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0690995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彗星耍花招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B援例入场券 如雷灌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跻身兴冲冲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D付梓辨证法 锱铢必较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B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C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D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付梓:把稿件印出来。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它的鲜明的形象,

2、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2)在这里我们才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的形象。(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 钟爱 奥秘B启发 钟爱 奥妙C启发 喜爱 奥秘D启示 喜爱 奥妙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C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D万涓聚作河,

3、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根本在于加快地方立法,一方面制定强制统一收购餐厨垃圾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协调环保、城管、工商等部门对餐厨废油的管理力度。B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C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D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7下面8个句子的语序打乱了,请选出排列得体的

4、一项( )文学是艰苦的事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你不能懒,不能粗心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ABCD二、阅读理解(一)阅读咬文嚼字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

5、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

6、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8下列“烟”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杨柳万条烟B烟光凝而暮山紫C蓝田日暖玉生烟D遍地英雄下夕烟9试从上文归纳出联想的特点。 10这段文字在阐述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下列哪些论证方法(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归纳论证D类比论证(二)阅读说“木叶”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

7、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

8、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

9、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11“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12“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

10、么作用? 13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

11、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

12、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

13、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14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

14、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的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15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

15、,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16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既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D从“相互沟通的话

16、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烟花三月下扬州熊召政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

17、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述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

18、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也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地诗化了。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

19、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漾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为了这梦境,我

20、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选自中国小记,有删改)1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

21、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B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C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D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18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都很独特,请结合第段和第段加以赏析。 19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写作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那大锁就啪的一声开了。铁棒奇怪的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啊!”

22、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篇议论文。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D2解析:A项中“诫”“戒”;B项中“灌”“贯”;D项中“辨”“辩”,“缔”“蒂”。3D解析:“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4B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5B解析:B项“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浮想联翩”。6B解析:A项宾语残缺:“解决根本”后加“问题”;C项有歧义,“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有歧义,“此

23、”是指“只是嘴上说说”还是指“要采取果断措施”,句意不明;D项“由于”使句子主语残缺,“由于”应放在“公务员”之后,或者删去。7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得体。这8个句子属议论性质,其思路要遵循“提出问题解说问题总结问题”的顺序。统观全文,认定句为起始句,淘汰A、C两项。B、D两项,确定与衔接的句子。与对接,意思不贯通,而与对接,则十分流畅。可见,此题选B。二、阅读理解(一)8D解析:D项为直指义,其余项为联想义。9参考答案:它往往是随作者的想象而变化莫测,它的意义往往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用于文学中,含混中显得丰富而蕴藉。10A B C(二)11参考答案:因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

24、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12参考答案: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13B解析: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三)14D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说:“正如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一样。”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故选D。15C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第三段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故选C。16A

25、解析: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正确,但不能推出“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借助研究了解文化的流变,完成自由的文化对话,故选A。(四)17D解析:作者写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表现了对扬州的“风流不再”的怅然若失。18参考答案:(1)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2)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19参考答案:(1)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 (2)“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3)它的消逝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三、写作20参考提示:这则材料我们可以联想到:(1)浇树浇根,交人交心;解决思想矛盾,还得从打开心锁入手。(2)凡事要讲求策略,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不能一味蛮干。(3)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