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2159926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海潮》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望海潮》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望海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海潮》教案.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望海潮教案望海潮教案1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

2、)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 四叠四片 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 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

3、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

4、、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补充介绍: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合作探究,诵读鉴赏 (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1、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能够吸

5、引地方长官孙何的注意,使得柳永能够顺利和故人相见呢?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视频朗诵,请同学们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感受意境,初步体味的情感。 2、标出注音 参差(cnc)天堑(qin)珠玑(j) 罗绮(q)重(chng)湖叠巘(yn) 羌管(qing)钓叟(su)千骑(j)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重湖叠巘清嘉:巘,山峰。清嘉,秀丽。 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4、学生齐读,老师点拨 注意节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 5、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笔下的杭州又是怎样的呢

6、?的情感怎样? 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安定和谐、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等。 面对繁华的杭州,看到美丽的景色后深感欣慰,言语间充满了赞美和愉悦之情。 (二)二轮诵读,因景明情 1、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明确:“形胜”和“繁华”。这四个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是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自古杭州皆繁华,那么在上片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呢? 明确:东南形胜 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 社会条件优越(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会,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有长期

7、繁盛的历史(这一句也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小结: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纲,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进行铺叙。 2、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在上半阕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明确: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思考:为什么是“烟柳”? 明确: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烟”字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 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

8、叠掩映着万千人家。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而且古代评价一个地方是否繁华、政治是否清明、人民生活是否安定,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的多少,杭州有万千人家,侧面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人民生活的安定。 小结:这三句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正所谓“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画面。 3、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江南山温水暖风景秀丽,有着独特的柔美,与北方的刚健雄浑有所不同。但钱塘虽是江南城市,但并不缺少阳刚之气,请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9、这些景物有何特征?请用语言描绘一下。 明确: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一望无际。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怒涛:汹涌的钱塘潮水,可见其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壕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故描写钱塘江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

10、山倒海的气势。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小结:可见柳永也能用豪气。此句的气势不亚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下于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些描写主要抓住了景物,这又体现了钱塘的什么特点? 明确:形胜。紧扣“东南形胜”,选择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写出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4、赏析:“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华。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

11、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向往。 这里的人民到底有多富庶呢?柳永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两个意象珠玑(珠玉宝石)和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 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柳永只抓住了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和人民的殷富反映了出来。 小结:上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齐读上片。 1、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风貌的呢?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明确:

12、“重湖”三句:写西湖与众不同的美景,让人看了如痴如醉;“羌管”三句:谢了生活在西湖边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一派祥和温馨;“千骑”三句:写不仅普通百姓是如此快乐,高官们也很受拥抱这样的生活;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有如此一人间仙境。 2、赏析西湖湖山之美 西湖湖山之美用了两个字进行概括清嘉(清秀、秀丽的样子),西湖的“清嘉”首先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重湖”写西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所以说“清嘉”。 接着写山上的桂子和水中的荷花。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到

13、底美在何处?请同学分析。 明确:“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 湖”,写水中荷花;“三秋”从时间上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上写荷花满湖。桂花开在秋季,清香淡雅,荷花开在夏季,冰清玉洁。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最动人心脾、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写湖山之美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两种花呢? 明确:这两种花是西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从白居易忆江南中可知赏桂、观潮历来为杭州之胜景美事。 关于桂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据说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

14、娥赠与人间有情人的,这美丽的传说更给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极耐人寻味。”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杭州夏天可以观荷,秋天可以赏桂,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小结: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闭目微嗅,桂香淡雅,沁人心脾;抬眼望去,荷花满湖,亭亭玉立烟,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呢? 3、赏析百姓生活的愉快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

15、歌泛夜”形式上对仗工整,情韵悠扬,而且互文见义。 “嬉嬉钓叟莲娃”,嬉嬉,愉快的样子。你能联想到什么? 明确: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百姓游乐图卷。 4、赏析官员游乐的场景 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

16、,玩赏山水,是何等乐事!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官员是在乐什么? 明确: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乘醉听箫鼓宴酣之乐 吟赏烟霞山水之乐 小结: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这三句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无一字写乐却处处欢乐。 5、解析写作目的 词作中有一句话与描写景物无关,但却与的写作目的有关,请找出来。 明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谁图好景,回京夸谁? 明确:孙何投赠之作祝他早日升官回京。 好景具体指什么?凭什么这好景值得他拿回朝廷去夸? 明确:“好景”二字将以上所写的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表面指杭州美景,实指孙

17、何的政绩成就,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凤池”二字包含了对他的友情祝愿。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的写作目的。 明确:赞美杭州的美好景致;拜谒孙何,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得到提拔。 (三)三轮诵读,概括总结 1、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请大家总结出来。 明确: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2、本词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运用点染和铺陈的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

18、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示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游子思乡之情的伤悲。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

19、长鞭。” 找出词中那些地方用了点染的方法,那些地方用了铺陈手法。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用点的方法;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用了染的方法,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四

20、、延伸拓展,提升能力 1、试着以诗词形式描写自己熟悉的胜地胜景,特别是自己的家乡的名胜。 2、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词,写到自己的练笔笔记上。 望海潮教案2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 3.学习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的写作目的。 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 1课时 一、词的常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

21、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二、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

22、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解说: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

23、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

24、,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

25、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柳永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这两首词。 三、背景介绍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解说: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

26、召见和赏识,正因为如此,就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最后一句便有谄媚的味道。 四、引入新课 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平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五、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初读课本,扫

27、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n。 重湖叠巘清嘉:巘,yn,山峰。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点 形胜、繁华(板书) (2)请同学说说初读诗歌的感受: 景美民乐官愉(板书) 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28、 4.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

29、”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解说: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解说: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如果没有就启发: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

30、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解说: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

31、的种种繁华景象。 解说: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如果没有人继续回 答,老师引导:除了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

32、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解说: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一切景语皆情语

33、”,流露出的是无比的喜爱之情。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阿,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解说: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这一句写出了杭州

34、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如果学生将示例6和示例7一起说。老师就点评说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如果学生以开始就说这两句,教师就借机问: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应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优雅。那么,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里体现出来呢引导学生找前面的写景句或者描绘都市繁华的句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

35、。“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解说:这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的羡慕之情。(可能会有学生说这一句,如果他先在前面说,教师就接着问:是的,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老师:那么哪些地

36、方体现他治理有方呢就引导学生对其他句子的关注。) 六、总结 1.教师归纳总结: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此词之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野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柳永笔下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请同学们看屏幕来欣赏杭州城的美丽风光。(点幻灯片,放完之后总结)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稍稍停留几秒钟,再问) 2.这首

37、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3.教师总结并过渡: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一、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

38、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9、”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二、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背诵望海潮,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一)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

40、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

41、西湖的描写。 “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染, 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二)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

42、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钱塘自都市繁华之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自然风光之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古繁华民生安乐之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词风豪放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四、总结:(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五、关于柳永 柳永大约在

43、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

44、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世间的浮名虚誉,我宁愿不要,不去追逐我宁愿消闲自在地一边斟着茶水、品着美酒,一边拍着节律低声歌唱。“忍”字,说明诗人是痛彻后的割舍柳永好象总是落榜嘛,在那个男人要求得一官半职的年代,他也不能免俗吧,肯定心里也想考取功名的。只是,天不遂愿,无法实现仕途抱负。所以,他才会装做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从这个“忍”字可以看出,他还是很受伤的,并不是潇洒到一出娘胎、打小就看透了这一切,愿意在街柳花巷里放浪形骸。因此,他会说,那些虚名我不要,还不如悠闲地品茶喝酒,和美人们唱唱歌。 六、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