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史话体怎么写.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31730900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话】史话体怎么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史话】史话体怎么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话】史话体怎么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话】史话体怎么写.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史话】史话体怎么写【史话】史话体怎么写 满汉互仿的满族妆容 清朝妆容史话 李秀莲 满清为女真族的后裔,所以在衣冠服饰各方面都还保留着女真族的习惯。顺治元年,清兵入关后,发出告示,强迫在其统治下的汉人须遵照满族习俗,剃发易服,但却遭到各地人民反对,加上当时大势未定,为笼络民心,清廷乃容许汉人保持汉族服饰。至顺治三年,清军攻下江南,大势已定,于是厉行剃发易服政策,不服从者便杀头。满清这种残酷的做法,自然引起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强烈抗争,最后清廷不得不略作让步,接纳了明朝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保留了部分汉族的传统习俗。至于在宫廷中的妇女当然都做满族的妆扮。 至清朝中期以后,满族妇女和汉族妇女

2、之间的妆饰界限渐淡,且互为效仿,还曾引起当政者的干涉,下令大臣官员之女不可模仿汉风,但时势所趋,满汉之间互相模仿的风气有增无减,到了后期,更使交流发展到彼此融合的境地。 整体而言,明清以来,对女性的礼教约束很严,统治阶级大力提倡“节妇烈女”,要求妇女“行步稳重,低首向前”,“外检束,内静修”妇女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受到限制,在妆饰方面也就不可能有突出的表现。 头发 清朝妇女的发式,也有满式、汉式的分别,初时,还各自保留原有传统,而后相互交流影响,也都逐渐产生融合变化。 普通满族妇女多梳“旗头”(此即满洲人也称为旗人之故),这是一种横长形的髻式,是满族妇女最常梳盘的发型。这种梳两把头、穿长袍、着

3、高底鞋的装束,是满族妇女显得格外修长的主要原因。至清朝后期,更成为宫中的礼装。 旗头的髻式是将长长的头发由前向后梳,再分成两股向上盘绕在一根“扁方”上,形成横长如一字形的发髻,因此称为“一字头”、“两把头”或“把儿头”,又因为是在发髻中插以如架子般的支撑物,所以也称为“架子头”。 “如意头”与“一字头”大致属于同一类型的髻式,但形式上稍有差异,如意头的形状像一把如意略为弯曲地横在头顶后,不像一字头那般平整。 “两把头”的发式逐渐增高,到了清代末期,已发展成一种高大如牌楼似的固定装饰物,不用真发,而是用绸缎之类的材料做成,在这种高大假髻上面又插饰一些花朵,成为固定的装饰物,要用时只需戴在头上便可

4、以了,这种发式即是所谓的“大拉翅”,大致成熟于晚清同治、光绪时期。 清时一般汉族妇女的发型多沿用明朝的式样,且又以苏州、上海、扬州一带先流行。当时流行的发式有“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松髻扁髻”“牡丹头”流行于苏州地区,因为体积庞大,往往需借助假发的衬垫,才能作出盛大的造型,并配合着也是蓬松而且光润的鬓发,以显出牡丹般的富态。此发式由于流行广泛,后来流传到北方地区。“荷花头”造型类似盛开的花朵,而“钵盂头”的形式则和倒扣的钵盂颇为相像。这一类的发型式样大同小异,主要都是做成高且大的发髻,两鬓又作掩颧状,还拖着双绺尾,独具风格,极富夸张效果。 除此之外,清初一般汉族妇女还流行梳“杭州

5、攒”发式,就是将头发梳在头顶上挽成螺旋式;也有仿效汉朝“堕马髻”的发式,将头发作成倒垂的姿态;在扬州一带还流行许多用假发作成的髻式,这些发髻的名称有些非常有趣,有些非常雅致,如“懒梳头”、“罗汉鬏”、“八面观音”、“蝴蝶望月”、“双飞燕”等。 清朝中叶,苏州地区还流行“元宝头”,这种叠发高盘的髻式仍属高髻。后来发髻的式样逐渐产生了变化,由高髻变成平髻,在发髻的高度方面减低了不少,同时发髻的盘叠也有所变化。北方人称之为“平三套”,南方人则称为“平头”,此种发髻多用真发做成,而且无明显的年龄限制,老少皆宜。流行至此,高大发式就渐渐衰微了。 随着高髻的过时,起而代之的是平髻、长髻,在江南地区多流行梳

6、拖在脑后的长髻,其它地区也相继模仿,蔚为风气。至光绪年间,妇女在脑后挽结一个圆髻或加细线网结发髻的发型,成为很普遍的梳法。年轻的女孩则在额旁挽结一螺髻,因为像蚌中的圆珠,所以有“蚌珠头”之称,也有一左一右梳成两个螺髻的。 到了清末年间,梳辫逐渐流行,最初大多是少女才梳辫,后来慢慢成为一般妇女的普遍发型。 在额前蓄留短发也是这个时期妇女发式的一大特色,称为“前刘海”,本来是属于较年轻女孩的打扮,后来也不再限于年轻女孩,而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发式,式样更是越变越多,有“平剪如横抹一线”、“微作弧形”、“如垂丝”、“如排须”、“似初月弯形”初时极短,后来越留越长,甚至有覆盖子半个额头的刘海。到了宣统年

7、间,更有将额发与鬓发相合,垂于额两旁鬓发处,直如燕子的两尾分叉,北方人称之为“美人髦”。 发饰方面,满族妇女在旗头上插满各式各样的簪、钗或步摇,使旗头显得十分华丽,其质地与制作技术的精细,往往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在上面多嵌饰各种珠玉、宝石、点翠。西方制作玻璃品的方法传入之后,玻璃质的发饰逐渐流行。 一般汉族妇女的发饰多沿袭旧俗,不过,清初时期的汉族妇女,尤其是京师的妇女,发髻处的装饰物已较从前华丽。 妇女在发髻上簪花的风气,直到清朝仍然盛行不衰。至清朝末期,妇女们又好尚珠花,用金、玉、宝石、珊瑚、翠鸟羽毛等制成,以此装饰发髻,增添艳丽。 宋元时妇女中流行的“遮眉勒”,

8、至清朝仍是妇女额间的妆饰,称为“勒子”或“勒条”,有的正中部位还钉一粒珠子,不仅被南方农妇普遍戴用,连宫廷的贵族妃嫔也爱戴用,只是式样及质料比农妇所戴用的更华丽、考究罢了。北方地区天寒地冻,妇女用貂鼠、水獭等珍贵动物的毛皮制成额巾系扎在额上,不但保暖,又可作装饰,称为“貂覆额”,又称“卧兔儿”,也称“昭君套”。 年老的妇女常在脑后戴一种用硬纸及绸缎做的“冠子”来固定发型,也有不戴冠子,只用黑色纱网罩住发髻。这种用纱网罩住发髻的方法,沿用至今,现在市面上都可以买到类似的发网,除了黑色还有五颜六色的发网,花样多,式样也十分俏丽。 脸部 明清时期妇女一般崇尚秀美清丽的形象,清朝妇女的眉式也像明朝妇女

9、一样纤细而弯曲,这从清朝帝后图像及各种仕女图中可清楚看到,模样都是面庞秀美、弯曲细眉、细眼、薄小嘴唇。 虽然在当时一般人多崇尚秀美型的妆扮,不过到了清朝后期,大约是同治、光绪时期,一些特殊阶层妇女流行作满族盛装打扮,脸部也作浓妆,即“面额涂脂粉,眉加重黛,两颊圆点两饼胭脂”,到了这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点及妆扮型态有了很大的转变。 尽管皇帝三令五申禁止满族妇女模仿汉族妇女的服饰及妆扮,然而终究压抑不了多数妇女争奇斗艳的心理,尤其是慈禧太后当权之后,在服饰、妆扮、生活起居等方面,都极尽奢华之能事。根据记载,慈禧十分注重个人的保养,生活作息习惯也都配合美容养颜的原则。例如定时定量服食物中都添加了有益皮肤、养颜美容的成分。慈禧酷爱装饰,即使是常服,也是质地极好、装饰极华丽的缎袍,梳着两把头,发髻上满饰珠宝翡 翠,左右手各戴一只玉镯子,留着长长的指甲,还戴着保护指甲的指 套,指头上戴着金护指、玉护指及宝石戒指其豪华奢侈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妇女好施浓胭脂的风气,到了清朝末年才有改变。由于女子受教育之风的兴起,青年学生纷纷摒弃涂抹红妆,改崇尚淡妆雅服,甚至不施脂粉,改变了原来竞作浓妆的风气,使盛行了两千多年的红妆习俗至此告一段落。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