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文YW-版《古诗三首》说课稿公开课教案课件.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0848071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语文YW-版《古诗三首》说课稿公开课教案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上语文YW-版《古诗三首》说课稿公开课教案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上语文YW-版《古诗三首》说课稿公开课教案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语文YW-版《古诗三首》说课稿公开课教案课件.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三首说课稿望洞庭【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

2、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3、。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

4、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

5、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

6、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

7、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

8、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三、朗读悟情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

9、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10、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四、延伸拓展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五、总结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六、作业1.用钢笔描红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菊花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

11、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元稹爱菊则是因为菊花开尽就再没有别的花了。诗人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设计理念】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运用朗读、理解、体会等阅读程序自读,老师适当点拨、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内容,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景描写或绘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体会诗人喜爱菊花的感情。【重点难点】体会作者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赞美菊花的写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菊花图片。【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1.板书课题:

12、菊花。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元稹的资料。3.课件出示菊花的图片。二、抓字眼,明诗意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好“舍、斜、尽”。)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绕舍”是什么意思?“似”是什么意思?“更”是什么意思?)3.分小组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句大意。“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

13、观赏的花了。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出问题,悟情境1.学生分小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2.师生共同归纳。秋天的菊花开得怎样?诗人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观赏菊花?菊花开过后大自然中什么样?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四、想画面,咏诗句1.想象当时的画面,说说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3.试背这首诗。五、作业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象画下来。枫桥夜泊说课稿说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语S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三首中

14、的第三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说教学目标 本诗所在的第二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关于自然景色的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说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

15、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

16、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

17、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予以解答。)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

18、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此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

19、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20、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

21、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予以解答。)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

22、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此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