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今天考试什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3215724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今天考试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今天考试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今天考试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今天考试什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高考今天考试什么 篇一:2022年普通高考今日开考 2022年普通高考今日开考 原标题:2022年普通高考今日开考 本报讯 (袁婧 记者江芸涵)高考大幕今(7)日拉启,全省57万余考生在18794个考场迎来人生的一次重要挑战。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考生进入考场除了安检还要进行身份证与指纹及面颊特征对比相结合的身份验证,考生中还新增加了符合资格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公平。 6日下午,全省349个考点全部准备就绪,考生看考场、熟悉座位,并演练了身份验证。 记者在成都石室中学考点看到,虽然只是看考场,但仍有同学忘记带身份证,不得不由班主任老师

2、带进考场。川师大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廖老师带了40个学生到石室考点,因为担心学生粗心大意,所以集中保管准考证。7日早上7点半,他们会统一从学校坐大巴到考点。 下午5点过,走出考场的学生有谈笑风生的,也有沉默不语的。等在考场外的家长说,虽然孩子们说不紧张,但他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孩子的压力不小。 接受采访的很多同学都表示,因为之前有过演练,所以身份验证很顺利。考生林熙成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考场有一个同学无法进行指纹验证,但是因为有头像识别,所以没有影响进考场。 连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综合治理考试环境,严肃考风考纪,切实维护良好的考试秩序。省教育考试院再次提醒广大考生,要诚信考试,自觉遵守考试

3、纪律和考场规则,切勿轻信各种团伙和个人“助考”的蛊惑以致上当受骗。 篇二:科举考试对今天的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科举考试对今天的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中国教育传统与变革 一、 科举制度 (一) 什么是“科举”? “科举”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即从西汉已开始出现的分科目制诏策试或察举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即从隋代设立进士科之后以考试来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宋以前多指广义科举,明清以后至今通常用狭义的科举,但科举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的乡举里选。 (二)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科举制千百年来被世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历史上也曾有过废与不废科举之争,都

4、是因为科举制犹如一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1)科举制度的利 1、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公平、公正、合理”的表象 首先,从报考身份条件看,相比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及汉代的察举制,科举考试不论身份地位,贫富贵贱,皆可“投碟自进”自由主动报考。其次,从选材标准来看,其选拔标准简单规范可操作,“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排除了权利、地位、血统等外在因素的干扰。再次,从防止舞弊的措施来看,经过了宋代及明清一系列锁院、糊名、誊录、双重定等第等保证考试公正,严防作弊的改革。科举制在当时被称为“天下至公”之法。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公平、公正、客观是得到当时世人的认可的。最后,科举制开创了以考试作

5、为主要手段选拔人才的新方法。 由此可见,以考试作为主要手段,以自由报考为主要特点,以选拔真才为主要目的的科举制其优势显而易见,那就是公平公正客观。 2、使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学、重视读书的风气和传统 为了追求功名利禄,通过科举跃龙门,出人头地,吸引着一大批士子刻苦攻读,积极向学,形成了中国社会重视教育,希望靠读书出人头地的传统。 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社会风气,到宋代社会更是形成浓厚的读书重学风气。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风靡天下,就连儿童的启蒙读物也如此劝学:“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3、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及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以才取人”的科举制吸引

6、着广大贫富子弟积极向学,努力读书,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及文明。经史子集,科举所考的内容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及核心内容,士子为应举就要努力认真钻研这些祖宗的文化,再加以创新和发展,无形之中丰富繁荣了社会文化。如唐玄宗进士科增设诗赋,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科举制也促进了教育机会下移升的机会,使平民有了提升的机会,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国古代教育最初是“学在官府”,实行的是贵族教育,科举的勃兴导致官学地位下降,私学兴盛及启蒙教育的发展。 (2)科举制度的弊 1、科举考试内

7、容重人事轻技术,重人文学科而轻自然学科,使得士人知识结构 狭隘、目光短浅、能力单一 科举制所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背诵约四五十万字的四书、五经,二是精通历史,尤其是政治史,以便长于策论,三是诗赋词,这也就是所谓的“三场之学”。由此可见,科举考试内容多是与记忆有关的人文学科,特别是儒家经典,而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几何等则被视为奇技淫巧,旁门左道,不被社会所重视。这也成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举指挥棒下的读书人目光短浅,知识结构狭隘,学非所用。科举考试内容的重文轻理,墨守陈规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及科举制被废除的命运。 2、科举考试使社会上形成了“读书至上论”,

8、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无用的读书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舆论及氛围在养成全社会读书爱学的传统风气之时,也使得一批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书人为考取功名,“穷毕生精力从事于兹”而无暇应付其他世事。由于科举考试录取率低,及第中榜的毕竟是少数。“三十老明经,七十少进士”,大多数士子会名落孙山。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在下第之后“农焉而劳之不任,商焉而财之无资,工焉而巧之不素,丐焉而面之无皮”。为了谋生,一部分人选择了“天下生意最微薄”的塾师;而一部分人却终身应考,甚至有人八九十岁仍在应考,这极大的找害了读书人的身心发展。这一传统也极大的影响了现如今

9、的教育氛围。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智育发展,而忽视体育、美育、劳育等;普遍视高考上大学为正途,而视职业技术教育为“不得已而上之”。 3、科举制使教育、读书功利化 科举制将读书、应考、做官连为一体,科举考试成为读书与做官的桥梁。科举制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即是为了做官,为了功名利禄、光宗耀祖。正所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科举制以其终极目的高官厚禄吸引着读书人,同时也使教育、读书日益功利化。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什么,便不学什么。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学识而读书,只是为了应考做官而读书。 二、 科举考试对今天的高考制度改革的

10、启示 中国科举史为现代高考改革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研究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为当今高考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一)理论上的启示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这一原则既是科举制的优点,也是科举制存在的合理因素。高考制度无论如何改革都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并吸收借鉴科举制为保证公平、公正所采取的一此合理措施。高考的改革在注重考试公平的同时,要兼顾人才选拔的区域公平,按各省市区考生人数的比例进行招生计划分配,适当照顾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地区。 2、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应走向开放性与多样性 回顾科举制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科举制从唐朝的开放多样到明清的科举“永制”

11、,一步步的走向严格化、规范化的同时,也走向了封闭僵化与落后灭亡。 特别是明清时期,明代将八股文作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独重进士科,贡 院也在此时制度化。所考内容空疏无用,只注重文辞,以致“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漠不关心新知识、新技术,目光短浅、狭窄,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近代科学的发展背道而驰,以致遭遇淘汰厄运。科举主要采用口试和笔试,并以笔试为主,主要考查考生的记忆力,单一的考试形式使封建社会个人价值的实现全赖科举一途,终身沉浸于科场,于国于家于社会均为无用之才。 因此,启示我们:高考改革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走向开放性和多样性。高考所考内容要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与新大纲及国家教育培养目标相

12、一致,要与时俱进,反映社会要求。高考内容除了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外,还要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造性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及综合素质。高考科目的设置也要多样、合理、可选择。相比于科举制,高考的形式则应该灵活多样。在实行国家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允许地方自主命题,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此外,通过增加高考考试次数,考查考生平时成绩与综合表现,增加口试、面试,打破“一切以分数为去留”的局限性。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及相关法规,将考试与荐举相结合,打破“一考定终身”制。 3、高考改革的根本是为了求才、发展,是为了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 科举制发展到清朝时期,不再是以“

13、求才为本,而是以“防奸为主。清朝时,科举几乎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唯一途径。秀才、举人、进士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促使读书人不惜冒身家性命,企求通过舞弊实现“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梦想。而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及权威性,笼络人才,统治者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及法规来防止和处罚舞弊行为。但清代科场舞弊依然层出不穷,科场大案接连 出现。到了清朝中后期,科场舞弊有增无减,越发严重,可谓积重难返。而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年复一年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主考官为避免试题重复、举子押题,便会出一些怪题、难题,致使八股取士不仅无法起到“正人心、正学术、正道德”的作用,反而具有“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的消极作用。统治者通过八股

14、取士的确选拔了一批治国精英,却也造就了许多除了举业之外一无所长的儒生。 由此可见,科举制发展到后期虽已脱离其根本,但自始至终都代表着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是广大读书人、广大儒生的利益。当初隋场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而设立进士科,科举制自此诞生。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一个制度要想生存发展就必然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少数统治者的利益。所以,科举制被人民抛弃,被历史淘汰。这也给我们当今高考改革一大启示:高考制度的改革要以求才、发展为本,要代表广大学生的利益,要有利于学生、国家乃至社会的发展。 (二)实践上的启示 1、增加考试次数,分级考试,实行地方考试、国家考试、高校考试的三级考试模式

15、 古代科举要经历层层选拔,经过乡试、省试、殿试,方可授予官职。只有先通过下级考试,才可进行上一级别的考试,并分别授予不同的身份地位:秀才、举人、进士。这一思想及方法可用于当今高考次数的改革。 一年一次高考,很难全面考核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且容易“一考定终身”而国家统一命题又很难兼顾地区公平,地方自主命题又违背了考试公平原则,近年来有关高考志愿选择及填报问题也备受考生及家长关注。所以,我认为如果能把地方考试和国家考试、高校考试三者结合起来并进行分层次分级考试,既可兼顾地区公平与考试公平,避免“一考定终身”,又可解决考生盲目跟风填报志愿的现 象。 2、拓宽招生渠道,为特长生、专才、偏才开通“绿色通道”

16、 古代科举科目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北宋时期还设立“特奏名科”。“制科”是为“待非常之才”而设,由皇帝临时下诏开科取所需专才,被举着或自举者到京城直接参加殿试,登科者可立即授予官职。“特奏名科”是皇帝为多次参加科考未中而年龄又大,却有真才实学的举人所设,是由皇帝特赐及第,又称恩科及第。 全国统考难免会使一些特长生及专才、偏才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导致人才流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由各个高校或地区每年专门组织一些特长考试,如体音美、数理化等。当然,为了避免大部分考生走此捷径,此类考试难度要高,选拔标准也要高,但报名条件可适当放松。因为其目的是针对少数“有非常之才”的人而设,而许多专才偏才怪才又是很早就初露头角。 总之,要多方面拓宽招生渠道,为各类人才都提供最少一次考大学的机会,以避免人才的流失及浪费。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广招各路人才。 高考今天考试什么第 15 页 共 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