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政治文明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0803663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政治文明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政治文明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政治文明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政治文明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2020届河南顶级名校摸底)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这反映出明代()A地方权力的扩大B君主专制的强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官员能力专业化解析:选C题干仅是述及朱元璋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没有涉及地方权力的扩大或缩小以及官员的能力问题,故A、D两项错误;题干述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B项错误;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单位,通过题干可知,朱元璋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并且“三者地位平等,互

2、不统摄,向中央负责”,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故C项正确。2“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六部地位C限制中书权力 D给予内阁实权解析:选A由材料中“替代制度”“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毫不犹豫地废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意图就是强化皇权,故A项正确;废除宰相制度客观上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六部地位有所提高,但这并不是明太祖的目的,故B项错误;明朝的宰相就是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明太祖废除了中书省,故C

3、项错误;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且在明太祖时期内阁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3(2019届广东肇庆一模)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A弱化了君主权力 B扩大内阁决策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完善了辅政制度解析:选D由材料“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该规定加强了皇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规定前后行政

4、效率的对比,不能反映出这一规定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大臣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皇帝批阅同意后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这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完善了辅政制度,故D项正确。4(2020届河北唐山摸底)“永乐中,始令吏部听选教官入内教书。宣宗时,宫中正式开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明朝的这种现象()A使内阁制度取代丞相制度 B是封建王朝宦官专权的滥觞C成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是强化君主专制权力的需要解析:选D丞相制度在明朝立国之初已经被废除,故A项错误;东汉时期宦官专权严重,明朝时的宦官专权不是“滥觞”,B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封建制度

5、的腐朽,故C项错误;材料中现象是强化君主专制权力的需要,故D项正确。5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设立()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选B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中央在边疆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

6、故D项错误。6(2019届福建厦门二模)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解析:选B材料中“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不能说明“义男”会冲击到纲常伦理,故A项错误;根据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可知明朝后期,血缘关系有所淡化,宗法关系较前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义男”继承权是“嫡子”继承权的一种补充,不会取代嫡子继承,故

7、C项错误;“义男”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照例同子孙论”,是顺应了社会的需要,并不会导致社会风俗急剧转变,故D项错误。7史料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由此可见,清朝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涉及广泛C机构完备,人员精干 D架空内阁,威胁皇权解析:选B由材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可知,军机处参与政务,涉及内容广泛,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的事务,而非人员构成,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

8、知,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D项错误。8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独掌政务决策大权B职官简练,事务清闲C理政人员素质低下D重视保密,较为封闭解析:选D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中“事务清闲”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理政人员素质低下属于主观臆测,且洒扫庭院、勤杂送水之人并非理政人员,故C项错误;由材料“有官无吏”“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可知,军机处保密性强,故D项正确。9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

9、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可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10(2019届甘肃二模)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A社会分布较为广泛 B都

10、来自于书香门第C家庭教育背景较低 D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解析:选A题干中进士的家庭出身背景不同,说明获得科举功名的人社会分布较为广泛,故A项正确;题干中“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表明有一部分进士来自于教育水平低的家庭,故B项错误;由材料“62.8%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可知大部分进士祖上教育水平高,故C项错误;进士的录取主要依据的是精通儒家经典,不能得出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故D项错误。11(2020届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

11、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A监察官员选拔严格 B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C监察官员地位崇高 D注重对监察官员的经费投入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监察官员根据政绩和官员经历进行选拔,体现了监察官员选拔的规范化和程序的严格,故A项正确;“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官员地位材料中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费投入问题,故D项错误。12到明清时代,中国的皇帝和地方精英之所以能够应对空间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的治理挑战,基本上是因为从上往下的直接治理和从下往上的间接治理能够相互配合。这表明()A官僚政治不断成熟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家国同构一脉相承 D科举

12、制度不断完善解析:选A材料“基本上是因为从上往下的直接治理和从下往上的间接治理能够相互配合”,表明明清官僚政治不断成熟,故A项正确;据材料“地方精英”“从下往上的间接治理”可知,不仅强调中央集权,同时也强调地方官僚及其治理,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配合,与家国同构无关,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科举制采取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是“不断完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届江西赣州十四县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

13、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

14、,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

15、藩镇之力量”和材料二“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可知,二者都存在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第二小问“对策”,根据材料一“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得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编选禁军;根据材料一“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得出,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结合所学得出派文官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根据材料二“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得出,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根据材料二“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得出,实行督抚制度。第三小问“效果”,根据材料一“罢诸强藩典中央

16、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得出,有效加强了宋代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据材料二“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得出,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明代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和材料二“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可得出,宋明后来的调整,均是为了解决前面改革带来的弊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可知,宋、明前面的改革均是为了加强

17、中央集权,后面的调整均是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二者都在加强中央集权与地方提高行政效率间寻求平衡点,结合所学可知,二者均实现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的目标。答案:(1)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对策:宋朝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派文官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编选禁军。明朝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度。效果:宋朝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明朝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2)原因:提高行政效率。特点: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

18、强化。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时期文书概况西周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唐朝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

19、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明清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

20、,从材料“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中分析归纳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具体分析观点即可。答案:示例论题:古代公文的演变适应了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臣、中央与地方的概念才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公文才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唐代“堂贴”的出现,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事实。(“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