走到公元后,它的思想光芒照彻了整个世界,为后人景仰。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儒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霍金:特别提出的的是霍金,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是“宇宙之王”。但是,他在21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肌肉萎缩症,在轮椅上坐了将近50年,后来病情发展到全身瘫痪,不能说话,只有一根手指头可以动弹,但仍然创作出了伟大的著作-时间简史。可以说,霍金就是轮椅上巨人,他可以通过他的时间简史引领着我们去穿越时空,探索世界的奥秘。虽然他只有一根手指头可以触碰到尽在咫尺的、冰冷的控制器按钮,但是他广博思想却早已延伸到遥远的宇宙天际。 (三)品读第四段: (了

37、解了思想对人的重要意义后,进一步分析人应该怎么样) 1、给第四段填空: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_它_ 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_ ,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明确)正是由于,而不是由于,因此。 2、根据你填的关联词,你觉得想强调哪一句?(或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3、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解读:“道德”是每个人、每个生命个体必修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人区别于宇宙万物的根本特点就是能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是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把

38、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如果不努力地好好思想,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的条件,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也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四)品读第五段: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分组探讨,互相交流) 解读:这里实际上讲的是人与宇宙的辨证关系。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墨客面对着浩瀚的宇宙,发出了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渺小的哀叹。有诗为证:“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像一首歌里唱到的一样“我还想再活五百年”。其实,就算再活一千年,与广袤的宇宙相比也是显得多么地短暂渺小。也就是说,如果只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将人和宇宙一争高下的

39、话,只会走进死胡同,是不会有希望的。 人的形体始终是被宇宙所吞没,但宇宙不一定能吞没人的思想,甚至反过来说,人的思想可以吞没宇宙。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陆机在文赋中说过“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就是说人的思想可突破空间限制,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自由地、任意地驰骋。正如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过的那样:“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里的胸怀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的高度、广度、宽度。我们可以把整个宇宙作为我们的思考对象,去探索去思考。 “质点”,形象地突出了人的渺小。 五、课堂小结 (过渡语:讲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主要讲

40、了三个问题。第一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哪两个特点?其中,突出了什么特点?第二个,能思想对人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三个,认识了这两个特点后,人应该怎么样?而本文也正好是按照这种思路来展开的。) 因此,本文内容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生理层面来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突出脆弱的特点。 第二层,因为有了思想,人变得高贵、伟大。 第三层,基于这两点认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好好思想,用思想来追求尊严,这才是最高境界。 三层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六、课堂练笔 (过渡语:“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向人们昭示了思想的高贵和伟大,其实有很多的名人事例,甚至是平凡人的

41、事例都印证了思想的伟大,下面,我们也来写一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曹雪芹能用饱蘸人生感慨的笔墨,创作出伟大著作红楼梦。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孟德斯鸠能用洞察社会的智慧,撰写出鸿篇巨制论法的精神。 请按照“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的形式写一两句话,要求突出思想的重要性,有一定的文采。 大家请看右边的的雕像作品,它的名字是什么?罗丹的思想者。下面也让我们来做一个思想者。请大家拿起我们手中的生花妙笔,也让我们的思想自由地驰骋。 学生自由写,互相交流,并展示成果。 七、关于“思想”的名言名句: (过渡语:“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其实古今中外还有很多关于“思想”名言,请大家说出几个,我们来欣赏一下) 1、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2、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拿破仑) 3、思想的启发使人类摆脱了奴役,进入了自由王国。(爱默生) 八、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思想对人的重要性。 一个如此脆弱的躯体内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思想能量,帕斯卡尔本人不正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吗?对于他的一生,恐怕再也没有比这个比喻更为贴切的评述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过: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是你不能打败他。人因为思想而伟大。思想犹如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