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2045067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江南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南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春》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江南春教案江南春教案1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江南词初探 一、赏析示例: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游人:指,此时客居江南。 只合:只该,只应。 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 二、学法指导: 置身诗境: 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自己的整个心灵沉浸其中,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 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通常有以下欣赏方法: 1、找找诗歌

2、中的意象,探寻意象是如何组合的,调动思维,将意象串成画面,补充完整意境,体会感情; 2、找出诗歌中让你感触最深的某一联、某一句、某一字,以小见大,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细,感受蕴于其中的情。 三、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任选1首诗歌,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议一议,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体味杏花烟雨里的江南情怀。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谙:熟悉。 蓝: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

3、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箬(ru)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鳜(gu)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梦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兰烬(jn):香油灯结的灯花。兰:是一种香草,古代用来煎油点灯。屏:屏风。红蕉:美人蕉,花色艳红。这句说:屏风上画的美人蕉鲜红的颜色也阴暗了。 萧萧:下雨的声音。 驿: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 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蘋(pn)一种生在水中的蕨类植物。 四、课后研讨: 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任选一题,小组搜集诗歌,合作研讨:

4、 1、找4首有“月”这一意象的诗歌,品析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所蕴情感的异同。 2、将所学过的杜甫的诗积累起来作一个专题,探究杜甫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3、找一找唐诗宋词中的边塞诗,探究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常怀的情感。 江南春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学校春天的美景,(小花园、植物园、苗苗常青园)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校园的美景。 教学准备: 自由游览、观赏各园的景色。 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春晓、咏柳等。 二、学习古诗江南春 1、板书课题江南春 2、解题: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

5、光的绝句。 3、学习生字词 (1)自己读 (2)注意字的写法:(莺、旗) (3)需要理解的词语 酒旗:挂在酒店门前做招牌的一面小旗 4、朗读诗句 根据解释说上面讲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讲讲诗的大意。 (1)请三四位同学读诗后,再各自朗读。闭上眼睛,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色,让头脑中产生画面。 (2)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景物。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5、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 (1)那些景物写江南的春天? 黄莺啼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水,依山靠水的小镇,迎风飘扬的酒旗。

6、 (2)写出了什么特点? 江南景色的秀丽。 6、指导朗读(标出句逗的停顿)见书本 7、巩固练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试背,并说说诗意。 (2)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诗意后,让大家补充。 (3)抄写两遍古诗。 江南春教案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1、诵读古诗,体会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

7、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江南春。 2、解题: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

8、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三、读懂诗歌 1、学生读江南春。 提示注意:停顿(板书)、节奏等 2、读出感情。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指名读古诗(学生练习读诗句) 学生齐读,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3、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四、读出意境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在古诗中,人们

9、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4、体会前两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百花开放、山青水绿、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写出了什么特点?江南景色的秀丽。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6、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过度: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

10、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很多很多的寺,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 写出什么特点?蒙蒙细雨,寺庙隐现。江南雨景的秀美。 四、读出韵味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只是描写江南春天的雨景吗 ? 2、默读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4、集体讨论(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

11、、练习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 春日题画 宋朱熹清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牛背一鸥眠。 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江南春绝句 江南之景柳绿花红莺歌燕舞 依山傍水酒幡迎风 春光无限好 南朝寺庙数以百计壮丽宏伟 空濛烟雨 包含感慨 江南春教案4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一个生字,并能理解运用 3 、在朗读中感

12、受江南美丽春景的同时感受借古讽今,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兴亡之感 教学重难点: 1 、带着想象诵读诗歌,体会江南春景 2 、领会诗人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教材分析: 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描绘了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感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讽喻之意。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1 ) PPT 出示几张春天的图片。说到雪,说到冰想到的都是塞北,说到春,想到的更多的自然是“江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江南的春。 ( 2 )解题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江南的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 )春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你觉得江南

13、的春天,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美!) ( 2 )带着自己的感受吟诵诗歌。 ( 3 )指导朗读。七言绝句应该怎样断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 1 )一看:朗读诗歌,你看到了什么?(绿叶衬着红花,绿水环绕的村庄,背靠青山,酒家的旗子在春风中微微摆动。放眼望去,南朝建立的寺庙,在烟雨迷蒙之中若隐若现。) 千里:与“十里”作比较。 四百八十:概数,说明很多。 ( 2 )二听:莺啼、人声 ( 3 )三闻:花香、酒香 ( 4 )四想:江南的春天真美。 总结: 在诗人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是如此的美妙。可看、可听、可闻、可想。那我们就一边读一边看,一边读一边听,一边读一边闻,一边读一边想

14、吧。 过渡:在如此美妙的江南美景面前,我们感到的仅仅是美,仅仅是无限的遐想。但是我们的是诗人想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四、拓展延伸、 ( 1 )介绍写作背景 ( 2 )学习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五、课堂总结 江南春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15、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来看看这首江南春。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揭示诗题,简介。 (1)教师板书诗题:江南春,学生讨论题意。(江南的春天。) (2

16、)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以七绝最为出色。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词语。)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让大家只用几个词语来描绘春天,大家肯定会觉得不够全面、不够客观。那么,诗人杜牧是怎样用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生动形象的江南春景呢?请大家自由诵读全诗,感受诗中的春景。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诵读研讨,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过渡:谁来给

17、大家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且读出感情。 (3)检查学习效果。 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 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意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大家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有什么高招吗?(学生讨论:抓住重点字词、查工具书、了解相关背景等。)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大家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懂全诗。实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标注难点。 (2)四人一组,交流学习。 学习前两句诗晴景,写今。 交流对词语的理

18、解,集体订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触觉风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这两句诗描绘的春景有什么特点? (明媚、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学习后两句诗雨景,怀古。 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

19、的吗? 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20、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5.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过渡: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到这里,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去欣赏江南春景吧! (1)播放视频。(欣赏谱曲的江南春。) 提示:古代的许多诗歌都可以用来谱成曲,这

21、样也方便了传播。吟吟唱唱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大家可以跟着一起哼一哼,唱一唱。 (2)再读诗歌,背诵诗歌,读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的忧伤。 江南春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1个生字“旗”,认识2个生字“莺、郭”。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体会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把讽喻之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春天在哪里,音乐水调歌头屏幕出示相关古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听、唱春天在哪里。 2、说春天。

22、3背春天的诗。 你们关于春天的诗知道得可真多,这个月诵读之星该评给谁呢?这可难位老师了,不过没关系,接着往下比。 4、池州“千载诗人持”有哪些诗人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呢?(其中重要的有2人:大诗人李白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杜牧在我们池州做过刺史,关心人民疾苦,贡献最大的算他的清明诗,因为有了清明我们池州的杏村才名扬千古,名扬四海,感谢杜牧。) 5、今天学习杜牧的江南春 板书:江南春,唐,杜牧,七绝 二、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反复读(对照拼音读准生字音、并想办法记住字形,尤其是生字“旗”字,还可以给诗标上平仄,吟诵吟诵)。 2、指名读生字,说字意,组词。(给二类字说意思,组词,一类字记字形

23、,组词)。记字形,书空写。 3、指名读古诗。 4、根据平古诗仄反复吟诵。 指名说感受,再读,评价。 三、体会古诗意境美 (一)学习12句 1、(古诗穿越千年,还那么有魅力,是因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吟诵1、2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呢? 2、生汇报。 “千里”,写出了范围之广,是虚指,指整个江南广袤的大地。 “莺啼”1、想象一下,你听到了什么?黄莺在鸣叫,在哪里,怎样地鸣叫),指导完整地说,我听到了黄鸢在_里_地鸣叫。 2、谁来模仿一下,(一个一个地鸣/集体鸣)根据声音说诗句或词语。(师评:这是“几处早莺争爱树”,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24、这是“上有黄鹂深树鸣) 3、我走到哪都能听到清脆婉转的莺啼,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听觉享受,这就是“千里莺啼”。 “绿映红” 1、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画面? 2、“千里绿映红”呢?(到处是绿树簇拥着红花) 3、指导看图,小结(鲜艳的红与明亮的新绿互相映衬,色彩明丽,给人强烈地视觉冲击,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享受)。 4、你想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看到的美景呢? (百般红紫斗芳菲 日出江花红胜火 桃红复含宿雨 水上桃花红欲燃) “水村山郭” 1、想象一下,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2、也可以用诗句来表达你看到的画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过渡:美好环境中,人们的生活

25、一定也很美吧?从哪儿看出来呢?) “酒旗风” 1、酒旗迎风招展,表示这儿是酒店。 2、迎风招展的酒旗仿佛在告诉我们这儿怎样?(这儿谈笑风生,人声鼎沸,这儿歌舞升平,这儿美酒飘香,这儿人来人往) 3、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放入诗中,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指名轮读1、2句。 (又听到了,又看到了,这还是画吗?分明是来到了唐朝的江南呀!) 4、读1、2句,看插图,引导说诗意,指名说、齐说。 (广袤的江南大地上,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花红柳绿,到处是依山傍水的山村和城市!到处是酒旗招展、招揽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5、看到这巨幅江南春画卷展现在你的眼前,想送给他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好吗? (春深似海、

26、世外桃源、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光无限、春色无边、莺歌燕舞、诗情画意、春光明媚) 6、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心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景有多美,爱就有多深) 过渡语:是呀,这样一位有政治才华的爱国诗人,生不逢时,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生活在一个迷信佛教寺宇奢丽的晚唐,社会沉闷压抑,有识之士受到排挤。杜牧熟读史书,看透时局而又无法力挽狂澜。他的内心受着怎样的煎熬呀,当一切美景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中时,诗人远眺掩在苍茫烟雨中的楼台踪影,感慨万千。 (二)学习3、4句 1、反复吟诵3、4句。 2、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寺 楼台 烟雨)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两句的意思。 (放眼望去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寺,又有多

27、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4、前2句写的是眼前春景,后两句就与古代历史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说明写今,怀古。 5、诗人为什么要怀古呢? 6、生活的晚唐,统治者当时也太迷信佛教寺宇奢丽。南朝统治者因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求神灵保佑江山稳固。结果这些林立的寺庙不仅没有改变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还加速了统治者的灭亡。这真是对南朝统治者的极大讽刺,三百多年过去了,重提此事,仅仅是讽刺南朝统治者吗?言外之意,警告当朝的统治者不要再重蹈覆辙,否则必将加速灭亡。这种写法叫借古讽今。 7、烟雨中的楼台,仿佛在说:南朝统治者呀,_; 当朝统治者_。 8、“烟雨”想象一下,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想象到春雨的

28、样子,古诗句也行?(轮说)(小雨润如酥,画船听雨眠,润物细无声)。 9、师小结“烟雨”如梦如烟,如烟如雾让我想起了“无边丝雨细如愁”既写雨,也是写愁,那种愁呀,无边无际,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笼罩着千里江南、笼罩在的心头。 前两句景色有多美,诗人爱就有多深,爱有多深,忧国忧民情感就有多浓。 他在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写到“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同时这样美好景色中也感受到对国家命运和前途充满着幻想,虽愁却不消沉,体现了诗歌俊爽的风格。 10、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齐诵全诗。 11、古诗还可以配乐唱,根据诗的情感选用合适的音乐播放水调歌头

29、伴奏。 四、品艺术美 这首诗有动静的映衬,色彩的映衬、山水的映衬、城郭的映衬,“千里”是空间上的拓展,“南朝”是时间上的追溯,前两句写今、后两句怀古,借古讽今。 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气势恢宏的江南春画卷,给人立体的艺术享受。 五、课外延伸 杜牧七绝咏史诗,成就最高,创作了许多“二十八字史论”这誉的优秀作品。希望同学们课后更多地走进杜牧其人,其诗。 板书设计 江 南 春 唐 杜牧 写 今 七 绝 “二十八字史论” 平长仄短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怀 古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附: 长空澹澹孤岛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

30、风。 登乐游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 参考书目 古代文学史、唐诗风貌、古代文学作品选、唐诗选 江南春教案7 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

31、,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第一、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第二、情景引入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

3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解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第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

33、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第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

34、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第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 春日 题画 宋 朱熹 清 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 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 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 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 牛背一鸥眠。 第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江南春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体现了以读为主的

35、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二、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比如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种各样的鸟类。 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

36、映”字,学生体会的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 江南春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

37、边读边想,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 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2、自主学习(7分钟):学生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教师关注学困生的理解情况。 3、合作探究(11分钟):学生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部分,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4、展示交流(20分钟): 学生说出诗的题目意思及对的了解,其他学生补充。 让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意思的理解。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出示ppt并点拨。 5、巩固提升(18分钟) 巩固:学生6分钟内自主完成个别字词的理解,学生点评,教师针对问题指导。 检测:学生6分钟完成练习册10页4、5题,组

38、长检查点评。拓展: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课间交流,教师点拨。 6、总结评价(2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获得的知识。 四、布置作业 默写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五、板书设计 忧国写今:黄莺、水乡、山城、酒旗 忧民怀古:南朝覆灭的感叹 六、教学反思: 古诗对于孩子来说,理解不太容易,教师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感知古诗的画面美,并能把我的思想感情。 江南春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 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两句虚实结合的写法,和诗作中流露出的历史沧桑感。 三、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

39、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有别于前两首写“春”的诗歌,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南朝时期,社会动乱,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 六下的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因此

40、,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 3.补充拓展: 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 教师点拨: 1.明确诗词作品中“虚”的表现手法,诗词不是写“实”,需要艺术加工。 2.明确诗作后两句所承载的历史沧桑感,唯“千里”二字,方有与后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