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1900669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 授课内容: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分析课文的论辩层次,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扩展文言文段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辅助用具:ppt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以此导入授课内容 二、教师提示 论辩最讲究的就是技巧,而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

2、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三、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形成互动;最终达成共识。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四、组织学生阅读、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

3、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五、师生共同归纳在上述两文中表现的孟子论辩的共同点 引而不发 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 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业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对话中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必须揣摸对方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因此本文在写作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体悟孟子主张及现实意义。 2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4、熟练翻译课文。 3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4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体会比喻在文章中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孟子的名言名句?(学

5、生自由说) 比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些句子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呢?(仁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看看在这篇文章里,孟子又是如何宣扬自己的思想的。 二、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 王(wn)胡龁(h)便嬖(pinb) 觳(h)觫(s)褊(bin) 恶(w)挟(xi)度(du) 莅(l)惛(hn)盍(h) 畜(x)赡(shn)豚(tn) 彘(zh)庠(xin)序颁(bn) 2积累文化

6、常识 豚:小猪。彘:大猪。 舆薪:一车薪柴。 钧:古代以30斤为一钧。 衅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 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 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三、作家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 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

7、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 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

8、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运用比喻。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共用了159个比喻,可见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服力。 四、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

9、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五、自读课文 1听朗读,熟悉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注意停顿,做到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和手中的材料,分类整理文言现象。 (小组分工,制作文言基础知识卡片) 3小组成果展示:(展示文言基础知识卡片) 一词多义:道 促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10、寡助(道义、道理) 任重道远(路,道路) 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 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保:使动用法,使安定)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

11、服:使动用法,使服从)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通“网”名作动,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词类活用:名作动 无以,则王矣。 王:名作动,统一天下,王道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王:名作动,称王 特殊句式: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 王见之,曰:“牛何之?”(宾语前置)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被动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不为者与不能者何以异(宾语前置) 夫子之谓也。(文言固定句式,之谓也,说的就是) 六、新知讲解 1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

12、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 孟子是如何做到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的? 明确: (1)发端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对答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追问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对答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追问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对答曰:“可。”霸道王道 (2)因势利导,措辞委婉,层层递进,论点明确: “以羊易牛”事例肯定齐宣王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条件(事例) “百姓皆以王为爱”为齐宣王辩解,进入谈话情境。 “牛羊何择焉”为百姓辩解 取譬设喻不能与不为(

13、比喻) 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大欲的危害(反面) “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具体措施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2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

14、,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明确: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

15、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一篇凡八设喻,一时山海人物无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携,可谓极行文之乐事矣。 王介山孟子读法附记 3具体措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结果: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体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 4学生再读课文,整合思路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

16、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七、写作技巧: 1列举多种例证:事例、设例、语例。 2采用生动的比喻,使道理具体化。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以“见舆薪”“举一羽”比喻保民,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喻意是:保民是轻而易举,力所能及的事。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

17、“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天下可运于掌”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3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 4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气势。 5因势利导,措辞委婉。层层递进,论点明确。 6类比推理。 八、合作探究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明确: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

18、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 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九、拓展提高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使百姓生活安定来实行王道,没有谁能够抵挡得了。 2老吾老,以及人

19、之老;幼吾幼吾,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我家的老人,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小孩。 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用这样的作为,来求取那所想要的东西,好像是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啊。 十、课堂总结 孟子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主张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

20、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的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1、

2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

22、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

23、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

24、”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 2、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

25、、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两个重点内容要掌握:一是重点的文言字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也是今天的作业(分类归纳)。一是文章要表达的观点,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具体到孟子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观点,他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孟子是怎样说服一步步说服齐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论辩艺术。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对我们大家也很实用。 二、串讲课文:(列出基本层次) 三、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难齐宣王孟子解决 1、畏 难“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 不忍之心王道基础“他人有

26、心,予忖度之” 心悦诚服 2、信心不足 信心不足:“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比喻说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3、大欲 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激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缘木求鱼的比喻齐宣王的迷梦被击碎(先破后立) 四、语言特点: 一篇好的文章,决不能只有思想,而没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饰。语言的运用就特别强调修饰的功夫。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准确、恰当、得体地传达出来,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些手段是比喻、排

27、比等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 1、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

28、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处之多。汉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2、排比 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彩裴然,行而远矣。 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

29、,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 “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

30、,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3、适当的神态描写 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五、作业: 学生归纳文言知识。 六、板书: 提出并明确话题(王道-霸道)实行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不忍之心 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齐宣王未能实行王道,不是不能,推恩天下 而是不为 反面论述“霸道”危害,敦促推行仁政 齐宣王实行王道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4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

31、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 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 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

32、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 (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 (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三)学生质疑; (四)教师点拨归纳: 1、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 (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归纳: 宾语前置的条件: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3、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重要句子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4、一词多义: 爱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 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4、 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道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讲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道理 D。任重道远路、道路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记忆重要的词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1535节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3、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 2、翻译重要的句子; 3、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4

35、、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1、重点词语; 2、重点句子(倒装句); 3、句子翻译; 二)、疏通1535节大意; 1、学生自行翻译; 2、学生质疑; 三)、问题讨论: 1、教师提议并引领学生把齐宣王所有的问题都挑选出来,对其进行考察,由此可以抓住线索,反观孟子的理论论述过程。 从齐宣王的问题变化可以看到他的关注点的变化,由此可见,孟子的诱导重点不断深化。 2、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36、? (1)齐宣王问“桓文使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2)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3)后文,“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板书: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迂回论战、弃异求同) 3、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气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

37、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游说的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爱的表现,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板书: 第二部分:“保民而王”的前提“不忍”(欲擒故纵、缩短距离) 4、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 (1)这是因为齐宣王心理上以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

38、空谈推 恩、制产还有什么效果。 (2)于是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又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谕,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宣王既已做到了“爱物”,那么推恩、性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了吗 (3)“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板书: 第三部分:“保民而王”的行动“推恩”(乘虚而入由近及远) 5、“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宣王去“大欲”的? (1)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

39、体说出它的内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之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 (3)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板书: 第四部分:只有实行王道才是前途光明的。(明知故问步步紧逼) (4)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板书: 第五部分:“保民而王”的措施“制产” 四)、课堂总结: 全篇的主旨:说明 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 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恩于民;

40、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解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