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31715431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2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年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pdf(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利川二中牟方利唯物论一、基本原理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

2、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

3、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自然是客观的,即自然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4、社会的客观性原理内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物

4、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名师资料总结 -

5、-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 - - - - - - - - - 二、基本问题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首先表现:集中表现。2、意识差异性的原因及要求: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产生不同的意识,甚至会出现正确和错误的差别。根本因素:社会实践的浓度和广度;主观因素: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我们应当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们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

6、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3、如何做到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主观主义(2)从整体的实际出发( 3)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4)从全面的实际出发4、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既要反对夸大意

7、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辩证地把握客观实际,注重客观实际的整体性、 全面性、 变动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间接经验) ;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要反对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一、联系观1 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坚持

8、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3联系的客观性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4、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5联系的条件性: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

9、定条件。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6、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A.整体和部分 相互区别 。 含义 不同(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地位 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B.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10、-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 - - - - - - - - - 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离不开整体;因此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因此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3)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

11、和,因此,要学会优化结构,重视系统优化,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错误倾向: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和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7、事物的因果联系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方法论:( 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8、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

12、化和发展。9、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二、发展观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内容: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首先,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再次,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我们应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要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2、内外因的辨证关系

13、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充分重视内因,同时不忽视外因。(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因此,不能忽视外因,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一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这一原理

14、要求我们要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由于事物的量变只有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因此,要坚持适度原则 。(2)事物的发展最终通过质变实现的,因此,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3)事物的发展始于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只有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 。(4)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会引起质变,因此要学会优化结构。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15、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12 页 - - - - - - - - - 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2、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辩证关系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

16、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有利转化。)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有利转化

17、,防止不利转化。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还具有其客观性。方法论: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 矛盾具有特殊性, 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多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方法论:必须坚持具

18、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一风吹,一刀切。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 的。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列

19、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搞试点”,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7、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在一定条

20、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12 页 - - - - - - - - -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1)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主次矛盾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8、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

21、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9、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辨证关系内容: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方法论:我们应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基本问题1、矛盾

22、分析方法( 1)主要内容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 2)哲学依据(按“主要内容”的顺序)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3)重要性:在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从世界观的角度看,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此,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世界充满矛盾,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

23、世界是就是解决矛盾,因此,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正是如此,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就成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What)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B.Why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意义: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根据,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C.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How) :

2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分析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矛盾。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中两个不同方面。反对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一刀切”。其它要点(发散思考)3、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从唯物论角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辩证法角度: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认识是不断发展的。4、联系、发展与矛盾的关系三者有密切的联系:联系的本质内容是矛盾,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联系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事物的外部矛

25、盾双方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就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12 页 - - - - - - - - - 5、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6、运动与静

26、止的辨证关系( 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二者的辩证关系: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的错误倾向: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不可知论 )、诡辩论。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

27、特点。包括三个方面: “想”“做” “精神状态”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原理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如价值观等我们应当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

28、主观因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取得更大的成绩。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4、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作用不同: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29、到理性认识。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6、认识(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 ,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7、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求我们要提高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8、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定的条件(1)原理内容: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前提是占有十分丰富而合乎实际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30、-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的感性材料;关键是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2)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9、认识随实践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1)原理内容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从认识的层次上说,不断地深化认识;从广度上说,

31、不断的扩展认识;从进程上说,把认识向前推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反对认识僵化,因循守旧。10、实践及其特征原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特点可以拆开使用)11 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

32、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要求我们要重视生产实践和生产劳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原理: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实践,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适时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原理: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

33、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科学实验的作用,把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1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可分开用)(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及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和谬误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还要坚持理论和实

34、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4、人们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随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35、-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方法论】注重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落后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错误倾向】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

36、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37、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方法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及方法论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发展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方法论:运用阶级分析法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展。正确看待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二、人

38、生价值观(一)价值观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指向、对个人的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具有明显的、普遍的导向作用。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正确价值观的标准( 1)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2)在我国,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最高标准,与坚持“三个代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3)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3、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价值取向( 1)社会主

39、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2)坚持集体主义,反以个人主义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12 页 - - - - - - - - - 4、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1)个人利益

40、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二者有时会发生矛盾。( 2)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同时集体也要更好的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扬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

41、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反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首先,要处理好个人和他人的关系。要尊重入,要主动关心人,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其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再次,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二)人生观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原理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首先

42、,二者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两者地们不同,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其次,二者相互联系,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个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所有个人及集体努力的结果。方法论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不同的个人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在性质和程度上是不同的。(2)社会发展制约着个人活动,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3人生价值两个方面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是自我价值(索取)和社会价值(贡献)。贡献与索取

43、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其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基本前提和条件。(2)方法论: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从两个方面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1)原理: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是第一位的,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主要应以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的多少来衡量。要求我们把自己与社会,与人民联系起来,竭诚地为社会、为

44、人民作贡献,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5、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利用条件,以实现人生价值。(2)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在自己的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9 页,共 12 页 - - - - - - - - - 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6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 1)原理内容: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

45、的,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2)方法论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基本问题:1、 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2、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

46、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第一,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第三,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人生价值的实现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主观条件 :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拚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200条成语哲理浅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

47、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郑人买履;按图索

48、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高瞻远瞩;

49、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

50、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0 页,共 12 页 - - - - - - - - - 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