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年级学生须知:“部编本”语文教材新在哪儿】.doc

上传人:Wo****Z 文档编号:30653607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年级学生须知:“部编本”语文教材新在哪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年级学生须知:“部编本”语文教材新在哪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年级学生须知:“部编本”语文教材新在哪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年级学生须知:“部编本”语文教材新在哪儿】.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年级学生须知:“部编本”语文教材新在哪儿】三年级网免费发布三年级学生须知:“部编本”语文教材新在哪儿,更多三年级学生须知相关信息请访问小学三年级网。【导语】马上就要使用新教材了,新旧教材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大范文网准备了三年级学生须知:“部编本”语文教材新在哪儿,希望对你有帮助!“部编本”教材新在哪儿1、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语文教材不仅书本大了一圈,由原来的16开本变为A4大小,传统文化的篇目也大大增加。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

2、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古诗文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2、打破传统的学拼音再学汉字以前是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但这回,改了,先认字,再学拼音,拼音学习推后了一个月左右,并且是边学拼音,边认字。据了解,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

3、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3、倡导亲子阅读新教材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莫过于“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把亲子阅读编入教材,让家长参与到教学教育中来。一年级刚上学的学生自己还不会读,所以让大人和他们一起读。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幼儿园主要是无纸化教学,听故事多,到了小学就开始使用纸质的阅读材料包括书本了,让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这过程需要大人的引导。4、侧重阅读综合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未来,对于语文的学习,老师们或会注重课程方面的整合和改变,将会引导孩子们进行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更符合对孩子全面能力的培养目标。5、要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像研读阅读课文那样来研读推荐名著。要把个人的阅读偏好搁置起来,用心阅读、欣赏每一本推荐名著,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发现名著的魅力;还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适当的课时,从时间上保证、落实名著导读。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