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1学年高中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1第1单元唐诗之旅上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0795114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_2021学年高中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1第1单元唐诗之旅上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_2021学年高中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1第1单元唐诗之旅上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_2021学年高中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1第1单元唐诗之旅上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_2021学年高中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1第1单元唐诗之旅上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单元 唐诗之旅(上)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21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00362032】 A驰骋(chn)蓦然回首(m)踯躅(zh) 怏怏不乐(yng)B刹那(ch) 踌躇满志(chu)晌午(xing) 披荆斩棘(jng)C椽子(chun) 桀骜不驯(ji)纤云(qin) 否极泰来(p)D编纂(zun) 骁勇善战(xio)勾当(gu) 追本溯源(s)DA项,“骋”读chng。B项,“晌”读shng。C项,“纤”读xi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搪塞亨通挑拨事非百炼成钢B娇宠萎靡毛骨悚然陈词烂调C安

2、详真谛首屈一指军事部署D装钉贻误金碧辉煌甘冒不韪CA项,事是。B项,烂滥。D项,钉订。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00362033】 复旦附中16岁女生武亦姝在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一举夺冠,她的一夜走红在观众中引发了诗词热。近日各处人员有不告假而行者,有久假不归,托故续假者,有散于各地自由行动者,若不严加惩处,必致纪律扫地。天灾猝不及防,人心终归充满力量。九寨沟地震中的生死离合和互相救助令人感佩。对于年轻人,只要他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业余打打台球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用来赌博就很不应该了。山西乔家大院文化园区旅游日不再免票的行为,使这座扬名三晋

3、的民俗宝地越发像个商人一样锱铢必较。只因喜爱书画的心思自幼及长愈演愈烈,时或搦管染翰,虽条件简陋也不以为然,勉力为之。A BC DB一夜走红:形容人红得很快,很突然。符合语境。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望文生义。猝不及防: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使用正确。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业余打球根本没错,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无可非议”。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都要斤斤计较。符合语境。不以为然:然,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合语境,此处表达的意思是不在意简陋的条件,应改为“不以为意”。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

4、一句是(3分)()A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是每年非法进入中国的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国,被以粗放的方式进行回收处理,继而引发环境污染问题。B针对长江流域当前汛情,国家防总指示长江防总加强预报预测,优化水利骨干控制工程调度和防汛抢险各项责任,严防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C了解作为青藏高原屏障的贡嘎山的生态情况,对研究横断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以及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D公立医疗机构由于总体处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垄断地位,少数医疗机构抵制付费方式改革,不愿意向参保人员提供服务,或者推诿病人、转嫁费用。CA项,成分残缺。在“被以粗放的方式”前加“这些塑料垃圾”。B项,搭配不

5、当。“优化”与“责任”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把“由于”移到句首。5下列各句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3分)()A出版社有意请杨绛出席她的作品研讨会,杨绛谢绝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B李凡向导师请教如何写研究生论文,导师开门请入,李凡说:“我不能久坐,我们就站在这聊聊吧!”C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D高考临近,为了激励莘莘学子,考场的工作人员在大门柱上贴出一副对联:“榜上无名,脚下有路。”AB项,请教的对象是导师,向导师请教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要安排充裕的时间,虚心就坐请教,而不是随便“聊聊”。C项,“匹夫”所用的对象不当,“匹夫

6、”指一般平民,而“董事长”、“总经理”不在一般百姓之列。D项,“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不宜放在高考考场来激励广大考生。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导学号:00362034】 李白、杜甫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诗歌的两座高峰。跨越千年。梦回盛唐,让我们再来一次心驰神往的诗歌之旅!天姥山回荡着李白“_,_”的铮铮之音,沧海之水点燃了李白“_,_”的乐观信念;草堂之下传来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_,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济世声响;诸葛祠中传出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_”的千古一叹。【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长使英雄泪满襟二、阅读理解(52分

7、)(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导学号:00362035】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遂以其子妻干。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熹病革,以深衣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

8、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观。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妪曰:“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不受而去。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

9、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亹亹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朝奉郎,谥文肃。(选自宋史是黄干传)【注】深衣:指古代诸侯、士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这种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名之。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B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C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D干因留客

10、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C“干因留客邸”是一个省略介词“于”的句子,应该是“干因留(于)客邸”,结构完整,意思清楚;并且后面“卧起一榻”结构也是完整的,所以在“邸”和“榻”后面停顿;“不解衣者二月”表示时间之长;“干自见熹”中“熹”作“见”的宾语;由此可以排除A、B、D。后面也可以进行印证。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庠序”,指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

11、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C“观”,指道教的庙宇,也称“道观”。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A对“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解释错误,其实这句的“庠序”仍是“学校”的意思。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干在学术上师承朱说,致思刻苦。黄干禀告母亲后当天就出发去找朱熹。等待朱熹归

12、来的两个月期间,他没脱过衣服。见到朱熹后,晚上抓紧时间学习。B黄干为官期间颇有政绩,政声极佳。黄干任新淦县知县时,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临川县的政绩,非常高兴。这一年天旱,黄干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C黄干兴办学校,以教养百姓为先务。在汉阳时,他依傍着郡邑治所后的凤栖山修造房屋,来给四方之士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的祠庙。D黄干一生讲经学义理,著书立说。黄干回乡里,巴蜀、江浙、荆湖之士都有来投他的,他孜孜不倦,借邻寺为弟子住地,质疑请教之风像朱熹在世时一样。B倒置错位。从原文第三段可知“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是黄干在临川时的政绩,而不是他任“新淦知县时”发生的事。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

13、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5分)译文:_(2)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5分)译文:_【解析】第(1)句关键词:“舆”、“致谢”、“礼”、“具”各1分,句意1分。第(2)句关键词:“霖潦”、“暴”、“无虞”、“德”各1分,句意1分。【答案】(1)有个老婆婆有一百岁了,两个儿子用轿子抬着她,几位孙子(在后面)跟随她,到府衙表达感谢。黄干以礼相待(或用礼仪接待他们),命备好酒肉(招待他们)。(2)接着大雨下了一个多月,巨大的洪水突然(或骤然)到来,但安庆城却安然屹立没有忧患。百姓都感激黄干。【参考译文】黄干,字

14、直卿,福州闽县人。黄干去拜见清江的刘清之,刘清之认为他很奇异,说:“你是将来会成大器的人,当下的学问不是你研治的对象。”于是让他师事朱熹。黄干家的家法很严,于是把这个话告诉他自己的母亲,当天就出发了。当时天正下大雪,来到朱熹住所,适逢朱熹外出了,于是黄干在客栈留宿,寝卧和起身都在一张榻上,两个月没有脱衣服,这时朱熹才回来。黄干自从见到朱熹后,晚上不再设置床榻(而卧),不再宽衣解带,稍有疲倦就略坐一会儿,有时一靠墙就到了天亮。朱熹告诉别人说:“黄直卿意志坚定致思刻苦,与他相处,很有好处。”后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黄干。宋宁宗即位后,朱熹让黄干进献奏表,补任将仕郎。黄干遭逢母丧,跟从他在墓地庐舍

15、讲论的人很多。朱熹病重时,把自己平日所穿的深衣和撰写的著作交给黄干,亲笔写信和黄干诀别说:“我的道的依托都在这里,我没有遗憾了。”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抚州知州高商老征用黄干担任临川县令,当年天旱,他极力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改任新淦知县,官吏百姓平常知道他临川县的政绩,都感到高兴,(所以)不用命令政令就得以施行。黄干所到之地都重视兴办学校,以教养百姓为先务。在汉阳时,他依傍着郡邑治所后面的凤栖山修造房屋,来给四方的士人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先生的祠庙。托病自请充任祠禄官,主管武夷冲祐观。不久黄干被起任为安庆府知府,到任的时候,金人攻破光山县,沿边境多有警报。于是黄干上书奏请朝

16、廷,修筑安庆城池来(提前)准备好作战或防守,没有等到回复,当天就动工兴建。城池筑成,恰逢上元日张灯,人士百姓扶老携幼,往来不断。有个老婆婆有一百岁了,两个儿子用轿子抬着她,几位孙子(在后面)跟随她,到府衙表达感谢。黄干以礼相待(或用礼仪接待他们),命备好酒肉(招待他们),又用金帛酬劳他们。老婆婆说:“我老婆子来,是为了全郡的百姓道谢罢了,知府的赏赐不是我所希望的。”她没有接受就离开了。两年以后,金人攻破黄州沙窝各个关隘,淮东、淮西都受到震动,唯独安庆(凭依城墙之险)安定如旧。接着大雨下了一个多月,巨大的洪水突然(或骤然)到来,但安庆城却安然屹立没有忧患。百姓都感激黄干,互相对对方说:“不被敌寇

17、摧残,不被洪水淹没,让你活下来的是黄老父啊。”后来同僚忌恨他,他就回归乡里,弟子一天比一天多,巴蜀、江浙、荆湖之士都纷纷前来,他编订礼文、著述书籍,白天没有闲暇,(就利用)晚上和他们讲述经学义理,孜孜不倦,(因人多)就借邻近的寺舍让弟子们居住,早晚来往不断,质疑请教像朱熹在世时一样。黄干去世几年后,因为门人请求赐给黄干谥号,朝廷又特地追赠他为朝奉郎,赐谥号“文肃”。(二)古代诗歌阅读(1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导学号:00362036】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写这首诗时,诗

18、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北阙:指帝宫。青阳:指春天。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B说“不才”既是谦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C“多病故人疏”写得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D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DD项,应是“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

19、情”。12请简要分析“松月夜窗虚”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_【解析】回答“松月夜窗虚”的作用,要注意题干中的“结构上的作用”,即照应补充上句的“永怀愁不寐”,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松月夜窗虚”,匠心独运,一则对上句的“永怀愁不寐”进行照应补充,衬托出怨愤难解;再则以迷蒙空寂的静夜之景,抒写心绪的空虚落寞惆怅;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9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

20、诗人。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BB项,“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14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

21、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_【解析】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寂”“独”“稀”“长忆”和注释中的“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分析情感和原因。【答案】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李白“长忆”谢朓,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意对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打树许仙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奄奄一息,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李书记,非常抱

22、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老伴抹着泪,对儿女说:“你爹想回家过年,你们就随他的心愿吧。”李赛白和李赛红这才送父亲回家。这天是年廿九,李赛白和李赛红回到老家就奔进奔出的,要给父亲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李赛红和母亲把家清扫干净,又准备红包、烟酒茶和糖果;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家里亮堂堂的,飘出煮粽子和炒瓜子的香息,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李正回家后神志反而清醒了,时不时地睁开眼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第二天上午,李正忽然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

23、身来,要看一看孙女和外孙子,瞧着孩子们跑进跑出的,枯槁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下午,李赛红和嫂子下厨,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李正居然喝了一杯酒,还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吃过年夜饭,饭桌撤走了,老伴和女儿、儿媳妇收拾干净后,再次回到他床前;李正伸出手来,吃力地比划着。李赛红问母亲,爸爸说什么?“打树。”“打树?”李赛红问父亲,李正点点头。儿媳妇愣愣的,但李赛红连忙朝父亲说:“好。打树。我们打树。”打树是李家大年三十必备的传统节目。院子的围墙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分

24、别是李赛白和李赛红出生那天李正种的,如今已有四十岁和三十八岁了,是方圆百里以内两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乡亲们但凡教育起后代来,必以李家儿女为榜样。李赛白和李赛红自有记忆起,每年吃过年夜饭,父亲就操起门闩,李赛白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梨树后,李赛红也学哥哥样,躲在自己的桃树后。李正借着几分酒力,先打梨树,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白就在树后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李赛白又答:“决不开谎花。”轮到桃树,也是这番打问与应答。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都大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李正依旧热衷于打树,让两个成年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来年开红花

25、结红果?”李赛白就问:“我是梨树,怎么开红花结红果呢?”李正醉熏熏地说:“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黑花结黑果?”李赛白又答:“决不开黑花结黑果。”再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升职了,当官了,从商了,发达了,回家过年,李正还是热衷于打树,让两个大人躲在树后,还是边打边问孩子们不知道打树是怎么回事?好奇新鲜,吵吵闹闹的,院子可热闹了;李赛红将门闩交给哥哥李赛白,自己拉着侄女躲在梨树后,李赛白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红就教侄女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白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她们又答:“决不开谎花。”接着是李赛

26、红打树,李赛白拉着外甥躲在桃树后卧室里,李正笑微微地望窗外,慢慢地合上老眼;他太累了,去那边休息了。(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注】谎花:不结果实的花。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一句,为下文写“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护”及移饭桌及给父亲敬酒张本。B昏迷的李正之所以“老眼潮湿”,是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离开亲人,很是舍不得;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C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还准备了宝烛、香、鞭炮和烟花等,是要给父亲过个热热闹闹的年。D这篇小说以“父亲”为主要人物,通过语言、动作

27、、神情、心理、场面等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感人。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及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B项,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牵强附会。16李正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6分)_【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从文章中找出关于李正的描写,然后加以概括。如他在弥留之际对儿女还要进行品德教育,由此可以概括出他坚强执着;他用“打树”这种独创而特殊的方法对子妇进行教育,说明他善于创新;重病在身还不乏微笑,说明他乐观淡定。【答案】坚强执着:弥留之际还要对儿女进行品德教育。善于创新:用独创的,特殊的“打树”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收效显著。淡

28、定乐观:坦然面对自己的病情,重病在身不乏微笑。17李家的“打树”教育给人以深刻启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概括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李正用“打树”这种方式教育子女这件事情上进行概括,如他多次教育,由此可以概括出对人的教育要常抓不懈;李正的比喻也是有深意的;女儿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启迪我们教育要代代相传等。【答案】李正多次对不同年龄、身份的儿女进行“打树”教育,它启发我们:对人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常抓不懈;不管他们年龄多大,地位多高,都要坚持,且出成效。李正对儿女的“打树”教育,以开花结果为喻,很有深意。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要华而不实,而是既

29、要开花,更要结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要有一颗红心,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不给国家和人民抹黑;有身份、地位后要做廉洁的善人而不做恶毒之人。李赛红、李赛白分别对侄女、外甥进行“打树”教育,它启迪我们:传统道德教育要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这样,我们的民族才大有希望。三、语言运用(17分)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导学号:00362037】 进入春季后,天气日渐转暖,人们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这种现象叫春困。冬天,人体受到低温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_,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以减少热量的散发,

30、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进入春季后,_,人体毛孔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耗氧量不断地加大,大脑的供氧量则显得不足,加上温暖气温的刺激,会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因而_。_【解析】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语段的思路。第一句是语段的中心句,然后下文分别从冬季和春季两个季节来解说第一句内容。第空,前文中,“低温”是外界条件,“毛细血管收缩”是人体本身变化,是一种前提;后文中“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是一种结果,由“也”字可以推断此空需要填写的是第一种结果。依据后文推断出第空应当是一个前提条件,而且是一种自然条件。故可以填写与“随着气温的升高”相似的语句。前文中有个“因而”,依据整段文意,空应填写最终结

31、果,总结全文。【答案】示例:血液流动相对缓慢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就会困倦思睡19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_【解析】本题给出的是某校一则启事片段,应为书面语体。“下水道时常堵住”“管子陈旧”“需要换掉”等几处语言表达口语化,应将“堵住”改为“堵塞”,“管子”改为“管道”,“换掉”改为“更换”,“打算”改为“计划”,“正遇上”改为“正值”。【答案】“堵住”改为“堵塞

32、”;“管子”改为“管道”;“换掉”改为“更换”;“打算”改为“计划”;“正遇上”改为“正值”。20(2018全国卷)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导学号:00362038】_【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得认真观察此图,明确各层级的关系。根据箭头指向,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得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接着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进行评估和信息反馈,结束后,需要再进一步修订。只要依照顺序表述清楚即可,注意字数要求。【答案】

33、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馈,再据此作进一步修订。四、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清朝初年,为纪念定居浙江省开化县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脚种下一棵红豆杉,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每当灾难来临,金家人总能挺身而出护树。经过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悉心守护,这棵红豆杉已长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繁育出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目前,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

34、元的收益。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1)从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性质审题,采取由果及因、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族祖种树,纪念定居后人护树,写入族规长成大树,泽被后世。立意角度有:守护信念(规则、家风、文化、历史),终成善果(整合族祖、后人和后世)。做当代事,立万世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创基业者当有历史(长远)眼光(以族祖的行为为切入点,兼顾后人和后世两个对象)。传承优良文化(家风、规矩、信念),成就伟业。(2)从时评文的角度审题立意,采取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的思维:族祖种树,纪念定居后人护树,写入族规长成大树,泽被后世,跨度三

35、百多年,落脚点在当下: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材料属于带有强烈象征和隐喻色彩的宏大叙事。要求考生能采用类比和引申的思维方式,紧紧围绕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结合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话题来审视这个时事材料的实质。立意角度有:社会发展与守护(坚守)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信仰)的关系:当代社会发展(现代化)不可粗暴对待(否定)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信仰);当代社会发展要有历史责任感(历史眼光),或不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信仰)对当代社会发展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应当尊重;尊重优良的传统(民族)文化(家风、老规矩、信仰),反对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社会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当代社会发展(现代化)不可粗暴对待自然(环境);当代社会发展要保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或不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当代社会发展讲究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或绿色、生态、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社会发展,是科学和人文关怀的统一。传承优良文化(家风、规矩、信念),成就伟业。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