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docx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2767297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的作用,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结合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探讨学校如何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和弘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践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其中世居民族1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

2、9%,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20XX年,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省教育厅和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随后制定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由此开始全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新的实践和探索。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中共贵州省委制定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全省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全省开

3、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学校仅100所左右,20XX年发展到500余所,20XX年增加到4000多所,20XX年已超过5000所。活动内容包括民族民间音乐、体育、文学、语言、文字、美术、曲艺、舞蹈、戏剧、技艺、习俗、风情及民族知识等各个方面。各地学校还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行动路径,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機制和运行机制。为及时总结经验,更好地推动工作,近年来,还评选出省、市(州)、县各级活动项目示范学校,截至20XX年,已有省级项目示范学校53所,市(州)级项目示范学校近300所。项目示范学校在民族民间文化整理、挖掘、传承、教育等方

4、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全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全省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广大师生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得到初步实现,民族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初步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了民族文化,促进了地方文化建设。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使各种优秀的民族文化有了展现的机会,并由此得以传承与普及。随着民族音乐、舞蹈、戏剧、体育等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加贴近当地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大提高,为普及民族文化知识,加强民族文化的

5、宣传教育创设了有效的载体,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如贵州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区通过苗歌、侗歌、布依歌、水歌进校园活动,让师生传唱民族歌曲,使优秀的民族歌曲得到推广和普及。陀螺运动项目是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荔波民族中学和职业中学、瑶山中小学等把它列入学校的教学内容,推广和普及陀螺运动,不断提高陀螺运动竞技水平,并在全省以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金牌。通过这些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提高了对民族歌曲、体育的认识,增进了对民族歌曲、体育的感情,师生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民族民间文化,对民族文化及其历史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传承民族文

6、化的纽带。活动使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发展优势,促进了地方民族文化的发展,显现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为繁荣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新的路径,进一步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建设。 (二)汲取了民族文化精华,提升了民族文化品位。各地通过整合学校教师、研究人员、民间艺人等力量,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及教育价值进行整理和研究,使散失在民间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挖掘和整理,凸显了民族特色、提升了民族文化品位、增强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如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杨俊教授承担的“贵州水族艺术研究”列入全国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项目从美术、音乐、舞蹈三方面挖掘、整理并系统地研究了水族民间艺术,其35万字的研究成果已

7、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黔南州文化局和黔南州文学艺术研究所编辑的寻遗黔南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全州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成果,收录了国家级、省级、州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20多个。经三都水族自治县打鱼乡民族学校挖掘后编排的苗族芦笙舞跺月亮荣获“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大赛金奖;贵定县的苗族“长衫龙”舞蹈应邀到北京演出。一批经过挖掘和整理的优秀民族文化彰显了活力,扩大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三)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空间,丰富了民族教育内涵。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把各民族优秀文化纳入学校教育范畴,学校的民族特色、办学特色日趋明显,丰富了民族教育

8、的内涵,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同时也拓展了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形式,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与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相结合,与劳动技术课程及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拓宽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的渠道,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促进了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许多学校还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一批校本课程,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编写的水书水语十课时是项目学校的校本教材;由荔波县编写的可爱的荔波收集了100多篇民族民间故事,作为全县地方教材;由黔南州苗学会和黔南州教育局联合组织调研并编著的发展与困惑黔南州苗族聚居乡基础教育调查一书,系统介绍了黔南州苗族地区教育现状,为苗

9、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素材。 (四)培养了民族文化人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是一个“欠开发、欠发达”的省份,把丰富多彩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比较优势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是民族文化进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积极将民族文化进校园同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特别是与民族文化旅游相结合,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以文化提升旅游档次,有效推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如黔西南州采取有力措施,深层次、全方位、高品位地拓展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空间,马岭河峡谷、万峰林等景区景点,常年有布依族、苗族民族民间歌舞演出。在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培养了大批拥有民族音乐、体育、美术、传统技艺等

10、特长的学生,为“多彩贵州”的繁荣发展输送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人才。活动中许多学校注重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艺术队伍的建设,通过民族文化的宣传,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学校的民族文化进校园节目已成为当地旅游的品牌节目。都匀民族中学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的毕业生吴辉林成为贵州民族大学芦笙专业录取的第一人。随着学校的文化活动越来越活跃,效果越来越明显,显现出了“民族文化唱戏、助推地方经济”的良好态势。人们常说贵州的山美、水美、人美,有了多彩的民族文化,贵州的旅游就有了“灵魂”,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的高度融合,使贵州的旅游更美。 (五)培育了多元文化意识,增

11、进了民族团结。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和贵州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为各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提供了舞台,在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学习、尊重、欣赏的意识。各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课堂教学、班团队会、征文活动、演讲比赛和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更系统地了解各民族不同的优秀文化。通过各民族互助友爱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事例,营造了学习不同民族文化的环境,各民族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提高,师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师生

12、更加相互尊重,相处更加和睦,社会更加和谐,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三、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启示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使我们认识到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历史记忆,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和符号。同时,民族文化需要在传承基础上弘扬和发展,在文化认识的基础上凝聚文化认同,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自建、自强、自信和自觉。 (一)在活动中深化对民族文化的认识。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师生们在民族民间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为展示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成果,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黔南州还举办了“黔南州

13、中小学少数民族原生态合唱歌曲大赛”,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升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知晓率,普及民族民间文化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对民族文化的新认识。 (二)在活动中凝聚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学校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中,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亲身体验,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快乐和魅力,找到文化的根基和归属,从而在认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对不同文化产生的土壤和历史传承做到知己知彼,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文化认同方式,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也有了新的理解、欣赏和感悟,增强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4、知道了“我们是谁”。 (三)在活动中促进民族文化的自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是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是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认同,知道了“我们要到哪里去”,以民族文化的认同为基础,广大师生和民族文化工作者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民族文化的建设中,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骨干力量,成为民族文化的建设者,主动承担起挖掘、整理、创新、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任务。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创新,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赋予新的生命力。由黔南州教科所周崇启等老师承担的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当代教育环境下水族文化进校园研究”实施后,黔南州水族文化进校

15、园得到深入研究,带动了全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建设。 (四)在活动中推动民族文化的自强。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挖掘和整理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提升了民族文化品位和专业化水平,提高了民族文化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各地各校立足实际,依靠各地师资和文化人才队伍的力量,突出各民族自己的特色,走民族文化发展道路,对民族文化创造、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进行全面协调和整体推进。有的地方以项目示范学校为中心,按照“一县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原则整体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如铜仁市玉屏县的侗族箫笛

16、、黔南州独山县的布依族花灯剧、贵定县的苗族“长衫龙”舞蹈、黔西南州的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等,都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项目,通过对这些特色文化项目的建设,打造出了一批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更强的实力和竞争力,切实增强了民族文化的整体软实力。 (五)在活动中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各民族师生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语言文字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热爱民族文化,通过民族文化的建设,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丰富和发展,从而达到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充分肯定,这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标志,是民族自信心和

17、自豪感的源泉。同时,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各有所长,在面对不同文化时不自傲、不自卑,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既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达到“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 (六)在活动中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师生在民族文化上进行了新的审视,认识到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文明的积淀,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对民族文化有了内在意识上新的觉悟和觉醒,对民族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对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有了新的把握,对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有了主动担当的勇气,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如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等。同时,民族文化引领着师生的精神生活,影响师生行为规范,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了以文化人,成为师生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历史责任的精神动力,从而不断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告诉我们,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从认识民族文化开始,寻找到民族文化的归属,凝聚对民族文化的共识,达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引导师生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文化自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可以说,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從历史中继承的,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的,更是要永远传播下去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南州教育局)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