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1896699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1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而小班的小朋友对倾听很感兴趣,他们对大自然的声音充满着好奇和探索,而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是以倾听为基础的,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设计本次活动。 二、过程实录: (一)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听辨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二)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子人手一份,分别装着硬币、玻璃球、沙子、雪花片。 2、打击乐器若干。 3、活动室的四处分别布置成小兔、小猫、小狗、小鸡的家。 4、会发声音的玩具及录音机一台

2、。 (三)活动过程: 1、听声音引出课题。 (1)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室,请配班老师启动“会发声的玩具狗”。 师:哎呀,活动室里真安静。听,谁在叫? 幼:是小狗,它在叫“汪汪汪”。 师:哈哈,原来是玩具狗叫了,你们的耳朵真灵!为了奖励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小动物家去做客吧! 幼:太好了! 师:那么我们做客时要怎么样呢? 幼:应该做一个有礼貌的小朋友。 (评析:在安静的环境中,以玩具狗的叫声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又以奖励的方式带小朋友去做客。更加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幼儿此时的情绪非常高涨,都有了迫不及待想去做客的愿望。) 2、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玻璃球、沙子、雪花片在饮料瓶里发出的声音。 (1)听辨

3、硬币在红茶瓶中发出的声音。 a、师:这是谁的家? 幼:小兔的家。 幼:小兔你好! 师:小兔家有什么? 幼:红茶。 师:那里面装得是不是红茶呢?请小朋友不要去打开盖子,自己去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马上告诉我,看谁最能干。 b、幼儿操作: 摇红茶瓶,听辨硬币发出的声音。 幼:老师,我好象听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是石头吗? 幼:不对,是硬币。 幼:对,是硬币。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请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评析:通过让幼儿自己探索、操作,来感知瓶中的东西,幼儿很感兴趣。) (2)听辨玻璃球在旺仔牛奶瓶中发出的声音。 a、教师带幼儿到“小猫家”。 幼:小猫家到了。

4、幼:小猫你好 师:小猫家里有什么? 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2 名称:有趣的声音 活动目的: 1、感知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初步懂得保护自己小耳朵的一些方法。 活动准备:幼儿自带的玩具、录制噪声、多媒体制作 重点:感知声音 难点:分辨不同的声音 活动流程: (一)听音游戏,感知声音 1、多媒体演示: 猜猜这是谁发出的声音?用什么听到的? 2、你们的小耳朵真灵。 3、过渡: 前两天小朋友带来了许多会发声音的玩具,今天,老师先要请你们动动小脑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玩具发出声音来呢? 再用你的小耳朵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二)操作练习,分辨声音 1、幼儿按自己意愿选择玩具,摆

5、弄玩具,分辨声音。 2、交流讨论: (1)你玩的是什么玩具? (2)试一试:你是用什办法让玩具发出声音来的? (3)它们发出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3、仔细分辨:这两个罐子是一样的啊,为什么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 4、: 原来啊,里面放的东西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哦。 (三)经验交流,保护耳朵 1、播放噪音:什么声音啊?快来快来,看看发生什么事情了? 2、你们为什么都捂住自己的小耳朵?(幼儿讲述) 3、: 保护自己的小耳朵,所以平时我们小朋友之间要轻轻的说话。 4、除了轻声说话,我们小朋友还有什么好办法,也可以保护我们的小耳朵?(平时妈妈是怎样保护我们的小耳朵的?联系幼儿生活经验) 5、: 我们

6、小朋友和妈妈都有那么多的好办法,以后要好好保护好耳朵,让我们的小耳朵变得灵灵的,能听得更清楚。 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3 设计意图: 日常生活中,千奇百怪、无处不在的声音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熟悉和感兴趣的,然而孩子对声音的了解还停留在听的表层,因此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声音的秘密之一(探索不同物体之间的碰撞会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体验探索的乐趣,敢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应彩云老师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教育要回归生活。”而我选择的有趣的声音这一活动内容也正体现了科学活动生活化

7、的原则。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了解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 2主动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3体验探索声音秘密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篓子、装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币、米粒、蚕豆的口香糖瓶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个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硬币、米粒、蚕豆等物品,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玩过让纸发出声音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用不打开瓶盖的方法寻找空瓶(听音游戏找空瓶)。 导入语1:老师的每个篓子里都有4个口香糖瓶,其中有一个是空的,你有什么办法把空瓶找出来呢? 教师出示装有4个瓶子的篓子,请幼儿想想、说说找出其中一个空瓶的办法。

8、 导入语2:如果不能打开瓶盖,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为每个人提供一个篓子,要求用不打开瓶盖的办法找出空瓶。 环节自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在吃瓶装或杯装食物时,有的习惯打开瓶盖检查里面的食物有没有吃完,有的则会摇一摇瓶子听一听,于是我将观察到的这一生活细节用在了第一环节中,意在激发孩子回忆、运用已有经验。 二、尝试用各种办法让空瓶发出声音(发音游戏玩空瓶。) 过渡语1:小朋友真聪明,用摇一摇、听声音的办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请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办法让它不装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多。 教师鼓励幼儿想出、玩出多种让空瓶发出声音的方法。 导入语2:你是怎么玩的?还有

9、不同的玩法吗? 请部分幼儿示范刚才自己玩瓶的方法,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说出不同玩法。 小结语: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办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会儿。 环节自评:基于第一环节的尝试,孩子拿到空瓶后的直接认知经验就是瓶子装了东西摇后就会有声音。我利用孩子们已有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具有“悬念”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孩子通过多次尝试发现了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各种办法,引导孩子在已有经验上“衍生”出了新的知识即:瓶子与任何物体碰撞以后就会发出声音。 三、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的不同声音(辨音游戏找秘密。) 指导语1:剩下的这3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再去仔细听一听,告诉我你听

10、出了什么秘密。 幼儿自主探索,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指导语2:你听出了什么?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语:原来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指导语3:猜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在教师摇动瓶子,幼儿听声音猜测瓶内物体并检验的互动环节中进行。特别幼儿对于自己猜测结果的验证很期盼,所以教师将硬币倒入透明瓶检验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指导语4:请你也去摇一摇、听一听找到藏硬币的的瓶子。 幼儿用摇一摇、听一听的方法找到篓子里藏硬币的瓶子。 指导语5:那这个瓶子发出的声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你能用小耳朵帮忙找到装米

11、粒的瓶子吗? 教师请找到的小朋友分两组将米粒倒到透明瓶子里检查,并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米粒泼在地上,培养孩子要爱惜粮食的习惯。 指导语6:最后这个瓶子里装的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我们把瓶子拿来看一看。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 幼儿瓶子里的豆子数量为一个或许多,请幼儿先观察自己瓶子里的豆子,再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后再引导他们比较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大还是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小结语:原来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环节自评1:对于瓶子里装的物体也是精心设计的,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硬币发出的声音特点最明显,孩子最为熟悉,能轻松猜到;米粒发出的声音和沙子、泥土发出的声音相似,不同生活

12、经验的孩子便有了几种不同的想法;而蚕豆发出的声音对孩子来说相对陌生,孩子的猜测难度加大。 环节自评2:在这一环节还有一个孩子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就是通过听声音依次找出装有硬币、米粒的瓶子,虽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在检验时却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检验硬币,是孩子一个接一个摇动瓶子,其他孩子倾听并判断;检验米粒,是孩子分组将其倒入透明器皿;检验蚕豆,是请孩子打开瓶盖,并在打开瓶盖后发现豆豆多少的不同,再根据豆豆的多少进行分组比较声音的大小,从而巧妙的得出“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都豆豆发出的声音大”的结论。 指导语7: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很大很大呢?如果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有

13、什么变化呢? 指导语8:你发现了什么?瓶子装得满满的为什么没有声音了呢? 环节自评:是不是豆豆越多,声音越大呢?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孩子积累了新经验的同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大呢?如果你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幼儿通过不断尝试,巧妙解决了这一认知冲突,改组了原有的认识结构,从而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即瓶子里装得满满的时候声音却没有了。 四、继续探究瓶子装满其他东西后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指导语:瓶子里装满了豆豆摇

14、了以后就听不到声音,那如果装满了其他东西会不会发出声音呢?请小朋友回去试一试。 环节自评:在活动的结束部分,让孩子课后去尝试瓶子里装满其他东西是不是也听不到声音,让科学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虽然选题为声音,但是打破了幼儿园原来科学声音活动中的传统定位和一贯模式,坚持以听声音、玩声音、辨声音等游戏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猜想,让孩子们在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大胆探索,让孩子们在不断的验证、交流中积累新的知识和经验。 对于本次活动中材料的收集与使用,我更是动了一番脑筋。如何将材料生活化、简单化、高效化是我追求的目标

15、。于是我收集了孩子们常见的各种口香糖瓶子,将每四个瓶子装一个小篓子,这四个瓶子中一个是空的,其他三个瓶内分别装着硬币、米粒,还有豆豆,而装豆豆的瓶子里有的装一粒,有的则装许多。这些平常而熟悉的东西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听听、猜猜、玩玩中感知了声音的一些简单规律,了解了声音的一些秘密。孩子们始终保持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始终投入其中。由此可见,操作材料的选择不以贵为重,而在于精和活,在于能在不同的环节中高效、反复的使用。 另外,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中如何使“自主味”体现得更为突出,这也是我需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地方。 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4 一、过程实录:

16、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听辨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子人手一份,分别装着硬币、玻璃球、沙子、雪花片。 2、打击乐器若干。 3、活动室的四处分别布置成小兔、小猫、小狗、小鸡的家。 4、会发声音的玩具及录音机一台。 (三)活动过程: 1、听声音引出课题。 (1)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室,请配班老师启动“会发声的玩具狗”。 师:哎呀,活动室里真安静。听,谁在叫? 幼:是小狗,它在叫“汪汪汪”。 师:哈哈,原来是玩具狗叫了,你们的耳朵真灵!为了奖励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小动物家去做客吧! 幼:太好

17、了! 师:那么我们做客时要怎么样呢? 幼:应该做一个有礼貌的小朋友。 (评析:在安静的环境中,以玩具狗的叫声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又以奖励的方式带小朋友去做客。更加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幼儿此时的情绪非常高涨,都有了迫不及待想去做客的愿望。) 2、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玻璃球、沙子、雪花片在饮料瓶里发出的声音。 (1)听辨硬币在红茶瓶中发出的声音。 A、师:这是谁的家? 幼:小兔的家。 幼:小兔你好! 师:小兔家有什么? 幼:红茶。 师:那里面装得是不是红茶呢?请小朋友不要去打开盖子,自己去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马上告诉我,看谁最能干。 B、幼儿操作: 摇红茶瓶,听辨硬币发出的声音。 幼:老师,我好

18、象听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是石头吗? 幼:不对,是硬币。 幼:对,是硬币。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请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评析:通过让幼儿自己探索、操作,来感知瓶中的东西,幼儿很感兴趣。) (2)听辨玻璃球在旺仔牛奶瓶中发出的声音。 A、教师带幼儿到“ 小猫家”。 幼:小猫家到了。 幼:小猫你好 师:小猫家里有什么? 幼:旺仔牛奶。 师:现在也请小朋友去摇一摇、听一听是什么东西,然后告诉大家。 B、幼儿操作,摇摇听辨玻璃球发出的声音。 师:你听到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 幼: 幼:是玻璃球。 师:小耳朵真灵,老师喜欢你们! 请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

19、玻璃球发出的声音。 (3)听辨沙子在可乐瓶中发出的声音。 A、师:小鸡家到了,小鸡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会是什么呢?请你们听一听,到底是什么? B、幼儿操作。 师:这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 幼:是盐吧。 幼:是糖。 幼:是沙子吧,声音很响的。 师:真不错,里面是沙子,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是沙子发出的声音。” (4)听辨雪花片在八宝粥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小狗的家。 师:小狗的礼物中是什么东西? 幼儿操作,探索后。 幼:老师,是什么,我猜不出来。 幼:我也不知道。 师:这些小朋友们都听不出来,那么我们拿出来看看,看完后,再放进去听一听。 幼:哦,原来是雪花片。 师:你们再听一听是不是雪花片

20、? 幼:是的,是雪花片,我一下就听出来了 3、尝试听辨打击乐器的声音。 师:小朋友的小耳朵真灵,把瓶子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都听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教师在背后分别敲打木鱼、小铃、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后出示实物,和幼儿一起拍节奏。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么多的打击乐器都认识了,那么现在一起来玩一玩吧! (评析:在良好情绪的激励下,幼儿猜出了木鱼、小铃、铃鼓等打击乐器,而后让他们玩打击乐器,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4、尝试用各种饮料瓶为曲子伴奏。 师:刚才的打击乐器我们都认识了,那么这些饮料瓶放了东西后也可以作为打击乐器,现在老师就用饮料瓶为曲子伴奏一

21、次。 教师伴奏完后。 师:好听吗? 幼:好听。 师:那么现在就用你们的小手拿起饮料瓶一起来为曲子伴奏吧! 伴奏后,幼儿边玩瓶子边出活动室。 (评析: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曲子伴奏后,又用各种饮料瓶来伴奏,增加了幼儿的新奇感。) 二、活动评价: 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让幼儿以客人的身份到小动物家去做客,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始终处于宽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孩子的情感及表达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楚。从第一环节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倾听各种东西在饮料瓶中的声音,到第二环节,辨别打击乐器的声音,到第三环节用各种饮

22、料瓶为曲子伴奏,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三、活动背景: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而小班的小朋友对倾听很感兴趣,他们对大自然的声音充满着好奇和探索,而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是以倾听为基础的,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设计本次活动。 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5 活动准备: 台式电话2部、一次性纸杯、毛线、牙签若干。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活动内容。 (1)老师口袋里放着一部手机。铃响,老师接听,说礼貌用语,挂上。 师:“老师刚才在做什么?” (2)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打电话的经验。 教师:“你们平时打过电话吗?”“喜欢打给谁?” 2、幼儿交流经验:怎样打电话? (1)小朋友交流

23、经验,老师在适当时示范。 (2)请小朋友做打电话的游戏,尝试使用礼貌用语(用手做打电话状)。 (4)小朋友自由尝试打电话。 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平时是怎样打电话的,现在小朋友们来试试吧。” 3、幼儿体验打电话的心情和乐趣。 师:“小朋友刚才都很能干,现在我们一起来唱首歌吧。” (1)全体幼儿一起复习一遍。 (2)对歌。女孩:“喂、喂、喂,你在哪里呀?”男孩:“哎、哎、哎,我在幼儿园。” 师:小朋友唱得都很好,现在我们来对歌吧,女孩唱:“”男孩唱:“”。我们看女孩和男孩谁能干! (3)女孩和男孩交换角色。 (4)师总结:男孩和女孩都很能干,来,我们来表扬一下自己。 4、幼儿制作电话,游戏:打电

24、话。 (1)师:“小朋友都说了是怎样打电话的,现在小朋友来动手做电话,跟好朋友一起玩游戏。” 方法:把毛线从杯子上面的小洞穿过去,然后拉出来,把毛线的这头绑在牙签上,另一头也一样瞧,电话就这样做好了。小朋友来试试吧。 (2)幼儿两人一组制作电话,玩游戏。 师:“请小朋友找一个好朋友跟你一起制作电话,做好了就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打电话的小朋友把话筒放在嘴上,接电话的小朋友把听筒放到耳朵上,说话的时候悄悄的说,看看你的好朋友是不是能听见。” 附歌曲: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喂、喂、喂,你在哪里呀?哎、哎、哎,我在幼儿园。 本班开展的主题活动是“有趣的声音”,活动以幼儿喜爱的多种形式展开,鼓励幼

25、儿运用各种感官倾听和表现各种声音,引起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在一次与家长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幼儿对打电话很感兴趣,并经常想打电话给老师或小朋友,于是,这个关于声音的小子题便这样产生,本次活动的目标、活动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整合性,活动始终以打电话为线索,贯穿于整个过程,希望通过开展这个活动,激发幼儿各种积极的情感和探索的声音的兴趣,学会打电话的基本方法和礼貌用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活动目标: 1、享受打电话的乐趣。 2、愿意表现自己的情感。 3、学会打电话的基本方法和礼貌用语。 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6 设计意图: 声音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大班幼

26、儿来说,声音是十分熟悉的,在桌面游戏时,孩子们总爱用不同的玩具敲击,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对声音是怎样来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增长,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喜欢高声尖叫。因此,我设计了这次科学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学习分辨什么是好听的声音,什么是噪音,感受声音带来的乐趣,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发挥幼儿想象力。同时也求使活动尽可能地游戏化、多元化,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声音的多样性,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感受声音带来的乐趣。 2、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发挥幼儿想象力。 3、培养幼

27、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声音带来的乐趣。 2、难点: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发挥幼儿想象力。 活动准备: 1、铃铛、响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盖等等。 2、录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 鸟叫声、马蹄声、风声 、打雷下雨声、笑声、掌声 、牛叫声、公鸡报晓声音、汽车喇叭声、母鸡带小鸡声音、警车声、加油声、火车汽笛声) 3、沙锤、盘子、木碗、锅盖若干,人手一份,听课教师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猜猜他是谁:请

28、四名幼儿事先藏在遮挡物后面,分别对大家说一句话,大家根据说话的声音,猜一猜都是谁在说话?) 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谁在说话?(请一幼儿说一句话)这是谁的声音?(幼儿猜)小朋友真棒!再听听这又是谁的声音?(四名幼儿一一说一句话让幼儿才出是谁)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让物体发出声音 教师:人的声音是各不相同,小朋友们都能根据不同的声音猜出说话的小朋友是谁。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铃铛或三角铁)我们来听听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老师轻敲)老师用什么方法使它发出声音了?现在怎么没了声音?(老师停止了动作,它就发不出声音了) 小结:原来物品要运动运动起来,它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就没有声音了。 2、感

29、受声音的不同 (1)老师准备了很多物品,小朋友想不想跟它们做好朋友?这些东西很奇怪的,你如果不爱惜、保护好他,不和他做好朋友,他生气了发出的声音就不好听了,想不想让他们发出好听的声音?(一一出示响筒 、竹筷、木梳、玻璃杯、瓶盖等, 请幼儿敲敲、听听,引导幼儿说出清脆的、低沉的声音,高音、低音)。 (2)老师改变敲物品的快慢,请幼儿听听有什么变化。(节奏快、慢的声音) (3) 请小朋友说一说,除了刚刚听到的这些有趣的声音,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不同的声音?(要求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4)出示口哨:小朋友,这是什么?在哪里会用到它?(做操的操场上、比赛场上、户外活动时)在这些场合,它都能帮助我们。如

30、果老师在上课,它突然冒出声音来会怎样?(让幼儿讨论) 小结:原来不同的物品发出的声音各有不同,物品敲动的快慢也使声音的节奏不同,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会成为噪音。老师经常要求小朋友不要大声喊叫,上课用适量的嗓音读书,为什么?(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3、听录音,想象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教师:生活中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听到这些声音,你们会想象到什么事物? (1)鸟叫声:这是什么声音?想一想,鸟儿会在哪里快乐的歌唱?我们也来做一只快乐的小鸟怎么样?(引导幼儿模仿鸟叫的声音,做出鸟飞的动作) (2)马蹄声 (3)风声 (4)笑声 (5)掌声 (6)打雷、下雨声 (7)牛叫声 (8)

31、公鸡报晓声音 (9)汽车: 听到汽车的声音,你能想象是什么场景?在什么地方? (10)母鸡带小鸡声音:去捉虫子 (11)警车声:警车出动,去抓坏蛋了 (12)加油声: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13)火车汽笛声:火车在铁轨上飞驰 小结:不同的声音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想一想,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老师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声音组成了一个小小的乐队,我们一起来演奏吧!(一一出示道具,让幼儿听听声音,说出相应的象声词。)(分组发放道具) 小小乐队 我的沙锤沙沙沙,我的盘子叮叮叮, 我的小碗砰砰砰,我的锅盖铛铛铛, 有趣的声音一起来,沙沙砰砰叮叮铛, 真呀真热闹! 小

32、结:小朋友,生活中有各种各样有趣的声音,小朋友们以后仔细观察,试着模仿,就会发现很多乐趣。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我在活动开始时,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引出课题,然后出示了铃铛、响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盖等简单直观的教具,让幼儿对声音产生兴趣,分别感受各种声音的不同,将目标重点牢牢抓住。在这一环节,还抓住了一个教育契机,通过口哨出现的不同场合,让幼儿自己分辨什么是噪音,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什么声音不应该出现的场合,引申到让幼儿知道怎么保护好自己的嗓子。接着通过分辨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鸟叫声、马蹄声、风声 、打雷下雨声、笑声、掌声 、牛叫声、公鸡报晓

33、声音、汽车喇叭声、母鸡带小鸡声音、警车声、加油声、火车汽笛声,让幼儿感受声音的多样性。最后通过探索-发现操作,让幼儿在演奏中发挥幼儿想象力,从而达到目标的难点。整个活动设计合理,环环相扣,重难点把握得当,幼儿在自主的探索中、在轻松游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参与的积极性高。 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7 活动目标 1.能够借助生活中的不同材料制造出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瓶子区材料:玻璃瓶、塑料瓶等。纸区材料:白纸、皱纹纸、餐巾纸等。杯子区材料:金属杯、塑料杯、纸

34、杯、玻璃杯等。 2.不同种类的豆子、叉子、勺子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发现声音的制造。 (1)教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再拿出一颗豆子放到空瓶子里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 (2)将豆子放进瓶子里,盖上瓶盖摇一摇,请幼儿听听发出的“沙沙沙”声音。 (3)分别请个别幼儿挑选几种不同的材料试一试、说一说制造声音的方法,如敲瓶子、搓纸等。 2.请幼儿主动探索利用不同材料制造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1)教师介绍三个不同区域的材料,鼓励幼儿一次去每个区域探索,尝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 (2)幼儿自由分组探索,教师分别进入不同区域进行指导。如:“瓶子区”重点引导

35、幼儿发现用不同的瓶子装不同种类的豆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纸区”引导幼儿挥动、揉搓、敲击不同的纸,探索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杯子区”引导幼儿敲击不同的杯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活动反思 1、材料提供方面:由于是让家长从家里带的废旧瓶子,所以瓶子大小、材质有些差异。还有的盖子盖不紧,导致活动过程中,豆子会掉出来。在第三个环节:品尝软硬糖,猜猜大小声。应该让每个小朋友去品尝软硬糖,用牙齿来咬一咬,感受一下,然后再猜测、验证。瓶子要换成大的罐子,如一些收纳罐子。用两个,一个装硬糖,一个装糖,来进行对比。因为还是用装黄豆的小瓶子,又是只有一个,还要来回换,对比不明显。 2、活动组织环节:第一个

36、环节中,小宝宝起床后要干什么呢?不用提问,分散幼儿的注意力,直接听声音,来猜测。第二环节学习大鼓小鼓声音,可以先玩游戏,再听音乐玩。如老师说大鼓,幼儿力气大地摇瓶子;小鼓,幼儿力气小地摇瓶子,收:则瓶子不发出声音。这样先玩几次,让幼儿对大小声有一人直接对比的效果。第二个环节结束后,可以把瓶子收回来,这样孩子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回来,而不是自顾自地一直在玩瓶子。每个环节的小结,应该要再深入一些,使幼儿的经验得到提升。由于对课堂常规的把控不够,导致小结不够。 3、个人素质方面:是吗?好不好?这样的口头禅太多,无效的语言太多,应精简自己的语言。 小百科: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

37、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8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了解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 2.主动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3.体验探索声音秘密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篓子、装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币、米粒、蚕豆的口香糖瓶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个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硬币、米粒、蚕豆等

38、物品,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玩过让纸发出声音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用不打开瓶盖的方法寻找空瓶(听音游戏找空瓶)。 1、老师的每个篓子里都有4个口香糖瓶,其中有一个是空的,你有什么办法把空瓶找出来呢? 教师出示装有4个瓶子的篓子,请幼儿想想、说说找出其中一个空瓶的办法。 2、如果不能打开瓶盖,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为每个人提供一个篓子,要求用不打开瓶盖的办法找出空瓶。 环节自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在吃瓶装或杯装食物时,有的习惯打开瓶盖检查里面的食物有没有吃完,有的则会摇一摇瓶子听一听,于是我将观察到的这一生活细节用在了第一环节中,意在激发孩子回忆、运用已有经验。

39、二、尝试用各种办法让空瓶发出声音(发音游戏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聪明,用摇一摇、听声音的办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请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办法让它不装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多。 教师鼓励幼儿想出、玩出多种让空瓶发出声音的方法。 2、你是怎么玩的?还有不同的玩法吗? 请部分幼儿示范刚才自己玩瓶的方法,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说出不同玩法。 小结语: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办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会儿。 环节自评:基于第一环节的尝试,孩子拿到空瓶后的直接认知经验就是瓶子装了东西摇后就会有声音。我利用孩子们已有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具有“悬念”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孩子通过多次

40、尝试发现了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各种办法,引导孩子在已有经验上“衍生”出了新的知识即:瓶子与任何物体碰撞以后就会发出声音。 三、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的不同声音(辨音游戏找秘密。) 1、剩下的这3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再去仔细听一听,告诉我你听出了什么秘密。 幼儿自主探索,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你听出了什么?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语:原来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猜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在教师摇动瓶子,幼儿听声音猜测瓶内物体并检验的互动环节中进行。特别幼儿对于自己猜测结果的验证很期盼,所以教师将硬币倒入透明瓶检验

41、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4、请你也去摇一摇、听一听找到藏硬币的的瓶子。 幼儿用摇一摇、听一听的方法找到篓子里藏硬币的瓶子。 5、那这个瓶子发出的声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你能用小耳朵帮忙找到装米粒的瓶子吗? 教师请找到的小朋友分两组将米粒倒到透明瓶子里检查,并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米粒泼在地上,培养孩子要爱惜粮食的习惯。 6、最后这个瓶子里装的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我们把瓶子拿来看一看。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 幼儿瓶子里的豆子数量为一个或许多,请幼儿先观察自己瓶子里的豆子,再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后再引导他们比较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大还是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小结语:

42、原来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环节自评1:对于瓶子里装的物体也是精心设计的,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硬币发出的声音特点最明显,孩子最为熟悉,能轻松猜到;米粒发出的声音和沙子、泥土发出的声音相似,不同生活经验的孩子便有了几种不同的想法;而蚕豆发出的声音对孩子来说相对陌生,孩子的猜测难度加大。 环节自评2:在这一环节还有一个孩子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就是通过听声音依次找出装有硬币、米粒的瓶子,虽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在检验时却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检验硬币,是孩子一个接一个摇动瓶子,其他孩子倾听并判断;检验米粒,是孩子分组将其倒入透明器皿;检验蚕豆,是请孩子打开瓶盖,并在打开瓶盖后发现豆豆

43、多少的不同,再根据豆豆的多少进行分组比较声音的大小,从而巧妙的得出“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都豆豆发出的声音大”的结论。 7、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很大很大呢?如果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呢? 8、你发现了什么?瓶子装得满满的为什么没有声音了呢? 环节自评:是不是豆豆越多,声音越大呢?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孩子积累了新经验的同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大呢?如果你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幼儿通过不断尝试,巧妙解决了这一认知冲突,改组了原有的认识结构,从而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即瓶子里装得满满的时候声音却没有了。 四、继续探究瓶子装满其他东西后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指导语:瓶子里装满了豆豆摇了以后就听不到声音,那如果装满了其他东西会不会发出声音呢?请小朋友回去试一试。 环节自评:在活动的结束部分,让孩子课后去尝试瓶子里装满其他东西是不是也听不到声音,让科学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有趣的声音幼儿教案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