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2878518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3、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

2、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4、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或新增人口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类型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6、人口增长模

3、式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7、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巴西、韩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欧

4、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3、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4、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

5、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积极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负面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积极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负面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或变化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

6、概念及制约因素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对外开放程度。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

7、内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的类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5、功能区比较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

8、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 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我国

9、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 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档次、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

10、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6、中心地理论前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bc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 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

11、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征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

12、污染严重(2) 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3)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的位置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

13、、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

14、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6、农业地域的含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7、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动植物的生长需求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8、澳大利亚

15、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16、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5、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 地广人稀 机械化程度高 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17、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地广人稀,地价低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第四章

18、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一、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二环境效益读课本P61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

19、何选择?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三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A部门B部门C部门D部门(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D部门C部门B部门A部门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

20、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3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2)工业地域的分类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二、工业分

21、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3、历史: 世纪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1发展的区位特点(1)

22、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2、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3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三、意大利新工业区(读课本图)1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大批

23、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20世纪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国内条件发达的信贷体系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政府的大力支持2发展特点工业区意大利新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过程分散集中生产资本集中程度低高工业分布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集中布局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 、比较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2)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

24、的竞争力。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1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 (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2崛起原因(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冬季)。(3)全世界的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4)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6)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一、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

25、网。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二、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南昆铁路为例。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c.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

26、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机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

27、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生物物种的减少)和资源的枯竭三大类。3、环境问题的分布: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三、可持续发展 1、 环境问题的防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

28、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 必然性: 1、 巨大的人口压力 2、 资源短缺 3、 深刻的环境危机 二、 途径 1、 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 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4、区域经济是否循环经济:第一,物质循环利用了没?第二,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了没?只有做到了这两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会提高,就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精品文档】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