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ppt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31342859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PPT 页数:601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1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孙培青-ppt课件.ppt(60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1中 国 教 育 史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2前前 言言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 史学专题史(专门史) 教育科学教育通史二、中国教育史的内容 教材:“教育制度”、“教育思想” 学术领域:通史、问题史、交流史、关系史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

2、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3三、中国教育史的价值 工具价值:古为今用 学科价值:去伪存真四、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中国教育史的历史 为形成教育思维提供素材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4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二、中国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目的:培养生产劳动者 教育权利与机会均等,男女受教育(内容)的不同,因于生理

3、差异而非等级尊卑 教育内容:生产劳动经验,生活习俗,宗教礼仪,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没有专门教育场所 教育者:老者为师;长者为师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5第二章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教育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夏代的教育 “为政尚武”与“以射造士” 夏代的学校 中央:序 地方:校二、商代的教育 “以乐造士” 商代的学校:除了继承夏代遗产外,有所创新,如瞽宗商代特有的学校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

4、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6三、西周的教育 “以礼造士”与“学在官府” 西周的学校 国学:大学、小学 乡学 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 六艺的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的特色:文武兼备、知能兼求、教有所别 六艺的历史影响:“六艺”不仅是教育内容,而且成为一种教育模式,成为后世儒家学者谈论教育改革的范本。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7第三章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官学衰废 官学状况官学状况 春秋时期,官学

5、见于史书记载者仅有两事: 1.鲁僖公修泮宫 2.子产不毁乡校 官学衰废的原因官学衰废的原因二、“学在四夷”与私学兴起 私学兴起的原因私学兴起的原因 1.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 2.与“士”阶层地位的变化密切关联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8 私学的历史影响私学的历史影响 私学的产生,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1.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樊篱,使教育从政治活动中逐渐摆脱出来,成为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完成了学校教育与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教师专业化”的

6、开端: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2.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扩大了受教育对象。 3.创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繁荣时期。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9 三、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历程稷下学宫的历程 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 1.性质 a.官学之下是私学,私学之上是官学,官私合办 b.集教学、研究、育人、谘议为一体 2.特点 a.学术自由 b.待遇优厚 稷下学宫的历史影响稷下学宫的历史影响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

7、,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10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 (一)儒家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 1.1.生平与教育活动生平与教育活动 a.“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b. 政治上失意:委吏、乘田;中都宰、司寇(兼摄相事);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寻找实现政治抱负之地。 c. 教育上获得巨大成功:“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深受学生爱戴。 d.孔子的谥号:“尼父”(鲁哀公十六年);“褒成宣尼公”(汉平帝元始元年);“文宣王”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

8、,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11(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顺治二年);“万世师表”(康熙年间) e.孔子的历史贡献 开办私学,加速了“学术下移”。 删定古籍,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2.2.教育观教育观 a.教育作用论 教育的社会作用:“庶富教” 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性相近,习相远” 针对“天命论”,揭示受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中庸佐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

9、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12b.教育目的论 培养志于道的“君子”或“君子儒”:修己以敬,以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针对“不学而仕、学而不仕” 反对“世袭制”,憧憬“贤人政治”c.教育对象论 “有教无类” 针对“有教有类” 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有教有类”表现为: 对内:被统治阶级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对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夷戎狄蛮)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

10、2-8-713 就孔子招收的学生成分来看,其不折不扣地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尽管有所谓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规定。 南郭惠子:“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3.3.教学论教学论 a.教学过程 “学思行”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b.教学内容 “四教”:文、行、忠、信 “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荀子劝学篇中始尊为“经”,故后世有“六经”之称谓。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14 “教育的非宗教性”

11、c.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4.德育论德育论“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为道德规范。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者爱人”与“爱有差等” “不学礼,无以立。”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1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12、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5.教师观教师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爱护学生,无隐无私 教学相长,当仁不让其师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16 6.6.历史影响历史影响 a.国内: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半部论语治天下。” b.国际: 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曾将孔子的学说(连同教育思想)导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欧洲启蒙主义思想家、“百科全书式”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联合国教科

13、文组织评孔子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设立“孔子奖”;伦语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有“孔教”、“孔教学校”。 美国加州曾将9月28日定为“孔子日”,1971年美国参众两院甚至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为美国的教师节。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17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 1.1.生平与教育活动生平与教育活动 a.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邑(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 “孟母三迁”、“断机教子” “乃所

14、愿,则学孔子也。”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孟子一书即是孟子与弟子“述仲尼之意”而作。其一生的经历与孔子颇为相似:早年致力学业,中年聚徒讲学,并率众弟子周游列国,兜售“仁政”、“王道”主张,晚年回归故里,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 “亚圣”与“孔孟之道”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18 大致在隋唐之前,孟子只是“子”书之一,之后则逐步上升为儒家经典。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礼部

15、侍郎杨绾上疏建议将孟子列为“明经”科目,与论语、孝经并列,预示孟子地位开始变化。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之后,特别是经过朱熹的集注,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地位超越了儒家传统的“五经”,成为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必修科目。 与此相应,在隋唐之前,孟柯只是作为“诸子”之一受着封建士大夫的景仰。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六月,孟柯受封邹国公,为第一次被正式赐封。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加赠孟柯为邹国亚圣公。这是孟子首次被朝廷封为“亚圣”。明、清时期,孟柯的“亚圣”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明世宗说:“人以圣人为圣,圣人以孔子为

16、圣。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圣,其意已备。今宣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清代延续着这一称号。孟柯遂成为孔子之后儒家的正统,形成“孔孟之道”的格局。 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19 b.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荀、孙同音,汉人也尊称为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其家世及早年经历不详。大抵中年以后曾游说齐、楚、赵、秦等国,且长期居齐,三度出任稷下学宫祭酒。晚年得楚相春申君之荐为

17、兰陵令,解职后仍在此讲学著书。 为了顺应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全国统一政权的历史趋势,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吸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学说。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但并非完全放弃“法先王”),坚持“隆礼”与“法治”并重;哲学上,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及“人定胜天”的观点,反映出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在人性问题上,他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并揭示了“性”与“伪”的关系,等等。 这一系列见解成为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 “诸子”之一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

18、的合作环境。2022-8-720 2.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 a.“性善论”与“扩充善端” “性善论”的依据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本然心情。如:“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21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19、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定:“仁、义、礼、智”为天赋予人的本性之端。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社会现实中的“不善”(或“恶”)又当如何解释呢?环境使然。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教育的作用:“扩充善性”、“求其放心”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22 b.“性恶论”与“化性起伪” “人性恶”之依据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

20、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 孟子言“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性伪之分”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性伪之合”与“化性起伪”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性伪合而天下治。”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23 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3.3.教育目的与

21、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 a.培养“君子”、“圣人”或“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治人的“劳心者” 坚定的信念:“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伦理道德是基本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的目标即在“明人伦”。其所谓“人伦”,即社会中最基本的五种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尤为重视其中的“父子孝”与“兄弟悌”关系,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仁、义、礼、智、信)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

22、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24 b. 荀子把教育培养目标分为“士、君子、圣人”三个层次。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士”是从事具体事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君子”最主要的是“笃志而体”,坚固其志,身体力行;“圣人”是最高的“智者”,博大精深,无所不明,“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 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即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 教育内容就要以诗、书、礼、乐、春秋为主体。荀子对其各自的教育作用作了精辟的概括:“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

23、极也。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25 4.4.教学思想教学思想 a.教学过程 在孟子看来,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尽心、知性、知天”的过程。 “尽心”,即尽量扩充和发展人固有之善端;“知性”,即知晓人性本善,须好自存养善性;“知天”,即按照天命行事。“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教学过程即是一个“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 荀子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闻、

24、见、知、行”的过程,并将行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2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b.教育原则和方法 荀子:隆师亲友的作用 隆师(即尊师) 教师地位:与“天、地、君、亲”并驾齐驱。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

25、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教师作用:关乎国家礼法之存废。教师为“礼”的化身。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27 快(放纵不羁),人有快则法度废。” 其一,人之性恶,有赖教师去矫偏。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而悖乱而不治。” 其二,“礼”作为“正国”与“定伦”的手段,也有赖教师来匡导。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

26、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凡治气养身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从国家法治角度,也说明了“隆师”的重要性。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28 速论(判断的意志)。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也矣;有师法,则隆积矣。” 师生关系: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 “言而不称师

27、,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同背)。”无师,如同“以盲辩色,以聋辩声”,无益于学。 教师素养:严格要求与提高自己。 “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为“正仪”,就是指以身作则;贵“自安”,就是指老师自身具有足以教人的条件。“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29(二)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生平与教育活动墨子的生平与教育活动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名翟,战国初年鲁国人(一说宋人。墨子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

28、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创立了具有小生产者独特风格的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政治集团。据说墨家有一百八十个门徒,为了实践墨家的主张,都能赴汤蹈火,虽死不辞,具有一种舍命行道的献身精神。墨家首领为钜子,墨者须竭诚拥戴,奉若圣人,并成为其信徒。钜子实行禅让制。墨家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召之即来,令行禁止。墨者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身份,都须遵循墨子的主义,服从团体的法规、命令,否则将受到制裁。 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

29、-8-730教育作用论教育作用论 a.“兼爱”与“上说下教” 借助教育,实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即:使人人知“义”,达成一个平等互助的社会。 b.“素丝说”:环境决定论、天赋平等论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 “兼士”(贤士)的素质: “博乎道术” “辩乎言谈” “厚乎德行”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31教育内容教育内容 a.政治和道德教育 墨子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政治和道德教育。他用

30、小生产者的功利主义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和道德教育体系:“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通过这些教育,养成兼士的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 b.科学和技术教育 墨家的科学技术教育包括自然科学教育、生产和军事技术教育。墨家传授的自然科学知识,涉及到几何学、力学、光学、声学等许多方面,在许多领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些基本理论和工艺方法,大多被弟子或后期墨家全面地总结在墨经中。 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

31、732 c.文史教育 文史教育亦是墨家的教育内容。但是,墨子并不象儒家那样重视文史教育,他认为只须学好实现“兼爱”理想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即可,那些陶冶人的心性的文史教育不学也罢,尤其是儒家的“乐教”,不仅摩费人力财力,而且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懈怠于所从事的职业,是应当完全加以排除。 d.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墨子创造了自己的“辩”学(即“墨辩”),并列为讲学的必修科目。墨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辩论的根据或标准,属于认识论,举世闻名的“三表法”就是墨子判断是非真伪的三条标准:“有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有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有用之者,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人民百姓之利。”二是辩论的规则和方

32、法,即形式逻辑。墨子在中国逻辑史上首先提出“类”、“故”的概念,要求学生“察类明故”,掌握类推与求故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33墨家学说的历史命运墨家学说的历史命运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墨之间的相互诘难与争鸣,揭开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 此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墨家学说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偶尔为时人提及。近代以来,才出现了复兴的势头。 “犷秦隐儒,墨学亦微;至西汉,儒复兴而墨竞绝。墨子既蒙世大诟,而徒属名籍亦莫能纪述。” 概言之,代表“农

33、与工肆之人”立场的墨学,与封建社会大一统的专制需要不相符合。诚然,其学说自身亦存在不周延的弊端。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34(三)道家的教育思想 老子的生平与教育活动老子的生平与教育活动 老子,相传为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其姓名和生卒年已不可详考,一般认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曾做过东周守藏史,掌管王室图书典籍,见闻广博,熟谙史典,通晓天文历法,相传孔子青年时曾向他学习过周礼。晚年隐居。著“道德”经五千余言

34、,即今流传的老子一书,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是用韵文写成的哲学诗,汉以后被称为道德经。 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35 世界观与教育作用论世界观与教育作用论 “道可道,非常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始,可以为天下(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万物由道而生,人应效法天地,而天地之道就是自然法则,人应当服从自然。因此,人是自然的人。 自然法则的最高

35、境界是“无为”;自然的人的理想状态即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教育的作用即在教人“为道”,保持这种状态,做到“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为道”并非引导个体学习“射、御、书、数”等知识经验及掌握“仁义礼智”等伦理规范,而是将这些从外部施加于个体的影响逐步损弃,“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36 道家甚至认为: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错误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出自人为的道德与智慧,只能加

36、速对人性的背叛与加重社会的纷争。 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 的过程。 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 道家主张“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希望人人都能回归到自然,回归到婴儿一样的天真状态。 道家希望培养的人,就是认识、追求、实现“道”的“上士”或“隐君子”。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由于道的本质是“无为”,包含着“无事”、“无欲”等方面的意义,所以老子所希望培养的“上士”或“隐君子”,就是一个具有“无事”、“无欲”等“无为”品质的人。 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

37、的合作环境。2022-8-737 教学原则与修养方法 a.a.闭目塞听闭目塞听老子认为,人的私欲是万恶的根源,而人的私欲是由外物引起的。外物通过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内心冲动,从而使人陷入私欲的深渊而不可自拔。因此,他主张闭目塞听,在中间环节(感觉器官)上关掉引起私欲的邪恶之门。他还指出,教育人们认识“无为”的“道”根本不需要通过什么耳目等感觉器官。老子这一思想强调直觉和内心体验的求知途径,包含着合理内核,但由此彻底否定感性经验,从根本上讲是错误的唯心主义教学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

38、任的合作环境。2022-8-738 b.涤除玄览涤除玄览 老子认为人心就像镜子一样,必须万分洁净,一尘不染,永远保持虚静的状态。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为了达到虚静,就须破除一切杂染,恢复人的纯净无邪的本性。老子称为“涤除玄览。”老子这一教育方法对其他学派也颇有影响,如儒家荀子的“虚壹而静”,法家韩非倡导的“虚以静后”,都明显受老子的影响。 c.行不言之教行不言之教 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就应该“行不言之教”,不折不扣地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施教。即用“不言”去教导,“唯道是从”,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人为地去为它确定起始点在教育过程不要过多地强

39、力施以教令,应该顺应教育的自然规律,通过“不言之教”,进入教育的最佳境地。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39 d.无为贵柔无为贵柔无为是道家教育原则的核心,他说:“道常无为”。又说:“我无为,民自化”。教育之道,就是要通过“致虚极,守静笃”,守住无为之道。关于“贵柔”,也是老子坚持的重要教育原则。他总结自然和社会现象盛衰之理,认为如能保持“柔”的姿态,就会充满活力,生机盎然。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

40、。”同时,他认为:“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人要想自由自在地生存,就要保持柔弱的美德。同样,在教育方面也要“贵柔”,锋芒毕露不可长久地保存下去,最好是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不逞强,不称霸,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40 e.知足不争知足不争老子认为要保持人的自然朴素的本性,就要不断地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抵制物欲的诱惑,使人们处于安足的状态。由此,他提出了“知足”的原则。他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个

41、人如果不知道满足,拼命追求个人欲望,最终必然会招灾惹祸。如果知道满足,什么都适可而止,不拼命追求,反而会得到满足。与“知足”相一致的是“不争”。老子把“不争”看作是一种最完美的品德,最可推崇的教育原则。所谓“不争”,即不争个人名利。老子以水为例,赞扬“不争”的美德。有美好品德的人应该象流水一样,有利于万物而从不争名争利,处理人际关系永远处于下流,不愿与人争地位,争功名,争财利。这样,就接近“道”了。 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41 f.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老子

42、对承担社会管理职责的人,提出了一个处世原则:不敢为天下先。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就是说,身居要位者,在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时必须宽容、节俭,要恭谦居下,不应争先。因为处上位者,只有恭谦宽厚,虚怀若谷,心胸广阔,才能有如江海包容百川,得到百姓的拥护。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42(四)法家的教育思想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韩非的生平与教育活动韩非的生平与教育活

43、动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韩国的公子,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卓越的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早年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继承了荀子重法的思想,同时也吸取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术、势三家之说,建立起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 人性论与法制教育人性论与法制教育 “性恶论” 其一,人都有好逸恶劳 、“趋利避害”的特性。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43 “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 “好利恶害,夫人之

44、所有也。”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离不开“算计”。他举例说,制车的人希望人们富贵,而做棺材的人却巴望人早死。甚至父母与子女、君与臣之间也无非是利害关系。 “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君臣之交,计也。”“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要改变人之绝对“性恶”,唯有借助法制教育。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将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温情脉脉的说教,不足以改变人的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

45、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44 恶性,而严刑酷法则有“立竿见影”的功效。 因此,不论是在家庭教育中,或是社会教育中,应当提倡法制。 教育的作用即在使人不得为非,而不是指望人们自觉为善。 韩非以“养鸟”为喻,“夫驯鸟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 教育要培养“智术之士”、“能法之士”、“耿介之士”。 韩非对“智术”、“能法”、“耿介”之士的培养,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韩非认为,智术之士必须要有远见卓识,能明于事理,闇于世故;能法之士必须刚正不阿,立场坚定,敢于斗争;耿介之士必须是光明正大、襟

46、怀坦白、无私无畏之人。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宗旨,这个国家必然破败衰亡。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45“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a.“法”的内涵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之也。” b.“以法为教”是法家关于教育内容的规定 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韩非:“以法教心。” c.

47、“以吏为师”是法家关于这种教育的实现手段 商鞅:“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也。”主张由执法、行法的官吏为师 。 韩非则推广到由国家的全体官吏都来为师布教。即由国君直接操法之大权,主持制定律令。国君以 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46 天下为网罗,让全体官吏成为网罗上的经纬,都去作施行法制教育的教师,教民学法。全体官吏皆为法教之师,所有民众皆为学法之生。这样法家的法制教育就得到全面的普及。 d.“壹教”与禁“二心私学” 所谓壹教,就是剥夺私学和私家

48、学派的存在权力,由国家全面控制,对全民实施统一的教育。 “所谓壹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清浊、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独立私议以陈其上,坚者破,锐者挫。”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 凡乱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学者也。”所谓“犯上”,就是“勉知诈与诽谤法令”;所谓“反世”,就是追求寻找与当世相反的言论,造谣惑众。 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47 对于“二心私学” ,韩非主张“禁其行,破其群,散其党”,反

49、之,若“从而尊之”,则“用事者过矣”。 e.优点与缺陷 注重“法”的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教育受到重视。 否定学校教育,否定系统知识的学习;教育内容上:只以法令为唯一,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受禁锢,易导致“愚民政策”;重吏师,取消专任教师。 开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48五、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礼记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相传是对孔子删订的周代典籍仪礼各篇的传解,大约成书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经长期流传增删而形成两个版本,即戴德所传

50、85篇的大戴礼记和其侄戴圣所传49篇的小戴礼记。汉书儒林传载:“传礼者十三家,唯高堂生及五传弟子戴德、戴圣名在也。”小戴礼记在唐代位列“五经”,后又列为十三经之一,编入十三经注疏之中,此即通常所说的礼记。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2022-8-749 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典章、制度及冠、婚、丧、祭、宴、享、朝、聘等礼仪,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想、为人处事的准则以及社会生活礼节方面的要求;同时,礼记记述了古代的学校制度、人才选拔、教学内容及方法等,尤其反映了先秦儒家的礼教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