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2077516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窦娥冤教学教案窦娥冤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元杂剧简介 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窦娥冤剧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分主角朗读课文,要求: 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四、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示例: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 指天斥地 在滚绣球一曲中,

2、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三桩誓愿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我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那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 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 窦娥这善良、完美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

3、现实的残酷。 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明确: 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终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靠是始终交织在一齐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经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我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

4、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这三桩誓愿的顺序能够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够,理由如下: “血溅白练”是期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六月飞雪”证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亢旱三年”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我的冤屈,而是期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现

5、实中这本来不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而在笔下,竟然都得到验证。正是浪漫主义的描述,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杯具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六、主题探讨 造成窦娥杯具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七、课文总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

6、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窦娥冤教学教案2 教学目的 1、巩固学生元杂剧知识及对古白话的理解。 2、培养并提高学生古典戏曲的鉴赏本事。 3、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4、赏析,把握窦娥冤戏曲语言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窦娥人物形象及意义。 2、品味关汉卿本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导析法 重难点突破 1、经过诵读,品味语言、分

7、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经过诵读、比较,把握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回顾导入 1、导语设计: 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曲异常是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大家预习窦娥冤,下边检查一下上节知识掌握及预习情景。 2、习题 元杂剧知识典故掌握古白话理解 三、讲解新课 与背景 窦娥冤剧情梗概(指导学生看课下解释) 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 解题、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点 鉴赏分析 1、整体把握 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资料) 本折线索(冤)及感情变化(怨悲恨) 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 2、具体赏析 戏曲语言,人物形象赏析 (问):窦娥身上最光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体此刻哪

8、些场面,哪些唱词中? (生答):略 分析第一场面,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 分主角朗读第三场面,继续赏析语言,人物形象 点拔第二场面,把握窦娥善良完美心灵 (问):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完美的一面? (答):略 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经过课堂练习,继续把握语言特点 比较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唱词。 总结本剧(关汉卿)语言特点 赏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思考讨论 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赶考途中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考试,举夺

9、魁。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色阴暗,寒风刺骨,提刑官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终窦天章平反其冤案,一家人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得团圆”。 比较金锁记与窦娥冤的结尾,你更喜欢哪一个?谈谈你的感想。 四、总结 1、窦娥形象及意义(作品主题),学习其完美品质。 2、语言特点 3、艺术手法 4、读书、写作指导 五、作业 1、背默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思考讨论 在第一场面安排窦娥指天骂地,为何又在第三场面靠天地来显示其冤情?谈一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窦娥冤 关汉卿 冤 怨悲恨 (反抗)(善良)(反抗) 现实浪漫 控诉、歌颂、表达愿望 课堂练习: 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中几段唱词,回答下

10、头问题。 窦娥冤: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西厢记: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烛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思考: 1、元曲作家素有“本色派”与“文采派”之分,经过唱词分析,关汉卿与王实甫各属哪一流派? 2、试概括本色派”与“文采派”各自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教学教案3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

11、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经过描述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终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进取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

12、古代戏曲的不一样种类、不一样主角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主角: 旦:女主角。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主角)、小旦(少年女主角)四类。 末:男主角。也包括正末

13、、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主角。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角。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主角主唱)、和“末本戏”(男主角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立刻)、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杯具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

14、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景,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15、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资料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述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我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能够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资料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

16、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悲痛。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

17、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资料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我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资料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

18、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白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唱 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

19、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期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誓愿资料所用典故誓愿实质 第一桩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期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那里又寄期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我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靠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

20、齐,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经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期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窦娥冤教学教案4

21、 教学目标: 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元杂剧简介 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郑光祖 白朴 马致远 窦娥冤剧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 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四、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示例: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 指天斥地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窦娥对神

22、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三桩誓愿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 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 窦娥这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明确: 曲词,都不事雕

23、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

24、的冤案。 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理由如下: “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六月飞雪”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亢旱三年”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现实中这本来不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

25、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而在笔下,竟然都得到验证。正是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六、主题探讨 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七、课文总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

26、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窦娥冤教学教案5 第一课时 1.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同 2.整体感知全剧,把握故事情节和结构 3.理清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1.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3.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诵读、探究。 (一)有关元杂剧: 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

27、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3.元杂剧的主角: 旦:女主角。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主角)、小旦(少年女主角)四类。 末:男主角。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主角。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角。 4

28、.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主角主唱)、和“末本戏”(男主角主唱)两类。 (二)有关,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我的社会梦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杯具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

29、,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最终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四)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并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

30、民,能够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楔子()窦娥()嫡亲()亲家()撇下()看觑()薄面()斟酌()隅头()孛老()勒杀()绣闼()怕不中()刬的()()亲眷()羊肚儿()知契()症候()恓惶()祗候()呕吐()孽根()亢旱()刽子手()埋怨()前合后偃()罪愆()盗跖()古陌荒阡() 2.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宋元时期的白话,其中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请辨析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 (1)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 (2)这早晚窦秀才早晚使用早晚呆痴()() (3)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4)你老

31、人家放精细着()() (5)不堤防遭刑宪()() (6)行动些,行动些()() (7)谁敢合毒药给你只合把清浊分辨()() (8)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9)是什么主意()() (10)嘱咐他几句话咱()() (11)念窦娥尸首不完全()() (12)尸骸上烈些纸钱()() (13)你还有甚的说话那有这等说话不知亢旱三的说话准也不准()() (14)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 (15)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 (16)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3.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外云净科唱卜儿鲍老儿倘秀才叨叨令正旦正宫滚绣球 窦娥冤教学教案6 1

32、.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经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3.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1)亲眷(眷,ju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3)杳无音信:(杳,y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4)古陌荒阡:(陌,m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阡,qi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 (5)昏聩:(聩,ku,耳聋)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杯具之一。经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33、歌颂了窦娥的完美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杯具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经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第二部分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经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经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

34、公的满腹冤屈。善而蒙冤,杯具愈悲。第三部分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就这点看,又展现作品进取浪漫的一面。 课文: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先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由窦娥诉说自我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之后说冤屈之大可“惊天动地”。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

35、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头在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我的痛苦和悲伤而已。 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一个冤屈至深,怨愤至极的窦娥出此刻眼前。 课文: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

36、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以往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分析:是窦娥的第一个誓言。她发这誓,是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期望自我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是她的第三个誓愿,是期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这三个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我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这三桩誓愿又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是全剧的高潮,也塑造窦娥这个形象最成功的一笔。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

37、代年轻妇女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立在观众的面前。 一、参见 二、参见 三、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窦娥要求去后街避开前街是怕自我的婆婆看出看见自我受刑而悲痛。这充分显示了窦娥淳朴善良的完美心灵。就此展现了窦娥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个侧面。使窦娥形象更为完整丰满。 四、1生,深甚,2糊突,混淆。3行,加在称呼别人的词后面,意为“这边”“那边”或“那里”,“那里”。4则,只。 五、略。 (一)有关元杂剧:元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塑造一系列被压迫者形象、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具深刻的思想资料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现实主义是创作的主流,不少优秀作品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以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北方民间口语为

38、基础。创作为舞台演出紧密结合,构成动人的戏剧冲突。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折”是音乐组织单元,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相当于此刻戏曲的一场或一幕。“楔”,篇幅短,位置不定,一般放第一折前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起衔接作用。主角,每本只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音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只

39、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宫调即曲调,表声音的高低,“曲牌”即曲谱,韵律要求严格,实际是按谱填词。 剧本,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曲调”抒情强烈,起喧染和贯穿作用。“宾白”含对白(对话)和独白。“独白”具叙事性,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作用重大。剧本还规定了主角的动作表情,“称范”或“介”及舞台效果。 (二)有关,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我的社会梦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杯具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最终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第 32 页 共 3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