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不安全注射]-安全注射.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31724883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拒绝不安全注射]-安全注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拒绝不安全注射]-安全注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拒绝不安全注射]-安全注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拒绝不安全注射]-安全注射.docx(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拒绝不安全注射 安全注射拒绝不安全注射 安全注射 笔者曾在报刊文摘看到一则报道:“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民居里,几个农民一边聊天一边从标着猪饲料、棉花等五花八门字样的塑料编织袋中取出塑料管等各种配件,组装着一次性注射器,已经组装好的一次性注射器散落一地,与尘土、杂物为伴” 据悉,全国非法生产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作坊不计其数。一支正品一次性注射器要卖到0.30元以上,而假货只卖0.15元甚至更低。一次性医疗器械卫生标准要求非常高,若做不到无菌生产与保管,壁管内很可能钻入尘埃,尘埃颗粒(肉眼看不见)会随药液注入人体并在血管中形成血栓。从尘埃进入人体直到发病,潜伏期可长达20年,后果严重且不易被发觉。江苏

2、省某市工商局曾在一次打假中,查获假冒一次性注射器1221万支,一次性输液器47万支。不安全注射器危害之大由此可见。 不仅如此,不安全注射也是目前医疗上最大的隐患。我国计划免疫目标评审结果表明,在63.5万个预防接种点上,能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或所用一次性注射器相对安全者仅为30.54,而采用一人一针(即只换针头不换针管)的不安全注射者竟占51.6。另据世界银行卫生贷款项目计划免疫接种率基线调查表明,我国10个省区在预防接种上,能做到安全注射的接种点城市为80.5,农村仅为25.2。在农村不安全的一人一针接种点占71.9,极不安全的多人一针仍占3。在医疗性注射上,一些乡村医生和个体行医者只有几支注射

3、器,通常都采用一人一针的操作,个别甚至连针头也不换。一些医疗单位采用假冒伪劣、极不卫生的一次性注射器械,更为所谓的安全注射增加了不安全系数。 再者,装打针用药的玻璃小瓶(学名“安瓿”)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危害人体的健康。中国医药包装协会专家指出:“如果打针时使用了不合格的安瓿,你的身体将受到危害。”国外研究机构曾用高速显微摄影机拍下这样的镜头:当护士掰断玻璃瓶颈时,被放大了20XX倍的玻璃碎屑纷纷落入安瓿中。专家指出,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碎屑,会被吸入针管并随药注入人体。当玻璃碎屑大于红血球时,就有可能引起毛细血管阻塞。微小的碎屑还有可能引起血小板破裂,从而使红细胞在血管内壁上凝集,导致静

4、脉炎。此外,进入静脉的微粒虽能在肺泡毛细血管网中被截留,但也会引起阻塞,一旦有微粒随血流进入心脏,更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猝死。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直颈安瓿,其碎屑最易落入药液中,这本身就给患者带来了不安全。而在一些发达国家里,一种“曲颈易折”的安瓿(碎屑不易落入)被视为唯一允许医用安瓿。 有关专家强调,我国目前存在的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一次性注射器和所进行的不安全注射,已经造成了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流行,同时给患者带来不安全隐患。我国乙肝带毒者约占人口的10,使用不安全注射器和进行不安全注射,在其传播上起着重要乃至主要的作用。我国已有60多万名艾滋病患者,农村也有数以万计的艾滋病病毒感

5、染者,不安全注射器和不安全注射行为将扩大艾滋病病毒的传播,而受害者最大的是接受免疫注射次数最多的儿童。 所谓不安全注射器,就如本文前面提到的不符合卫生指标的假冒伪劣品;所谓不安全注射,则是指在注射操作中注射器、针头不消毒或不严格消毒,或者一人一针注射、一次性注射器重复使用,从而造成注射部位感染化脓及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拒绝使用不安全注射器和杜绝不安全注射,并非耸人听闻。人们呼吁,我国应尽快建立专门研究药品包装与健康关系的科研机构,生产厂家应尽可能生产科技含量高、安全系数大的药品及医疗器械,工商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伪劣假冒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查处打击力度。而作为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卫生部下发的1

6、99720XX年全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规划和有关医疗注射操作规程,严禁采购和使用不安全注射器械,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特别是注射人员的业务培训,坚决杜绝因使用不安全注射器和进行不安全注射而随时可能发生的医疗和防疫事故及其潜在隐患。而作为普通老百姓特别是患者,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医疗卫生常识,尤其是在接受注射时,要对注射人员作必要的“监督”。学会随时随地保护自已的健康和生命。平常就医、注射,不要找江湖医生,也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个体诊所。对于发现使用不安全注射器具和不安全注射的行为,患者和家人应理直气壮地说一声“不”,然后不放弃向有关部门投诉。 (作者附注:本稿部分数据资料引自上海解放日报报刊文摘)。 (编辑/满贵)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