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2664773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时作业(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只能连任三届。这一制度有助于()A清除个人崇拜的影响 B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C改变权力集中的局面 D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解析:个人崇拜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干部更新制度是政治民主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权力集中局面的改变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2019厦门市高一考试)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

2、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C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进行工业体制改革解析:材料强调“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而揭露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属于“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继承的一面,未涉及是否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原有经济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在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种继承,与材料“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改革的具体方面,农业还是工业,故D项错误。答案:C3(

3、2019石家庄市高一考试)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的“八五”计划顺利完成,但随后经济增长率停滞和下降,“九五”“十五”计划均未完成。导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措施过于激进B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D个体生产束缚了农业发展解析:改革措施过于激进的是戈尔巴乔夫,故A项错误;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勃列日涅夫前期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后期因为美苏争霸,同时并未根本触动斯大林体制,导致失败,故B项正确;此时并未发生大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集中在工业改革,故D项错误。答案:B4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

4、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当时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故选C项。答案:C5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苏联已经解决了农业生产问题C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苏联的国民

5、经济总水平已经超过美国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苏联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改革。19511955年,苏联虽然对农业的投资增多,但不能得出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谷物年均产量有所增长,但后来出现了粮食危机,表明苏联并未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上升,但不能得出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过美国,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表明苏联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61987年底,在苏联各类“非正式组织”达3万多个,到1989年2月,发展到了6万多

6、个,成员有一部分是共产党员。尤其是“跨地区代表团”的成立,标志着有组织的政治反对派在苏联议会中出现。这表明苏联的改革()A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B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造C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解析: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初首先把改革重点放在了经济领域,但经济改革受挫,进而戈氏又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他在“新思维”的指导下,以“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为手段,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目的的政治改革动摇并剥夺了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材料“1987年底,在苏联各类非正式组织达3万多个,到1989年2月,发展到了6万多个,成员有一部分是共产党员。尤其是跨地区

7、代表团的成立,标志着有组织的政治反对派在苏联议会中出现”表明苏联的改革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D项正确。答案:D7苏联改革30年,无处纪念只有祭:回顾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新概念迭出,所提愿景振奋人心。而中国改革显得就事论事,冲击力不足;苏联有“500天计划”改革方案,而中国长期改革的目标也只是“小康”;当苏联人期待一步跨进西方式发达社会的时候,中国“慢腾腾”地提出改革要分三步走,继续强调自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则材料强调改革需要()A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 B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C循序渐进、尊重规律 D特别关注民众的诉求解析: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改革需要有远大

8、的愿景和目标,但如果不切实际,会给改革带来恶果,苏联的解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B项错误;材料把苏联和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中国的改革能够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取得了成功,而苏联改革急功近利,最终失败,所以材料强调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尊重规律,故C项正确;关注民众的诉求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材料二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经济改革。1954年3月,苏共中央做出决议,决定大面积开垦荒地。1956年,全国共开垦荒地3 600万公顷,当年新开垦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丰收,粮食总收获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9、于是许多地区盲目扩种玉米,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苏联许多地区不宜种植玉米,产量很低,“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降。由于大量开荒,几百万公顷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土地为风沙侵蚀所毁。(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导致了什么结果?根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解析:第(1)问从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分析。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2)问要求围绕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结果和失败的原因作答。答案:(1)特点:工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资料生产(重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消费资料生产(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二战的影响;“冷战”与争霸的需要。(2)重点:农业方面。结果:短期内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原因: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