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素养——以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为例 .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32904620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素养——以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为例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素养——以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为例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素养——以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为例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素养——以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为例 .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素养以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中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大师级的学科能力,而是让学生初步接受学科的能力训练,掌握初步的学科能力技能,为其进一步深造奠定一定的学科基础”。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2毋庸置疑,历史学科素养是重要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科素养的研究,观点很多,笔者比较认同吴伟教授的观点:“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2、”1这种心理品质属于意识领域,它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蕴含了态度、体验、活动和能力等因素”3。具体到历史学科,笔者将之归纳为以下五点特征,本文试结合2014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予以阐述,以求正于方家。一、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件(人物)都发生在一定的时空中。在历史学习中,如果没有时序思维,学生会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纠缠不清;如果没有空间意识,学生将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迷失方向。因此,时空观念理应成为最基本的历史素养。但基于历史素养要求的时空观念并非是死记硬背,它要求灵活掌握由历史时空所构织的点、线、面。2014 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每一道试

3、题都深刻考查了这样一种时空观念。比较典型的是第31 题,学生既要知道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事件的时间点,更要明晰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画卷。第34 题,学生既要清楚苏联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与内容,更要知道在这些政策影响下的苏联经济状况。还有第 40 题,将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人物宋应星、牛顿的科技成果的特点、出现背景、不同命运的原因进行比较,集中体现了大历史观指导下的时空观念。二、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重证据是学习历史首先要树立的思维基本点,“如果说历史是一门科学,它的客观性就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尊重历史首先是尊重历史证据。历史的独立思考也只有建立

4、在证据基础上才叫思考。”4其实,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 - - - - - - - - - 教会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历史教学与考试命题中, 我们用得最多的证据是史料。 所谓史料,就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5“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 6。 史事的理解和历史规律的概括,必须建立在丰富而客观的史料基础上;历

5、史评价,更须立足于全面客观的史料。牢固树立求真求实的证据意识,是重要的历史学科素养。如第 27 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证据意识。从材料证据可以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只能选 A 项。又如第 29 题,梁启超“联合请求废八股取士之制” ,却遭到近万名举人的强烈反对,举人来自全国各地,这一史料证据佐证了“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为B项。这些都明显地给我们传递了求真求实的历史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三、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历史现场是指历史发生的场所。所谓回到历史现场,是指“不仅要回到一定的空间位置,回到事情发生的那个时代或那段时间,而且要设法回到当时当地,回到事情正在发生的过程

6、之中。” “就是要和历史人物一起经历其事,而且不是作为旁观者,也不仅仅是参与者之一,而是和所有亲历者一起经历他们各自所经历的全部过程”7。回到历史现场即通过考古发掘、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复原、探寻历史的真相;回到历史现场也是重要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看待历史问题,而不是以今人的视角去臆测古人。2014 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2 题: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试题选

7、取自杀权这一惊世骇俗的话题来考查学生的能力。不少学生似乎很有把握地选了B 项,理由是:法律明确规定自杀要申请、批准,未经允许就是犯罪,这明显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这是典型的以今天的思想观念去臆测西方古人的做法。殊不知,在西方,自杀行为是“犯罪”还是“权利”,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在古希腊、罗马,“许多思想家将自杀看作几乎完全是个人的事情,这里可能涉及对家人、朋友和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 - - - - - - - - - 自己的义务,但不

8、会涉及对国家的义务。”8他们赞美自杀,其代表人物第欧根尼认为“只有随时准备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9。这一思想对古希腊、罗马社会、政治的影响极大。因此,基于“国家义务”层面的“自杀限制” 法律既是对自杀的默许, 也是对公民个人自由的限制。有学者指出: 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和罗马以及早期基督教的观念中,自杀行为是得到宽容与同情的。而基督教会一形成,自杀就被严刑峻法所禁止,欧洲各国对自杀者严厉惩处。最后,自杀非罪终于占了主导地位。人们对自杀的道德评价、法律评价由认为其是“犯罪”演变为“权利”。10这与中国文化对自杀问题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在此,有必要提及至今很多老师仍没有弄懂的一道题。2012

9、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4 题: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律的解释题中所言“法律的形式主义”特征和大众化理解的“形式主义”区别很大。辞海对“形式主义”的解释是:“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方法和作风。”可见,我们通常把“形式主义”理解为贬义词。但“形式重于实质内容是罗马法形式主义的实质特征,即

10、在罗马法中法律行为的形式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内容则是次要性的因素。” 11 可以说,早期罗马法充斥着形式主义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形式主义构成了早期罗马法的生命力,去除了形式的因素,则整个罗马法体系亦不复存在。由此看来,古代罗马法中的“形式主义”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形式主义” ,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古代罗马法中的形式主义并非不好,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适应当时宗教、经济、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而衰退。12 形式主义也是法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四、观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历史服务于现实,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成为历史研究的触发点。“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回忆和认识过去的事情;人们

11、认识历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历史学家就是一些为解决现实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6 页 - - - - - - - - - 问题而到历史领域中去寻找答案的人。” 13 英国著名史学家爱德华 卡尔说:“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使人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增加掌握现在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历史的双重作用。”“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交往的进程”,就是“今天的社会跟昨天的社会之间的对话”。1

12、4 可见,“历史课程之所以能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就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识。这种强烈的现实意识,通过耳濡目染、体验感悟、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15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增强对现实生活中“国是民生”等大政方针的理解,而且,更有利于增强对现实生活准则和情感态度的理解,如对生命至上、善良品德、公正原则、诚实品质、自由民主原则的理解。例如,第 33 题“美国的独立宣言”、34 题“苏联的工业化建设”、35 题“欧元的作用”等,外国的经济、政治建设之于当今中国应如何借鉴?第 40 题“中西科技的比较”,清朝社会转型的失败对今天社会转型有无警示?第41 题对“

13、1960 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 抗日战争内容目录”的修改,是对抗战的反思,还是对当今紧张的中日关系的回应?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五、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历史逻辑推理能力是“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对所阅读的历史陈述和历史资料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与历史研究相近的结论”4 。逻辑的推理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历史教材不可能将每个事件都写得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几乎离不开逻辑推理。这也是很重要的历史学科素养。很多高考试题实际已经在考查这种推理意识。2014 年新课标卷第 25 题: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 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

14、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很多人并不理解 C选项。题干讲的是皇帝对待儒、释、道的态度。根据材料意思,唐高祖时三教的地位依次是道、儒、佛,武则天时佛在道之上,但并未涉及儒,在讲唐武宗“灭佛”政策的同时也未涉及儒。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儒学在唐代并没有大的起落,其政治地位最为稳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6 页 - - - -

15、 - - - - - 固。事实上,我们所学的有关儒学的知识背景可以明确说明这点。尽管历史教材提到魏晋以来,儒学地位受到来自佛、道的冲击,但冲击并不意味着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历史证明,儒学正是在这样一种外力“冲击反应”中不断发展、巩固的。2014 年新课标卷第 30 题: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 ;而在北京和天津, 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 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的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

16、放可以说,这是一道令人费解的题。此题材料说明了20 世纪 20 年代的上海,外国片的放映比例远远低于北京和天津,根据逻辑,我们可以推断:京、津地区的外国片多,这说明外国电影拷贝在中国流通的速度很快。(电影拍摄的胶片是反转片,即与拍摄的照片底片一样,是补色的。在洗印厂将反转片再印成“照片”,即拷贝片,并可以大量复制几十、几百部拷贝片发往各地上映。)“电影拷贝是一种特殊商品”16 ,而根据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第七款第四条)“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规定,可以作出进一步推断:“外国电影拷贝在中国不收(或少收)流通税费”这一历史结论,而中国电影拷贝却没有这一特权,其流通税费是比

17、较高的,这是通过所学知识能理解到的。在上海,放映外国片的比例远低于京津地区,只能推论出“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趋保守”,显然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此D项错误。这就是逻辑推理的魅力。历史素养是一种较高的心理品质。要养成这样的心理品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在教材中呈现,在教学中体现,在考题中渗透,日积月累才能逐步达成。原文参考文献:1 吴伟. 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 2012(11 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车博文 . 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 Z.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8、442-443.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6 页 - - - - - - - - - 4 孙立田,任世江 . 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 J.历史教学,2014(6 上). 5 梁启超 . 中国历史研究法 (外二种 )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49. 6 柯林武德 . 历史的观念 M. 何兆武,张文杰,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10. 7 桑兵.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J.中国社会科学, 2005(1). 8 王希贵 .

19、 自杀问题的国家立场 J. 北方法学, 2009(5). 9 黄应全 . 死亡与解脱 M.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7:42. 10 李建军 .自杀:是“犯罪”还是“权利”?自杀行为在西方法律史上的演变述评J.云南大学学报 ( 法学版 ),2009(1). 11 谭建华 .试论罗马法形式主义的演变以所有权制度为例J.政治与法律, 2009(3). 12 吴丹,赵剑峰 . 从“古罗马的葡萄树”说起兼谈2012 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历史卷第34 题J.历史教学, 2012(7 上). 13 张耕华 .历史哲学引论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29. 14 爱德华卡尔 . 历史是什么? M. 吴柱存,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57,23. 15 刘俊利 .学术和历史学与中学历史学科素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 ) ,2010(1).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6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